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2025年-4月16日-星期三
近代史其實是鮮血、生命和汗水甚至淚水凝結而成!是我們中國幾千年集聚的生命和智慧的各種合力爆發而產生的結晶!!就像鉆石那樣,是經歷高溫高壓才產生出來的!是最高的、最好的東西!甚至是不可再現的神跡!
在主席看來,持久戰和速決戰:
“這是一件事的兩方面,這是國內戰爭的兩個同時并重的原則,”
只不過是戰略上的持久戰,戰術和戰役上的速決戰。估計僅此一項,多數人就無法達成這種境界。因為這是敵強我弱的基本環境決定的。
主席說:“因為反動勢力的雄厚,革命勢力是逐漸地生長的,這就規定了戰爭的持久性。”
這和我們后人常常聽聞的共產黨人是特殊材料制成之類的說法不完全一致。所以革命者多數情況下喜歡犯急性病,總想著以蘇俄的暴動方式完成奪取政權的任務。中共領導層中幾乎沒有什么人接受主席的“農村包圍城市”的路線圖,這個路線對不對先不說,光是這個時間之長大家就不接受。
主席說:“在這上面性急是要吃虧的,在這上面提倡“速決”是不正確的。干了十年的革命戰爭,對于別的國家也許是值得驚奇的,對于我們卻好似八股文章還只作了破題、承題和起講(52),許多熱鬧文章都還在后面。”
主席對時間的把握是非常了不起的。大概是1919年的時候,主席給他的同學說,我們一起努力,大概需要三四十年的時間就能統治中國(蕭諭的回憶錄)。這個和主席他們新民學會的導師楊昌濟教授的教導有關。其次要注意的是主席說了,十年革命戰爭對其他國家是值得驚奇,主要是指蘇俄。列寧的十月革命是很短的。所以中國革命非常非常特殊,把中國革命說成是某種外來理論的指引真的是有問題的。
主席接著說,未來的形勢發展可能會更快些。總體而言是向著有利于紅軍和共產黨的方向發展著。
“然而不應該打算明天就會成功。“滅此朝食”(53)的氣概是好的,“滅此朝食”的具體計劃是不好的。因為中國的反動勢力,是許多帝國主義支持的,國內革命勢力沒有聚積到足以突破內外敵人的主要陣地以前,國際革命勢力沒有打破和鉗制大部分國際反動勢力以前,我們的革命戰爭依然是持久的。從這一點出發,規定我們長期作戰的戰略方針,是戰略指導的重要方針之一。”
革命的戰爭是持久的。此時是1936年。主席清清楚楚意識到革命勝利需要持久戰。
很長的一個時間段里,革命者的軍隊都是處于弱勢狀態的。這種情況下:
“戰役和戰斗的原則與此相反,不是持久而是速決。”
而且主席把速決戰提升到一般的戰爭原則上。
“在戰役和戰斗上面爭取速決,古今中外都是相同的。在戰爭問題上,古今中外也都無不要求速決,曠日持久總是認為不利。”
尤其是進攻的一方。就是主席上面說的一鼓作氣。再而衰再而竭。打成持久戰了對進攻一方而言就失去了優勢。
但是對處于弱勢的紅軍來說:
“惟獨中國的戰爭不能不以最大的忍耐性對待之,不能不以持久戰對待之。”
因為紅軍實在是太弱了,必須以持久的方式拖垮敵人,立三路線時期有人:
“譏笑我們要待頭發白了才能看見革命的勝利。”
這里的有人估計就是共產國際的某些大爺。
不過主席說了,這種急性子在戰術和戰役上卻是非常正確的。
“原因在于:
第一,紅軍的武器尤其是彈藥沒有來源;
第二,白軍有很多支部隊,紅軍只一支部隊,打破一次“圍剿”要準備迅速的連續的作戰;
第三,白軍各個雖然分進,但多是比較地密集,打它們中間的一個如果不能迅速地解決戰斗,其余各個就都來了。為了這些理由,不能不實行速決戰。對于我們,幾小時,一天或兩天解決一個戰斗是經常的。只有在“圍城打援”的方針下,目的不在打圍敵,而在打援敵,對圍敵作戰是準備著相當地持久的,但對援敵仍然是速決。”
即使是偶爾打打持久戰戰役:
“然而這些持久戰,只是幫助而并不妨礙主力紅軍的速決戰。”
也就是說紅軍處于敵人的包圍圈中,就不能打成膠著狀態,打成膠著狀態就會吃大虧的。所以戰役上的速決戰是通用的原則。這一點大家都知道,所以就需要湊足條件再打。
“要的條件是準備充足,不失時機,集中優勢兵力,包圍迂回戰術,良好陣地,打運動中之敵,或打駐止而陣地尚不鞏固之敵。不解決這些條件,而求戰役或戰斗的速決,是不可能的。”
“打破一次“圍剿”屬于一個大戰役,依然適用速決原則,而不是持久原則。因為根據地的人力、財力、軍力等項條件都不許可持久。”
但是如果就此認為,紅軍打仗就是擼起袖子直接干,那就一定又搞錯了。
速決戰只是原則,真打起來又需要的是耐心。這個在明白人看來是不矛盾的。如果覺得矛盾就說明自己不適合當領袖。
“但在一般的速決原則之下,反對不正當的急躁性是必要的。”
主席上面說的,領袖的素質還真的不是隨口說的,過去的歷史證明了主席有這樣的能耐,而其他人沒有。沒有這種能耐還占據最高領導崗位就是錯的。
“江西打破第一次“圍剿”,從初戰到結束只有一星期,打破第二次“圍剿”只有半個月,打破第三次“圍剿”就熬上了三個月,第四次是三星期,第五次就熬了整整的一年。”
這個意思是第五次反圍剿就打成了持久戰。這是第一個錯誤,然而錯誤是連續的。一個接一個。
“第五次沒有打破“圍剿”而被迫突圍時,還表現了不應有的倉卒從事。依情況還可以熬上兩三個月,用以休整軍隊。假如這樣,又假如突圍后的領導稍為聰明一點,情況便將有很大的不同。”
為什么說主席會呢?主席說原則是:“力爭縮短全戰役時間”。
主席說:
“力爭集中兵力和運動戰等等條件、務期在內線(在根據地)消滅敵之有生力量、迅速解決“圍剿””
這就是力求主動。如果沒有做到怎么辦呢?比如說第五次反圍剿打成了持久戰。損兵折將之后,依然不能驚慌失措。
“當“圍剿”已經證明無法在內線解決時,應該使用紅軍主力突破敵之圍攻線,轉入我之外線即敵之內線去解決這個問題。”
蔣介石不是也要總結經驗教訓嗎?他最終選擇了堡壘戰法。
“堡壘主義發達的今日,這種手段將要成為經常的作戰手段。”
就是如果遇到敵人搞堡壘戰術,就要突破重圍,到敵人的內線去。這樣逼得敵人撤掉堡壘追擊紅軍,這就破了敵人的堡壘戰術。
我現在有一處不明白的地方,就是紅軍發展過程中,蘇聯人到底出了多少槍?以至于中共的產權完全歸共產國際,中共的領導人完全是共產國際隨意指派的。
在遇到機會的時候,就是福建事變,國民黨隊伍中有人起兵反蔣,主席建議博古抓住機會。然而卻被輕輕拒絕了~~~~
“此計不用,第五次“圍剿”就不能打破,福建人民政府也只好倒臺。”
“到打了一年之久的時候,雖已不利于出浙江,但還可以向另一方向改取戰略進攻,即以主力向湖南前進,不是經湖南向貴州,而是向湖南中部前進,調動江西敵人至湖南而消滅之。此計又不用,打破第五次“圍剿”的希望就最后斷絕,剩下長征一條路了。”
看到了吧?主席雖然不在指揮崗位上,沒有任何權力,但是依然不斷給中央領導人出主意想辦法,架不住人家就是不聽啊。所以除了主席,其他的最高領導人都是需要對紅軍的巨大損失負責任的。
很多人光是看到主席無尚的權威,覺得主席指點江山的氣魄實在令人敬仰。卻不知道這種氣勢是怎么來的。我們認為主席很多東西是不能學的。因為主席之所以有這樣無尚的權威是建立在無數次正確的基礎上的。聽主席的就贏,不聽主席的就輸,幾十次足以折服所有的人!這真的不是普通人能做到的!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經驗教訓 ?
? 他山之石 ?
? 讀史明智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