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齊世榮這樣的人在當前學術界并不是個別的。甚至其還被不少人視認為“保守派”。教科書的編者中也有很多比齊世榮在親美反共道路上走得更遠,比如現行的高中歷史課本編者之一就是袁騰飛。所以,就當前學術界和課本編者隊伍的政治傾向,最新歷史課本在親美反共道路上越走越遠不是理所當然嗎?
筆者在上周《比袁騰飛更可怕的是歷史教科書——現行課本竟比國民黨時代更親美反共》一文中以羅斯福新政的演變為例,指出如果把現行的中學歷史教科書和國民黨時代的教科書比較起來,其親美反共程度也有過之而無不及。很多朋友紛紛詢問:“今年9月開始使用的最新版本的統編中學歷史課本相關內容是否修改了?”因為最新的中學歷史課本尚未出齊,我們還看不到其全部內容,但是就透露出的一些信息來看,這種狀況不但沒有改善,反而在親美反共道路上越走越遠。具體情況如下:
一、中國古代史部分的“去中國化”
如果我們要是把2003年的人教版教科書與2016年版的教育部版教科書中國古代史部分進行對比,就會發現基本框架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大幅度削減了經濟文化史的相關內容,某種程度上使歷史再度變成了“帝王將相的家譜”。
例如,戰國時期著名的愛國詩人屈原在最新版的歷史教科書中被刪除了,兼之小學到初中的語文課本里也沒有楚辭。于是,年輕一代人未必知道屈原是誰,或者只能從《羋月傳》這種胡編亂造的戲說當中了解屈原了。再如,司馬光與《資治通鑒》也在最新版的歷史教科書中被刪除了,于是人們大概對于司馬光只留下了一個“砸缸救人的聰明孩子”這一印象,不知道他是古代著名的史學大師了……
中國古代的社會發展絕不僅僅是王朝循環,更有輝煌燦爛的經濟文化。在20世紀90年代初,關于歷史課程的思想政治教育當中,主要強調古代史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讓學生了解古代經濟文化的成就”。然而,教育部的最新歷史教科書卻反其道而行之,把經濟文化刪去十之八九,使年輕學生連屈原和司馬光都不知道。這實際是一種割斷文化傳承的“去中國化”。
最新歷史課本的“去中國化”不僅僅體現在單純強調帝王將相,忽略經濟文化成就上,在古代人類與民族方面也存在著巨大的問題。例如,在90年代的中學歷史教科書中,中國古代的原始人要介紹元謀人、藍田人和北京人,新世紀初的初中歷史教科書中刪減為元謀人和北京人,最新的統編歷史教科書中進一步刪減為北京人。這樣一來,中國人類存在的歷史就一下被縮短了一百多萬年,倒退回了民國時代對古代中國人類的認識。
在民族關系領域,90年代的中學歷史教科書中既有漢族對少數民族的壓迫,也有少數民族對漢族的壓迫。在新世紀初的課程改革中,少數民族對漢族的壓迫如元朝的四等人制等大多被刪去了,出現了片面強調漢族對少數民族壓迫的不對等情況。最新版的歷史教科書,雖然在某種程度上消除了這種不對等,但是卻采取了刻意回避歷史上民族沖突的做法,甚至連“民族融合”也不敢提,把以前各版本中強調的“民族融合”全部改為“民族交融”,很大程度上否認了歷史上很多少數民族融入漢族的事實。
如果要是把這些內容與世界史的情況對照一下,問題就更嚴重了。比如說,介紹美國歷史時強調美國“形成了一個統一的美利堅民族”,是不可分割的統一國家的堅實基礎;而在講中國歷史時卻強調中國不僅歷史上始終是多民族國家,而且連民族融合也不存在,只有各民族的交互影響等“交融”,因此必須要把多民族基礎上的自治保持下去……這些論述是不是一種雙重標準呢?
二、中國近現代史部分的“國粉化”
就中國近現代史部分的結構來看,統編歷史教科書是有所進步的。因為在新世紀課程改革中,為了推崇西方國家的所謂普世價值和藍色文明的優越性,課程設計者與教科書編訂者不惜違背教學的最基本規律,我們可以看一下原人教版初中歷史八年級上冊頭幾個單元的目錄:
第一單元 侵略與反抗
第1課 鴉片戰爭
第2課 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列強侵華罪行
第3課 收復新疆
第4課 甲午中日戰爭
第5課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活動課一 模擬時事報道──侵略與反抗
第二單元 近代化的探索
第6課 洋務運動
第7課 戊戌變法
第8課 辛亥革命
第9課 新文化運動
顯然,原教科書為了突出所謂近代化史觀,即西方文明的偉大和向西方學習的必要性,為此不惜打亂歷史教學的時間順序,導致很多學生認為洋務運動是發生在八國聯軍侵華之后。這種做法導致了教師與學生廣泛抗議,最終在最新的重編歷史教科書中恢復了以時間為順序的結構。
但是在內容的一些具體表述上,新的教材反而進一步倒退了。例如關于辛亥革命,以往教材的寫法是說辛亥革命是“資產階級的民主革命”,新教材中,辛亥革命被表述是“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問題是,如果否認辛亥革命的資產階級性質,強調辛亥革命是“全民族的革命”,認為從同盟會到國民黨這個領導集團代表“全民族的利益”,那么要中國共產黨干什么呢?
