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是世界上最復雜的大洲,亞洲的現代性與區域整體性的建構,是一項遠未完成的學術與政治事業。亞洲長期被內部關山阻隔,被西方殖民宰制,被地緣沖突和利益競爭挑動對立,被過于多元和散亂的文化、宗教、民族等因素分化。無論是李光耀的“亞洲價值觀”,學界討論過的“東亞現代性”,還是中國新近提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都試圖立足亞洲文化歷史根基來思考亞洲的共同命運、現代性內涵與整體團結的可能性。對亞洲及亞太大區域展開國別區域的結構性研究,是重大而難得的理論建構課題。國別區域研究本質上是經邦濟世的大學問,是超越具體學科藩籬與方法論局限的新世界觀建構,需要立意深遠,智謀充沛,而又善于抓取具體議題和事件,進行典范性的知識清理與體系重構。秦博副教授的《歷史、現實與沖突:國別區域研究的亞太地緣政治洞察》一書是這一領域的新近而艱難的學術探索,是立足亞洲重要區域(東南亞尤其是中南半島)進行的關于亞太共同命運的歷史溯源和規范建構。與秦博兄學術交往已近八個年頭,對其由社會學、人類學背景轉向國別和區域研究的基本脈絡和學術進展頗為熟悉,也很敬佩。最初的學術緣分是從2014年開始的,我在香港大學從事關于占中運動的訪問研究,期間受邀請參加了“莫干山改革開放30周年論壇”,與時任成都行政學院副院長邵昱相識,并得以有機會赴成都講學,全程接待陪同者即為秦博兄。秦博兄與我同年,早年留學愛爾蘭并取得社會學/人類學博士學位,主攻跨種族、跨文化婚姻問題研究,頗有學術洞察和建樹。秦博兄之為人與為學有著鮮明的個性,愛憎溢于言表,學術寫作與社會交往飽含熱情與執著。秦博兄家世本就有紅色基因和教育傳承,加之海外留學遭遇見證之種族間歧視的種種,其基本立場趨近民族主義,但并非極端化,而是有著理解和溝通不同立場與觀點的學術品德和交往能力。我是法學背景,基本立場在十年之間存在從自由主義轉向溫和國家主義的趨勢,與秦博兄的深切學術交往和相互激勵影響是一個重要因素。滄海桑田,大浪淘沙,人的學術生命與思想靈魂應當是鮮活有趣的,而絕不是教條化和功利化的。同為80后青年學者,我與秦博兄在各自的研究領域進行著并不輕松的學術堅持和嘗試。
秦博兄的這本研究文章的合集,是其轉向國別和區域研究數年以來的嘔心瀝血之作,從其研究主題、方法和成效來看有如下重要的學術特點:其一,研究選題上有學術聚焦性和地域集中性特點。該書主要研究對象涵蓋中南半島國家和亞太其他部分國家與地區,特別是辛勤耕耘中南半島主要國家緬甸、老撾、越南、柬埔寨等。其二,研究方法上注意運用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綜合方法,并注意歷史、制度和戰略分析方法的引入。這一方法體系可確保國別與區域研究的宏觀視野不被數學模型肆意化約和碎裂化,以及研究過程和基本結論要具有思想深度和政策價值,不至于淪為簡單的田野驗證和數據分析游戲。其三,研究組織形式上,秦博兄非常重視精致深化的合作研究機制。他甚至引入了本地合作者(如來自老撾的公共官員宋森里•塔維坎等)。以我的了解及合作研究的經歷,秦博兄的這種學術寫作方式是嚴謹和富有成效的。他是親力親為并深度參與寫作過程,對文章學術質量要求很高,常常是深夜修改討論,形成最終成果;其四,研究的語言風格和邏輯性上非常注意規范化和流暢性。他的研究既克服了留學背景帶來的“翻譯腔學術”的刻板化,又保持了學術論述的嚴謹性,并擅長運用社會學、人類學的敘事手法增強論述的流暢感和感染力。這種嚴謹而流暢的學術表達方式顯示的是作者的思想成熟和以讀者為中心的寫作倫理,是一種自信而為公的學術品格。其五,從全書的基本研究結論和政策價值來看,秦博兄有著堅定的中國文化立場和中國國家利益自覺。他對亞太范疇存在的殖民主義遺產、西方文化霸權以及亞太區域內部的多元化與碎裂化現狀有著積極的學術判斷和清醒的戰略認知,同時對中國所推動的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為中心的周邊知識與秩序的重建進程也有著清晰的戰略判斷和來自個案研究的實踐驗證,并在此基礎上試圖提出切中要害的政策建議。這一基本的學術立場與理論追求確保了本書的學術品質和政策價值。
