英國《星期日泰晤士報》曾于1998年9月披露一則秘聞:為了報復伊拉克的導彈襲擊,以色列軍方正在加緊研制一種能夠專門對付阿拉伯人而對猶太人沒有危害的基因武器——“人種炸彈”以美國合成的基因毒劑“熱毒素”為例,實驗數據顯示,僅需施放萬分之一毫克劑量,就能殺死100只貓,經實驗估測,僅20克“熱毒素”便足以使60億人受到侵擾,無數人或將因病致死基因武器在施用過程中還能作用于具有遺傳性質的DNA,改變特定群體的遺傳基因,對其造成持久性傷害,這將深刻影響一個族群、一個民族甚至一個國家的安全、存續與長遠發展,而前代生物武器皆未曾企及此般傷害水平其“基因密碼”只有制造者知曉,遭到攻擊的一方在短時間內一般難以破譯,也較難防御或對癥治療基因武器是一種“敵我分明”的生物武器,它通過改造致病基因、培育攻擊的靶向性來甄別、篩選具有不同性狀特征的生物體。它會精準鎖定特定人種或群體作為攻擊目標,使病毒只在目標群體中傳播,而不傷害其他族群經專業領域的專家學者評估,耗資5000萬美元建立一個基因武器庫,其在戰場上的殺傷力,將超過花費50億美元所建立的核武庫。
這張俄國防部2022年3月17日提供的視頻截圖顯示的是,俄軍輻射、化學和生物防護部隊司令基里洛夫在俄羅斯莫斯科舉行的吹風會上展示的美在烏境內開展生物軍事項目的相關信息 新華社/衛星社基因武器,又叫遺傳工程武器,是指采用類似工程設計的方法,通過基因重組技術改變生物體的致病性的一種武器。其特點是可以根據不同種族或群體的基因特征進行選擇性殺傷,因此又被稱作“種族武器”或“人種炸彈”。20世紀70年代,以基因重組為代表的基因工程技術甫一問世,就被應用于軍事領域,西方一些國家競相投入大量經費和人力進行了基因武器研發。進入21世紀后,隨著基因編輯技術的迅猛發展,一些國家又將其前沿科技成果逐漸推向軍事領域。在新一代基因編輯技術的支持下,可以“批量生產”的基因武器正變得更加危險。如何面對其挑戰,已成為國際社會必須解決的新課題。基因武器屬于生物武器的一種。按照生物武器的代際劃分,第一代是利用自然疫源性病原體如毒素、毒植物等直接攻擊生物體,這種生物武器沒有傳染性;第二代是利用人工技術培養病原體制造細菌武器、病毒武器等,它們具有較強的傳染性,也會導致較高的失能率、死亡率;第三代是利用合成生物學、基因工程制造的基因武器,有的著眼于誘發特定人種基因突變,有的著眼于以更強的毒性、傳染性和耐藥性對特定對手進行快速殺傷。美國《華爾街日報》透露,早在上世紀90年代,美國軍方就制定了以基因武器秘密打擊對手的計劃:了解目標國家人種的基因組成并發現其基因特征,研發能夠誘發其基因突變的藥物和食品,從而達到不戰而勝的目的。英國《星期日泰晤士報》曾于1998年9月披露一則秘聞:為了報復伊拉克的導彈襲擊,以色列軍方正在加緊研制一種能夠專門對付阿拉伯人而對猶太人沒有危害的基因武器——“人種炸彈”。“人種炸彈”的研制計劃由以色列的尼斯提茲尤納生物研究院負責,該研究院是以色列秘密研制生化武器的中心。后來《簡氏防務周刊》報道說,以色列科學家已經發現了阿拉伯人尤其是伊拉克人的基因構成。2000年,德國《世界報》又有這樣的報道:德國當局一項有關基因工程的軍事研究計劃包括研究改造馬鈴薯和大豆的基因。近年來,第三代基因編輯技術CRISPR/Cas9橫空出世,以其設計簡便、成本低、效率高的特點被廣泛應用于在活體動物的基因組中生成靶向突變,進而在目標基因中插入新的基因片段或刪除原有基因片段。這種技術能夠實現基因“批量化”編輯,也使得軍事領域的基因工程大大加速。新一代基因編輯技術為基因武器的研發提供了更強大的科技基礎,有可能革命性地推動生物武器的發展。