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0周年、新四軍成立80周年,若追溯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的第一支革命武裝,那可是建立93年的“建國陸海軍大元帥府鐵甲車隊”(簡稱鐵甲車隊)!
本文追溯中共領導的革命武裝艱辛、光榮、前赴后繼的93年歷程,那就是“鐵軍”一路走來!
我們熟知的“鐵軍”,是享譽大江南北的新四軍。新四軍響亮的名字“鐵軍”何來?《新四軍軍歌》歌詞的第一句就是“光榮北伐武昌城下”,這指的是北伐戰(zhàn)爭攻克武昌的歷史。那么,北伐戰(zhàn)爭攻克武昌的是哪一支部隊?
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推動了全國革命形勢大發(fā)展。孫中山1923年2月在廣州建立革命政權﹐再任陸海軍大元帥統(tǒng)率各軍。經(jīng)他同意,1924年11月底組建了“建國陸海軍大元帥府鐵甲車隊”(簡稱鐵甲車隊),其所屬成員的配備與調(diào)動,都是由中共廣東區(qū)委書記陳延年和區(qū)委軍事部長周恩來決定的,所以說鐵甲車隊盡管屬大元帥府管轄,但實際上是中共直接領導的一支革命武裝。
1925年11月,中共廣東區(qū)委決定,以鐵甲車隊為基礎,擴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四軍第十二師第三十四團,由剛從莫斯科東方大學學習回國的共產(chǎn)黨員葉挺擔任該團團長。
1926年1月,國民革命軍第四軍第十二師第三十四團改稱國民革命軍第四軍獨立團,葉挺獨立團之名由此而生。葉挺率團作為北伐先鋒,孤軍突前,討伐軍閥,首戰(zhàn)碌田,長驅(qū)醴陵,力克平江,直入中伙鋪,奇襲鄂南門戶汀泗橋,奪占咸寧,大戰(zhàn)賀勝橋,取得一系列戰(zhàn)績。直至兵臨武昌城下,葉挺獨立團組成奮勇隊,率先攻入武昌城內(nèi)。
葉挺獨立團英勇頑強、不怕犧牲的精神和卓著戰(zhàn)功感染了民眾,當時旅居武漢的一些廣東籍人士特意在漢陽兵工廠鑄造了一個高1米、寬0.5米的“鐵軍鐵盾牌”。
鐵軍鐵盾牌的正中鑄有“鐵軍”兩個隸書大字,上款寫“國民革命軍第四軍全體同志作鑒”,下款寫“民國十六年一月十五日武漢粵僑聯(lián)誼社同仁敬賀”;背面刻有一首四言贊詞。
“鐵軍”稱號自此而起。葉挺對獨立團的將士們說:
“我們?yōu)槭裁茨軌蚪⑦@樣的偉大的戰(zhàn)功呢?主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因為獨立團是共產(chǎn)黨的軍隊,因為有了共產(chǎn)黨,我們才能成為鐵軍。”
從此后,鐵軍的光榮傳統(tǒng)一直得以傳承,將其編制沿革(建制改編)梳理如下:
建國陸海軍大元帥府鐵甲車隊
(1924年11月底組建)
↓
國民革命軍第四軍第十二師第三十四團
(1925年11月擴編)
↓
國民革命軍第四軍獨立團(葉挺獨立團)
(1926年1月改稱)
(北伐先鋒,所向無敵,攻克武昌,獲得“鐵軍”稱號)
↓
國民革命軍第四軍第二十五師
(1926年12月擴編,轄第七十三、七十四、七十五團)
(所屬第七十三、七十五團和七十四團直屬重機槍連共3000余人參加南昌起義)
↓
國民革命軍第十一軍第二十五師
(1927年8月擴編)
↓
國民革命軍第五縱隊
(1927年10月在天心圩整編)
(朱德、陳毅整編南昌起義部隊第九軍及第二十五師余部)
↓
中國工農(nóng)革命軍第一師
(1928年1月,朱德、陳毅率南昌起義余部改稱)
↓
中國工農(nóng)革命軍第四軍
(1928年4月28日,朱德、陳毅率部與毛澤東率領的秋收起義部隊會師后組建)
