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許嵩 劉瀚龍丨從“民參軍”到“民參戰”:兩場戰爭的實踐啟示
2025-01-01
隨著現代武器裝備復雜性大幅提升,新型作戰概念和作戰樣式不斷應用,新興領域民口高新技術優勢不斷累積, “民參軍”逐步向“民參戰”轉變,即從民口企業參與武器裝備科研生產正在轉向民口企業直接參與戰爭。盡管海灣戰爭已經隱約出現“民參戰”的端倪,但“民參軍”向“民參戰”的明顯轉變,在俄烏沖突、巴以沖突兩場戰爭中體現得淋漓盡致。觀察分析這兩場戰爭“民參戰”的途徑、方式、措施及其實戰效果,對于我們深刻理解優勢民商力量在現代戰爭中的角色轉變,準確研判“民參戰”的發展趨勢,與時俱進調整軍民一體化相關政策具有重要意義。
復雜性科學是當代科學發展的前沿領域之一。英國物理學家霍金稱“21世紀將是復雜性科學的世紀”。戰爭系統是典型的復雜系統,作戰中會遇到許多無法解釋和描述的問題,都與系統的復雜性有關。武器裝備作戰系統也是一個復雜系統,主要包括人、武器裝備、戰場環境等要素,這些要素之間無法簡單地相互替代,但又相互聯系和作用,并涌現出系統整體的功能、行為和屬性。現代戰爭高度復雜性、新型戰爭形態對民口企業的需求不再局限在武器裝備科研生產,而需要民口企業更多參與到武器裝備的支前保障、戰場環境支持,甚至作為作戰力量直接嵌入作戰環節之中。
(一)日益復雜的武器裝備越來越依賴民口力量深度參與保障。人、武器裝備以及人與武器裝備的結合,是戰斗力構成的三個基本要素。在現代高技術戰爭中,高新武器裝備保障水平的高低直接決定著軍事裝備戰斗力水平的高低,進而直接影響著軍隊戰斗力水平的發揮。伴隨著高新武器裝備結構、技術、功能不斷信息化、智能化和多樣化,軍隊僅僅依靠自身資源已遠遠不能滿足裝備保障的現實需要,軍隊自身越來越難以駕馭戰場中高度復雜的武器裝備,越來越依賴掌握高新技術的民口企業提供直接的戰場裝備保障或遂行任務保障。
(二)高度復雜的作戰體系越來越需要民口優勢科技力量嵌入作戰環節予以支撐。傳統作戰體系架構主要由力量編成、指揮控制、信息網絡、武器裝備等作戰要素組成。伴隨著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腦科學等先進技術的快速發展及創新應用,戰場空間不斷向無人、網絡、電磁、太空、認知等新領域拓展,呈現多域交織、多維交互的特點,催化和推動戰爭體系對抗的技術機理、武器裝備的殺傷機理、基于信息系統的攻防作戰機理和信息賦能機理等發生蛻變。戰爭攻防作戰機理與戰場制勝權重影響因素的復雜程度前所未有。戰爭方式正在由軍種對抗向混合對抗轉變,戰爭形態由單一殺傷鏈向多域殺傷網、由多軍兵種聯合作戰向有人/無人協同作戰、向作戰要素可重構方向快速轉變,以促進體系要素的迭代更新,體系結構的重組優化,體系能力的演進升級,實現控制鏈、殺傷鏈、保障鏈多鏈并進,戰場要素跨域集聚,促進多域多譜系力量融合聯動。戰爭形態的演變迫切需要作戰體系因應時代發展進行深層次變革,必然要求民口優勢科技力量持續深度參與,甚至作為戰場要素直接深度介入作戰體系。
(三)高度復雜的戰場環境越來越需要民口力量直接進入戰場予以支持。戰場環境影響武器裝備的使用、戰斗力的發揮、戰場態勢的變化和戰斗結局,是進行戰役籌劃、確定作戰樣式、制定作戰計劃和研究戰役、戰術必須認知的基本條件。一方面,隨著作戰維度增長,戰場環境空間無限延展。戰場環境囊括了地理、氣象水文、電磁網絡、核生化,甚至宗教人文等多個方面。隨著作戰域的不斷深入拓展,戰場環境逐步由陸戰場環境、海戰場環境、空戰場環境拓展到太空戰場環境、電磁戰場環境、網絡戰場環境、深海戰場環境、認知戰場環境等。另一方面,隨著時間維度壓縮,戰場環境變化越來越快。高技術戰爭通常意味首戰即決戰,參戰方必須具有高度快速靈敏的戰場態勢感知能力。在混合戰背景下,戰爭樣式多元化,戰場空間多樣化,環境維度不斷拓展使得戰場環境的復雜性整體躍升,及時全面掌控戰場態勢難度不斷增大,需要包括優勢民口力量在內的各種力量支持,一些戰場環境甚至需要民口力量直接進入戰場支持保障。