當前,相關研究已成為軍事領域的一大熱點。2017年,美軍公布的“精英戰斗計劃”設想通過基因技術強化人體機能,使作戰人員實現生理能力最大化,能夠在多樣化或極端環境下適應戰爭。2019年,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項目局宣布將投資超6500萬美元用于進一步探索并優化軍事領域的基因編輯技術。俄羅斯國防部官方網站的一份報告顯示,美軍在海外設立生物實驗室,主要目的是搜集特定民族的生物資料與特定地區高危微生物的菌株,研發相關生物毒劑并開展人體實驗等。與原有的生物武器相比,基因武器各方面的性能發生了質的飛躍——可以建構出新的功能或表型。首先,基因武器的毒性高度強化。強力的殺傷性與持久的傷害性是其毒性增強最為突出的表征。以美國合成的基因毒劑“熱毒素”為例,實驗數據顯示,僅需施放萬分之一毫克劑量,就能殺死100只貓,經實驗估測,僅20克“熱毒素”便足以使60億人受到侵擾,無數人或將因病致死。此外,基因武器在施用過程中還能作用于具有遺傳性質的DNA,改變特定群體的遺傳基因,對其造成持久性傷害,這將深刻影響一個族群、一個民族甚至一個國家的安全、存續與長遠發展,而前代生物武器皆未曾企及此般傷害水平。其次,基因武器的致病性顯著提升。基因武器施放后,常常難以迅速破解與防控。一方面,其“基因密碼”只有制造者知曉,遭到攻擊的一方在短時間內一般難以破譯,也較難防御或對癥治療。另一方面,基因武器的作用過程可能不易察覺,其傳染過程不具有顯明的可視性,目標群體極有可能在毫不知情的情況下就遭受了致命性病毒的侵害。據了解,有國家在實驗室內研發了一種新型毒素,其利用基因編輯技術等遺傳工程學方法對特定生物基因進行了改造,目標是使其能夠抵抗抗生素而他國無法找到解決方案。試想,若以此類武器發動戰爭,當交戰的另一方生物科技相對落后時,就難以快速反應抵抗襲擊,亦無力阻止相關病毒的蔓延。有專家認為,基因武器能在短時間內置強敵于死地,對部分國家而言,在基因武器的襲擊下甚至存在亡國滅族的危險。第三,基因武器的精準性有了質的飛躍。基因武器是一種“敵我分明”的生物武器,它通過改造致病基因、培育攻擊的靶向性來甄別、篩選具有不同性狀特征的生物體。它會精準鎖定特定人種或群體作為攻擊目標,使病毒只在目標群體中傳播,而不傷害其他族群。這一特性使基因武器具有了選擇性殺傷的功能,能在有效保障武器使用方安全的同時給另一方造成傷害。2003年,美國已提出專門研究特定人種的基因序列并基于此設計相應的病原體,以服務于軍事需要。這意味著,西方軍事強國已將相關項目納入重點研究領域,未來精準性生物攻擊或將成為一種高頻使用、殺傷強勁的攻擊方式。作為一種較為特殊的戰爭形態,生物戰在新一代基因編輯技術的加持下或被重新設計,呈現出與以往不同的特點。一是殺傷力更大。殺傷力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致死率,二是殺傷的范圍。一方面,經過基因編輯的病毒或細菌很難在短時間內“解碼”,這使其引發的疾病難以治療,因此會導致較高的致死率。另一方面,有關機構曾經對各式武器的傷害性進行評估與測算,結果顯示,100萬噸TNT當量的核武器殺傷面積為300平方千米,而10噸傳統生物武器的傷害范圍即可達10萬平方千米。基因武器作為新型生物武器,效能進一步提升,殺傷力將是傳統生物武器的十倍乃至百倍。二是隱蔽性更強。基因武器的形式常常是經過基因改造的病毒或細菌,運用這種武器發動攻擊不需要大規模動員,只需將病毒或細菌投放到目標區域使其自然擴散,就能使目標群體罹患特定的病癥,且很可能是難以防控與治療的“怪病”。