(毛澤東率領秋收起義部隊在永新三灣進行改編為中國工農(nóng)革命軍第一師第一團,共700余人;會師后成立中國工農(nóng)革命軍第四軍,朱德任軍長,毛澤東任黨代表,王爾琢任參謀長 ,陳毅任政治部主任;全軍下轄第十、第十一、第十二3個師)
↓
中國工農(nóng)紅軍第四軍(紅四軍)
(1928年5月25日,中國工農(nóng)革命軍第四軍改稱中國工農(nóng)紅軍第四軍,“朱毛”紅軍發(fā)端)
(全軍轄4個團及1個教導大隊共6000余人。其中的第二十八團保持了北伐時期葉挺獨立團的老底子,后補充了南昌起義、湘南起義的精干力量,全團1900多人,是紅四軍的中堅力量)
↓
紅四軍長汀整編
(1929年3月中旬在福建長汀進行整編,全軍轄5個縱隊共3000余人)
(其中第二十八團大部編為第一縱隊,第二十八團一部與特務營合編為第二縱隊。同時,軍建立政治部,毛澤東兼政治部主任。12月28日至29日,紅四軍在福建上杭古田鎮(zhèn)召開第九次黨代會,即“古田會議”)
↓
中國工農(nóng)紅軍第一方面軍第一軍團第四軍
(1930年6月中旬,紅四軍編入紅一軍團,轄第十、十一、十二3個師。8月23日,紅一軍團和紅三軍團在湖南瀏陽縣永和市會師,組成中國工農(nóng)紅軍第一方面軍,紅四軍隨紅一軍團編入紅一方面軍建制。朱德任總司令,毛澤東任政治委員)
(此后是中央蘇區(qū)反五次“圍剿”的主力之一)
↓
中央紅軍第四軍
(1931年11月25日,紅一方面軍總部及所兼紅一軍團總指揮部撤銷,紅四軍由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直接領導和指揮)
↓
中國工農(nóng)紅軍第一方面軍第一軍團第四軍(重新編組)
(1932年3月,中革軍委決定重新編組第一、第三、第五軍團,紅四軍歸回紅一軍團建制)
(紅四軍軍長王良,軍政委羅榮桓,后為羅瑞卿;下轄第十、十一、十二師)
↓
中國工農(nóng)紅軍第一方面軍第一軍團第十、第十一師
(1932年12月,紅一方面軍整編,師由軍團直屬)
↓
中國工農(nóng)紅軍第一方面軍第一軍團第二師(紅二師)
(1933年6月,紅一軍團在江西永豐藤田整編,改小師小團為大師大團)
(以第十、十一師與第六十四師合編為紅一軍團第二師,徐彥剛任師長,胡阿林任師政治委員,曹里懷任參謀長,劉亞樓任政治部主任,下轄第四、五、六團。1934年至1935年,紅二師在師長陳光、政委劉亞樓率領下,在中央紅軍紅一方面軍序列中參加長征,出發(fā)長征時全師共4922人,屢次擔任先鋒)
↓
中國工農(nóng)紅軍陜甘支隊第一縱隊第四、第五大隊
〔1935年9月18日紅一、三軍團和中央縱隊在甘肅省西固縣(今宕昌縣)哈達鋪正式改編為陜甘支隊〕
〔繼續(xù)北上陜北,到吳起鎮(zhèn)(今吳旗縣城),勝利結束長征。在長征路上“血戰(zhàn)湘江”“奪占婁山關”“強渡烏江天塹”“飛奪瀘定橋”“突破天險臘子口”皆有其身影。1935年6月12日北上途中,前衛(wèi)紅四團在四川達維與紅四方面軍先頭部隊勝利會師。7月,紅四方面軍第三十三軍第九十八師第二九四團1000余人編入紅二師第四團為第二營〕
↓
中國工農(nóng)紅軍第一方面軍第一軍團第二師(恢復番號)
(1935年11月3日,恢復紅一方面軍番號同時恢復紅一軍團第二師建制)
〔劉亞樓任師長,蕭華任師政治委員,李天佑任副師長,鐘學高任師參謀長,鄧華任政治部主任。此時,全師僅1382人,下轄第四、第五、第二團(老底子是秋收起義部隊一部和井岡山時期的部分赤衛(wèi)隊),參加直羅鎮(zhèn)戰(zhàn)役、攻占會寧、山城堡戰(zhàn)役、東征等〕
↓
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第一一五師第三四三旅第六八五團
(1937年8月,第二次國共合作時,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
