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99国产精品尤物-国产高清色播视频免费看-男生肌肌往女人桶爽视频-精品国产-91PORNY九色|www.jqdstudio.net

|  站內搜索:
網站首頁 > 時事聚焦 > 深度評析 > 閱讀信息
郭松民 | 回望1962:中印戰爭是毛澤東對印度的文明回饋
點擊:  作者:郭松民    來源:昆侖策網  發布時間:2017-08-09 09:56:35

 

      現在媒體在提到印度時,往往稱其為文明古國,這其實是不準確的。準確的說法,應該將淪為英國殖民地之前的印度稱為文明集散地

為什么呢?這主要是因為,如果也將印度稱為古國有可能會讓讀者帶著對中國歷史的刻板印象去比照印度,結果差之毫厘謬之千里。

中國歷史有兩大特點:

第一,中國歷史是一個首尾相續連綿不斷的王朝歷史,在大部分情況下,都有一個統一、強大的中央政權,國家形態十分完整;

第二,中國歷史有可信的史書記載,并且被考古發現所證明,因此是一種客觀存在。

但印度歷史并不存在這兩個特征。

印度,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只是一個地理名詞:

有那么一大塊土地,混雜居住著各式各樣的民族,有著許許多多的土邦。在歷史上某一無法準確考證的時刻,一群外來的征服者,占領了這個地區,建立了統治,然后又湮滅了,然后經歷漫長的沉寂之后又出現一次這樣的情況,如此而已。

誰是印度人?誰能代表印度?這些看似不言而喻的問題,其實都是問題。

 “印度人沒有歷史。這是馬克思說過的一句話。馬克思這句話的含義就是指印度歷史的這樣幾個特點:

第一,印度缺乏有正式文字記載的可信的歷史,它的歷史是同神話攪合在一起的;

第二,印度歷史上屢遭外族入侵,它的歷史可以說是一部不斷為外族征服的歷史;

第三,印度在歷史上的大部分時間內處于四分五裂狀態。

印度古代有發達的神話故事和宗教經典,但史書奇少,根本沒有像中國的《史記》、《資治通鑒》那樣的歷史典籍,也沒有像中國那樣嚴謹的史學傳統。

印度人喜歡講故事,提到歷史,他們喜歡說:從前有個國王……”,至于該國王的真實姓名、籍貫、生卒年月、在位時間等基本材料,幾乎全都付之闕如。

印度流傳下來的被認為是最嚴肅的史書只有兩部:《諸王世系》和《大史》。但這兩部書幾乎每一頁都摻雜著大量的神話和傳說,使人無法判斷究竟是歷史還是神話故事。

印度歷史上的一些事件和人物,靠外國人的記錄才大體確認。

例如,印度歷史上有個叫戒日王的人,曾建立過一個強盛的帝國,但印度典籍幾乎沒有關于他的可靠記錄。但在他統治期間,中國一位叫玄奘的高僧來到這里,并在他的著作里提到過戒日王。

因為玄奘離開中國,到達印度及歸國的時間都有清清楚楚的記錄,所以戒日王在世的大體年代就可以確定了。

中國歷史,因此成了印度歷史的標尺。

中國歷史的主流是統一,但印度恰恰相反,分裂才是其主流。在大部分時間里,無論北印度或南印度都存在著許多大大小小的政治實體,它們之間長期爭戰不已,相互吞并。

印度歷史上只有孔雀王朝、笈多王朝和莫臥爾王朝這三個王朝的統治超過了次大陸半數的土地,其他王朝都只能稱為地方性政權。即使是這三個大的王朝,也從來沒有完全統一過次大陸,仍有諸多小王國未歸在帝國版圖內。

號稱統一了全印度的孔雀王朝,實際上也只不過是以宗主權加在原來的統治機構之上而已。阿育王從來沒有自稱過印度之王,而只稱自己為摩揭陀王,并把其廣大的領土稱作征服之地

雖然印度的歷史,如果以中國的標準來衡量的話,是如此混亂不堪,但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印度對中國而言,卻是一個文明的輸出地。中國人耳熟能詳的西天取經中的西天指的就是印度。

