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列寧:《談談辯證法問題》
2021-04-19
《談談辯證法問題》
列寧著
統一物之分為兩個部分以及對它的矛盾著的部分的認識(參拉薩爾所著《赫拉克利特的哲學》一書第三篇(《論認識》)開頭所引用的斐洛關于赫拉克利特的二段話),是辯證法的實質(是辯證法的“本質”之一,是它的主要的特點或特征之一,甚至是它的最主要的特點或特征)。黑格爾也正是這樣提問題的(亞里士多德在其著作《形而上學》中經常在這周圍兜圈子,并跟赫拉克利特即跟赫拉克利特的思想作斗爭)。
辯證法內容的這一方面的正確性必須由科學史來檢驗。對于辯證法的這一方面,通常(例如普列漢諾夫)沒有予以足夠的注意:對立面的同一被當做實例的總和[“例如種子”,“例如原始共產主義”。恩格斯也這樣做過。但這是:"為了通俗化’]……而不是被當做認識的規律(以及客觀世界的規律)。
在數學中,正和負,微分和積分。
在力學中,作用和反作用。
在物理學中,陽電和陰電。
在化學中,原子的化合和分解。
在社會科學中,階級斗爭。
對立面的同一(它們的“統一”、也許這樣說更正確些吧?雖然同一和統一這兩個名詞在這里并沒有特別重大的差別。在一定的意義上兩個名詞都是正確的),就是承認(發現)自然界的(也包括精神的和社會的)一切現象和過程具有矛盾著的、相互排斥的、對立的傾向。要認識世界上一切過程的“自己運動”、自生的發展和蓬勃的生活,就要把這些過程當做對立面的統一來認識。發展是對立面的“斗爭”。有兩種基本的(或兩種可能的?或兩種在歷史上常見的?)發展(進化)觀點:認為發展是減少和增加,是重復;以及認為發展是對立面的統一(統一物之分為兩個互相排斥的對立面以及它們之間的互相關聯)。
根據第一種運動觀點,自己運動,它的動力、泉源、動因都被忽視了(或者這個泉源被移到外部——移到神、主體等等那里去了);根據第二種觀點,主要的注意力正是放在認識“自己”運動的泉源上。
第一種觀點是死板的、貧乏的、枯竭的。第二種觀點是活生生的。只有第二種觀點才提供理解一切現存事物的“自己運動”的鑰匙,才提供理解“飛躍”、“漸進過程的中斷”、“向對立面的轉化”、舊東西的消滅和新東西的產生的鑰匙。
對立面的統一(一致、同一、均勢)是有條件的、暫時的、易逝的、相對的。相互排斥的對立面的斗爭則是絕對的,正如發展、運動是絕對的一樣。
注意:順便說一下,主觀主義(懷疑論和詭辯等等)和辯證法的區別于:在(客觀的)辯證法中,相對和絕對的差別也是相對的。對于客觀的辯證法說來,相對中有絕對。對于主觀主義詭辯說來,相對只是相對的,是排斥絕對的。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首先分析資產階級社會(商品社會)里最簡單、最普通、最基本、最常見、最平凡、碰到過億萬次的關系——商品交換。這一分析從這個最簡單的現象中(資產階級社會的這個“細胞”中)揭示出現代社會的一切矛盾(或一切矛盾的胚芽)。往后的敘述向我們表明這些矛盾和這個社會的發展,在這個社會的各個部分總和中的、從這個社會的開始到終結的發展(既是生長又是運動)。
一般辯證法的敘述(以及研究)方法也應當如此(因為資產階級社會的辯證法在馬克思看來只是辯證法的局部情況)。從最簡單、最普通、最常見的等等東西開始;從任何一個命題開始,如樹葉是綠的,伊萬是人,哈巴狗是狗等等。在這里(正如黑格爾天才地指出過的)就已經有辯證法:個別就是一般(參看亞里士多德《形而上學》,施維格勒譯,第二卷第40頁,第3篇第4章第8一9節:“因為當然不能設想:在個別的房屋之外)還存在著一般的房屋”)。這就是說,對立面(個別跟一般相對立)是同一的:個別一定與一般相聯而存在。一般只能在個別中存在,只能通過個別而存在。任何個別(不論怎樣)都是一般。任何一般都是個別的(一部分,或一方面,或本質)。任何一般只是大致地包括一切個別事物。任何個別都不能完全地包括在一般之中,如此等等。任何個別經過千萬次的轉化而與另一類的個別(事物、現象、過程)相聯系,如此等等。在這里已經有自然界的必然性、客觀聯系等等的因素、萌芽、概念了。這里已經有偶然和必然、現象和本質,因為當我們說伊萬是人,哈巴狗是狗,這是樹葉等等時,我們就把許多特征作為偶然的東西拋掉,把本質和現象分開,并把二者對立起來。
可見,在任何一個命題中,好象在一個“單位”(“細胞”)中一樣,都可以(而且應當)發現辯證法一切要素的萌芽,這就表明辯證法是人類的全部認識所固有的。而自然科學則向我們揭明(這又是要用任何極簡單的實例來揭明)客觀自然界也具有同樣的性質,揭明個別向一般的轉變,偶然向必然的轉變,對立面的轉化、轉換、相互聯系。辯證法也就是(黑格爾和)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正是問題的這一“方面”(這不是問題的一個“方面”,而是問題的本質)普列漢諾夫沒有注意到,至于其他的馬克思主義者就更不用說了。
不論是黑格爾(見《邏輯學》),不論是自然科學中現代的“認識論者”、折衷主義者、黑格爾主義的敵人(他不懂黑格爾主義!)保爾·福爾克曼都把認識看做一串圓圈。
辯證法是活生生的、多方面的(方面的數目永遠增加著的)認識,其中包含著無數的各式各樣觀察現實、接近現實的成分(包含著從每個成分發展成的整個哲學體系),——這就是它比起“形而上學的”唯物主義來所具有的無比豐富的內容,而形而上學的唯物主義的根本缺陷就是不能把辯證法應用于反映論,應用于認識的過程和發展。
從粗陋的、簡單的、形而上學的唯物主義的觀點看來,哲學唯心主義不過是胡說。相反地,從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看來,哲學唯心主義是把認識的某一特征、方面、部分,片面地、夸大地膨化為脫離了自然和物質的、神化了的絕對。唯心主義就是僧侶主義。這是對的。但(“更確切些”和“除此而外”)哲學唯心主義是經過人的無限復雜的(辯證的)認識的一個成分而通向僧侶主義的道路。
人的認識不是直線(也就是說,不是沿著直線進行的),而是無限地近似于一串圓圈、近似于螺旋的曲線。這一曲線的任何一個片斷、碎片、小段都能被變成(被片面地變成)獨立的完整的直線,而這條直線能把人們(如果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話)引到泥坑里去,引到僧侶主義那里去(在那里統治階級的階級利益就會把它鞏固起來)。直線性和片面性,死板和僵化,主觀主義和主觀盲目性就是唯心主義的認識論根源。而僧侶主義(=哲學唯心主義)當然有認識論的根源,它不是沒有根基的,它無疑地是一朵不結果實的花,然而卻是生長在活生生的、結果實的、真實的、強大的、全能的、客觀的、絕對的人類認識這棵活生生的樹上的一朵不結果實的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