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先友等烈士既是“王成”原型也是“王成式的戰斗英雄”
電影《英雄兒女》的劇本是導演武兆堤、編劇毛烽根據巴金的小說《團圓》改編的,小說和電影反映的是抗美援朝時期,我志愿軍1951年年初入朝部隊指戰員的故事。主要講述了在中國人民第二屆赴朝慰問團離開該部隊前(1952年11月底前),志愿軍戰士在戰場上那一幕幕悲壯的戰爭風云,在全軍、全國人民心目中留下了深刻印象。
電影插曲《英雄贊歌》流傳甚廣,片中有一首詩也讓人感動。尤其是“王成在山頭勇敢地犧牲”的英雄行為,令人震撼!然而,王成的原型之一特等功臣趙先友烈士,卻被別有用心的人說成:“在巴金小說《團圓》中王成只是個過場人物,根本沒寫他的英雄事跡。因此將趙先有作為王成原型宣傳純屬牽強附會、生拉硬扯。”事實是這樣嗎?
一、趙先友烈士是“王成”原型之一,當之無愧。
由于巴金為趙先友烈士的親筆題字:“王成式的戰斗英雄—特等功臣趙先友”, 在眾人眼中趙先友烈士就是“王成”原型之一,名不虛傳、受之無愧。而這個“王成”原型卻妨礙到了他盜名竊譽,于是為否認趙先友烈士是“王成”原型,采取的是貶低巴金的小說《團圓》。
1、洪爐、逍遙侯(網名)的狂言,意在否認趙先友烈士是“王成”原型,就是想為自己樹碑立傳。
有人對洪爐極力貶低眾多“王成”原型,及巴金小說《團圓》時提出批評,逍遙侯(他的網名)則氣急敗壞地在網絡媒體上大放厥詞。
①洪爐所說:在巴金小說《團圓》中“王成只是個過場人物,根本沒寫他的英雄事跡。沒有什么兩樣。
看過巴金在小說《團圓》的人都會這樣認為,巴金樸實無華地描述了兩代人的動人事跡。對于“王成”的英雄事跡雖然語言不多,但卻是淋漓盡致,讓人回味無窮。
在洪爐看來巴金寫小說《團圓》中“王成”,就沒有原型。按照巴金關于“王成”原型的表態“王成是許多英雄形象”,“在山頭勇敢地犧牲”的志愿軍英雄,都是巴金筆下的“王成”原型,也是“王成”式的戰斗英雄。特別是受到巴金采訪的趙先友烈士和其它志愿軍英雄就更無可置疑了 。
巴金在小說《團圓》中,關于“王成”這樣寫道:“…只是王成沒能回來,他勇敢地在山頭犧牲了”。這句話明顯地告訴大家,巴金寫的“王成”的英雄事跡,是誓與陣地共存亡的志愿軍烈士們。這句話就是巴金對烈士們的浩然正氣和那驚天地、泣鬼神的英雄行為的表述,電影中描述的“王成”不也是“他勇敢地在山頭犧牲了”嗎?
“他勇敢地在山頭犧牲了”,就是巴金小說《團圓》中'王成'的最震撼、最原始的原型。“勇敢地犧牲”即包括眾多前仆后繼、舍生忘死與陣地共存亡的志愿軍烈士,也包括臨危不懼、視死如歸與敵人同歸于盡志愿軍烈士。這些壯烈犧牲的志愿軍烈士們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還不夠高大嗎?如果去掉“勇敢地”三個字,“只是王成沒能回來,他在山頭犧牲了”,那王成的犧牲就很平常了。假如這樣寫:“王成沒能回來,被敵人俘虜去了臺灣”,編導們就不會把眾多英雄們的事跡集中在電影中的“王成”身上。
用巴金的話與英雄的名字組合在一起,戰斗英雄們的事跡才會動人心弦。如:“我們的英雄楊根思、伍先華、孫占元、趙先友、劉順武、于樹昌等烈士在不同的戰場上,‘勇敢地在山頭犧牲了’”。又如:“志愿軍榮獲特等功以上榮譽的戰斗英雄們,絕大多數在朝鮮戰場上,‘勇敢地在山頭犧牲了’,而極少數戰斗英雄如,胡修道、柴云振、秦建彬等沒有犧牲”。“他勇敢地在山頭犧牲了”這十個字即言近旨遠又耐人尋味。
②說什么:“…編劇毛烽拿過小說《團圓》一看傻了眼,幾乎無從下筆。”“一看傻了眼”的人,能重塑出電影中的“王成”嗎?他把毛烽說成一文不值,真是這樣嗎?危言聳聽。《團圓》小說刊出后,竟引起了茅盾、夏衍、荒煤的高度關注,時任文化部副部長的夏衍讀過《團圓》后,就責成長春電影制片廠將它改編成電影。著名導演武兆堤看完小說后被它充滿親情、友情的故事情節深深地吸引住了,他感到這是一個好本子。當導演武兆堤找到毛烽當編劇時,毛烽開始是不愿接,因為巴金在小說《團圓》中寫“王成”文字不多,但是里面有一句話耐人尋味,“…只是王成沒有能回來,他勇敢地在山頭犧牲了”。一句話,榮獲戰功的志愿軍烈士們,都符合這句話。因此,從志愿軍眾多的特等功臣和戰斗英雄們中,拿出任何一個人來編劇一部電影,那個會不驚心動魄?何況“王成”是個虛構人物。或許由于導演武兆堤、編劇毛烽與巴金在上海的會面,毛烽茅塞頓開。在視頻采訪時,編劇毛烽當說到巴金寫“王成”這句話時說:“當然巴金人家是大文豪,大文學家,人家文字是無可挑剔的。”這句話也顯示了,編劇毛烽從“他勇敢地在山頭犧牲了”,這十個言近旨遠的字中找到了答案。
③逍遙侯(網名)說:“《英雄兒女》中的'王成'藝術形象是如何創作出來的?跟巴金小說中的“王成”有什么關系?”