毋庸諱言,作為學術上的同道和摯友,在肯定本書的研究意義和政策價值的同時,也必須提出一定的批評性意見,作為未來研究深化和體系化建構的參考與借鑒:其一,作者研究的整體學術構圖是“亞太”,是宏大完整的歷史和現實區域,但實際研究范圍主要集中于東南亞尤其是中南半島,典范性是否能夠真的取代多元性和完整性還需要思量。即便是東南亞的國別和區域研究,也需要適當區分國家層次和文化層次,建立必要的內部分類,分門別類深耕和建構較為系統、脈絡清晰的“東南亞學”。在與作者學術交往中了解到有此志向,我相信本書是他邁出的關鍵一步。其二,研究方法上還存在定性與定量之間的左右搖擺,有顧此失彼的學術不徹底性。就本書主題“歷史、政治、沖突”而言,首先要做的就是對既有歷史觀和政治文化范式的系統梳理、清理和批判性重構,其次才是適當運用定量方法進行的局部深描、驗證和重構。這里存在定性與定量、宏觀與微觀的知識建構目標與方法論效用的規范性差異。作者對此需要有所決斷和選擇,根據研究對象和目標的需要選擇研究方法,徹底呈現研究效用和可靠性學術見解。要使自己的國別和區域研究成為“大學問”,就必須要有在多個學術戰場和套路上的實踐與切換能力,且要有在一定沖突條件下選擇和堅持的意志力。從本書的有關研究來看,作者進行了多種進路和方法的嘗試,但需要區分層次和主次。其三,以現有的區域地緣政治有關分析來看,作者相對重視歷史文化的背景考察及中國與相關國家/地區的地緣貿易與文化互動,也包含一定的戰略分析,但對于無論是中國還是東南亞在區域整合中面臨的殖民遺產和西方霸權之系統而規范的結構和作用機制還缺乏深入的學術考察和批判,亦即對東南亞區域的外部霸權的背景規范與制度網絡的批判性分析存在很大的欠缺。這就會導致在正面考察和論述中國與相關國家/地區互動重建區域整體性時難以展開周全的知識批評和制度批判,而只能限定于歷史文化重述、事件因果分析與策略性建議。故要提升現有研究的學理層次和戰略價值,需要下很大的學術功夫對東南亞區域相關的殖民史、本地史及其文化與制度規范進行知識性批判和重構,尋找西方在東南亞留下并維系的“元話語”和“元敘事”進行競爭和破解,由此才能真正打開“人類命運共同體”在東南亞的戰略合法性空間,厚植文化合法性根基。以上學術建議既是對秦博兄深化既有研究的真誠意見,也是在觀察評估國內通常的國別與區域研究之宏觀視野喪失與文化自主性消弭的條件下對中國整體的國別和區域研究范式的某種內在批評和期待。中國的國別和區域研究必須要有清晰的文化戰略意識和國家利益自覺,必須要有與西方同類學術和話語體系的競爭意識和競爭能力,而絕對不是下降為語言文化層次的技術性分析或微觀社會沖突、權利沖突的場景分析,也不是將西方已有的國別和區域研究傳統和成果簡單照搬過來,而是幫助中國重新“發現世界”以及幫助世界重新“發現中國”。就秦博兄矢志不渝專注的亞太區域或者更準確而言東南亞區域研究而言,其背景性學術任務是理性對抗籠罩與宰制該區域及限制中國影響力重生的殖民文化霸權與制度網絡,其系統性知識目標在于以“人類命運共同體”重置中國與東南亞區域的歷史、文化與全球化的內在利益相關性和整體性,以及在基本價值觀上的重疊共識。2021年初,欣聞秦博兄在本校學院支持下成立了專門的東南亞研究所并出任所長,且以視頻方式召開了第一次學術會議,我有幸參與分享了他建立該學術機構及拓展東南亞研究之深廣度的具體規劃,提出了自己的一些學術化與組織機制上的建議。我感覺到秦博兄正行走在關于東南亞國別與區域研究的一條新路之上。如其書名所揭示的,其國別和區域研究要在“歷史、現實與沖突”的宏觀理論框架下進行規范性的分析和批判,逐步深化和體系化其關于“東南亞學”的脈絡建構。這必然是一項激動人心且立意深遠的長期學術事業。而本書在香港的出版及其可能的學術影響和研究范式的示范性,就是這一事業的重要節點和里程碑。誠摯祝賀秦博兄大作問世,并期待其在東南亞乃至亞太區域的國別與區域研究中推陳出新,建立適合新時代與民族復興進程的中國國別和區域研究新范式。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高研院 / 法學院副教授
