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能人才是活躍在生產一線和創新前沿的重要力量,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其中,高技能人才是實現科技自立自強、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和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重要力量。然而,當前,我國高技能人才供給仍存在較大缺口,突出體現在高技能人才培養機制滯后、教育資源不均衡、產學研協同機制不深入等方面。高技能人才供給的主要難點有哪些?如何破解?
高技能人才隊伍作用重大
高技能人才是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的“筑基器”。作為產業工人中的佼佼者,高技能人才是工人階級的核心骨干和技術引領者,同時也是工匠精神的踐行者和傳承者。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深入實施人才強國戰略,并將大國工匠、高技能人才同科學家和科技領軍人才同時納入國家戰略人才力量,充分體現了黨和國家對大國工匠、高技能人才的高度重視,也明確了高技能人才在新時代人才強國戰略中肩負的重要戰略使命。技能人才隊伍規模、結構和素質建設直接代表著工人階級主力軍的支撐力量,強有力的高技能人才隊伍能夠為我國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筑牢堅實的基座。
高技能人才是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催化器”。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的背景下,全球科技和人才競爭進入白熱化,科技創新的“政治化”“去全球化”“區域化”趨勢的日益凸顯對我國加快突破關鍵核心技術難題、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提出了迫切要求。人才是科技創新的主要驅動力,高技能人才是科技創新人才鏈上的關鍵一環,也是打通科技創新“最后一公里”的主力軍。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既需要戰略科學家、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卓越工程師等提供高水平科技策源力量,也需要以大國工匠為代表的高技能人才推動高質量科技成果轉化。高技能人才憑借豐富的實踐經驗和突出的創造能力,能夠在實踐中更為直觀地認識和把握科學技術的應用價值,將前沿的科技成果轉化為實際的生產力,推動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的廣泛應用,使創新成果能夠真正落地生根和開花結果。
高技能人才是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鍛造器”。現代化產業體系是現代化國家的物質技術基礎,高技能人才作為我國建設現代產業體系的實踐主體,是推動制造強國、質量強國、航天強國、交通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的“一線力量”。高技能人才是鏈接科技創新與產業升級發展的關鍵要素和必要條件,能夠以精湛的技能和豐富的經驗實現生產技術的創新和工藝改進,推動實體經濟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方向轉型,增強實體經濟的韌性和可持續發展能力。隨著先進制造業、新型工業化的加速推進,以及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產業鏈的結構正在發生深刻變化,這種變化對技能人才隊伍的建設提出了更高要求,不僅需要他們具備更全面的技能和更深入的專業知識,還要求他們能夠適應快速變化的技術和市場環境。同時,這種變化也為高技能人才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讓人才可以在更廣闊的舞臺上展示自己的才華,為國家的現代化建設貢獻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高技能人才是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的“推動器”。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需要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戰略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作為知識密集型、技術密集型和人才密集型產業對生產技術的先進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勞動者是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科技創新人才在基礎研究和關鍵核心技術領域作出突破,創新創造新型生產工具,而高技能人才正是能夠熟練使用新型生產工具的應用型人才。加快推進新質生產力,亟需建設一支符合新質生產力要求的技能人才隊伍,培養和造就一批能夠支撐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一線生產的大國工匠和高技能人才。
高技能人才供給的主要難點有哪些?