洪爐、逍遙侯(網名)忽略了以下事實:開始著手對小說《團圓》的改編前,導演武兆堤和編劇毛烽便來上海拜見巴金(據有關報道,巴金曾向導演武兆堤和編劇毛烽介紹了他在朝鮮采訪過的志愿軍英雄的事跡),他們很快就對未來的影片達成了一致共識。毛烽和武兆堤在編導電影《英雄兒女》時,根據巴金小說《團圓》中“王成勇敢地在山頭犧牲了”的原型,突出了原著中“王成”的本來面目,參照了小說中趙連長、通訊員小劉的英雄事跡,集中了眾多志愿軍英雄們的事跡,塑造了影片中“王成”的高大形象。電影劇本初稿寫成后,巴金非常滿意。
有什么關系?在逍遙侯(網名)看來,是沒有關系的。因為他是想否認巴金小說《團圓》中原始的“王成”,企圖取而代之。我認為:這兩個“王成”有著直接的、密不可分的關系。即沒有巴金在朝鮮戰場上的采訪,就不會有《團圓》這篇小說的刊出;沒有巴金小說《團圓》中原始的“王成”,就不會有電影《英雄兒女》中重塑的“王成”;只有小說《團圓》中,“王成…,他勇敢地在山頭犧牲了”這句話,才有電影《英雄兒女》中的“王成”與敵人同歸于盡;只有前者“勇敢”二字,才有后者“活著就要像條龍,不能像條蟲!…我是共產黨員,保證堅持到底!…為了勝利,向我開炮!”…。總之,沒有巴金這句話,編導就不會把電影《英雄兒女》中的“王成”在最后時刻,描述的英勇頑強、舍生忘死、視死如歸這樣高大。
④逍遙侯(網名)在眾多證據面前不得不承認說:“至于趙先友可稱作‘王成式的戰斗英雄’”為迷惑觀眾又說:“王成式的戰斗英雄”就等同于“王成”原型嗎? 這句話,一是逍遙侯(網名)在炫耀我說的才是“王成”原型,企圖是什么?想當“王成”的作者;二是明明知道“王成”是虛構人物,作者和重塑者表態“王成”原型不是專指某個人,有其形象之一的志愿軍戰士,即可稱“王成”原型,也可稱“王成”式的戰斗英雄,在這里兩者根本沒有區別。他卻故弄玄虛,把“水攪渾”,為他在媒體上發表的“王成原型應該澄清”、“真假王成”等一些違背歷史真相的言論造謠惑眾。
大家再看,“原型”的詞義是: 原始的模型、類型、本來面目或形體構型(按照這個詞義理解,“王成”原始的原型,就是巴金說的“許多英雄形象”。);“王成式的”定義為“王成一樣的”。 如果小說或電影是虛構人物,作者又沒有指明是誰,與虛構人物有類似事跡的人在時間、地點又相符,該人即可稱作“原型”也可稱為“式的”。因此,在這里“原型和式的”這兩種提法只是字面上不同,兩者根本沒有區別。如果是真人真事或虛構人物作者否認有原型,有類似事跡的人,則只可稱為“式的”。人們通常認為“原型”就早于“式的”,“原型”的知名度或功績要高于“式的”,如楊根思式的英雄、黃繼光式的烈士等等。
其實,洪爐、逍遙侯(網名)是在混淆視聽,眾所周知電影《英雄兒女》中的“王成”是虛構的藝術人物,朗誦詩中說:“在中國人民志愿軍里,有千千萬萬個王成”。小說的作者和電影的編導以及志愿軍的首長們都表明“王成”并不是專以某個人物為原型,而是許多英雄人物的綜合形象。所以具有“王成”形象之一的所有志愿軍戰士,既是“王成”原型也是“王成式的戰斗英雄”。
2、趙先友烈士的事跡完全符合是“王成”形象。
逍遙侯(他的網名)說:在巴金小說《團圓》中“王成只是個過場人物,根本沒寫他的英雄事跡。因此將趙先有作為王成原型宣傳純屬牽強附會、生拉硬扯。”此話實屬無稽之談、一孔之見,你去看看小說《團圓》,再看電影《英雄兒女》反映的是哪個部隊,什么時候的事?你寫的那篇文章對得上嗎?【見下文】你還指名道姓、大言不慚地指責別人?如果有人問你,你宣揚的“向我開炮的王成”原型,沒有電影編導們的認可,也純屬牽強附會、生拉硬扯?