北航“一國兩制”法律研究中心執行主任
全國港澳研究會理事
北京大學法學博士
田飛龍
2022年4月5日于北京
《歷史、現實與沖突:國別區域研究的亞太地緣政治洞察》內容簡介:亞洲是世界上最復雜的大洲,亞洲的現代性與區域整體性的建構,是一項遠未完成的學術與政治事業。亞洲長期被內部關山阻隔,被西方殖民宰制,被地緣沖突和利益競爭挑動對立,被過于多元和散亂的文化、宗教、民族等因素分化。無論是李光耀的“亞洲價值觀”,學界討論過的“東亞現代性”,還是中國新近提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都試圖立足亞洲文化歷史根基來思考亞洲的共同命運、現代性內涵與整體團結的可能性。對亞洲及亞太大區域展開國別區域的結構性研究,是重大而難得的理論建構課題。國別區域研究本質上是經邦濟世的大學問,是超越具體學科藩籬與方法論局限的新世界觀建構,需要立意深遠,智謀充沛,而又善于抓取具體議題和事件,進行典范性的知識清理與體系重構。本書是這一領域的新近而艱難的學術探索,是立足亞洲重要區域(東南亞尤其是中南半島)進行的關于亞太共同命運的歷史溯源和規范建構。秦博,現任電子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中外語言文化研究中心東南亞研究所所長。復旦大學博士后(社會學)、愛爾蘭國立科克大學哲學博士&碩士(社會與文化人類學)、泰國朱拉隆功大學理學碩士(公共衛生科學)。研究興趣包含區域國別學的理論與方法、文化人類學、文化社會學、公共衛生等。四川省第十三批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后備人選(2021年3月入選),電子科技大學“哲學社會科學青年教師成長接力行動計劃”(2023年3月入選),電子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言吾英才”計劃(2020年9月入選);全省黨員教育培訓師資庫入庫教師。兼任四川省馬克思主義學會副秘書長、中國中醫藥研究促進會傳統文化翻譯與國際傳播專業委員會秘書、高校國別和區域研究人才培養院系聯盟理事。主持并成功結項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一項、省規劃一項、其他省市課題數項。參與課題若干項。專著和論文曾榮獲四川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成都市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等。發表各類文章六十余篇,其中在 SSCI、CSSCI、中文核心期刊、四川日報理論版、深圳特區報理論版等各類刊物與重要報紙發表文章二十余篇,并被人大復印資料、紅旗文摘等全文轉載。在觀察者等知名智庫網站發表多篇評論文章。詳情介紹:https://www.echuming.com/shop/1737.html/
(來源:昆侖策網
【授權編發】;轉編自“ 萬邦圖治區域國別學苑”微信公眾號,修訂發布;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昆侖策網】微信公眾號秉承“聚賢才,集眾智,獻良策”的辦網宗旨,這是一個集思廣益的平臺,一個發現人才的平臺,一個獻智獻策于國家和社會的平臺,一個網絡時代發揚人民民主的平臺。歡迎社會各界踴躍投稿,讓我們一起共同成長。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jqdstudio.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