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2025年-5月6日-星期二
食物主權按:
據鳳凰網21日報道,中美兩國經過十多年談判最終達成協議:美國終于可以向中國出口大米了。允許美國大米進入中國市場,這在歷史上實數首次,中國農民在近萬年漫長的生產實踐中培育的稻谷將讓位于還不知有何法力的美國大米,這是怎樣的邏輯,又將給我們帶來什么?
是中國種植的稻谷不夠吃了?不!是太貴了!國際市場上有更便宜的,那些只問利潤而不管其他,甚至對國家的糧食主權、農民的死活也不聞不問的加工企業當然趨之若鶩了,這在他們的市場邏輯看來再正常不過了有什么大驚小怪的。你貴還不讓我使出渾身解數買便宜的,天底下哪有這樣的事情,有本事讓你的大米便宜下來啊!只可恨中國政府居然還提供糧食保護價格,這胳膊肘向農民一拐那我只好另尋師門了。
對此小編也要叫屈了。要說讓大米便宜下來的本事,恕我們農民還真的無能為力,因為這著實不由我們做主啊!看看市場化改革至今,撇開我們“不值錢”的勞動力投入不說,種地所需的化肥、農資、服務等等生產成本投入增長了多少,生存所需的物品、醫療、教育等等生活成本增長了多少,這些成本怎么算,就這點糧食保護價稱其為杯水車薪也是名過其實了。一邊讓我增加成本,一邊又讓我降低價格直到降低到與享受高額補貼的廉價美國大米相媲美,天底下哪有這種又要馬兒跑又要馬兒不吃草的好事!市場化改革的悖論又來到了死胡同。
這不美國大米已經開疆擴土到家門口了嗎,既然中國稻谷行情不能如其所愿,不如繼續敞開國門歡迎美國大米入主九州,豈不甚好!他們像抓住了一顆救命稻草一般力排眾議、全力以赴將談判進行到底直到愿望成真,豈不知這一顆救命稻草又將多少中國的稻谷稻農和食物主權推向深淵!
手中有糧,心中不慌!可是這手中的糧食不由自己做主了,等待我們的將會是什么呢?
去年初,一篇題為《十年來首次!中國將向美國大米敞開大門》的報道被廣泛轉載,引起了諸多關注;近日,又一篇題為《談判了十多年,美國終于可以向中國出口大米了》[1]的報道不僅印證了此前的預言,并再次將這一話題引入了公眾輿論的焦點。
經過十年的貿易談判,中國首次允許美國大米進入中國市場。一個有著7000多年水稻耕作史的國家,將從一個傳統飲食習慣中并沒有大米的國家進口主糧,這邏輯總歸有點怪異。
據統計,盡管美國只生產世界上2%的大米,但美國的大米交易卻占全球的近10%,美國已成為除東南亞國家以外最大的大米出口國。
中國大米怎么了?