據有關報道,在抗美援朝期間巴金曾兩次到朝鮮采訪,這兩次采訪分別都到過志愿軍65軍。國慶3周年之際,正是巴金等作家、音樂家在志愿軍65軍采訪之時。 10月5日趙先友等烈士英勇犧牲傳遍全軍,在志愿軍19兵團機關報《抗美前線》,所刊發的日紅的文章“在步炮坦聯合指揮所里”,報道了六七高地戰斗實況。其中,六連副指導員趙先友、小通訊員劉順武兩位烈士在危急時刻,要求自己的炮兵“向我開炮”與敵人同歸于盡的事跡,也作了報道。志愿軍65軍在保衛開城反擊作戰勝利后,召開了慶功大會,我國著名作家、音樂、畫家巴金、王莘、胡可、徐光耀、黃谷柳、辛莽等參加了大會。志愿軍65軍政治部主任陳亞夫(原趙先友烈士的師政委),專向巴金等作家介紹了趙先友烈士的事跡,會后巴金、王莘、胡可等同志到582團采訪了團長兼政委張振川,了解英雄事跡,并在特功六連住了兩個月,體驗生活,巴金來到趙先友烈士所在的團隊采訪直至該部隊回國。巴金的《團圓》小說由此產生而奠定基礎。
1 1952年巴金(左)與黃谷柳在開城來鳳莊門口合影 。
②畫家辛莽給志愿軍65軍組織科干事馬怡畫素描。
③巴金(左2)、胡可(右2)、王莘(左3)、黃谷柳(左1)、羅公柳(右1)正在志愿軍65軍采訪。
④作家巴金(右)在志愿軍65軍前沿陣地進行采訪。
在《抗美前線》所刊發的日紅的文章“在步炮坦聯合指揮所里”,已提到“向我開炮”的情節,文中說:“……激戰了20分鐘以后,11時40分,陣地一度被敵人占領。6連報告:敵尸堆滿了前沿,6連在多次負傷雙目失明的副指導員趙先友指揮下,英雄們和100多個敵人扭打在一起,他們主動呼喚炮火,誓與陣地共存亡,決不后退一步……戰后,通過調查傷員等又總結了趙先友、劉順武的英勇事跡。”【《抗美前線》是志愿軍19兵團機關報】
因將軍介紹烈士事跡才有了電影《英雄兒女》中這樣寫的:抗美援朝期間,陳亞夫伯伯任65軍194師政委(1951年2月,隨部隊入朝),曾和前面文章提到的潘永堤叔叔和后面要提到的齊景武叔叔都搭檔過,難怪這些師長都管陳伯伯叫老政委,就因為陳伯伯任政委期間,換過三任65軍194師的師長。五次戰役之后,陳伯伯調任65軍政治部主任。也就是在此任上,陳伯伯在有一次接待祖國慰問團時,給擔任慰問團團長的巴金講述了一個65軍戰士趙先友的事跡,后來巴金就根據陳伯伯和趙先有烈士所在團團長張振川(最后職務是河北省軍區司令員)講述和他采訪到的其他英雄人物事跡寫了一個小說《團圓》,抗美援朝戰爭結束后,長春電影制片廠又根據這部小說為藍本改編攝制了電影《英雄兒女》。從此王成那句經典的戰斗吶喊“向我開炮”及其忘我的犧牲奉獻精神,激勵著我軍多少戰士成為無敵的勇士,以至到我軍進行對越自衛反擊戰時,各參戰部隊戰前必看的電影都是《英雄兒女》。
原河北省軍區原司令員張振川在一次訪談中有過說明。他說:“記得1952年作家巴金親臨朝鮮硝煙彌漫的開城前線,對我志愿軍六十五軍第五八二團進行戰地采訪。我作為五八二團團長兼政委向巴金介紹了我團三打‘紅山包’戰斗中同志們英勇頑強、前仆后繼的戰斗作風。特別提到了我團二營六連副指導員趙先友和他的戰友們在堅守67高地戰斗中所表現的臨危不懼、視死如歸,最后全部壯烈犧牲的英雄事跡。巴金聽完我的介紹被趙先友等英雄不顧個人安危,主動呼喚炮火誓與陣地共存亡的英雄壯舉深深感動,深有感觸地說:‘你們團三打紅山包,打得很漂亮。美國人武器強,我們的士氣強。’最后,巴老根據趙先友等眾多志愿軍英雄的悲壯事跡,萌發了創作靈感,寫出了著名的小說《團圓》這一千古絕唱。”小說《團圓》中寫的“王芳所演唱的趙連長的英雄事跡”和“通訊員小劉的英雄事跡”,以及“王成勇敢地在山頭犧牲”,便是趙先友、通訊員劉順武等烈士的真實寫照。
張振川目睹了趙先友壯烈犧牲的經過。 1952年10月2日,五連奪取67高地,打退敵人反擊后,將陣地交給六連堅守。敵人的反擊主要對準67高地, 10月3日李承晚陸戰王牌十一師向趙先友所在六連扼守的67高地發起猛攻。六連官兵打得十分艱苦,傷亡較大,連長、指導員受傷被抬下陣地,副指導員趙先友以人在陣地在豪邁氣概擔負起了連隊的指揮任務。在三天的鏖戰中,他們擊退了敵人多次反撲,實施了靈活機動的戰術,大量地殲滅敵人。在10月5日,敵人飛機先是對我守軍掃射和轟炸,爾后敵數個炮兵群的上百門大炮,向我小小的67高地發射了數萬發炮彈、炸彈、凝固汽油彈,使整個陣地變成一片火海。67高地堅守防御戰,在朝鮮戰場上,創下了單位火力密度的最高記錄。而后敵人以一個營的兵力,在8架飛機、12輛坦克和3輛噴火坦克的掩護下涌上陣地。戰斗到僅剩下五處負傷副指導員趙先友和通訊員劉順武時,情況緊急,趙先友命令劉順武用步話機向團指揮所報告,敵人已沖上我陣地,要求團炮兵直接“向我陣地開炮!”
