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工農紅軍稱號溯源
2025-01-01
中國工農紅軍是中國近現代史上土地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的統一稱號。但是,在1927年8月,周恩來、賀龍、葉挺、朱德、劉伯承等人領導南昌起義的時候,人民軍隊仍沿襲的是國民革命軍的番號;1927年的湘贛邊秋收起義和鄂豫皖黃麻起義,打出的旗號也都是工農革命軍或農民自衛軍。那么,紅軍的稱號到底是從什么時候正式提出和使用的呢?
據史料記載,中國共產黨所領導的人民軍隊名稱經歷了如下變遷:國民革命軍-工農革命軍(農民自衛軍)-工農紅軍-中國工農紅軍(方面軍)-國民革命軍(八路軍、新四軍)-中國人民解放軍(野戰軍)。
一、中國工農紅軍稱呼的思想根源
中國工農紅軍之名,其思想淵源于蘇聯紅軍。但具體使用“紅軍”之名卻有一個過程。
在歐洲,紅色代表革命。1864年共產國際在成立時其標志顏色是紅色,后來就成為世界各國共產黨認同的顏色。1917年11月7日,列寧領導的布爾什維克武裝力量向資產階級臨時政府所在地圣彼得堡冬宮發起總攻,推翻了臨時政府,建立了蘇維埃政權,同時也建立了蘇聯軍隊。因為俄國沙皇時代的軍隊被稱為白軍,列寧領導的紅色蘇維埃政權的軍隊,就稱為蘇聯紅軍。
十月革命勝利后,無產階級軍隊在推翻沙俄政權時使用的是紅旗,新政權的軍隊被稱為紅軍。中國共產黨在建立了自己的軍隊后也沿襲了這一稱謂,逐漸將中國工農革命軍,改稱為中國工農紅軍。
二、民間最早對紅軍稱呼的由來
1927年大革命失敗,尤其是南昌起義后,中國共產黨及時召開了著名的八七會議,決定實行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政府屠殺政策的總方針,策動在湘、鄂、粵、贛等地發動秋收起義。
1927年11月13日,鄂豫皖邊區的黃安(今紅安)、麻城兩縣農民舉行起義,起義軍稱“農民自衛軍”。在攻占黃安縣城后,成立了縣農民政府,隨后,中共鄂東特委負責人宣布:將黃麻兩縣農民自衛軍改編為工農革命軍鄂東軍。11月18日,新生的黃安縣城披上節日的盛裝,熱烈慶祝黃安縣農民政府和鄂東軍的誕生。當地著名書法家吳蘭階先生興致勃勃,揮毫疾書一幅對聯,明確表達了千百年來受壓迫的廣大民眾獲得解放的喜悅。其上聯是:“痛恨綠林兵假稱青天白日黑暗沉沉埋赤子”;下聯是:“光復黃安縣試看碧云紫氣蒼生濟濟擁紅軍”;橫批為“實行土地革命”。這樣,工農群眾第一次喊出了“紅軍”的稱號。
在我黨歷史上,這是目前所了解到的最早將工農革命軍稱為“紅軍”的民間“文本”。這就是說,“紅軍”一語在國內最早源于1927年黃麻起義勝利之時。
三、工農紅軍初次亮旗
繼南昌起義、秋收起義、黃麻起義之后,1927年12月11日,爆發了震驚中外的廣州起義。在起義領導機關發布的《紅旗號外》中明確宣布組織“工農紅軍”,并公布了工農紅軍領導人名單。
當日凌晨2時,張太雷、葉挺等領導人來到國民革命軍第二方面軍第四軍軍官教導團北較場四標營駐地舉行誓師大會。在誓師大會上,廣州起義總指揮部公開舉起了“工農紅軍”的旗幟,將參加起義的部隊統稱為工農紅軍,葉挺和葉劍英被任命為“工農紅軍”正副總指揮。起義軍還成立了廣州蘇維埃政府,這是中國第一個在大城市中建立的紅色蘇維埃政府,被譽為“東方巴黎公社”。
四、中國工農紅軍的正式命名
雖然廣州起義不久便遭到了失敗,但“工農紅軍”的響亮名稱卻在全國不脛而走。從此,“紅軍”的稱號在各地的革命武裝中開始陸續使用。
1928年5月25日,中共中央發出《中央通告第五十一號——軍事工作大綱(采用廣東省委擴大會議軍事問題決議案內容)》。大綱規定:“建立紅軍已成為目前的要務,不一定要等到一省或一國暴動成功,只要能建立一割據區域,便應當開始建立紅軍的工作。在割據區域所建立的紅軍,可正式定名為紅軍,取消以前工農革命軍的名義。”
根據51號通報規定,各地工農革命軍一律改稱“中國工農紅軍”(簡稱紅軍)。自此,中國工農紅軍的稱呼有了正式的文件命名。
1928年4月,朱德率領南昌起義的部分軍隊和湘南的工農武裝來到井岡山,與毛澤東的工農革命軍會師,合編為中國工農革命軍第四軍。后來又根據51號通報明確指示:“可正式命名紅軍,取消以前工農革命軍的名義。”中央正式通知毛澤東和朱德:“關于你們的軍隊,可正式改稱紅軍。”由此,毛澤東和朱德就將中國工農革命軍第四軍正式改稱為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
隨后,全國各地的工農革命軍相繼奉命改稱中國工農紅軍了,這就是中國共產黨所領導的人民軍隊的正式統一番號。
五、中國工農紅軍三大主力部隊的正式組建
中國工農紅軍三大主力部隊,主要來源于參加南昌起義、秋收起義、黃麻起義、廣州起義、平江暴動、湘南起義等戰斗的將士。