(四)新型戰爭形態要求民口力量直接參與戰爭。2014年克里米亞危機之后,國際關系學界對于“混合戰爭”這一概念的討論顯著增多。“混合戰爭”是指現代戰爭中傳統與非傳統戰的混合,包含戰爭主體的混合、戰爭手段樣式的混合、戰場環境的混合等情況。其中,作戰對手混合多元化是最鮮明的特征之一。混合戰突破了傳統的戰爭形式,在混合戰爭視角下,代理人戰爭、游擊隊、恐怖主義組織、犯罪分子、非正規軍、以雇傭軍為代表的私人軍事公司、意識形態宣傳與灌輸、輿論戰、信息網絡戰和其它軟實力表現因素均成為混合戰爭的主角和手段。作戰對手不再完全是一個國家的軍隊,也不再是由軍隊單一實施的傳統軍事對抗,而是具有自身戰略文化、地理等特點的國家、政治集團所組成的作戰力量。新的戰爭形態導致交戰雙方將不僅僅需要從事武器裝備研制和保障的民口力量,也將更廣泛的民商力量深深卷入了戰場,“民參軍”變成“民參戰”。
俄烏沖突是本世紀規模最大、影響深遠的軍事沖突。2023年爆發的新一輪巴以沖突是近50年來中東地區最嚴重的沖突。兩場戰爭不僅牽扯到交戰雙方,也涉及多個國家和組織在多種戰場的激烈角力,大量民商力量直接或間接參與戰爭,成規模的實踐了“民參戰”,主要做法如下。
(一)“民參戰”增強情報偵察分析和戰場態勢感知能力
1. 充分利用社交媒體增強情報偵察分析能力。俄烏沖突爆發初期,推特、Youtube、TikTok等社交媒體發布海量圖片、視頻和言論,甚至直播戰場最新動向。這些信息透露了作戰部署、裝備情況、戰損情況等信息,通過大數據分析可獲取有價值的情報信息,作為雷達等情報監偵手段的重要補充。因此,俄烏沖突稱也被稱為“第一次TikTok戰爭”,《紐約時報》更是創造了合成詞“WorTok”。
2. 民口企業支持軍方增強戰場環境態勢感知能力。谷歌公司等提供地理位置服務,公開戰場關鍵位置,為戰場態勢感知提供支持。MAXAR公司利用商業遙感衛星(WorldVie-3衛星和GeoEye-1衛星)對熱點區域進行24小時不間斷、全天候的成像拍攝掃描,拍攝作戰方機場、武器裝備部署情況、相關動向以及戰損情況,向美西方以及烏克蘭提供價值極高的戰場態勢信息,增強其戰場態勢感知能力。
SpaceX利用“星鏈”商業技術優勢和泛在民用基礎設施能力,在烏克蘭快速部署,并依靠民用通信設備、民用通信電話等設備恢復烏軍指揮通信系統。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公司Primer公司提供的人工智能工具可竊聽參戰方戰場通信內容。美國鷹眼360公司(HawkEye360)將相關衛星數據用于識別可能干擾GPS 信號的潛在干擾攻擊或其他威脅。在巴以戰場上,以色列使用人工智能算法處理大量數據并選擇空襲目標;將人工智能用于計算彈藥裝載量并制定突襲計劃的人工智能模型。以色列的高科技公司在武器研發領域發揮著重要作用,以色列軟件公司mPrest支持“鐵穹”攔截系統中的控制核心部件。俄羅斯利用無人機加載熱成像設備,在夜間通過熱成像自動識別并襲擊敵軍裝甲車輛及人員目標,對敵軍夜間行動形成直接威懾。
網絡空間戰。俄烏沖突伊始,在網絡空間領域的斗爭異常激烈。烏克蘭請求美西方網絡攻擊力量援助,邀請全球黑客組織“匿名者”(Anoymous)、招募志愿者等加入戰團。烏克蘭政府在Telegram上創建了“烏克蘭信息技術軍”頻道,專門協調對俄軍數字系統的攻擊,一度多達40多萬人參與。俄羅斯則部署“地理圍欄”等措施強化網絡防御。同時,俄羅斯對烏克蘭數字基礎設施發送木馬喚醒程序并實施攻擊。美國微軟等商業公司利用威脅情報中心監測有關動向,為烏克蘭提供網絡威脅情報和防御建議,幫助烏克蘭抵御俄羅斯的網絡攻擊。