當時,團指揮所內氣氛緊張極啦,趙先友、劉順武為了勝利向我開炮的英雄氣概,使團長張振川和其他首長的內心都受到了極大震撼。我們的同志還在陣地上,我怎能下令大炮射向自己的同志?團長張振川在觀察所看到趙先友、劉順武他們和敵人拼殺的身影,在危急時刻,團長張振川又聽到步話機里傳來趙先友嘶啞卻堅定的聲音:“團長,敵人上來啦,開炮打吧”。不久,在6連隱蔽部方向一陣急促手榴彈、沖鋒槍響聲后,陣地沉靜了。我們的英雄趙先友實現了上陣地前的誓言:“我們堅決守住陣地,人在陣地在,決不后退一步!”
團長張振川心情激動不已,他把心一橫,命令炮兵向陣地上的敵人開炮。在我軍奪回陣地后發現,趙先友和劉順武已與敵人同歸于盡,二十多個敵人的尸體躺在他們面前。
就在我反擊分隊占領陣地后,老美的談判代表就泄氣了,還冒出一句“真不可理解!”被我軍打服了的話來,于是再也不敢與我們67高地的勇士們較量了。戰后偵知,敵陸戰一團團長因戰敗而被撤職,一營長自殺。正在與美軍談判的我方代表團團長李克農曾先后兩次來張振川所在的團看望于以表彰,并鼓勵部隊多打勝仗。李克農曾在朝鮮戰場與張振川團長這樣說:“你們卓越的指揮,英勇戰斗取得的勝利,有力地支援了我們談判,打擊了美軍談判代表哈里遜的囂張氣焰。我代表談判代表團,向你們表示熱烈的祝賀和感謝,你們不愧是光榮的開城保衛者。”談判代表喬冠華說:“你們打得越好,我們罵得就更有勁。”
67高地戰斗,僅趙先友率領著六連堅守陣地57小時,他們擊退了敵人17次反撲,實施了2次反沖擊,殲敵562人。在這次戰斗中,趙先友和他所在的六連榮立特等功,并被授予“英勇頑強守如泰山的鋼鐵連”的光榮稱號,劉順武等八位同志立一等功。
根據張振川的回憶,小說《團圓》中“王成”的原型就是特等功臣趙先友。上世紀90年代,北京軍區某集團軍為趙先友烈士立塑像,巴金親筆題字:“王成式的戰斗英雄——特等功臣趙先友”。從這個題字看,巴金也認為,他筆下的“王成”的原型之一就是趙先友。
作家:竇應泰在《巴金最后23個春秋》中這樣寫的:想起《團圓》這部小說,巴金就不能不想起與電影中英雄群像相關的生活。那一年他到朝鮮率創作組進行實地采訪,在志愿軍某團六連體驗生活的時候,他本身就接觸到電影和小說中的人物原型。六連戰友們向巴金講了許多感人的故事,其中最讓他難忘的,就是六連在開城保衛戰中,戰斗打到最激烈的時候,整個陣地最后只剩余兩個人,他們就是副指導員趙先友和通訊員劉順武。盡管數倍于他們的美國鬼子已經挺著刀槍從山坡下沖了上來,可是趙副指導員和小通訊員仍然拼命抵抗,直到打得彈盡糧絕,仍然沒有一絲懼色。突然,劉順武發現美國兵已經從他們身邊沖上來了,趙先友急中生智,當即舉起手里的步話機,大聲向團長報告:“敵人已經沖上來了,不要管我們,快向我們開炮!快向我們開炮!.........”