當前,我國高技能人才隊伍規模穩步擴大,但仍處于緊缺狀態。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底,我國高技能人才已超6000萬,其中高級工4700萬人、技師1000萬人、高級技師300萬人。相較2010年底,高技能人才總量翻了一番,但仍處于緊缺狀態,難以滿足我國制造業加速發展的人才需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底,高技能人才缺口達2000萬人。到2025年中國制造業十大重點領域人才總量將接近6200萬人,人才需求缺口將近3000萬人,缺口率高達48%。特別隨著新質生產力加快形成,數智化轉型催生了一系列新產業、新業態和新職業,同時也加速產生了新的人才需求,特別是適應企業創新發展和轉型要求的高技能人才和復合型技能人才面臨著較大缺口。導致高技能人才供給水平不足的主要原因來自于人才培養、使用、激勵及生態建設等方面存在的問題。
高技能人才培養難:培養機制難以滿足新時代技能要求。面對不斷迭代升級的產業生態,傳統的技能人才培養機制展現出滯后性,無法與新時代快速發展的技能人才需求相匹配。一方面,培養機制不完善和課程設置滯后導致人才培育的質量和效率低下,使得高技術技能人才供給遠遠不能滿足企業發展的迫切需求。教育資源分配不均衡和優質教育資源稀缺,更加劇了創新人才培養的難度,讓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顯得后勁不足。另一方面,教育鏈與產業鏈銜接不暢也造成了技能人才供需錯配,雖然職業院校重視對學生專業技能和職業能力的培養,但在高階能力和創新素質方面的培育仍相對不足,這使得一些畢業生難以迅速適應技能迭代的新要求。另外,技能人才持續性培訓資源不足,雖然市場人力資源服務機構與職業院校進行了職業技能培訓合作,但部分培訓內容與實際行業需求存在較大差距,缺乏及時更新和精準對接,缺乏實際操作和實踐經驗可能導致學員在實際工作中遇到困難。
產學研生態建設難:協同機制不深入形成院校和企業需求錯位。盡管一直有產學研融合的呼聲,但實際推進過程中仍存在諸多困難。企業往往關注短期回報,參與人才培養的深度不足。產學研合作理應是一個融合了教育、科研與產業的多方面、深層次的合作體系,它需要各部門、各行業之間的緊密配合,但由于參與合作的各方有著不同的利益出發點和考慮,協同工作常常難以順暢進行,進一步導致了企業與學校“兩張皮”,產學研融合“合而不深”,校企合作出現“校熱企冷”的現象。這已成為制約職業教育發展的重要因素,也是人才供給與產業實際需求不匹配的關鍵原因。另外,目前的產學研合作機制和保障制度尚不完善,合作各方的責任、權利、義務及成果歸屬等尚不明確,使得合作過程中容易出現糾紛和矛盾,導致校企合作難以持續深入。
高技能人才提升難:激勵機制不完善導致人才成長空間有限。受限于學歷學位因素,一些技能人才在職業發展過程中往往會遭遇“天花板效應”,晉升機會有限,無法充分享受人才激勵政策,這也進一步導致技能人才和職業技術院校的社會認可度不高。2022年,人社部印發《關于健全完善新時代技能人才職業技能等級制度的意見(試行)》,將原有的五級技能等級延伸為八級,形成了“新八級工”職業技能等級序列,并建立與職業技能等級(崗位)序列相匹配的崗位績效工資制,強化工資收入分配的技能價值激勵導向,為技能人才創造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但是在實踐中,企業評聘分離、只評不聘、待遇落實不到位、不同地區間技能證書不互認、評聘標準不統一等問題仍然存在。
國際化水平提升難:對接機制不健全造成國際化管理服務短板。要形成國際人才競爭優勢需要促進人才要素的國際間高效流動和高質量集聚,但是當前技能人才隊伍的國際化水平不高,且對海外高技能人才的吸引力和集聚力有待提升。國際職業技能比照認定的程序相對復雜,涉及多個環節和多個部門的協作,需要進行資格評審、技術評審和標準評審等多個步驟,且需要專業的評審人員和嚴格的評審流程,當前僅有部分地區探索開展了國際職業技能比照認定,并沒有推廣到全國更廣泛地區,同時國際職業技能認定也多圍繞在部分產業領域,并未拓展到更廣泛的戰略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等領域。
如何不斷提升高技能人才數量?