(紅二師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第一一五師第三四三旅第六八五團,團長楊得志,團政委鄧華)
↓
八路軍蘇魯豫支隊
(1938年12月,第六八五團擴編為八路軍蘇魯豫支隊)
(支隊下轄第一、二、四、五、七共5個大隊,支隊長彭明治,支隊政治委員吳法憲)
↓
八路軍第五縱隊第一支隊
(1940年8月改稱八路軍第五縱隊第一支隊)
(南下華中,增援新四軍;支隊轄第一、二、三團)
↓
八路軍第一一五師教導第一旅
(1940年11月支隊改為八路軍第一一五師教導第一旅)
(旅長彭明治,旅政治委員朱滌新)
↓
國民革命軍新編第四軍第三師第七旅
(1941年2月改編為新四軍第三師第七旅)
(皖南事變后,加強新四軍力量。抗日戰(zhàn)爭時期,由紅二師延續(xù)下來的部隊先后參加了平型關戰(zhàn)斗、陳道口攻堅戰(zhàn)、血戰(zhàn)劉老莊和“兩淮”戰(zhàn)役等,威震蘇魯豫皖,被陳毅譽為“華中主力的主力,黨指到哪里,就是哪里的鋼鐵部隊”)
↓
東北民主聯(lián)軍第六縱隊第十六師
(1946年10月,在參加四平保衛(wèi)戰(zhàn)后,七旅改編為東北民主聯(lián)軍第6縱第16師)
(師長梁興初,師下轄第三七九、第三八〇、第三八一團)
↓
東北野戰(zhàn)軍第六縱隊第十六師
(1948年1月改稱東北野戰(zhàn)軍第六縱隊第十六師)
(解放戰(zhàn)爭時期參加了遼沈戰(zhàn)役)
↓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十三軍第一二七師
(1948年11月按照中央軍委關于統(tǒng)一全軍編制及部隊番號的命令,第六縱隊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十三軍,隸屬第四野戰(zhàn)軍建制,第十六師改稱第一二七師)
(李作鵬兼任師長,張池明任師政治委員,馮精華任副師長兼參謀長,劉錦屏兼任政治部主任;解放戰(zhàn)爭時期,這支部隊馳騁大半個中國,先后參加平津戰(zhàn)役,進軍兩廣、解放海南、廣西剿匪等屢建戰(zhàn)功)
↓
廣州軍區(qū)獨立師(第127師)
(1961年8月,第43軍撤銷,第127師歸廣州軍區(qū)直屬;1968年9月,歸建重建的陸軍第43軍;1979年,第127師參加對越邊境自衛(wèi)還擊戰(zhàn),攻克涼山、劍指河內(nèi))
↓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54集團軍第127師
(1985年,在合成集團軍整編中,第127師劃歸第54集團軍建制,同時編入裝甲旅、高炮旅等部隊;2016年,第127師隨第54集團軍轉(zhuǎn)隸中部戰(zhàn)區(qū)陸軍)
↓
中國人民解放軍新組建集團軍第127師
(2017年4月,解放軍陸軍以原18個集團軍為基礎,調(diào)整組建13個集團軍,步兵第127師將隸屬新組建的集團軍)
由這一系列的沿革、改編可見,“鐵軍”稱號自北伐戰(zhàn)爭時起,一直傳承、延續(xù)至今。
當年,葉挺獨立團獲得“鐵軍”稱號的標志是鐵軍鐵盾牌,而今,步兵第127師的臂章仍然是盾牌形式,最醒目的仍然是“鐵軍”二字。
跨越兩個世紀的93年來,領導這支鐵軍的風云人物聞名遐邇:周恩來、葉挺、朱德、陳毅、毛澤東、王爾琢……在這支隊伍中,戰(zhàn)將如云:林彪、粟裕、王開湘、楊成武、楊得志、梁興初……。
細數(shù)這支鐵軍歷史上的十個第一:
中國共產(chǎn)黨掌握的第一支革命武裝
參加八一南昌起義打響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
誕生第一個“支部建在連上”的黨支部
第一個建立士兵委員會的單位
第一個試行“三大紀律、六項注意”的單位
第一個設立“列寧室”(俱樂部)的單位