這一壯烈的場面巴金雖然沒有親歷,然而六連戰士的講述,曾讓巴金為之心動。當他從團長事后的回憶中聽說趙先友和劉順武壯烈犧牲的經過時,眼前始終閃現兩個英雄的身影。也許就是從那時起,一個盡快用小說形式把英雄六連死守開城前沿的經歷寫成文藝作品的念頭,十分強烈地在作家心中涌動了。
……
長影對巴金的《團圓》格外重視。他們馬上組成以著名導演武兆堤為首的創作班子。開始著手對小說《團圓》的改編,武兆堤和編劇毛烽來上海拜見巴金,他們很快就對未來的影片達成了一致共識。
劇本初稿寫成后,巴金非常滿意,因為電影劇本中加強了許多原小說中不曾出現的情節與人物。特別是對王成形象的塑造,更加具體和突出了,毛烽和武兆堤聽到巴金的介紹,他們都對那位犧牲在陣地上的趙先友,死前對報話機大聲呼叫:“向我開炮!”并與陣地共存亡這一壯舉大為欣賞。所以,王成的形象在電影中得到了更加鮮明的體現。演員陣容也讓巴金十分滿意。
巴金身邊工作人員、上海市作家協會陸正偉寫的:巴金與《英雄兒女》中有這樣一段描述:“…在朝鮮,巴金先后寫下了《生活在英雄們的中間》、《英雄的故事》、《會見彭司令員》等文章。他在不斷地積累著創作素材,為將來能寫好戰爭題材小說打下堅實的基礎。… 給巴金印象最深刻的莫過于在志愿軍某團六連生活的兩個多月…趙先友用步話機向團長報告:敵人已沖上我軍陣地,要求炮兵直接向自己陣地射擊!…戰后,巴金到六連所在團采訪,團長張振川向巴金詳細介紹了戰斗經過和趙先友烈士的英雄事跡,巴金聽后非常感動。…1961年,巴金經過了七八年的沉淀,終于寫出了不朽名著《團圓》。在這部只有兩萬多字的小說《團圓》中,巴金采取第一人稱的寫法,用‘我’的耳聞目睹,向讀者娓娓地敘述著發生在朝鮮戰場上的故事。”
……
以下報道內容略:
鄧靜農【原廊坊軍分區副司令員,時任趙先友所在師作戰科長】寫的《懷念王成式的戰斗英雄趙先友》、
戰友王志才(時任志愿軍582團5連副連長,67高地戰斗二等功榮立者。與趙先友烈士是同村人、同時入伍、同一個營的戰友)寫的:《65軍的“王成”原型—特等功臣趙先友及其子孫》、
何宗禹(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中國曲藝家協會會員,中國通俗文藝研究會會員,中國李大釗研究會會員,河北省作家協會會員。)寫的:[樂亭驕子]特等功臣——趙先友、
作者:趙春卉、胡楊、安希民寫的:《英雄回首60年--訪志愿軍老戰士何煥宇》【何煥宇同趙先友是一個軍的戰友,當時正在65軍政治部工作,后調到灤縣武裝部任政委,1985年離休。】、
作家賈玉民張玉枝寫的:《巴金與“王成式英雄”趙先友史實考證》、
編輯、記者湯小微(長期從事新聞工作。1949年任《北京兒童》報主編,以后在《北京青年報》、《北京日報)、《張家口日報》、《河北日報》等任編輯、記者。)寫的:向巴金老人匯報英雄塑像落成的文章《渾身閃閃披彩虹》、
作家閻瑞賡寫的:誓死捍衛六七高地的趙先友、記者 張保平等寫的文章:《王成式的戰斗英雄祖孫三代同在一個特功連里》、
作者 李洪彪 賀薇 閻志新寫的:《英雄兒女》銀幕內外的故事、
記者 匡麗娜 實習生朱瑩寫的:《英雄贊歌》英雄兒女的經典頌歌、
作者 劉明鋼金敏求寫的 :誰喊出“向我開炮”、
作者 王澤華,姬米剛寫的:人民不會忘記——影片《英雄兒女》中“王成”原型特等功臣趙先友、
作者 李愛萍 郭文宗寫的:“王成”到底在哪里?——電影《英雄兒女》王成原型探尋
作者 呼嘯寫的:紀念抗美援朝-唐山人血汗灑在朝鮮三千里江山、
作者 羅劉密、申洪濤寫的:《趙先友以及他的兒子和孫子》、
記者 過虹 鄭博超 通訊員蔡志和寫的:一個英雄家庭的60年、
作者 高明、鄭曉林、李菖鵬寫的:三代從軍60年愛黨愛國到永遠、
作者 美之旅寫的:《英雄贊歌》、
作者郝占奎寫的:巴金•“王成”及其子孫、
作者何琨寫的:英雄“王成”是俺樂亭莊東村人、
責編 趙蕾寫的:《英雄兒女》編導手記、
新快報駐京記者 梁曉雯寫的:真的勇士敢于直面犧牲-向我開炮!
首席記者 薛百成 冬鳴寫的:[王成]是誰?