大量商業公司參與的網絡空間戰呈現如下特征:在作戰目標上,將攻擊目標瞄準對方軍事、關鍵基礎設施,旨在造成敵方社會混亂、通信中斷,削弱政府軍事及民間機構的協同作戰能力;在作戰力量方面,國家力量和黑客組織主導網絡空間領域的沖突;在攻擊手段上,攻擊活動包括DDos攻擊、釣魚欺詐、木馬植入、隱蔽潛伏、橫向擴散、數據竊取、遠程操控等,最終形成多層次的攻擊殺傷力鏈;在協同方式上,輔以心理戰和輿論戰,軍民協同助力網絡戰進一步升級。
輿論戰、認知戰。新興社交媒體為載體的輿論戰顯示強大威力。社交媒體成為輿論戰和社會動員的重要陣地。俄羅斯動用近10年打造的龐大數字媒體和網絡大軍,由發言人、國家宣傳部門、境外附屬媒體、專欄作家、智庫等組成復雜網絡全力運轉,為俄羅斯發聲。美西方則一邊動用臉書、YouTube、谷歌以及TikTok等主流社交平臺封殺俄羅斯主要媒體賬戶,限制俄羅斯通過新興社交媒體宣傳,一邊通過社交媒體惡意炒作、捏造虛假信息等方式拱火沖突,塑造輿論態勢,試圖影響國際社會的公正客觀判斷,通過輿論綁架其他國家選邊站隊。圍繞戰爭性質展開的認知域角逐,影響各國對戰爭性質的認知從而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各國決策及后續行動。
新興民商技術正在幫助參戰方形成新質戰斗力,甚至影響戰爭走向。由民用裝備改裝的無人機,在這兩場戰爭中扮演極其重要角色。巴勒斯坦伊斯蘭抵抗運動(哈馬斯)借鑒俄烏沖突經驗,面對強敵大量使用民用無人機改裝的“自殺式”和“投彈式”無人機,作戰效果明顯。也門胡塞武裝在這場溢出的沖突中,通過動用大量無人機低成本完成襲擊任務,對中東局勢產生深遠影響。以色列高科技公司Roboteam開發的微型戰術地面機器人,直接用于在地道進行情報搜集、爆炸物清理和態勢感知。人工智能已轉化為武器裝備進而生成新質戰斗力。美國“清晰視野”人工智能公司為烏克蘭提供面部掃描軟件,這些軟件不僅能夠識別陣亡或被俘虜士兵,相關人臉識別能力還能配合無人機進行精準殺傷。俄羅斯黑海艦隊副司令安德烈·尼古拉耶維奇·帕利就是遭受烏克蘭搭載人臉識別技術的無人機被精準狙殺。以色列安全初創公司Code Blue Cyber的創始人與以色列網絡危機管理公司Gitam BBDO合作,成立“平民作戰室”,為軍方提供人工智能服務。
“民參戰”是在現代高技術戰爭條件下混合戰爭演變發展的必然結果。從正在進行的兩場戰爭來看,“民參軍”向“民參戰”轉變已經成為現實。隨著技術發展水平和戰爭樣式不斷演變,未來“民參戰”形式將更加多元,參戰的范圍將更加廣泛、作戰參與程度將更加深入,對戰爭態勢走向的影響將更加深遠。總體而言,“民參戰”發展正在呈現以下趨勢:
(一)民口力量作為支前保障力量參與戰場保障。傳統戰爭的民口力量保障主要集中在后勤領域,現代戰爭采用的武器裝備技術復雜性、系統復雜性日益提升,已遠遠超出軍隊自身技術保障能力,民口優勢力量作為保障力量參與支前保障任務或遂行任務保障的需求日益明確,重要性日益顯現。網絡民兵、科技民兵等各種新形式的支前保障力量會不斷涌現。
(二)民口力量直接嵌入作戰體系中的重要環節。隨著大量高新技術應用并嵌入現代作戰體系,支撐高技術發展的民口力量將不得不作為重要力量嵌入作戰環節之中。優勢民口力量將在作戰指揮、作戰準備、作戰部署、作戰協同和作戰保障等環節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戰爭的軍民一體化特征更加鮮明。
(三)民口力量參與戰場情報和戰場環境感知。現代戰爭戰場空間不斷拓展、決策時間無限壓縮,情報和戰場環境的復雜性、多變性、瞬時性對軍隊原有力量提出了嚴峻挑戰,必須依賴民口優勢力量走軍民一體化的路子。大數據、人工智能、無人技術等新技術不斷應用,為民口力量深度參與戰場情報和戰場環境感知提供了更加成熟的技術條件。
(四)民口力量作為新域新質力量直接參與作戰。在混合戰模式下,無人、網絡、電磁、太空、認知等領域的作戰,不再局限在傳統軍事領域,而是幾乎涉及到交戰雙方的經濟科技、社會、文化等各個方面,必須依賴民口優勢力量參與,其中部分優勢民口力量將作為戰場不可替代的新質力量直接參與戰爭。