第一個實行“政治課”制度的單位
第一個實踐游擊戰(zhàn)“十六字訣”的單位
全軍第一個設立紅軍醫(yī)院的單位
全軍第一支輕型機械化步兵師
列舉這支部隊歷史上曾被授予光榮稱號的單位:
紅二師五團——中革軍委授予“模范團”稱號
紅二師四團——紅一軍團授予“英勇沖鋒”旗幟
紅軍師、鐵軍——第127師
葉挺獨立團——第127師第379團
紅軍團——第127師第379團(葉挺獨立團)、第380團(秋收起義紅二團)
劉老莊連——新四軍第三師七旅十九團二營四連(今第127師第379團第4連)
能攻善守英雄連——第127師第379團第9連
阻擊英雄連——第127師第379團第1連
英雄偵察連——第127師偵察連
渡海英雄營——第127師裝甲團裝甲步兵營
渡海英雄連——第127師裝甲團裝步一連(原第127師第381團第1連)
612高地英雄連——第127師裝甲團裝步三連(原第127師第381團第7連)
以上,就是鐵軍走過93年光輝歷程的簡史,短短的本文,難以描述。
自上一個世紀20年代的大革命時期起,至今鐵軍輝煌仍在繼續(xù)。
在紀念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0周年、新四軍成立80周年之際,我們更不能忘記這支參加八一南昌起義、扛起井岡山紅旗、擔起華中華東抗日中流砥柱的英雄部隊!
1939年春,在皖南新四軍軍部舉行的周恩來同志報告會上,會場歌聲四起。
何士德被點名獨唱《歌唱八百壯士》,全場反響強烈。
當時,陳毅剛從蘇南茅山敵后根據(jù)地回來,他又被點名獨唱法國《馬賽曲》。
陳毅回到座位后,感慨地對周恩來說:“我們新四軍應當有支歌為好!”
周恩來含笑點頭說:“好呀!你是詩人,你就寫個歌詞吧!”
陳毅慨然應允了。
陳毅當時任新四軍軍事委員會副書記兼第一支隊司令員,時年38歲。他從軍部返回蘇南后,很快就于3月30日完成了《新四軍軍歌》歌詞初稿,題名《十年》。這是首新詩,共三段35行。主要歌頌新四軍及其前身長達10年艱苦奮斗的光榮歷史。
4月上旬,陳毅派專人把歌詞送到了云嶺新四軍軍部,又由袁國平送給項英。項、袁都認為陳毅的詞寫得不錯,但尚有點不足之處。這樣,由葉挺、項英主持,組織袁國平、周子昆、鄧子恢、李一氓、朱鏡我及黃誠等人,對初稿進行了集體討論。最后大家決定,把原來的三段歌詞改為兩段;歌名由《十年》改為《新四軍軍歌》。改動后的歌詞更確切地體現(xiàn)出軍歌性質(zhì),歌詞中的光輝奮斗歷程更精煉概括,歌詞特別突出中央軍委為新四軍確定的戰(zhàn)略方針“東進”等。集體修改稿完成后并未最后定稿。項英強調(diào)要等與陳毅同志商討后再定稿。
5月陳毅從茅山根據(jù)地回到軍部,聽了大家的意見,基本贊成,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這樣陳毅再次執(zhí)筆,在集體修改稿的基礎上進一步精雕細琢,遂成后來的《新四軍軍歌》歌詞。
歌詞為兩段,第一段主要敘述歷史和傳統(tǒng);第二段主要講現(xiàn)實斗爭,并突出向敵后進軍的行動方針。整首詞激情奔放,氣勢恢宏,流暢灑脫。第一段歌詞最后“東進,東進!我們是鐵的新四軍”和第二段歌詞最后“前進,前進!我們是鐵的新四軍!”重復兩遍來結尾,使主題更加鮮活、具體,歌詞可謂達到很高的境界。
歌詞確定后,軍部把譜曲的任務交給了教導總隊文化隊隊長、作曲家何士德。當何士德從新四軍政治部宣傳部教育科長馮定手中接過軍歌歌詞時,猶如接過千鈞重擔。因為他知道,他肩負著全軍的期待和重托。何士德接受了為《新四軍軍歌》譜曲的任務。他的住處是一間老百姓的舊式平房,面積不大,而且室內(nèi)還堆放著許多雜物。墻角有一張破舊的小桌子,那就是他日夜譜曲的工作臺。何士德反復認真地研讀歌詞,尋找靈感,很快以接近民歌的風格譜出第一個曲子。