經過基因改造的病毒或細菌,在潛伏期難以察覺,病患早期不易防治,而自發病到致死之間的時間可能很短,這就會悄無聲息地在轉瞬之間殺傷對手。另外,基因武器形態的多樣化、能夠與多種載體進行組合、能夠從多種路徑入侵目標區域,也強化了其隱蔽性。三是成本更低。在軍事領域,橫向對比各類武器的殺傷力與成本,在殺傷力相同的情況下,基因武器的使用成本顯著低于其他武器。經專業領域的專家學者評估,耗資5000萬美元建立一個基因武器庫,其在戰場上的殺傷力,將超過花費50億美元所建立的核武庫。截至目前,全球學術界已發表了十多種微生物的基因序列,獲取已公開的基因序列并不需要高昂的費用,因此,部分國家能夠通過結合相關基因序列對相關微生物的基因加以編輯、改造和利用,實現低成本的基因武器制造。
基因編輯用于有目的地刪除或加入DNA片段,從而影響其功能或表型作為一種新型武器,基因武器的應用將對未來的戰爭形態及作戰方式等產生深刻影響。結合其特點與性能,可以鮮明地感受到其突出的殺傷力與作戰效能。它就如同“潘多拉之盒”,一旦開啟,將衍生出無窮的危害。首先,在基因武器的加持下,未來的戰爭模式將因時因勢而變。基因武器的應用或將一改大規模耗用人力的戰爭模式,減少對兵員規模的要求與依賴,并逐步弱化使用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作戰的戰斗模式。有專家認為,若基因武器在戰場上落地,當下諸多物理性的高精尖技術武器將黯然失色,戰爭將不再需要大量的坦克、戰斗機等軍事機械,亦不再強調兵員沖鋒于前、逐城逐域爭奪的戰略戰術,憑借基因武器即可瓦解、摧毀對方的軍事力量,甚至摧毀敵方族群、民族乃至國家。也有專家認為,基因武器可能在戰前就已投向敵方攻擊特定目標。其次,在基因武器的影響下,戰爭的邊界將進一步模糊。基因武器的作用范圍可能不會僅僅局限于戰斗場域,在戰爭情況下,施放基因武器的區域很可能會拓展至平民等非戰斗人員的生活場域,以實現威懾對手的軍事意圖與戰略目標。因此,戰場前線與后方的距離將顯著縮短,二者的邊界將被模糊化,作戰方的防御難度亦將大幅提升。第三,在基因武器的威脅下,未來的軍隊體制與結構需要深度調整。結合基因武器的特性可以看出,為了應對新型生物戰爭,醫療勤務保障部隊、防疫防控人員隊伍或將大幅擴員——前端注重培養掌握基因編輯技術的尖端人才,后方則需部署大量的醫療勤務保障隊伍作為戰備支撐,進而形成新型軍隊組織結構的雛形。如今的軍事領域,基因編輯技術正在深度嵌入并助推基因武器的研發進程。基因武器的發展,是人類又一次運用新技術突破自然限制、提升軍事作戰能力的進階過程。當基因編輯技術與生物武器對接、開辟新域戰場之時,無論未來戰事如何發展,筑牢防范基因武器的安全之墻,都應該成為全社會的共識。
(文|鄭思青 賈珍珍;作者單位:國防科技大學黨的創新理論研究中心;來源:“新華社”今日頭條號,修訂發布;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昆侖策網】微信公眾號秉承“聚賢才,集眾智,獻良策”的辦網宗旨,這是一個集思廣益的平臺,一個發現人才的平臺,一個獻智獻策于國家和社會的平臺,一個網絡時代發揚人民民主的平臺。歡迎社會各界踴躍投稿,讓我們一起共同成長。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jqdstudio.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