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主席因為這位省委書記不做湖南人了,要做河北人!
林鐵陪同毛澤東主席視察河北
1963年7月末8月初,河北遭受歷史上罕見的特大洪災。毛澤東對河北這次遭災非常關注,災后的8個月里,4次到河北了解災情,詢問救災工作的安排。11月12日,河北省委第一書記林鐵同省委其他負責同志一起,向毛澤東匯報河北抗洪斗爭的情況。當匯報到10大水庫在防汛中發揮了巨大作用時,毛澤東高興地說:“我要從南到北把你們的十大水庫都看看。”毛澤東還十分關切地指示:“你們一定要把河北的洪水制服,把河北人民從水旱災害中解救出來。拯民于水火之中嘛!”林鐵請求毛澤東把這個指示題寫下來,以鼓勵河北人民。毛澤東當即答應,接著又說:“我現在不做湖南人了,要做河北人,生在湖南,死在河北。”過了5天,在1963年11月17日,毛澤東揮筆題了“一定要根治海河”!從此,河北以根治海河為中心的水利建設以更大的規模、更快的步伐,向著既定的目標前進。
建國以后百廢待興,中國從一個積貧積弱的半封建半殖民地國家中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走出來,在毛主席的領導下迅速投入到新中國的建設當中。在這個過程中,林鐵就是始終追隨黨中央毛主席忠誠的開國大員,他即是品學兼優留法留蘇的洋海歸,又是艱苦樸素的共產黨員,即是一員能征善戰的猛將,也是一位具有雄材偉略共和國的建設者。特別是在他任職河北省委第一書記的十七年間,正是京津冀地區從連年戰爭和腐朽破敗的舊社會,迅速轉變成為欣欣向榮,政治、經濟、文化等全方面大發展的社會主義新社會的重要時期。
(一)恢復和大發展冀中根據地,為中央渡過黃河戰略反攻打下堅實基礎,深獲黨中央毛主席的信任,成為共和國歷史上任職最長的省委書記。
1935年冬接受了嚴格軍事訓練和黨建理論的林鐵從蘇聯回國,被中共北方局任命為中共河北省委委員,省委軍事部長,兼任我黨在東北軍第53軍的工委書記,針對張學良東北軍作統一戰線的工作。由于林鐵具有深厚的馬列主義理論根底,豐富的對敵斗爭經驗和高超的軍事指揮才能,讓張學良等東北軍官兵對共產黨刮目相看。共產黨的先進性和堅定的抗日主張對東北軍官兵的影響很大,從而促成了后來的西安事變,并成功策反東北軍647團691團官兵官兵加入八路軍抗日。林鐵遵照中共中央指示要求部隊停止北上,留在由李大釗指派的中國早期黨員弓仲韜發展多年黨群眾基礎非常好的安平深澤的冀中地區,聯合當地游擊隊組建冀中抗日根據地。弓仲韜1923年4月由李大釗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并受李大釗派遣回原籍河北省安平縣臺城村傳播馬列主義,建立和發展黨的農村基層組織。這是黨最早在農村建立的黨支部,為冀中根據地的創立和發展打下了非常深厚的群眾基礎,弓仲韜家族里的三個妹妹弓誠(弓鳳書)、弓蘊武和弓彤軒都跟隨他加入黨組織,投入到了中國革命事業中走上了職業革命家的道路,其中三妹妹弓彤軒后來嫁給了林鐵同志結成了一對著名的革命伉儷。
林鐵同志發動冀中群眾參軍抗戰
前排左一為林鐵同志,冀中子弟兵母親李杏閣,右一為李志民同志
在抗日戰爭中,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和新四軍擔當了抗日的主力軍,在最艱苦的環境下對日寇和偽軍堅持拉鋸戰和堅決的抵抗。這一點可以在華北抗戰中充分體現出來。華北是抗日戰爭的主戰場,在這一戰場中,國民黨部隊是潰敗退出的,華北被日軍和偽軍占領并且肢解。只有中共領導的八路軍是抗日的中流砥柱。
