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2025年-4月16日-星期三
紀念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0周年的各種活動中,《在黨的旗幟下》文藝晚會是思想水平最高,歷史敘述最符合實事求是原則的一場活動,亮點多多,當然也不是沒有進一步改進的空間。
晚會上,毛主席宣讀人民英雄紀念碑碑文的原聲再現令人潸然淚下,最具穿越時空的感染力。而總指揮同志率領一眾高級將領在古田向毛主席塑像獻花、鞠躬致敬的視頻則最為意味深長,作為一個儀式,這昭示了新時代的強軍之路所繼承的傳統是什么,再出發的起點在哪里。
用濃墨重彩的方式,表現毛主席的人民戰爭思想,是晚會的第一大亮點。
在《地道戰·毛主席的話兒記心上》中,背景上赫然出現了巨幅《論持久戰》,讓人有一種久違的親切。
《毛主席的話兒記心上》和《地道戰插曲》水柔交融的表演,形象的傳遞出毛主席人民戰爭思想才是人民戰爭真正靈魂的含義。
《論持久戰》是毛主席的軍事名篇。但與其說這是一部軍事著作,不如說是一部哲學著作。
許多人困惑于毛澤東主席并非科班出身,何以能夠成為超級軍事大師,打敗國內外所有強敵?于是編造出“黃埔生救了井岡山”之類莫名其妙的故事自欺欺人。
其實,答案也并不神秘。
毛主席早在湖南一師時就在哲學上下過很大功夫,早已修煉成了辯證法大師,并且毛主席特別重視用哲學之“矢”去射現實之“的”。
哲學一通,則一通百通。
敵后抗日根據地的軍民學通了《論持久戰》,就可以看到日寇表面強大背后的本質虛弱,就能夠學會以我之長擊敵之短,戰勝日寇。所以歌中唱道“毛主席思想的光輝照的咱心里亮”并非一句簡單的贊美之詞,而是開悟之后那種升華、通透、滿目光明欣喜感的真實表達。
毛主席是辯證法大師,他的對手蔣介石、日本軍閥、麥克阿瑟等,在哲學上都是形而上學,迷信武器裝備軍隊人數,迷信主力決戰,這就決定了他們必敗的命運。
黨內王明之流也不懂辯證法。比如他們一門心思要打大城市,結果不僅大城市沒打下來,紅軍還損失慘重。在毛主席看來,攻占大城市只是軍事行動的最后階段,最重要的是要通過“農村包圍城市”造就一個有利于奪取城市的形勢。
歷史證明了毛主席的無比正確。
解放戰爭的最后階段,全國幾百個城市,只有少數幾個城市如錦州、天津、太原等需要進行攻堅戰,大部分城市,包括北平、南京這兩座最具政治象征意義的城市,都兵不血刃,像熟透的蘋果那樣落入解放軍手中。
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主席熱切地希望他的成功經驗能夠和全國人民分享,于是發起了學哲學、用哲學運動,中華民族的思辨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木匠出身的李瑞環同志能夠寫出《學哲學,用哲學》就是證明。但八十年代以后,全民學哲學的努力被放棄,今天可謂形而上學猖獗,唯心主義橫行,令人一聲嘆息
回應現實的政治和意識形態斗爭,是晚會的另一個亮點。
這就是“情景舞蹈《狼牙山五壯士》”。從2013年開始,圍繞狼牙山五壯士,以黃鐘、洪振快起訴郭松民、梅新育,以及狼牙山五壯士后人起訴洪振快為標志,中國的歷史虛無主義陣營和反歷史虛無陣營發生了一次短兵相接,結果是歷史虛無主義陣營遭遇重挫,被磕掉了門牙,狼牙山五壯士因此具有了反擊歷史虛無主義的標志性意義。
這個節目是對這一意義重大的勝利的一次小小檢閱,也宣示了繼續戰斗的決心。
偉大抗美援朝戰爭重新在人民大會堂的舞臺上被莊嚴的表現,這是第三個亮點。
這就是《上甘嶺·我的祖國》。當志愿軍出現在舞臺中央,《中國人民志愿軍戰歌》的激昂旋律開始回響,如果把這一切放在沈志華等掀起的否定抗美援朝逆流已蔚然成為主流的背景上看,無疑會讓人有一種揚眉吐氣感覺。
不過這個節目美中不足的是調子太低沉了,過分渲染了戰爭的殘酷和犧牲的慘重,卻沒有用相應的篇幅表現勝利的輝煌。抗美援朝的犧牲烈士是永遠值得尊重與懷念的,但只強調犧牲而不強調勝利,抗美援朝就會變成共和國歷史上的一道傷痕,烈士的犧牲也失去了意義,最重要的,這并不符合歷史事實,反而為否定抗美援朝的人留下了口實。
說到底,這似乎還是受到馮小剛《集結號》開啟的“反戰文藝”影響。反戰,在西方的語境中是有合理性的,用來表現毛主席領導的人民革命戰爭和新中國的反侵略戰爭,則是完全錯誤的。近代西方進行的戰爭,大部分是侵略、殖民戰爭,戰爭的結果是普通平民承擔傷亡,壟斷資產階級獲得利潤,所以西方老百姓要反戰。中國進行的戰爭都是反壓迫、反侵略,是人民自己的戰爭,不能勝利的進行這樣的戰爭,就要做奴隸。人民的戰爭只能歌頌,不能反,否則就是反人民。
這臺晚會的亮點還有很多,諸如:
終于尊重紅歌的原創歌詞,不再胡亂修改了,演唱時也不再刻意回避包含“毛主席”、“毛委員”的段落了,這可以算是對民間反對纂改紅歌歌詞呼聲的一種積極回應;
解放軍指戰員之間終于相互稱“同志”,而不再是國軍味濃濃的“弟兄們”了;
這幾年在國粉們推波助瀾下頗有點高大上的“國軍”,又恢復了“蔣匪軍”、“國民黨反動派”的原始稱謂,這也算是對歷史的一種基本尊重吧;
如此等等,不一一例舉了。
不過,這臺晚會最讓我產生深刻印象的,還是不同時代的文藝作品所折射的不同時代氣質。
晚會毛澤東時代篇章,只要演唱的是當年創作的歌曲,其基調就是斗志昂揚、意氣風發,充滿樂觀主義精神和必勝信心,沒有悲悲切切。切換到八十年代篇章,從《邊關軍魂》、《再見吧,媽媽》開始,軍旅歌曲的調子就有點多愁善感了。
為什么呢?