一首首悲壯的革命樂曲就是在這里誕生的。那時部隊的生活條件很差,夜里只靠一盞昏黃的菜油燈照明。在為新四軍軍歌譜曲的那段日子,何士德一入夜就撲在油燈下,一直譜寫到深夜。他不止一次地說:“陳司令員寫的歌詞,屬于新詩體,譜起曲來難度較大。歌詞的每字每句都很精確,一字也不能改,改了就會損害軍歌的主題思想。”那段日子他幾乎到了夜不能寐、食不知味的地步。
何士德為軍歌譜曲先后寫了三稿。第一稿寫出后,由文化隊隊員在軍部大會堂——陳家祠堂試唱。當晚前來聽唱的有軍首長、文藝工作者和部分機關干部。試唱結束后,軍首長直率地評價說,曲調(diào)流暢、好聽,戰(zhàn)士易學易唱,但還不夠雄壯、有力,顯示不出軍隊堅強的戰(zhàn)斗力。接著,軍首長指示,軍歌代表革命軍隊的形象,應該激越、高昂,要有氣沖霄漢的氣勢,給人以勇猛、剛毅、敢于勝利的印象。他聽取了領導同志的意見,果斷地推倒重寫。
當他埋頭寫出第二稿后,不事張揚,而是先在文化隊內(nèi)部試唱,傾聽隊員的反映。大家認為這一改好多了,雄壯、高昂,節(jié)奏鮮明;不足之處是,戰(zhàn)士大都是工農(nóng)分子,學唱難度較大。于是,他再一次作了大修改。
第三稿完成后,他自己哼了又哼,甚覺滿意,于是決定在建黨十八周年紀念大會上試唱。1939年7月1日,軍部決定在大會堂(陳氏宗詞)召開慶祝中國共產(chǎn)黨建黨十八周年紀念大會,并決定在這次大會上正式演唱《新四軍軍歌》。有2000余名干部參加,軍首長均按時出席,陳毅司令員也特地從江南前線趕來聆聽。這天,文化隊隊員個個精神抖擻,何隊長興致勃勃地登臺指揮。隨著何隊長手臂的揮動,嘹亮的歌聲在會堂里回蕩,一個個音符在與會者心中跳動。當唱完最后一句:“東進!東進!我們是鐵的新四軍!”時,全場響起熱烈的掌聲。陳毅和葉挺、項英等軍首長微笑著頻頻點頭。過了片刻,政治部主任袁國平代表軍部在會上鄭重宣布:批準通過。全場又一次響起熱烈掌聲,一首莊嚴、激越、昂揚的《新四軍軍歌》誕生了。
曲作者何士德1911年11月15日出生于廣東省江城鎮(zhèn)(今陽江市江城區(qū))近賢里。1931年初,何士德中學畢業(yè),受到孫中山民主革命思想的影響,產(chǎn)生了用音樂“喚起民眾”的念頭,到上海新華藝術專科學校學習。期間他參加了上海的義勇軍革命活動,組織街頭捐獻,支援東北義勇軍。他率領“洪鐘樂社”,以四川路和八仙橋兩個青年會為據(jù)點,以革命音樂喚起民眾抗日。1937年8月,何士德當選為“上海國民救亡歌詠協(xié)會”副主席兼總指揮,上海歌詠界戰(zhàn)時服務團團長。10月在南昌參加了新四軍,第二年參加了中國共產(chǎn)黨。
1939年2月,受黨的委派,他來到了云嶺新四軍軍部工作。1942年到延安任“魯迅藝術學院”音樂系主任。1945年當選為中共“七大”候補代表,參加“七大”,并在周總理的提議下指揮全體代表高唱《國際歌》。
1948年11月他在東北電影制片廠組建了人民電影的第一支專業(yè)電影樂隊。
1950年,何士德為大型紀錄片《解放了的中國》譜曲,獲斯大林文藝獎金一等獎,他把獎金捐給抗美援朝的志愿軍。
1979年他同當年新四軍的幾位老戰(zhàn)友一起,籌組了“新四軍老戰(zhàn)士合唱團”,任藝術指導兼指揮。后來這個團發(fā)展成為300多人的“八路軍、新四軍老戰(zhàn)士合唱團”,開展歌詠活動,宣傳革命傳統(tǒng),得到部隊和社會的廣泛支持。國慶30周年在人民大會堂演出時,中央和部隊領導親臨參加,場面異常動人。
何士德著名的作品還有《繁昌之戰(zhàn)》《父子嶺上》《渡長江》《新四軍萬歲》等。2000年12月2日,何士德在北京病逝。
新四軍鐵軍精神的象征
自1939年誕生之日起,《新四軍軍歌》歌就成為新四軍這支軍隊的軍魂。它熱情謳歌了從北伐戰(zhàn)爭、南昌起義、井岡山會師、南方八省三年游擊戰(zhàn)爭,到新四軍成立十年來這支革命軍隊走過的光輝戰(zhàn)斗歷程,唱出了新四軍光榮的鐵軍精神。
“千百次抗爭,風雪饑寒;千萬里轉(zhuǎn)戰(zhàn),窮山野營。”