中國人以絲綢之路自豪,但印度總理莫迪卻對絲綢之路絕口不提,即便是他在2015年訪華時也是這樣。在莫迪看來,沒有絲綢之路,只有法寶之路”——印度向中國輸出佛教的道路。

莫迪的這種想法并非絕對虛妄。佛教確實是從印度傳到中國,而佛教的傳入使中國文化變得豐富多彩了,舉凡哲學、音樂、繪畫、舞蹈、文學、雕塑、建筑等領域,無一不受到佛教文化的的影響。

比如,從文學方面來說,一些佛典本身就是典雅瑰麗的文學作品。《法華經》、《維摩詰經》、《百喻經》等佛教經典對晉唐小說的創作,起到了很大促進作用;

從藝術方面來說,現存佛教寺塔有許多是中國古代建筑藝術的精華,敦煌,龍門、云岡、大足等地的石刻成為人類藝術寶藏的一部分。佛教音樂具有遠、虛、淡、靜四個特點,達到了很高的意境。

另外,生活中隨處可見的語匯:宗教世界實際平等不可思議等其實都來自佛教。

二十世紀中葉,印中兩國先后獲得獨立和解放之后,由于兩國選擇不同的社會道路——中國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印度選擇了資本主義道路——中國已然躋身于一個新的文明行列,中印之間文明的輸出-輸入關系也發生了逆轉。

中國變為文明的輸出國,而印度則淪為文明的輸入國1962年的中印邊界戰爭,由此成為中印兩大文明的最高交流形式。

首先,中國軍隊在武器裝備方面的優勢表明,中國的社會制度能夠更好、更快的消化吸收工業文明。

中國邊防軍已經普遍裝備了國產的五六式槍族,包括56式沖鋒槍,56式輕機槍,56式半自動步槍,53式重機槍,54式高射機槍,54式手槍等。彈藥充足,補給方便,火力強大。

印度雖然于1947年就獲得獨立,但并未能像中國那樣迅速建立相對完備的軍事工業體系,武器裝備主要依賴進口。

印軍裝備基本是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英軍淘汰的二手貨,其步兵大量使用的李恩菲爾德步槍,還必須開一槍拉一次大栓,嚴重影響射擊效率,且每支步槍只配發40發子彈。

在戰場上,兩個中國士兵的火力就可以壓制印軍一個班。

此外,雖然中國邊防軍的補給線漫長,就自然條件來說遠遜于印軍,但中國做了充分的戰前準備,中國士兵吃得飽、穿得暖、士氣高,前線食品當中有大量牛肉制品,包括罐頭和牛肉干。

印軍的補給雖然遠比中國軍隊便利,但由于腐敗和低效,很多一線部隊居然沒有領到冬裝,并且由于宗教的原因,只向士兵提供素食。印軍吃的不好,體力就不行,打起仗來沖鋒沖不上,撤退跑不動,遇到精壯的解放軍士兵只能束手就擒。

被俘的印軍士兵表示,戰俘營的伙食比他們部隊的伙食好多了。

其次,中國邊防軍的組織指揮、士兵的精神面貌,表明中國軍隊已經是現代軍隊,而印軍還是一支前現代的、傳統軍隊。

兩者之間的差距,打個不太恰當的比方,庶幾相當于近代西方軍隊VS中國的晚清、民國軍隊。

1962年戰爭爆發時,中國人民解放軍自毛主席井岡山建軍一路走來,一方面,按照毛主席制定的一系列建軍原則,軍隊內部關系平等、融洽,官兵關系密切,且相互信任;另一方面,經過了革命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洗禮,中國軍隊熟悉現代戰爭,指揮系統簡潔、高效、實用(如根據作戰需要設立了由劉伯承元帥擔任總指揮的劉指丁指前指等)。中國的士兵在戰前經歷了充分的動員,對戰爭的意義了然于胸,士氣高昂,急切盼望殺敵立功。