中國曾是世界上主要的大米出口國,1998年中國的大米出口量占全球市場的14%,居世界第四位。然而,自2011年開始,中國卻變成了大米凈進口國,開始從越南、泰國等東南亞國家進口水稻。從圖1可以看到,2011年成為我國水稻歷史上轉折性的一年,這一年我國大米進口量首次超過了出口量;此后,大米進口量一直居高不下,而出口量卻又呈持續減少的趨勢。
圖1:2004-2015年中國大米進出口數量(單位:萬噸)
數據來源:2004-2013年數據源自《2014中國糧食年鑒》(國家糧食局2014);
2014年數據來源于:http://www.99qh.com/s/news20150126110502060.shtml
中國大米進出口的巨變,是因為我國水稻種植出現問題了嗎?從國家統計數據來看,情況并不如此。從圖2中可以看到,十年來,我國的水稻播種面積呈穩步上升趨勢,而水稻畝產量盡管有些波動,但總體上也在增長。而大米作為主糧,其年度消費量相對穩定,不至于短期內大幅波動,因此至少從統計數據上看,大米的進口并不是因為國內的短缺。
圖2:2004-2014年中國水稻播種面積及畝產量(單位:千公頃;千克)
數據來源:水稻播種面積數據來源于《中國農村統計年鑒-2014》,表7-1;
水稻畝產數據源自《全國農產品成本收益資料匯編2015》表1-2-1、《全國農產品成本收益資料匯編-2009》,表1-2-1
從2012年開始我國迅速增加的大米進口主要來源于東南亞國家,其中越南大米占比超過一半。2013年《經濟日報》一篇報道稱,2013年年初我國從越南進口的大米平均價格約為每噸410美元,而同期國內的秈稻收購價格已經在每噸410美元以上,加工成大米后,價格更會高達每噸600美元以上,國內外大米價格的差異所導致的大米與稻谷價格的倒掛,也被稱為“稻強米弱”。這一情況直接沖擊的是我國水稻主產區的稻谷加工廠。2013年,筆者在湖南省一個水稻種植大縣調研發現,進口大米的沖擊在當地已經開始顯現。當地一些稻谷加工企業因此不開工、不收購,因為開工即虧損;直接結果是導致一部分農戶的水稻賣不出去,因為這些地方的加工廠本是收購水稻的重要主體。
真正因廉價大米進口而獲益的是那些以大米(而非稻谷)為原料的加工企業。有研究報告顯示,我國進口大米的需求很大一部分來源于大米加工企業,而其中,以私營企業實際進口的數量最多。表1(直接引自該研究報告)展示了2014年的一個月大米進口狀況。可以看出,私營企業為了獲得更低價的原材料,進口大米數量占到當月全部進口量的71.6%,國有企業的進口量占進口總量的21.48%。盡管只是一個月的數據,也大致能管窺大米進口的全局。
表1:2014年前4月我國進口大米企業性質情況
數據來源:中國產業研究報告網:
“2014年我國大米進口量市場增長趨勢分析” http://www.chinairr.org/view/V08/201406/27-158699.html
一種看法認為,中國大米價格居高不下的一個主要因素是中國政府對糧食價格的支持。正是政府對水稻價格的調控,導致國內一些加工廠采用廉價的外國大米。在這一點上,中國政府當真是兩頭受氣。將水稻價格的居高不下直接歸咎于政府,這個指責顯得太過隨意。
近年來,中國的農業生產成本日益上漲,即便不說勞動力的機會成本和土地折價,現金成本的攀升也足以令人警覺。圖3展示了我國從2004年到2014年間水稻種植的現金成本(主要包括“物質與服務費用”、“雇工費用”、“土地流轉費”)上漲趨勢,可以看到,十年來,我國每100斤稻谷的現金成本已經上漲了一倍多,而且看起來還有繼續上漲的趨勢。
政府為了保護農民收益,這些年也在不斷提高稻谷收購價格,稻谷的平均收購價格上漲也近一倍,結果卻走到了今天的局面。政府補貼并沒有使農民從中受益,而使得農業的上游企業,即農資生產和經銷企業、農業機械等企業等,從中漁利。
當然,這并不意味著政府沒有責任。原因在于,政府在放開了農資市場的管理后,只從農產品收購價格端進行調控,沒有對農業投入端的控制,政府對農產品收購的保護性投入必然大打折扣。
圖3:中國每百斤稻谷的現金成本(單位:元)
數據來源:《全國農產品成本收益資料匯編-2015》,表1-2-1;《全國農產品成本收益資料匯編-2009》,表1-2-1.