作者李春為、譚小龍寫的:尋找《英雄兒女》中王成的原型 ……
以上這些文章(見網頁)以及有關媒體的報道都證實了:趙先友烈士是在戰斗中,喊出“向我開炮”并與敵人同歸于盡的“王成”原型之一。給巴金印象最深刻的莫過于在志愿軍某團六連趙先友勇敢在山頭犧牲的事跡…。不僅是巴金在朝鮮戰場上采訪了趙先友等眾多英雄后,才激起其創作小說《團圓》的欲望,而且還足以說明對電影中“王成”的塑造,是與巴金分不開的。
3、 中央電視臺三次播出“向我開炮”的英雄事跡 。
1992年8月,在為趙先友烈士塑像落成大會揭幕當天,中央電視臺播出了王成式的戰斗英雄趙先友塑像落成大會實況,河北電視臺、張家口電視臺以及《河北日報》、《張家口日報》都發表了消息。《人民日報》海外版1992年12月5日刊登了湯小微寫的向巴金老人匯報英雄塑像落成的文章《渾身閃閃披彩虹》,《解放軍報》也刊登了張保平等寫的文章《王成式的戰斗英雄祖孫三代同在一個特功連里》……
2000年,《中央電視臺的軍事報道節目》在紀念中國人民解放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50周年的活動中,播出的“王成的原型趙先友和他的兒子、孫子三代在同一個連隊戰斗過的故事中”,當年趙先友的團長兼政委張振川、戰友王志才【時任志愿軍582團5連副連長,67高地戰斗二等功榮立者。與趙先友烈士是同村人、同時入伍、同一個營的戰友】講述了趙先友烈士的英雄事跡…。
2000年,在紀念中國人民解放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50周年的活動中,中央電視臺播出“最可愛的人”節目,主持人敬一丹充滿感情地講述了“向我開炮”的兩位志愿軍英雄的事跡,一個是65軍194師582團的副指導員趙先友烈士,當年趙先友烈士的團長兼政委張振川【后任河北省軍區司令員】、戰友關景春【曾在趙先友烈士的指揮下一起守衛67高地,也是67高地戰斗一等功榮立者之一。因負傷被替換下陣地,在趙先友犧牲后帶傷參加了反擊分隊。他講述了:在屯兵洞內,不僅親耳聽到了報話機中趙先友呼叫炮火向自己陣地射擊,而且還親眼看到趙先友、劉順武兩位烈士與敵人同歸于盡的壯烈場面。】他們在節目現場講述了當時戰場上的情況,詳細介紹了趙先友的英雄的事跡,現場觀眾都感動的流下了熱淚。
綜上,巴金依據趙先友和通訊員劉順武等烈士的事跡,寫了小說《團圓》中的“趙連長和通訊員小劉”的英雄事跡,并被電影《英雄兒女》中虛構人物“王成”所采用,這是事實。趙先友、劉順武等烈士不僅完全符合虛構“王成”的犧牲時間及事跡,而且其所屬部隊也和“王成”一致。他們用他的功績,和他的首長、戰友、知情作家寫的文章及巴金的親筆題詞和表態,證實了一切。因此,無論洪爐、逍遙侯(網名)心懷什么鬼胎,如何在媒體上叫囂、攻擊眾多戰斗英雄,還是蚍蜉撼樹,這些都改變不了趙先友等烈士是“王成”原型的事實。
因此,逍遙侯(網名)說:“…王成只是個過場人物,根本沒寫他的英雄事跡。將趙先有作為王成原型宣傳純屬牽強附會、生拉硬扯”,實屬流言蜚語、欺世的謊言。你說這話也不覺得臉紅,你去好好看看小說、電影反映的是什么故事情節?你寫的《戰地通訊》的“時間、部隊”都與小說、電影不符,有什么理由、資格說這樣的話?如果有人問你,你宣揚的“向我開炮的王成”原型,與小說、電影故事情節不符,沒有電影編導們的認可,也純屬牽強附會、生拉硬扯了?
二、洪爐不僅貶低趙先友烈士,而且對其他“王成”原型也極力否認。
1、洪爐說:“由于這部影片影響很大,國內竟先后出現了幾個所謂的‘王成原型’,有人還以此身份到處作報告,甚至還為此塑了像立了碑。他們的根據是,小說作者巴金曾去過他們部隊,電影是根據巴金小說改編的,因此其‘原型’出自他們部隊。”
荒唐!說這樣的因果關系如能成立,傻子都不信。這話與網絡媒體上報的“真假王成”如出一轍。不僅是洪爐對宣揚 “王成”原型所屬部隊的惡意中傷,也是對眾多“王成”原型的貶低和誣陷。簡直就是胡扯瞎編,這等歪曲事實的流言蜚語,純屬是信口雌黃。
的確在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報道過幾位“王成”原型,絕不是因為洪爐說的“小說作者巴金曾去過他們部隊”,各部隊才宣揚自己單位的“王成”原型。而是,他們不僅都確有像“王成”一樣的事跡,而且巴金也采訪過其中的志愿軍英雄。事實是喊“向我開炮”的不只是蔣慶泉和于樹昌,還有趙先友、劉順武…;與敵人同歸于盡的不僅有楊根思,還有伍先華、孫占元、李文彥、王萬成、秦建彬、朱有光…等多名志愿軍英雄。他們像“王成”一樣,不但在戰前、戰中說出或喊出那種堅強的豪言壯語,而且在戰斗到僅剩一兩個人時臨危不懼、視死如歸與敵人同歸于盡,表現出了志愿軍戰士那種堅強的革命意志。