1937年秋林鐵任河北省委委員,軍事部長,參與領導組織冀東武裝暴動。為了培養武裝暴動的軍事骨干力量,省委的決定,林鐵負責主持在天津舉辦軍事訓練班,目的是把經過訓練的骨干輸送到冀東斗爭的第一線。培訓班一共辦了五期,共培訓了二百多學員。這些學員被我黨地下組織秘密輸送到平西抗日隊伍中。
林鐵在天津秘密完成訓練班的任務后,于1938年2月,受組織命令來到鄧華支隊和宋時輪支隊任政治部主任,參加領導鄧宋支隊開辟平西斗爭和為挺進冀東作準備。
1938年6月,林鐵調晉察冀邊區北岳區黨委工作。先后任區黨委委員、民運部長、組織部長兼區黨委黨校校長,北方分局組織部副部長、代理部長。在此期間,他培養了大批干部,積極組織群眾參軍參戰,開展敵后游擊戰爭。日寇的“大掃蕩”中,領導了對敵斗爭,粉碎了日偽軍的多次合圍,建設和鞏固了北岳根據地。狼牙山五壯士就是在1941年北岳根據地反擊日寇“大掃蕩”中涌現出來的英雄事跡。
1944年林鐵同志在冀中領導根據地建設
左起:林鐵,楊成武,金誠,李志民,羅玉川
1944年秋,中共中央決定恢復冀中區黨委,林鐵調任區黨委書記兼冀中軍區政委。他與軍區司令員楊成武,在冀中人民配合下,率部創造性地運用地道戰、地雷戰、水上游擊戰等多種人民戰爭的方法和戰術,開創平原游擊戰爭的新局面,為大反攻作戰建立戰略基地。他遵照毛澤東同志提出的“削弱敵寇,發展我軍,縮小敵占區,擴大解放區”的指示,精心組織了1945年的春季攻勢和夏季攻勢,率部連續進行了任(丘)河(間)、文(安)新(鎮)、安(平)饒(陽)、子牙河東、大清河北等5個戰役,進行大小戰斗530余次,斃傷俘日偽軍1.1萬余人,收復12座縣城,拔出碉堡800余處,使根據地完全連成一片,沉重地打擊了日偽軍。8月,遵照毛主席和朱總司令的命令,向日偽軍開展全面反攻,殲敵1.6萬余人,收復縣城17座,一度攻入天津,保定,石家莊等城市,切斷了北寧、平漢、津浦等鐵路交通線,最終取得了冀中平原抗日戰爭的最后勝利。
冀中根據地的穩固與發展使得晉察冀邊區中的北岳,冀東和冀南幾個解放區能夠聯成一片,這對迎接中央渡過黃河,進入西柏坡最終奪取解放戰爭的勝利有著極其重要的戰略作用。弓仲韜創立的中國共產黨第一個農村黨支部為冀中抗日根據地的創立,發展和壯大創造了深厚的黨的群眾基礎。經中央組織部批準,在河北省安平縣臺城村成立了中國共產黨第一個農村黨支部紀念館供后人學習和瞻仰。
林鐵同志在冀中根據地白洋淀。左起:林鐵,楊成武,李志民
抗戰勝利后,冀中根據地得到了鞏固和擴大,進入到大發展時期。林鐵仍任冀中區黨委書記兼冀中軍區政委,他與軍區司令員楊成武、參謀長孫毅吃住在一起,指揮機關先是在任丘的出岸、南漕口一帶,1946年春搬到河間城里,因敵機轟炸,又搬到縣城西面幾里地的黑馬張莊,對國民黨軍隊的進攻進行了針鋒相對的斗爭,僅在四五月間,共作戰72次,殲敵3000多人,解放了泊鎮、馮口等重鎮,在固安、永清、容城、雄縣進行了剿匪,給國民黨反動當局內戰企圖以有力的回擊。
1947年11月,冀中軍區組建第七縱隊,林鐵兼任政委。1948年10月,林鐵、孫毅指揮第七縱隊在雄縣北部殲滅了冀中區最大一支國民黨地方武裝——河北保安第七總隊精銳第一旅,連克新城,定興縣,徹底打開了大清河北的局面。遼沈戰役結束后,指揮七縱解放并接收了直隸省會保定。
在平津戰役中,林鐵率冀中黨委和行署機關從饒陽遷到霸州勝芳鎮,親臨一線成功組織了上百萬民兵民工支援人民解放軍,動員大小車輛32.8萬輛,牲口25.2萬匹,晝夜不停地支援了平津戰役,為奪取解放戰爭的勝利,為建立新中國作出了巨大貢獻。北平和平解放前夕,因林鐵對國民黨內部的了解,和同時會幾國語言,讓他從河間速到我軍軍調處,參加了北平解放前軍調處的工作,隨同葉劍英赴北平談判。所以國民黨污蔑共產黨是“土八路”是不對的,共產黨中人才濟濟,具有國際領先水準的軍事和政治人才林鐵就是一個。談判成功,北平和平解放,他馬上返回冀中,投入新的戰斗。
