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九月中旬,開學季雖然告一段落,但圍繞教育的話題卻層出不窮。近日,有媒體報道,在實行新高考改革的上海,選擇物理科目的考生僅占總數的30%;浙江的近30萬考生中,選考物理的也只有8萬人。物理學科被考生“嫌棄”,這與曾經流行的“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口號形成鮮明對比。
物理學科“遇冷”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對學生來說,“物理太難”使得作業量大幅增加,還不一定能夠取得高分,“性價比太低”。不少家長看來,什么牛頓力學、電磁知識太過高深,不從事科學研究的孩子們掌握日常生活中的常識也就綽綽有余。而對學校而言,物理學科非常依賴教學資源,因此一些優質教育資源欠缺的學校傾向讓學生放棄物理。而一些地方的新高考模式中,自由選擇的三門并非按照實考分數,而是采取對全省位次進行賦分,導致成績靠后的學生由于物理太難放棄后,一些成績較好的學生擔心無法獲得較好的位次也選擇放棄。
前不久,教育部將科學課程提前到小學一年級,培養孩子們的科學素養和創新能力成為重要目標;而到了高中階段,作為自然科學的基礎學科和帶頭學科的物理卻遭遇冷,這讓很多物理學界人士“心塞”。物理教育的缺失會帶來許多惡果,對國家來說,物理人才出現斷層將導致工業發展后繼乏力;而在個體層面,沒有物理知識做基礎,進入大學階段進一步研究將遇到阻力。
從筆者的個人經歷看,高中階段學習的物理知識,在后來的學習乃至工作中,直接作用可能不明顯,但物理學科培養的理性思維和邏輯能力,以及對宇宙自然的興趣和認知,對所有學科都有意義。今天,個體的生命得到延長,但產業的周期卻在大幅縮短,各個行業各個領域的交叉要求我們的知識體系更為多元和健全,要想在加速迭代的格局中掌握主動權、避免被淘汰,除了具備終身學習的能力,還要善于調動和使用各個領域知識,而在高中階段培養的理性思維、打下的科學基礎至關重要。面對高考,個人選擇的空間可能會被升學壓力所擠壓,但無論是家長還是學生都清楚一個道理,人生是一場馬拉松,考上大學并不是終點,未來的跋涉還需高中階段打下良好基礎,才能厚積薄發。
事實上,不少地區在探索新高考改革中,已經意識到可能造成的物理學科“遇冷”等問題,一些針對性的措施不斷出臺,比如確定物理作為理科必修課程,比如一些大學在某些專業招生中明確物理是必選。這讓我們看到,教育事業的改革不僅需要良好的頂層設計,也需要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和完善,而在當下,究竟需要怎樣的教育依然需要不斷追問。通過3+X的方式為學生提供自由選擇的空間,但如何確保物理這樣的基礎性學科不被冷遇?這需要在尊重個性發展和滿足整體利益之間做好平衡。
教育的初衷是育人。目前高考還是指揮棒,學生和家長不可避免地追求高分,但涉及到未來長遠選擇時,是不是可以盡可能地照顧孩子的興趣?教育關乎孩子的成長,關乎國家未來,我們改革中的探索是不是還可以做得更多更好?浙江、上海等地的物理學科“冷遇”也許通過制度設計能夠得到改觀,但破除功利主義、回歸教育的初心還需更多的努力。這正是:物理雖難值得學,立足長遠是關鍵。
來源:人民日報評論(ID:rmrbpl),作者:桂從路|綜合:人民網(ID:people_rmw)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