“深入敵后百戰(zhàn)百勝”
“保持發(fā)揚優(yōu)良傳統(tǒng)”
“英勇沖鋒,殲滅敵寇。”
這是新四軍艱苦奮斗,一往無前精神的生動概括。
按照新四軍軍部的編組:陳毅、傅秋濤領導的第一支隊下轄第一、二團;張鼎丞、粟裕領導的第二支隊下轄第三、四團;張云逸、譚震林領導的第三支隊下轄第五、六團;高敬亭領導的第四支隊下轄第七、八團,分別以“保持發(fā)揚優(yōu)良傳統(tǒng)”這8個字命名。
陳毅在當年寫給“良團”的一封信中,贊揚他們的“艱苦作風,是本軍中最突出的”,沒有任何糧餉,沒有服裝可發(fā),靠各地群眾送點熟食,一天只能維持兩餐,不僅毫無怨言,還能繼續(xù)取得戰(zhàn)斗勝利,維持模范紀律,這是我軍優(yōu)良傳統(tǒng)的保持和發(fā)揚。這是我良團的特色,可做本軍的模范。這在江南人民群眾中都稱贊你們這一點。我號召全軍同志學習你們這種精神,你們是中國革命的產(chǎn)兒,你們代表全中國的身世和利益。
新四軍“是為達到民族自由獨立的目的而斗爭,不達到目的,決不停止斗爭。”“新四軍不畏任何困難,只要能戰(zhàn)勝敵人,任何苦都要吃,任何勞都能耐。艱苦奮斗,是我們鍛煉的傳統(tǒng)精神,吃得苦,耐得勞,是我們的本領。”
在艱苦奮斗的精神動力作用下,新四軍面對武器裝備精良、后勤保障充裕的日本侵略軍和國民黨頑固派,從無畏懼,勇敢戰(zhàn)斗,沒有武器到敵人手里奪,沒有根據(jù)地自己創(chuàng)建,沒有糧食自己種,沒有布匹自己織。歷盡磨難而不屈,屢受挫折而愈奮,用手榴彈加步槍,打敗了擁有洋槍大炮的日寇和國民黨頑固派,為中華民族的解放立下了不朽的功勛。
(來源:“重走長征路”、“好歌印記”微信公眾號)
【昆侖策研究院】作為綜合性戰(zhàn)略研究和咨詢服務機構,遵循國家憲法和法律,秉持對國家、對社會、對客戶負責,講真話、講實話的信條,追崇研究價值的客觀性、公正性,旨在聚賢才、集民智、析實情、獻明策,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歡迎您積極參與和投稿。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wǎng)》,網(wǎng)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jqdstudio.net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wǎng)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lián)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wǎng)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wǎng),依法守規(guī),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nèi)容 相關信息
建軍90周年紀:40年前,軍隊痛失統(tǒng)帥,40年后,精神抖擻又出發(fā)
2017-08-01“建軍大業(yè)”是自取其辱的精英文化“反智現(xiàn)象”
2017-07-31郭松民:《建軍大業(yè)》還不如改名叫《血戰(zhàn)三河壩》算了
2017-07-31蔡長運:什么叫“艱苦卓絕” ——紀念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九十周年
2017-07-31淡化毛澤東輕視農(nóng)民是《建軍大業(yè)》的最大敗筆
2017-07-31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