1949年3 月2 4 日,黨中央從西柏坡出發到達冀中根據地區委所在地保定,林鐵作了工作匯報,并就“如何在城市工作中加強黨的領導”,“如何團結和動員社會各階層參與新興人民政權建設” 等主題進行了討論。中午林鐵設宴接待中央領導。席間林鐵一邊給中央領導們夾菜,一邊向大家介紹冀中根據地的情況。毛主席嘗了一口魚跟到味道鮮美,問道:“這是哪里的魚?”林鐵答道:“這是白洋淀的魚,非常新鮮味道也好,離北京很近,以后可以長期供應。”毛澤東對林鐵饒有興趣地說:“我們這是進京趕考,絕不能當李自成。我們一定要考個好成績!”冀中根據地的鞏固和發展為華北地區的解放,為新中國的建立,為奪取全中國的解放起到了極其重要的戰略作用和關鍵作用。林鐵同志因此深得黨中央,毛主席和周總理的信任,開國后出任緊鄰首都北京的河北省第一任省委書記省軍區政委,兼任華北協作組組長等職一直沒有變,長達十七年時間出色地保障了首都和中央的安全和供應,同時把飽受戰爭創傷、落后貧窮,災難頻仍的舊河北轉變成欣欣向榮、蒸蒸日上,全國領先的新河北。1955年他響應毛主席號召同其他幾位已到地方擔任一把手應授上將以上銜的解放軍高級將領沒有參與授銜,是我黨我國同時具有文韜和武略的開國元勛。
(二)恢復發展國民經濟一把好手,農業、工業、水利、建設國家實現四個現代化全面發展
在恢復國民經濟的斗爭中,經過反復深入的調查研究,林鐵迅速完成從一員戰將到地方書記抓建設的身份轉變,很快掌握了河北省情。河北是個貧困落后的農業省,又深受戰爭和自然災害的破壞,解決5000萬人民吃飯的問題便是頭等大事。因此,林鐵一直堅持把工作重點放在農村,堅持以農業為基礎。他曾多次強調,省、地、縣、鄉的黨政領導機關和一把手,必須把農業生產作為第一位的中心任務,抓緊、抓好,抓出成效。他抓得很具體。為了幫助農民解決缺資金、沒種子、少農具等困難,他采取了種種措施,組織各行各業支援農業。他甚至親自動員和組織商業、供銷部門到內蒙古、張家口等地販運牲畜,以解決農民缺少耕畜的問題。
為了調整生產關系,解放生產力,林鐵創造性地執行了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用很大精力抓農業生產互助合作運動。他堅持親自動手、積極領導的方針和抓典型、樹樣板、以點帶面的工作方法,抓出了一批在全省、全國很有影響的典型。比如,早在抗日戰爭期間就組織起來,被譽為“社會主義之花”的饒陽縣耿長鎖社,以“三條驢腿”起家,以“窮棒子”精神聞名全國的遵化縣建明社,被毛澤東譽為“五億農民的方向”的安平縣南王莊王玉坤社,都在林鐵的具體指導下,發揮了巨大的榜樣作用。
在農業生產互助合作運動中,林鐵堅持“鞏固提高,穩步前進”的方針。他強調從實際出發,既防“左”又防右;既不能落在群眾的后面,也不能盲目冒進。針對1953年一些地方盲目追求數量和高級形式,及某些干部強迫命令、違背自愿互利原則等問題,他主持擬定了中共河北省委《關于糾正農業生產合作社發展中盲目冒進偏向的指示》,在全省認真貫徹執行。1955年春,他又針對初級社發展過快的情況,提出了“進行整頓,合理收縮”的要求和具體指標。實踐證明,這些措施是正確的,是符合當時農村生產力發展水平的。1959年在廬山會議上,一片喊聲都是“大煉鋼鐵”、“大上工業”, 林鐵的發言還是“以農業為基礎”,鋼、鐵、煤,糧、棉、油,指標訂得最低。當時不少人反對他的發言,說他與會議精神唱反調,聶榮臻、胡喬木著急地說:“林鐵怎么搞的?” 劉仁、陶魯笳、習仲勛等人趕緊找他勸說:“把各項指標調高一點。” 然而他堅定不移,實事求是。實踐證明,農業的基礎地位始終不能改變。
中共八大期間林鐵、習仲勛等步入會場
從建省到60年代初期,林鐵認真貫徹執行了毛澤東一手抓工業,一手抓農業的指示。他抓工業的指導思想很明確:立足本省資源,以發展輕紡工業和基礎工業為主,同時發展為農業技術改造提供生產資料的工業,為實現工業化打基礎,為實現農業現代化服務。
