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 刊載的《走好國企改制“最后一公里”》一文中說,近日,《中央企業公司制改制工作實施方案》公布,要求今年年底前尚未改制的69戶央企全部改制為有限責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加快形成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和靈活高效的市場化經營機制。看來,在“書生經濟學”推行完全市場經濟的所謂“改革”理論指導下,我國碩果僅存的最后69戶央企,最終也難逃被改制的厄運。
我以前說過,任何一項改革或稱變革,事先總要進行項目的可行性研究,分析其必要性、可行性,還要評估其包括風險在內的可能產生的效果。
1、改制的必要性:由于國企屬于全民所有制企業,請@中國政府網、@國家發改委 回答在理論上也占有上述69戶央企股份的我及全體國民,將69戶央企全部改制為有限責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的依據是什么,有否經過代表全體國民的全國人大批準或授權,以及有沒有進行改制的必要性?讓我們簡單回顧一下建國后我國的國民經濟發展史:(a)、在毛澤東時代所建立的以兩彈一星為標志,包括鋼鐵、石油、化工、造紙、能源、軍工、道路交通、水利工程等在內的整個國民經濟體系和工農業基礎,是依靠包括私人資本在內的股份制搞起來的,還是以公有制企業包括人民公社,在黨的統一意志、統一指揮下,集中全社會資源搞起來的?(b)在毛澤東身后,自1977年開始---1989年這一階段成效最為明顯的現代意義上的改革開放初期,以輕工業為主要標志的國民經濟騰飛,依靠的是國有、集體企業還是股份制公司,答案是顯然的,除了少部分外資及中外合資合作企業以外,發展的主力軍還是沒有改制的國有和集體企業。因此,對最后69家央企進行改制,既缺乏理論依據,也沒有事實依據,根本不存在改制的必要性。政府匆匆忙忙地一刀切搞改制,把最后的69家國有獨資央企全部改制,其目的和動機是什么?
2、可行性:(a)假如說將這69家央企全部改制,是為了引進私人資本,甩掉歷史包袱過重的其中一些二三級企業,而如果這些企業實在無法救活,私人資本也不是傻瓜,只背包袱,無利可圖甚至嚴重虧損的事國有資本不愿干,私人資本更不會干。假定私人資本愿意投資入股甚至控股,只有一種可能,那就是看中這些國企的廠房、土地的增值潛力,低價買入、高價賣出,從中漁利,這就造成了上個世紀90年代以后,國有資產第二次被賤賣和瓜分。又假如這些企業可以激活,那為什么要靠私人資本來做,政府不去作為?(b)國企改制已經不是什么新鮮事了,在上世紀90年代和00年初搞過一次,結果除了國有企業被賤賣、催生了大面積腐敗之外,大批原來生機勃勃的國有和集體企業被搞垮,幾千萬產業工人下崗失業,連同他們負責撫養的家庭在內,殃及近兩億人口,其中相當部分至今還沒到退休年齡,還在貧困線上苦苦掙扎。因此,這是萬萬不可重蹈覆轍的。
3、現在廟堂之上的高官,很多沒搞過企業,有企業高管從業經驗的人更少,都在紙上談兵,閉門造車,對企業管理一竅不通。我從1985年擔任企業高管到現在,已經32年了,還在當著,國有、集體、民營、私營、外資及上市公司都做過,實話實說,在我擔任一把手的企業當中,效率最高、發展最快的是國有獨資和集體企業,一個重大決策,召開黨政聯席會議,由我說明相關事項,最后表決通過,需要征求職工意見的,另行召開職代會,無記名投票表決。一旦決策通過,在總經理的職權范圍內,由我具體組織實施就是了。至于股份制企業,老總最難當,若干個股東,大部分只是有錢,不懂生產經營,分別代表不同的利益方,七嘴八舌、議而不決,往往錯失市場機遇,發展特別緩慢。因此,假如書生一意孤行、不懂裝懂,走完國企改制“最后一公里”,從毛澤東時代開始、歷經幾代人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建立起來的國企,或將“無路可走”、最后全部消亡。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林漢波:走完國企改制“最后一公里”,國企或將“無路可走”——評人民日報 的《走好國企改制“最后一公里”》一文
2017-08-01
? 社會調查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