這場從2012年開始的大米進口的快速增加,引發了對國內糧食安全的擔憂。官方發言表示,大米進口增加的兩個原因是:國內外價差增大導致企業進口意愿增強,以及國內部分高收入消費群體和高檔餐館對泰國香米、日本大米的消費需求增加,“無論哪個原因,都是市場作用的結果。”
這樣的話語如此熟悉,因為近年來大豆進口的激增也被解釋為市場作用的結果。然而,今天農產品的世界“市場”,弱肉強食早已成為定局,因為“市場”上的廝殺背后,恰恰是國際政治、國家財力的角力。而早已盯上中國消費市場的美國,從一開始就做足了準備。美國農產品出口之所以所到之處無堅不摧,正是其對本國農業多年以來持續高額補貼的結果。
美國大米靠技術走向世界?別傻了!
2007年,《經濟參考報》上一篇“美國大米靠政府補貼‘暗算’墨西哥水稻”的報道觸目驚心。報道指出,1994年北美自由貿易協定正式生效后,美國大米能以零關稅進入墨西哥市場。盡管墨西哥產品也得以進入美國,然而,墨西哥水稻卻幾乎全線崩潰。自1994年起,墨西哥水稻的種植面積、產量、行業就業人數等均開始急劇下降,墨西哥從水稻自給國變成了水稻進口國。到2007年,墨西哥國內已經有85%的水稻是從美國進口的。而美國之所以做到這一點,并不是因為其科技優勢,而在于高額的政府補貼。文章指出,“從1994年到1997年,美國政府對農產品的高額補貼使進入墨西哥的美國大米價格從每噸260美元下降到100美元,而墨西哥產的大米價格則在每噸220至250美元之間徘徊。美國大米的低廉價格幾乎沖垮了墨西哥生產商。”此番情形與今天中國的大豆產業何其相似,而美國如今又試圖以大米撬開中國的水稻市場。
美國對水稻的補貼究竟到什么程度?先來看看美國整體的農業補貼狀況,在美國每年的政府開支中,主要農作物補貼大約為100億-200億美元,主要集中在五大類作物上:小麥、飼料谷物、棉花、大米和油籽。國內補貼主要包括直接補貼、反周期補貼以及銷售貸款津貼。就大米而言,這三項補貼在1998-2005年間的總額在4.73-17.74億美元之間,每年的補貼數額根據世界市場的價格變化適時調整,市場價格越低政府補貼越高。有調查顯示,美國大米補貼要占大米種植者收入的50%,使得大米在很長一段時期內成為美國補貼最多的作物。這些補貼建立在關稅保護的基礎上,美國的大米關稅保持在每公斤3%-24%之間,質量越好的大米,關稅越高。
美國官方數據顯示,1995-2012年,美國的水稻補貼總額共計133億美元,占這些年全部農業補貼(2925億美元)的4.55%;盡管數字并不高,但相比于美國的水稻播種面積,這一補貼比例已經極不成比例:2012年美國水稻播種面積(268.9萬英畝,約為1632.3萬畝)僅占美國全部播種面積的0.83%。盡管近幾年美國對水稻的補貼有所下降,但水稻仍然美國重點補貼的幾種農作物之一。
更重要的是,美國的補貼也并不是普惠式的,根據美國農業部的統計,美國62%的農場并未獲得補貼,而獲得補貼最多的大農場主在1995-2012年獲得的補貼占全部補貼的75%;就水稻而言,美國重點扶持的農場主只有9000家,也就是說,獲得補貼的幾乎都是大農場主,而正是這些大農場主生產了大多數的水稻,并沖擊全球。
根據2006年的一份報道,美國的大米補貼使得世界大米價格下降了4%-6%,對于在美國高壓下被迫降低進口關稅的國家,這并不是一個小數字,這一下降足以導致貧困國家的農民失去土地,或倒退回純生計型農業。受美國大米高額補貼之苦,2005年,烏拉圭曾表示要起訴美國,原因是美國對出口大米的高額補貼,使得烏拉圭近兩年來失去了一些長粒大米出口的潛在市場。