相反,印度軍隊由于沒有經歷過革命洗禮,軍隊內部腐敗、階級壓迫嚴重。最高指揮官考爾中將像當年國民黨將軍那樣,居然一邊指揮軍隊,一邊經營著規模可觀的私人生意。印軍的軍官多數家庭條件優越,養尊處優,有的甚至要讓士兵抬著行軍,而士兵很多都是來自低種姓或貧苦農民家庭,在軍隊內部飽受壓迫。

印度錫克族士兵單獨編成戰斗單位,號稱驍勇。但實際上當兵是他們的職業,是謀生的手段,連隊內不乏胡子兵、父子兵。如果死在戰場上,還謀什么生?所以他們既不驍勇,也不善戰,在戰場上把活命擺在第一位,能逃跑就逃跑,不能逃跑就投降了。

此外,印度軍隊沒有經過現代啟蒙,很多士兵極其迷信。待戰斗打響,我軍發起總攻,這些印軍士兵不是立即進入戰位,瞄準射擊,而是跪下來祈禱,待他們祈禱完畢,我軍士兵已經沖到眼前了。

整個中印戰爭,印軍達爾維準將以下3968人被我軍俘虜,而我軍無一人被印軍俘虜,這種碾壓式的優勢絕非偶然。許多印軍戰俘在我軍戰俘營體會到了被平等對待滋味,被遣返時甚至不想回印度了。他們與我軍的戰俘管理人員灑淚相別,回到印度后成了中國的義務宣傳員。

第三,中國在完勝印軍的情況下主動撤軍,并送還俘虜和繳獲的武器,展示了一種全新的文明形態。

中國主動停火、撤軍,當然有軍事上、地緣政治上的考慮,但根本原因還在于中國代表了一種新的、更高等級的社會主義文明——一方面,中國有足夠強大的武力保衛自己不受侵犯,另一方面,中國也反對用軍事手段解決國際爭端。中國在中印戰爭張弛有度,揮灑自如,從容進退,把這一文明原則表現的極其充分,不僅取得了戰爭勝利,也在國際上樹立了崇高的道義形象。

相反,當時的印度總理尼赫魯,卻滿腦子從前殖民宗主國英國那里繼承的帝國主義迷夢,居然想在二十世紀過一把十九世紀式的帝國主義侵略之癮,真是既不知己,也不知彼,結果當然只能是自取其敗、自取其辱,戰爭失敗兩年后就郁郁而終。

中印之戰,是中印兩大文明交流的最高形式。交流的結果,兩種文明,兩條道路,孰優孰劣,孰高孰低,可謂一覽無余。

對印度內部的先進分子來說,戰敗的刺激,頗有些類似于甲午戰備對中國知識分子的刺激。甲午戰爭失敗后中國出現了學習日本的風潮,印度在戰爭失敗后,印度的毛派武裝開始興起郭松民|印度人民與井岡山道路——評電影《無法避免的戰爭》),中國不僅贏得了戰爭,也在輸出了文明——這是中國對人類的貢獻,也是曾經深受印度文明影響的中國對印度的一種回饋。

從印度傳入中國的佛教深刻影響了中國的文明面貌,無疑,毛澤東思想傳入,也將深刻的影響這塊古老的文明集散地的面貌,歷史將證明這一點。

 (作者系昆侖策研究院高級研究員;來源:昆侖策網,作者授權編發)

責任編輯:向太陽
特別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發表評論 共有條評論
驗證碼: 匿名發表

熱點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點贊榜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評論榜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圖片新聞

    友情鏈接
  • 186導航
  • 紅旗文稿
  • 人大經濟論壇
  • 光明網
  • 宣講家網
  • 三沙新聞網
  • 西征網
  • 四月網
  • 法律知識大全
  • 法律法規文庫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檢察院
  • 中央紀委監察部
  • 共產黨新聞網
  • 新華網
  • 央視網
  • 中國政府網
  • 中國新聞網
  • 全國政協網
  • 全國社科辦
  • 全國人大網
  • 中國軍網
  • 中國社會科學網
  • 人民日報
  • 求是理論網
  • 人民網
  • 備案/許可證編號:京ICP備15015626號-1 昆侖策咨詢服務(北京)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舉報郵箱:kunlunc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