巴金在為趙先友烈士題詞時說 :“我到過朝鮮戰場許多部隊,英雄們的事跡使我感動,我寫了幾篇真人真事的散文,以后又集中概括了許多英雄形象,才有了《團圓》里的王成。”無疑“在山頭勇敢地犧牲”的志愿軍英雄,都是巴金筆下的“王成”原型,也是“王成”式的戰斗英雄。特別是受到巴金采訪的志愿軍英雄就更無可置疑了。
盡管編劇毛烽否認“王成”有原型,但從毛烽這段最后說的話“這在朝鮮戰場上是時有出現的,說不上誰是王成的原型。”和電影《英雄兒女》的朗誦詩中說,“在中國人民志愿軍里,有千千萬萬個王成”,不難看出電影《英雄兒女》中的“王成”,不是專指的某某人。“說不上誰是王成的原型”,還可理解為只要“孤膽堅守陣地”,且有其形象之一的志愿軍戰士,都是“王成”原型或“王成”式的戰斗英雄。
按照巴金、毛烽的表態,結合所虛擬的這個“王成”所屬部隊、犧牲的時間,他們不僅都是真正的“王成”原型,也是“王成式的戰斗英雄”。洪爐說他們是所謂的“王成”原型,其手法是混淆視聽,其目的是想為自己樹碑立傳。
還說什么“到處作報告,塑了像立了碑”。是的,特等功臣秦建彬他具有“王成”的形象,是沒有犧牲的一名志愿軍戰士,他到處作報告是應該的,他人想作報告,有這樣的事跡嗎?特等功臣趙先友他是唯一被“王成”作者題詞的烈士,部隊為他塑了像立了碑是毋庸置疑的。巴金在朝鮮不僅采訪過他倆人,還采訪過其他志愿軍英雄,不然哪有小說《團圓》的誕生。
各部隊之所以“到處作報告,塑了像立了碑”,是為通過宣揚“王成”,記住了無數個英雄,緬懷英雄的業績,發揚英雄的傳統,提高部隊戰斗力,有什么很奇怪的?各部隊 用“英雄精神”激勵官兵精武強能、獻身使命,宣揚自己單位的英雄這是部隊的需要,有什么可指責的?符合巴金寫的“王成”和符合電影《英雄兒女》的“王成”,他們不都是王成原型之一嗎?你沒有理由、資格對他們說三道四。這眾多“王成原型”,還輪不到由你說東道西,只有巴金和電影編導們認可出來的,人們才會置信。
有人在網上瘋傳的《英雄兒女王成原型因被俘埋名數十年》這篇報道中,小標題是“真假王成”中,其報道內容是…有人他把這些“王成”原型,說成是“假王成”、“對號入座的英雄”?純屬心態有病、血口噴人。洪爐對眾多“英雄兒女”的出現覺得“特別難受”,這是否定別人的丑陋表現,讓人看了就是一派胡言、荒唐無稽。難道電影《英雄兒女》那首詩是指的某個人的嗎?電影插曲《英雄贊歌》唱的是幾個人的歌,還是唱的眾多志愿軍英雄的歌?電影編導們說過專以某某為原型了嗎?在那場艱苦的戰爭中,又有誰不是“王成”呢?這就是歪曲電影“王成”形象誕生的本意,企圖為自己樹碑立傳。然而,志愿軍首長們對眾多“王成”原型的出現,卻覺得很欣慰,感到驕傲和自豪,有一種榮譽感。張振川將軍說:“英雄兒女何其多,因為“王成”是許多英雄人物的綜合形象,這些志愿軍戰士都有忘我的犧牲奉獻精神,他們是最可愛的人。”相比之下,這思想境界竟是天壤之別。
你宣揚自己認可的“王成”原型便罷了,為什么公然明目張膽地否認、貶低、攻擊、誣陷其它具有“王成”原型的戰斗英雄和特等功臣們,你居心何忍!英雄們的在天之靈會找你算賬的!你對他們深惡痛絕,非要把“王成”原型鎖定為某某人,非要否定其他人。對宣揚眾多“王成”原型的人進行指責,有什么企圖呢?“王成”作者、重塑者都有明確的表態,你卻混淆是非,以“真假王成、牽強附會、生拉硬扯、事后偶合、對號入座”,這些違背歷史真相的無稽之談蠱惑人心,你昧著良心說話是想得到什麼呢?這欺世釣譽非你莫屬…
2、洪爐在《英雄兒女》中'向我開炮'的故事來源中說:“《英雄兒女》中王成的‘原型’ …;抱炸藥包(影片中是爆破筒)與敵人同歸于盡的,也只有楊根思一人,別人并沒有直接關系。我也僅是與這一作品及形象有關的人之一。”【導演武兆堤、編劇毛烽從未這樣說過】編劇毛烽1994年在報紙上刊登公開信澄清,“王成、王芳并沒有什么原型。但至于說到王成孤膽堅守陣地的事跡,這在朝鮮戰場上是時有出現的,說不上誰是王成的原型。”根據這段話的“王成、王芳并沒有什么原型。”,說只能某某是電影《英雄兒女》中的“王成、王芳”原型,已沒有價值。
電影重塑者的表態可以看出,洪爐這句話不僅與“王成”作者、重塑者表態相矛盾;而且也是對電影《英雄兒女》中令人震撼那首朗誦詩的否定;“…我也僅是與這一作品及形象有關的人之一。”還是洪爐的自吹自擂、欺世惑眾。他自編自演出這段話來,就是用作攻擊已報道過眾多“王成”原型的依據。難怪他在媒體上說三道四、指手畫腳,有的放矢地胡說八道。