因此,當美國大米走向世界,實質是美國的大農場主在強勢政府的支持下在世界范圍內開疆拓土,攪動風云,而屆時,小小的中國農戶又如何與這個龐然大物相對抗?從根本上,這場進口飆升的開始,是因為國內外大米的價格差,如果政府繼續放任農產品生產成本由市場決定,只從收購價格端進行調控,“稻強米弱”、“麥強面弱”的局面還只是剛剛開始。我們呼吁國家重視對農業生產投入品市場的調控。有墨西哥的前車之鑒和中國大豆潰敗的教訓,中國也應當對水稻實行高關稅保護。在生產者一端,分散的小農只有組織起來,才有可能形成合力對抗資本的沖擊。
注釋
[1]https://share.iclient.ifeng.com/shareNews?forward=1&aid=cmpp_034470051471701&from=groupmessage
【摘錄自微信公眾號“人民食物主權論壇” 原標題:美國大米敲開中國大門,中國農民準備好了嗎?】
吳婭坤
據我商務部和美國農業部7月20日消息,在中美雙方談判十多年后,美國首次獲準可對華出口大米。目前,美國對華出口大米的草案已敲定。
美國農業部在聲明中稱,目前,中方與美方已就最后的細節達成共識。
美國農業部稱,這對于美國農業而言,是一個重大的日子,大米種植者和經銷商終得以進入中國這個市場。這個市場今天意味著巨大的機會,其未來的增長潛力是巨大的。
美國農業部部長Sonny Perdue說:“和中國的談判已經持續了10年多,我很高興它最終能獲得成果,我知道我國的種植者和相關行業將極大受益。”
據美國農業部,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大米種植國和消費國。自2013年以來,中國也是最大的進口國,中國去年進口超過了500萬噸大米。
美農業部還表示,這份大米出口協議一旦正式生效實施,美國大米將按流程送中國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隨后即可出口至中國。
彭博援引美國大米聯合會主席Brian King的說法稱,接下來,中國方面將派出一隊質檢監督人員,以檢查美國大米的生產工廠及設施,監督出口大米裝船情況。而該聯合會下屬的國際貿易政策委員會負責人Carl Brothers則表示,該委員會將協同美國農業部共同努力,促使這一過程順利、迅速度過。
根據以往中國與外國簽署的植物檢疫協定,輸華大米的加工廠或存放倉庫必須經中國國家質檢總局注冊登記,輸華大米應符合出口國與中國的食品安全標準,每批輸華大米應隨附官方植物檢疫證書,證明其符合中國和出口國的檢疫法規和植物衛生要求,植物檢疫證書上應注明具體產地。此外,要想成為輸華大米生產企業,還需進行嚴格的注冊登記。
另據外媒The advocate網站援引美國農業部消息稱,美國預計在2017-18年這一年中生產690萬噸大米,中國在此期間生產1.6億噸大米,中國在此期間或將進口550萬噸。按此計算,中國進口大米比例或將達到3.5%。
去年12月,中財辦副主任韓俊在談及我國糧食進口問題時稱,我國的三大主糧進口,小麥占2.6%,稻谷占2.3%,玉米占1.7%,而全球的大米的貿易量,過去30年就是3000多萬噸,量很小。
此前,據《經濟日報》報道,我國主糧存在的問題主要是結構性短缺,即糧食供應品質失調,存在一般品種多,優質、專用品種少的問題,針對此問題,可以通過進口彌補。在各糧食品種中,我國大豆產業對外依存度高達80%,國際大豆市場的任何風吹草動都能影響國內市場。
農業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副研究員曹慧曾在2014年時表示,我國必須對糧食進口品種進行明確定位,對稻谷、小麥、玉米三大主糧,要確保95%以上的自給率,要把大米和小麥進口定位于品種調劑,玉米進口定位于滿足飼料需求的增長。