這里最重要的區別,是毛澤東時代的文化,解決了犧牲的意義問題。
毛澤東時代,人生的意義在于為共同的偉大事業做貢獻,如同雷鋒概括的那樣,是“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之中”。這種文化上的建構和現實中人民在經濟上、政治上不斷獲得解放,不斷獲得更多權利,整個社會構成一個命運攸關、利益攸關的共同體的事實結合在一起,獲得了全體人民的廣泛認同。
在這樣的背景下,犧牲就不再是絕對、永遠的失去一切,不是湮滅,而是更徹底的為“共同的偉大事業”做貢獻,是和“共同的偉大事業”融為一體而獲得永生,因此這是一種并非人人都可以隨便獲得的特殊榮耀。
這樣的語境下,參軍、上前線(這意味著犧牲的可能性大大增加)是一種“一票難求”的光榮。我們看當年的電影《董存瑞》、《英雄兒女》等,都有男主為了上前線而和首長“蘑菇”的橋段,只有被拒絕了,他們才會感到沮喪,而如果獲得允許,則會無比興奮,完全感受不到任何悲悲切切。
八十年代之后,這樣的文化結構和利益結構同時解體了。以小崗村分行李的故事被都到處傳誦為標志,大家都各自追求先富起來,現世的、有限的“甜蜜的生活”(八十年代一首流行歌曲的名字)因此具有了最高價值。在這樣的背景下,參軍、上前線,就具有了“我失去,別人獲得”的“奉獻”含義,是對個人幸福的一種放棄(而不是像毛澤東時代那樣,反而是獲得更大幸福的開始)。于是,傷感就開始了。
八十年代的軍旅文化因此具有了和毛澤東時代頗不相同的時代氣質——一種多愁善感的、自我憐憫的、愿意付出但渴望得到理解的氣質。“也許我告別,將不再回來,你是否理解是否明白?”(八十年代軍旅歌曲《血染的風采》)“理解萬歲”由此成為八十年代的主流口號,也就不難理解了。
但八十年代注定是一個過渡階段。隨著市場化的深入,貧富分化日益加劇,“奉獻”變得無法理解,面對北京10萬元/平方米的房價,要求任何人犧牲聽起來都有點像忽悠傻小子。而沒有人愿意犧牲,這個社會就變得非常危險了。
中國歷史上,北宋亡于金、南宋亡于蒙元、明亡于滿清,前者都遠比后者富裕、文明,甚至科技也更發達,滅亡的原因就在于沒有人愿意犧牲,沒有人愿意放棄現世的“甜蜜的生活”去成全宋徽宗和李師師的甜蜜生活,所以那個時代另類的、孤獨的,因為極度稀缺而成為極品的岳飛才會感嘆如果“武官不怕死,文官不愛錢”,則“不患天下不太平”。
今天,意識到這個問題的人開始召喚“亮劍精神”、“血性”,試圖在男性的性別自我認同和對某種剛烈、赤誠忠義性格的自我期許的基礎上重建犧牲精神,這當然是必要的。但從長遠來看,犧牲精神的重建,仍然要靠(至少在一定程度上)重建毛澤東時代的利益結構和文化結構,重建我們的社會共同體。
這就是晚會的亮點所昭示給我們的時代意義吧。
(作者系昆侖策研究院高級研究員;來源:昆侖策網,作者授權編發)
【昆侖策研究院】作為綜合性戰略研究和咨詢服務機構,遵循國家憲法和法律,秉持對國家、對社會、對客戶負責,講真話、講實話的信條,追崇研究價值的客觀性、公正性,旨在聚賢才、集民智、析實情、獻明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歡迎您積極參與和投稿。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jqdstudio.net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郭松民 | 建軍90周年文藝晚會《在黨的旗幟下》:如何重建犧牲精神?
2017-08-05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