河北平原盛產棉花,50年代棉產量居全國首位,約占全國棉花總產量的四分之一。因此,建省伊始,林鐵就把發展紡織業作為發展工業的重點之一。“一五”期間,先后在石家莊、邯鄲動工興建了10余個大廠,一舉建成了石、邯兩個規模大、門類全、具有較高生產技術水平的紡織基地,“二五”期間又在石家莊、邯鄲、唐山、承德興建、擴建了一批紡織、印染、化纖、絲綢和紡織機械制造企業,使生產能力有了新的發展。到1965年,河北的紗錠擁有量一躍而居全國第二位。今天這些紡織基地依然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林鐵陪同周恩來在河北考察工農業生產
林鐵特別重視基礎工業的建設和發展。新中國成立前河北基礎工業很薄弱,只有少量的煤炭、電力和鋼鐵工業。解放后,在中央的大力支持下,在林鐵的精心組織下,基礎工業的建設進展很快。在短短幾年內,就完成了開灤、峰峰、井陘煤礦的擴建,新建了興隆煤礦,并新建、擴建了幾個大型發電廠,實現了京、津、唐、張聯網。河北采掘、冶煉業的發展也比較快,擴建了龍煙鐵礦,改造了宣鋼和唐鋼,新建了壽王墳銅礦。到1957年,河北的基礎工業由小到大,走出了一條自我積累、自我改造、自我發展的路子,為河北省的工業發展打下了非常堅實的基礎,今天河北省的鋼產量排名全國第一。
自1949年至1966年,在林鐵任中共河北省委第一書記期間,河北工農業改變了落后的面貌。這17年間河北的經濟總量的增長平均每年保持40%-50%的快速增長,達到全國領先水平,獲得多次中央的嘉獎。毛澤東曾多次到河北視察,對河北省和省委書記林鐵留下了很好的印象。毛澤東曾開玩笑說:“河北富啊,有‘林’,又有‘鐵’!”。到1965年,糧棉總產分別比建省之初增加了1.2倍和1.5倍,為農業的更大發展和現代化奠定了基礎;河北工業也獲得了較快的發展,全省工業總產值增長了7.5倍。工業總產值占工農業生產總值的比重,由20%增加到了50%。
(3)注重民生,興修水利,應林鐵請求,毛澤東揮筆題了“一定要根治海河”
海河水系是河北省最大的水系,也是中國七大江河之一。海河支流眾多,較大支流有300多條。海河哺育了兩岸燕趙兒女,也給河北帶來頻繁嚴重的洪、澇、旱、堿災害。據歷史資料記載,從1368年至1948年的580年間,海河流域共發生水災383次,旱災407次,平均3年4災。在解放后最初幾年的生產斗爭中,河北遇到的最大問題是春夏干旱,秋季洪水泛濫。幾乎每年都有大面積的農田顆粒無收。1949年新中國建立前夕,河北省各地普降大雨,各河洪水猛漲,全省13條主要河道普遍漫溢,決口達134處,波及8個專區79個縣,淹地2750萬畝,受災人口702萬。1953年至1956年,全省受淹面積達6800萬畝以上,其中1954年受災面積達3736萬畝,石家莊被淹;1956年受災面積達4500萬畝,當年因災減產糧食25億公斤、棉花1.5億公斤。
面對嚴重的洪澇災害所造成的巨大損失,林鐵深刻認識到,要發展河北的工農業生產,必須制服洪水,把毀壞千百萬人民勞動成果的水害變為水利。50年代中期開始,林鐵就以很大的雄心和氣魄,抓住治水不放。根據海河上大下小、入海不暢的扇形水系的特點,在治水初始,林鐵便提出了上蓄(興建水庫)、中疏(修河開渠)、下排(增辟入海尾閭)的總體戰略,并且在斗爭實踐中確定了“以蓄為主,民辦為主,小型為主”的方針和以小型為基礎、中型為骨干、修建必要的大型工程的做法。在短短幾年中,就建成大型水庫18座、中型水庫21座和大量的小型水庫,開挖了多條排水入海工程,基本上控制了海河水系的洪水。
陳云、林伯渠、朱德、鄧小平等在官廳水庫參加勞動中休息
