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主權按】:9月20日,國土資源部發布消息,稱已在全國劃定15.5億畝的“永久基本農田”。從18億畝“基本農田”,到15.5億畝“永久基本農田”,中國的土地資源怎么了?今天推送的兩篇文章,第一篇是關于這篇報道的評論,食物主權特邀了多年關注耕地問題和糧食問題的研究者秋田對此報道進行評論;第二篇是一篇舊文,“糧食安全的困局與對策”,詳述了糧食問題和土地問題的根源,借此重新推送,以引起關注和討論。
食物主權特約評論
在市場經濟體系中,耕地的重要性一般很難由市場價格體現出來。但是,耕地又是農業重要的資源基礎。沒有耕地,基本上就沒有種植業,沒有糧食生產。中國是一個十三億人口的大國,糧食安全不能有絲毫的差錯。所以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中國人的飯碗要抓在中國人手里”。這恰恰是一種適應全球化的最理性、最負責任的戰略。以此觀察中國的耕地保護問題,首先就需要明確兩點。
第一、耕地保護是國家戰略。不僅國務院、國土資源部要高度重視,更重要是各個省、市要高度重視。但遺憾的是多數地方政府并不重視耕地保護,GDP增長成為至高無上的選擇,消極應付的多。由此導致這些地區優質的耕地不斷被圈占。這就是耕地保護由18億畝后退到今天的15.5億畝的背景。這說明制度、政策層面未能對地方政府形成有效激勵。尤其是在經濟發達地區。
第二、耕地的問題還不僅是面積,質量與潛力非常重要。沒有質量的耕地是沒有農業功能的,是沒有意義的。但是,中國耕地質量問題的嚴峻性可能不亞于面積。由于三十多年過度依賴化肥、農藥、除草劑,中國耕地的面源污染越來越嚴重,土壤質量越來越差,自然生產力不斷下降。這說明,中國市場化的改革,至今都沒有形成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機制,沒有形成自覺的農地質量保護機制。
四川民間有句習語“船上人不得力,岸上人喊斷腰”。不從制度、機制、政策上消除病根,僅靠國土資源部的一紙公文,恐難產生積極效果。屆時,國土資源部的耕地保護計劃是否又會下調呢?
附報道原文:
中國劃定永久基本農田15.5億畝
形成城市開發實體邊界
2017年09月20日 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北京9月20日電 (記者 龐無忌)歷時兩年多的永久基本農田劃定形成最新成果。中國國土資源部副部長曹衛星20日在北京透露,截至2017年6月底,全國有劃定任務的2887個縣級行政區實際劃定永久基本農田15.50億畝,已全部落到實地地塊、明確保護責任、補齊標志界樁、完善信息表冊、實現上圖入庫。
這些城市周邊的永久基本農田與森林、河流、湖泊、山體等共同形成城市生態屏障和城市開發的實體邊界。
中國國土資源部、農業部20日在京聯合舉行永久基本農田劃定成果新聞發布會。曹衛星在發布會上表示,全國實際劃定保護面積15.50億畝,超過《全國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綱要(2006—2020年)調整方案》確定的15.46億畝保護任務目標。
據介紹,此次永久基本農田劃定,采用先難后易的方法,從城市周邊劃實、落細入手,再推進到城市周邊以外區域劃足、補齊,將保護任務在全域范圍內逐個圖斑比對落實到具體地塊。據不完全統計,全國永久基本農田圖斑總數達到4540多萬個。
為何要劃定永久基本農田?曹衛星指出,人多地少,耕地后備資源不足,是中國最基本的資源國情。永久基本農田是耕地的精華,把最優質、最精華、生產能力最好的耕地劃為永久基本農田,集中資源、集聚力量實行特殊保護,有利于鞏固提升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確保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把13億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此外,劃定后永久基本農田較劃定前布局更優化、質量有提升,還能成為城市開發實體邊界,優化城鄉空間格局,促進城鎮串聯式、組團式、衛星城式發展。永久基本農田的生態服務功能、綠色空間功能、文化景觀功能的發揮,還可以為城鄉居民提供更多的休閑、游憩,乃至新鮮空氣等生態產品,感受厚重的農耕文化。(完)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我們用了30年的時間,污染了1/5以上的農田,修復土壤需要上百年
2017-09-18農村現狀:河南農田大面積撂荒,實拍青海村莊空房幾乎看不到人影
2017-06-11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