還有專家認為,雖然糧食進口可以在調節國內糧食供應結構方面發揮積極作用,但要防止出現某些糧食品種對進口的過度依賴。應針對國內糧食供應的結構性矛盾,按品種計算發放糧食進口配額。
根據入世承諾,我國每年應按糧食消費量的5%從國際市場進口糧食,按品種需要進口可以和履行“入世”糧食進口承諾結合起來,既可以兌現入世承諾,也有助于發揮糧食進口在調節和優化國內糧食供應結構中的積極作用。
在去年12月的講話中,韓俊還表示,我國農產品進口方面的問題,包括邊境地區大米走私猖獗等,從基本面來講是我們國家的農業基礎競爭力不足的表現。就算是機械化程度比較高的水稻,我們種一畝,在中國用六七個工人,到韓國、日本、臺灣,只用兩個工人。
中國2001年加入世貿時開放稻米市場,但由于中美間欠缺植物檢疫協定,因此實際上禁止美國稻米進入中國。
此公告發布的前一天,19日首輪中美全面經濟對話在美國華盛頓舉行。
會后,新華社發文稱,中美經濟合作百日計劃取得重大進展,雙方同意為縮小貿易逆差合作。
新華社稱,在對話期間,雙方就中美貿易投資、經濟合作百日計劃和一年計劃、全球經濟和治理、宏觀經濟政策和金融業、農業等議題進行了深入討論,達成廣泛共識。
會后,美方發布公告稱,中方認同兩國的共同目標,即雙方應共同努力削減美國對中國的貿易逆差。
根據美國商務部2月7日公布的2016年貿易統計數據(通關),美國在商品貿易中對中國的貿易逆差為3470億美元(約合2.36萬億元人民幣),占其整體逆差的47%。
對于此事,彭博社稱,未來,中國還將批準更多由美國進口的生物技術制品。
過去10年,中國進口的大米數量增長了數十倍(圖片來源:彭博社;數據來源:美國農業部)
彭博社還援引美國農業部的數據稱,過去10年,中國進口的大米數量增長了十倍,目前已達到每年500萬噸,但美國卻不能在這一龐大的市場中分得一杯羹。
此前,美國一直將其大米先出口至越南、泰國、巴基斯坦等中國周邊國家,再借道轉運至中國。
上述這些國家都是中國最大的大米供應國。據2016年的數據,這些國家也是世界大米的最大承銷國。美國在這一榜單中排名第五。
此消息一出,芝加哥交易所的大米價格上漲1.6%;9月期貨上漲1.5%,至每100磅12.04美元。
聯合國糧農組織(FAO)于上月公布的《全球糧食展望報告》指出,據預測,2017年全球五大大米生產國分別是中國(1.4億噸)、印度(1.1億噸)、印尼、孟加拉國和越南。
據大米信息網分析稱,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大米生產國,之所以還需要進口大米,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國際大米價格低
我國水稻成本高出美國38.6%,由于糧食種植成本較高,我國稻谷最低收購價連續上調,近幾年稻谷最低收購價已成為市場最高價。
目前我國有2.3億農戶,平均每戶的耕種面積不足0.5公頃。這種分散化的生產方式,使我國農業在提高國際競爭力方面遇到很大困難。“近些年糧食產量雖然在增長,但是生產成本也不斷提高,推動了國內糧價逐步上漲,導致更多來自國際市場的糧食進入了中國。
農業部市場與經濟信息司司長唐珂也指出,由于資源環境壓力大,生產成本過高,精深加工能力不足,規模經營制約等因素,我國大米的競爭力還不強。2012年以來,隨著國內外大米差價拉大,低價大米進口快速增加,造成國內稻米市場持續低迷,我國已從大米進出口國變成凈進口國。
糧食缺口大
去年1月,有相關人士指出:“我國糧食連年增產,但相對于需求還是有缺口,比如大豆和一些需要品種調劑的大米、小麥和玉米,這部分需求必須通過進口來滿足。”
(網友評論)
(2017年7月21日)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