而且,就辛亥革命的結果來看,最終是帝國主義和代理人的勢力占據了主導地位。推翻清政府的結果并不是實現民族獨立和國家富強,而是帝國主義侵略勢力進一步擴大。比如外蒙獨立、西藏的麥克馬洪線、日本的“二十一條”等等一系列空前的喪權辱國的歷史事件,都是在辛亥革命后很短的幾年內發生的。這在清政府還存在的情況下是不太可能出現的。中國共產黨誕生之后的新型革命才根本上扭轉了這一局面。因此,過分拔高辛亥革命是不合適的。正如毛澤東主席指出的:
中國人向西方學得很不少,但是行不通,理想總是不能實現。多次奮斗,包括辛亥革命那樣全國規模的運動,都失敗了。國家的情況一天一天壞,環境迫使人們活不下去。懷疑產生了,增長了,發展了。第一次世界大戰震動了全世界。俄國人舉行了十月革命,創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過去蘊藏在地底下為外國人所看不見的偉大的俄國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的革命精力,在列寧、斯大林領導之下,像火山一樣突然爆發出來了,中國人和全人類對俄國人都另眼相看了。這時,也只是在這時,中國人從思想到生活,才出現了一個嶄新的時期。中國人找到了馬克思列寧主義這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普遍真理,中國的面目就起了變化了。
三、世界史部分的“歷史終結論”
對于世界史部分,筆者上周的文中已經說過了,即明明20世紀30年代,蘇聯較之美國顯示出了明顯的優越性,被時人稱之為“紅色的30年代”。現行的教科書卻對美國的羅斯福新政全盤肯定,大肆吹捧,對蘇聯斯大林領導的社會主義建設大肆謾罵,近乎顛倒黑白。雖然現在最新版本的九年級課本尚未出臺,但是就筆者了解的信息來看,這一部分內容的基本傾向并未改動,相反,新課本在吹捧資本主義,攻擊社會主義方面又進了一步。具體說來,新教材世界史部分主要修改有兩個方面:
第一是整體結構框架變了。原本舊教材里把十月革命作為世界現代史的開端,雖然在具體表述上攻擊社會主義吹捧資本主義,但是在整體結構上并未否定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是社會發展的基本趨勢。新教材卻對于這一結構進行了根本性的改動,把1900年資本主義國家統治全世界作為世界現代史的開端,這一框架也就是否定了十月革命與新中國成立對人類社會發展的貢獻,事實上把資本主義視之為“歷史的終結”。
第二是一些具體的細節上,舊教材雖然在政治經濟史介紹中普遍吹捧資本主義國家,攻擊社會主義國家,但是在思想文化史領域仍然介紹了美國的德萊塞等一些對于資本主義體制有批評的文化名人。現在新教材把德萊塞的《美國的悲劇》等一系列批判資本主義特別是美國體制的文藝作品全部刪去了,不管是政治史、經濟史還是文化史,對資本主義制度特別是美國的體制普遍持全盤肯定的態度。
四、教材問題的若干原因
特別需要指出的是,當前的初中歷史新課本之所以存在這些問題,并不是由于這幾年國家統編政策和教材委員會成立的產物。很大程度上是歷史遺留問題,現行課本的主要參照系是2011年出臺的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相關內容在課程標準中早有規定。因此,教材不可能違背六年前課標中的相關規定,只能沿襲那個時代遺留的傾向。
更重要的是,筆者多次指出,在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學者能身居高位的晉升條件主要就是能否在西方受到賞識,在西方有一定的知名度。因此在這種環境下,中國的整個學術圈自然就成了西方親美反共宣傳的附庸。實際上,早在20世紀90年代的課程修訂中,某位所謂世界史專家就否定十月革命與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的歷史趨勢,提出了在中學課本中把1900年資本主義國家統治全世界作為世界現代史的開端。只不過引發了一位中央領導人的震怒,才使得90年代的教材基本保留了原來的框架。
又過了20多年,這種親美反共的思潮進一步成為了學術界的共識。例如,本套歷史教科書的總主編就是在2015年底去世的齊世榮:
關于齊世榮這個名字,非歷史專業的人可能不太清楚。但是他的學生一般人都比較熟悉,就是以親美反共知名的沈志華。沈志華強調,自己的老師齊世榮對于新中國的政治體制和中國共產黨是極為反感的:
我經常去先生家里談話,除了學問,也談政治,交流看法。他說的很多話,在我看來是不大會在公開場合講的……齊先生曾十分氣憤地對我說起他在中南海講課的事情:那年教育部請他為中共中央政治局講世界史,并提供了舒適的環境,但是對他寫出的講稿卻任意刪改,并要求只能照著稿子講。我想這大概就是先生不愿寫書的原因,不是不能寫,而是不愿寫。歷史學家留給后人的白紙黑字,應該是他自己滿意的作品,是他認為可以留得住的作品。很多在新中國成立之前就已經成名的作家,后來沒有再寫出一部有影響的著作,大概也是這個原因。
更可怕的是,齊世榮這樣的人在當前學術界并不是個別的。甚至其還被不少人視認為“保守派”。教科書的編者中也有很多比齊世榮在親美反共道路上走得更遠,比如現行的高中歷史課本編者之一就是袁騰飛:
所以,就當前學術界和課本編者隊伍的政治傾向,最新歷史課本在親美反共道路上越走越遠不是理所當然嗎?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