1933年5月,中國共產黨成立中國工農紅軍總部,總司令是朱德,總政委是周恩來(后為張國燾),總參謀長是劉伯承,總政治部主任是王稼祥(博古曾經在長征中代職)。在長征到陜北三大主力紅軍會師后,增設前敵總指揮部,總指揮是彭德懷,總政委是任弼時。
紅軍總部下轄三大主力紅軍:紅一方面軍(1930、8-1937、8),紅二方面軍(1936、7-1937、8), 第四方面軍(1931、11-1937、8)。
(一)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亦稱“中央紅軍”。1930年8月,紅一軍團與紅三軍團在湖南瀏陽會師,組成第一方面軍。朱德任總司令,毛澤東任總前委書記兼總政委。
1931年11月,紅一方面軍歸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指揮,統稱中央紅軍。1932年6月,中央紅軍復稱紅一方面軍,朱德任總司令,毛澤東、周恩來先后任總政委,葉劍英任參謀長,王稼祥任政治部主任。同年底進行整編,軍團總指揮改稱軍團長,第一軍團軍團長林彪,第三軍團軍團長彭德懷,第五軍團軍團長董振堂。
1933年5月,中國工農紅軍總部成立,并兼紅一方面軍總部,朱德任總司令兼方面軍司令員,周恩來任總政委兼方面軍政委,葉劍英任方面軍參謀長,楊尚昆任方面軍政治部主任。1934年1月,紅軍總部合并于中央軍委,紅一方面軍再次稱中央紅軍。1935年6月,中央紅軍和紅四方面軍在四川省西部懋功地區會師。后因張國燾的反黨分裂,紅一方面軍第一軍團和第三軍團組成中國工農紅軍陜甘支隊;1935年10月到達陜甘革命根據地,同紅十五軍團會師,恢復紅一方面軍名稱;抗日戰爭開始后,紅一方面軍改編為八路軍第115師。
(二)中國工農紅軍第二方面軍。1936年7月,紅軍第2、第6軍團和紅軍第32軍合編組成第二方面軍。賀龍任總指揮,周逸群任前委書記、政委(后鄧中夏)。
1931年3月,紅2軍團在湖北省長陽縣縮編為紅軍第3軍。賀龍任軍長,鄧中夏任政委。紅6軍團是由湘贛蘇區的紅軍第17師和湘鄂贛蘇區的紅軍第18師于1933年6月合編而成的,由第17師師長蕭克、政委蔡會文統一指揮。1934年8月正式成立軍團領導機構,蕭克任軍團長,王震任政委。1937年8月,紅二方面軍與紅27、紅28軍等部,在陜西省富平縣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第120師。
(三)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1927年11月至1929年11月,黃麻、商南、六霍起義,組成工農武裝,分別在鄂東北、豫東南、皖西地區開展游擊戰爭。到1930年1月,上述武裝分別編為紅軍第11軍第31、第32、第33師。4月,紅11軍改編為紅軍第1軍。1931年1月,紅1軍同紅15軍會師合編為紅4軍;10月,在皖西組建紅軍第25軍。
1931年11月7日,紅4、紅25軍在湖北省黃安(今紅安)縣七里坪合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徐向前任總指揮,陳昌浩任政委,劉士奇任政治部主任(后為吳煥先),全軍近3萬人。紅4軍軍部由方面軍總部兼,轄第10、第11、第12師;紅25軍,曠繼勛任軍長,王平章任政委,轄第73師。
1933年7月上旬,紅四方面軍進行整訓和擴編。徐向前、陳昌浩仍分任總指揮和政委,王樹聲任副總指揮,陳昌浩兼任總政治部主任,以第10、第12、第11、第73師為基礎,依次擴編為第4軍、第9軍、第30軍、第31軍。
1935年6月,紅四方面軍與紅一方面軍在川西北懋功地區會師。7月,紅一方面軍抽調部分干部到紅四方面軍,紅四方面軍抽調第4軍第12師第32團、第30軍第90師第270團、第33軍第98師第294團歸紅一方面軍建制。8月中旬,紅軍第一、第四方面軍混編為左、右兩路軍北上。
1936年7月2日,紅四方面軍與由湘鄂川黔蘇區長征到達甘孜地區的紅2、紅6軍團會師,紅2、紅6軍團和紅32軍組成中國工農紅軍第二方面軍。1937年8月,紅四方面軍第4、第31軍和陜北紅軍第29、第30軍等部,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第129師。
由此看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三大主力紅軍,萌芽發展于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末期,成長壯大于三十年代初期,至三十年代中后期抗日戰爭爆發后改編為八路軍、新四軍。中國工農紅軍,從此完成其土地革命光榮的歷史使命,開啟中華民族抗戰新的偉大歷史征程。
作者:隨筆敘過往;來源:猛進 英雄的47軍微信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