1951年至1954年和1958年至1959年間,由河北省、北京市和水利部協作,先后修建了官廳水庫和密云水庫。林鐵在祖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中,熱情很高,顧全大局。與北京市、水利部密切合作,寧可自己受損失,也要照顧到全局的利益。官廳水庫是我國修建的第一座大型水庫,在修建過程中河北付出了巨大的代價,水庫占用了懷來縣耕地15萬畝,淹沒了懷來縣城和81個村莊,移民6.7萬人,安置任務繁重而艱巨。林鐵同志對此毫無怨言,從不講價錢。他千方百計,努力做好各方面的工作,使工程得以順利進行。用他自己的話來說:“這是非常艱巨的工作,但是又必須很負責地來做好它’’,“工作艱巨,任務也就更光榮,我們一定勝利完成!’’他是這么說的,也是這么做的。
與此同時,林鐵同志積極組織動員民工參加官廳水庫的施工。整個水庫建設動用了830萬個工日,絕大多數是河北省投入的。水庫建成后,該工地負責人在報紙發表文章感謝各方面的支援,其中特別強調。閥眺省供應了我們足夠的勞動力’’。在其他物資、財力的投入上,河北也是積極主動,盡了最大努力的。林鐵同志對建官廳水庫是要人給人,要物給物,要什么給什么,可說是有求必應’’。在1953年2月23日至3月3日的10天中,林鐵同志以河北省委的名義,分別致函宣化市委、官廳水庫工程局黨委和張家口市委,一再叮囑下花園電廠協助水庫工地搞好發電,確保年內按期完成攔洪工程任務。他寫道:“在修建攔河大堤時一刻也不能停電,這是個十分艱巨韻工作,因此抽調下花園電廠一名技工前往協助,并責成該廠工程師經常幫助檢查,予以技術支持,保證電機順利開動。’’這說明,林鐵同志對官廳水庫的建設工程是多么關心和重視。
在修建密云水庫時,林鐵同志一如既往,曾多次親自主持省委開會,專門研究參加領導建設工程干部的抽調,民工的組織和生活安排,就連民工補鞋、吸煙等具體問題也想到了。同時,在水庫施工的每個春節,林鐵同志都讓省、地、縣組織慰問團,前往工地對水庫民工進行慰問。這些對調動積極性,加快工程進度,保證提前完工都起了一定作用。由此可見,林鐵同志抓工作是何等具體細致,認真踏實。
林鐵同志親自主持了官廳水庫、密云水庫的開工典禮,在施工期間還到工地看望民工、參加勞動,并在官廳水庫建成慶祝大會上,發表了充滿激情的講話。黨中央毛主席和周總理等領導人曾多次到水庫參加義務勞動,所有這些都給人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些上了年紀的水庫邊老人家遙想往事,歷歷在目,似乎又回到了30多年以前那種熱火朝天的社會主義建設崗位,對林鐵同志的思念之情,也就愈加濃重了。
這兩個水庫建成不久,就全部交給北京市管理使用了,如今已成為北京的城市、工業、農業用水的命脈。河北在建庫中雖然付出了很大代價,但受益是有限的。對此,一些干部、群眾想不通,林鐵同志做了大量的說服動員工作。這再次顯示了他身在河北,著眼全局的高風亮節和博大胸懷。著名書畫家黃胄是河北人,對林鐵書記非常敬仰和懷念,寫下了“飲水思源”四個字紀念他。
(【原創】來源:昆侖策網)
【昆侖策研究院】作為綜合性戰略研究和咨詢服務機構,遵循國家憲法和法律,秉持對國家、對社會、對客戶負責,講真話、講實話的信條,追崇研究價值的客觀性、公正性,旨在聚賢才、集民智、析實情、獻明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歡迎您積極參與和投稿。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jqdstudio.net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 經驗教訓 ?
? 他山之石 ?
? 讀史明智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