俄烏沖突和巴以沖突兩場仍在持續的戰爭向世界深刻展示了優勢民口力量在現代戰爭中的重要作用。從“民參軍”到“民參戰”的轉變,本質上改變了優勢民口力量在戰爭中的角色,顯著影響作戰要素構成、殺傷力構成、戰場協同范圍等,將影響軍隊戰斗力進而影響戰爭的走向。同時,“民參戰”比“民參軍”將帶給國防和軍隊建設帶來體制機制、政策法規等方面調整適應的新需求,甚至帶來新挑戰。國防和軍隊建設必須重新審視調整軍民力量編成、政策法規體系、能力預置、風險防范等諸多方面,從而不斷鞏固提升以“民參戰”為鮮明時代特征的軍民一體化的戰略體系和能力。
(一)調整現行相關法律和政策法規。“民參戰”導致民口力量在戰爭中不再簡單是輔助技術支持角色,其直接參與戰爭的性質,對于現行國防和軍隊建設相關法律和政策法規構成了挑戰,多年來建立在“民參軍”基礎之上的法律和政策法規,必須適應這種改變,在參與力量的性質、與原有軍隊力量的關系、經濟補償與激勵政策、力量防護及撫恤政策等多個方面做出相應調整,從而形成適應“民參戰”發展特點的軍民一體化政策法規體系。
(二)創新“民參戰”軍民力量編成方式。軍隊力量編成包括軍隊領導指揮機關編成、軍兵種編成、作戰力量編成、保障力量編成等。其中,軍隊作戰力量的編成是世界各國軍隊關注的焦點。隨著“民參戰”廣度和深度的不斷拓展,軍隊力量編成方式將做出相應調整,民口力量不在局限在保障力量編成范圍之內,而是逐漸拓展到作戰力量編成,甚至在指揮機關編成和軍兵種編成中出現民口力量。為此,創新軍隊力量編成方式,構建軍民一體的新型軍民力量編成方式成為適應新型戰爭形態的必要舉措。
(三)強化優勢民用領域的國防功能預置。從俄烏沖突看,美西方強化在民商企業開展國防功能預置。從俄烏沖突暴露的商業航天強大軍事應用能力來看,美國一直在支持包括了SpaceX在內的多家商業巨頭預置國防功能。美國2018年頒布的《國家航天戰略》要求加強國防領域與商業機構的戰略合作。2022年,美國太空軍司令部推出《太空司令部商業整合戰略》,通過將商業資源進行整合,服務于軍隊太空感知、衛星通信寬帶、遙感和防御性太空控制。2022年美國向太空領域支出預算276億美元,推進商業衛星納入軍事戰略系統,構建一個全新的軍民融合太空軍事戰略系統。在深海、太空、網絡、電磁、認知等新興領域開展國防功能預置成為軍事強國適應“民參戰”的重要舉措。
(四)完善風險識別防控措施手段。不得不說,“民參戰”仍面臨眾多潛在風險。一是“民參戰”力量自身面臨的風險,包括戰爭中易被敵方發現,易受敵方攻擊,抗打擊方面存在脆弱性,參戰力量作為經濟主體易遭受直接(如損毀)或間接經濟損失(如受制裁等)。二是“民參戰”對軍民作戰力量協同構成新挑戰,主要是由于參戰力量構成發生變化,民口參戰力量與軍隊現有作戰力量的緊密協同需要更多措施予以保障。三是安全保密風險防控面臨挑戰。“民參戰”導致軍隊原有通信指揮系統接入新的力量,通信指揮鏈路等存在潛在安全風險。如在俄烏沖突早期,遠赴烏克蘭境內的俄軍士兵由于缺乏有效的遠距離通訊設備,不得不使用智能手機保障必要通訊,從而暴露相關行動信息。為此,需加強研究“民參戰”可能引發的各類新風險,做好參戰力量的保護、出臺有效措施確保作戰力量的軍民高效協同,防控潛在的安全保密風險。
(作者:許嵩,中國船舶集團學科帶頭人、研究員;劉瀚龍,中國船舶集團第七一四研究所高級工程師。來源:昆侖策網,轉編自“戰略前沿技術”)
【昆侖策研究院】微信公眾號 遵循國家憲法和法律,秉持對國家、對社會、對公眾負責,講真話、講實話的信條,追崇研究價值的客觀性、公正性,旨在聚賢才、集民智、析實情、獻明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歡迎您積極參與和投稿。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