圍繞產業發展新趨勢,提升高技能人才培育水平。技能人才的培育資源布局需要具有前瞻性和系統性,一方面,要適應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需要,立足于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綠色產業發展和傳統產業改造提升的人才需求,圍繞“智能+技能”的培養方向,積極建設數字技能人才培養平臺、數智化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技能大師工作室等高水平人才平臺。改變傳統單一技能的培養模式,重視學生知識和技能的廣度、創造性和復合性,培養能夠及時適應新技術、新業態和新職業的創新型、技能型、知識型和復合型技能人才。另一方面,要統籌職業教育、高等教育和繼續教育,實現各類教育資源的有效整合,通過職普融通、產教融合和科教融匯等渠道拓寬技能人才的培養路徑,利用高等教育的理論研究深度和高端人才資源,為職業教育提供指導和支持,并為職業院校學生提供更多深造機會,同時,做好職業教育與繼續教育的有機銜接,為技能人才創造持續學習和提升的環境。
壓實企業主體責任,推進產才協同發展和深度融合。高技能人才的培養并非一日之功,不僅需要學校的專業知識教育作為基礎,更需要后續在實際技能崗位上持續磨煉和提升,具有周期性長、實踐需求高、多元主體共同參與等特點,這就要求技能人才培養堅持多元主體協同共治,全面創新產學研一體化高技能人才培養模式。強化政府、職業院校和用人單位之間的聯合育人機制,政府應提供政策引導和支持,推動學校教育與企業培訓的順暢銜接,通過稅收抵免等優惠政策和財政補貼支持企業與學校聯合培養,采用“師帶徒”、現代學徒制以及“學中做、做中學”等實踐教學模式使企業深度參與到高技能人才的培養過程中。整合技能人才培育資源,搭建高效的高技能人才培養平臺,制定符合企業實際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培養方案,構建實用高效的企業內部技能人才培養機制,建設高技能人才培養基地和學生實訓中心,充分發揮技能大師工作室、勞模和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等平臺的育才功能。依托代表性領軍企業,積極開發和推廣適應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數智化技能培訓和相關前沿課程,積極舉辦高水平的工匠人才、技能人才創新交流活動,持續提升技能人才綜合素質水平。
完善評價激勵機制,充分激發高技能人才隊伍活力。一方面,以個人貢獻導向構建市場化的人才評價機制,形成多元化、長效化的高技能人才評價制度體系。打破學歷、論文、資歷和行政級別等傳統評價標準的束縛,充分關注高技能人才的實際技能水平、創新能力和對社會的貢獻。充分發揮企業主體作用,鼓勵企業自主開展高技能人才評價,根據高技能人才的工作特性和成長軌跡來合理設定評價周期,確保評價過程和結果的科學性和系統性。另一方面,加速推進新“八級工”職業等級制度體系的構建,不斷打破高技能人才和專業技術人才職稱評審的界限,圍繞緊缺、特殊及新興崗位設立靈活的評價標準,讓更多技能人才能夠有機會有空間實現職業價值。完善高技能人才待遇保障,在薪酬補貼、住房、子女教育和醫療保障等方面與相應等級的專業技術人才統一標準,以此激勵更多技能人才持續成長。
發揮雁陣格局優勢,提升高技能人才隊伍國際競爭力。首先,充分發揮北京、上海和粵港澳核心城市的“頭雁”作用,釋放其產業優勢、人才優勢和城市優勢,形成區域產才協同發展、合作共享的人才發展格局,提升區域高技能人才的集聚力和配置力。其次,加強區域間的合作與交流,實現資源共享和優勢互補,為高技能人才提供更多的發展機會和空間,加強跨區域的產學研用深度融合,推動區域間高校、科研機構與企業之間的緊密合作,為高技能人才提供更廣闊的發展平臺。再次,積極推進國際職業資格與國內職稱評價銜接機制,探索擴大銜接和認定范圍。建立完善的評價體系,依托企業“走出去”戰略,提升相關技能人才認定的國際認可度,同時,加強與國際職業資格認證機構的合作,推動國內高技能人才的職業資格與國際接軌。最后,要充分利用上海、深圳等重要城市的國際雙循環功能,推動高技能人才的國際交流與合作,通過設立國際人才交流中心、舉辦國際技能大賽等措施,增強我國高技能人才的國際影響力。
破除“重學歷、輕技能”觀念,提升技能人才的社會認可度。政府、企業、院校等社會多方面聯合營造有利于技能人才成長的良好“軟環境”。完善高技能人才住房、子女教育、醫療保障和創新創業等方面的支持服務,同時支持高技能人才進入高水平院校或平臺,從生活和事業雙方面提供支持獎勵。在提升技能人才的工作積極性和職業榮譽感的同時也提升社會大眾對于技能崗位的認可,吸引青年人在升學規劃和職業規劃中正視職業技能類發展通道。長期來看,還應推動教育體系更加注重實踐能力和職業技能培養,而非過分強調學術成績,推廣“中本貫通”等人才發展路徑,吸引更多對技能學習感興趣的學生。從根源上來看,應著力轉變對于技能人才的傳統片面看法,營造“尊技重能”的社會氛圍。通過面向社會開展高水平的職業技能競賽、技能人才創新大賽、設立技能人才獎勵基金等,讓大眾切身感受到職業技能的意義和價值,同時,加強推廣弘揚“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線上線下大力傳播技能人才的先進事跡,展示優秀技能人才在各自領域內的精湛技藝和創新成果,提升技能人才的社會形象,激發更多年輕人投身職業技能學習和實踐的熱情。
來源:人民論壇網-人民論壇雜志 圖片來源網絡 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