另外,洪爐自稱是“與這一作品及形象有關的人之一”,是否知道抱炸藥包與敵人同歸于盡的,不是“只有楊根思一人”?志愿軍一級戰斗英雄、特等功臣伍先華和二級戰斗英雄、特等功臣李文彥,都是抱炸藥包與敵人同歸于盡的。還有很多持手雷、手榴彈與敵人同歸于盡志愿軍英雄,難道電影的編導們不清楚?與電影中“王成”一樣,持爆破筒沖向敵群,與敵同歸于盡的志愿軍戰士,那就更多了,僅我們十二軍就有六位(楊國良、劉保成、曾平章、楊伯釗、王萬成、朱有光),他們在媒體上都被報道過是“王成“原型。難道這眾多持爆破筒與敵同歸于盡的志愿軍戰士,也沒有直接關系嗎?在編導電影“王成” 持爆破筒與敵同歸于盡時,電影編導就沒有想到他們嗎?電影的編導們讓“王成”采用了持爆破筒與敵同歸于盡,志愿軍英雄們以別的方式與敵同歸于盡,就不是“王成”原型了嗎?電影的編導們如果像洪爐那樣心術不正、思路狹窄,就不會有電影“王成”形象的高大。
關于與敵人同歸于盡“王成”的原型,洪爐認為“只有楊根思一人”,這是不確切、偏頗的。只把一個全國著名的戰斗英雄楊根思,定調在一個虛構的人身上是不太合適的,有失特級戰斗英雄的偉大,電影《英雄兒女》“王成”原型不可能只用楊根思做原型。如果只用楊根思做原型,就不會讓“王成” 持爆破筒與敵人同歸于盡,而且楊根思有很多與“王成”不同的動人事跡。
關于“王芳”原型也有很多,也不是洪爐等人認為只能是解秀梅。如志愿軍首長報道過的王紓、李幼鸞、王堅、張瑩珊,更巧的是還有一位與電影“王芳”同名同姓并且是上海籍的志愿軍女戰士王芳。她們不但有“王芳”的形象,而且有的與巴金合過影,有的受過巴金采訪…。由此,各部隊都會有”王芳“式的人物。
當然,電影編導在構思“王成”與敵人同歸于盡時,會首先想到楊根思,他是全國著名的特級戰斗英雄、特等功臣,也是志愿軍烈士們的榜樣。在構思“王芳”時,首先會想到唯一榮立一等功的女戰士謝秀梅。但是電影編導們絕不會忘掉,榮獲特等功以上榮譽稱號中,還有44名與敵人同歸于盡,及多位喊“向我開炮”的志愿軍英雄們;也不會忘掉像“王芳“那樣的許多志愿軍女戰士。【巴金、毛烽的表態證實了這句話】不然,就不會有電影《英雄兒女》中朗誦詩的那句話…。
洪爐、逍遙侯(網名)在認定的“王成”、“王芳”的原型時“絕對化”,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他認為與敵人同歸于盡的只能是楊根思,而“王芳”的原型只能是解秀梅。一個是與敵人同歸于盡唯一的特級戰斗英雄、特等功臣,一個是我軍在抗美援朝戰爭中唯一榮立一等功的女戰士。他們都是“王成”和“王芳”原型獲榮譽稱號最高獲得者,洪爐是想拿楊根思、謝秀梅作陪襯,用以否認其它“王成”、“王芳”原型。假如,毛烽不否認“王成”有原型,按照這樣的邏輯認定,喊“向我開炮”的“王成”原型,就“只能是”特等功臣趙先友烈士。他在已報道過喊“向我開炮”的志愿軍戰士績最高,喊出的最早,登報宣傳的最早,唯一被“王成”作者巴金認可。張振川將軍也不認為“王成”原型只能是誰。他在回憶錄《鏖戰疆場》申明,“王成”并不是專以某個人物為原型,而是許多英雄人物的綜合形象,自己也不是電影中的團長張振華的原型,表現出了老共產黨人的崇高思想境界。而洪爐卻高調宣揚,“別人并沒有直接關系。我也僅是與這一作品及形象有關的人之一。”相比之下,洪爐的思想境界實在是低了不止一籌。
綜上所述,否認貶低眾多王成原型只能是不顧道義,有損德行。不難看出這明火執仗地招搖撞騙,是他為自己“歌功頌德,樹碑立傳”。
三、個別人在媒體上為洪爐的“包裝”不是事實。
由于洪爐的胡編亂造,于是網上在傳:“電影當中王成的故事,其實是取材于一篇戰地通訊,它的作者名叫烘爐…”。小說《團圓》作者巴金和電影《英雄兒女》的導演武兆堤、編劇毛烽這樣說過嗎?個別媒體所說,只不過是為洪爐“包裝”而已。
這句話包含了“王成”的全部原型,這名主持人說話太不負責任了。他應該清楚“王成”的作者和重塑者發表小說《團圓》和電影《英雄兒女》的本意和表態;她應該懂的這句話的分量;她應該看到過媒體上報道過眾多“王成”的原型,且都有根據;她應該了解小說《團圓》和電影《英雄兒女》的故事情節;她更應該知到洪爐、逍遙侯(網名)寫的那篇“戰地通訊”是什么時間?與小說《團圓》和電影《英雄兒女》中的“王成”犧牲時間、所屬部隊有否不符?她還應該知道電影編導們是引用了《志愿軍一日》的一篇文章,還是根據在抗美援朝戰場上高喊“不要管我,向我開炮”的5位志愿軍戰士的綜合?
著名作家巴金,在小說《團圓》里,寫到這么一個歷史史實:(‘團圓’,原文一段摘錄如下): “ 這些日子,為了迎接國慶3周年,為了歡迎第二屆祖國人民赴朝慰問團,志愿軍前線各個部隊都在打勝仗,到處都能聽見這樣的說法‘爭取立功,迎接親人’”。“去年年初(1951年年初)我來到朝鮮,做夢也想不到居然找著線索,當時我還在師里……”【王主任(王東)的原話】。
中國人民第二屆赴朝慰問團赴朝【簡介】:1952年9月18日至 12月5日,以劉景范為總團長,陳沂、胡厥文、李明灝、周欽岳等人為副總團長的中國人民第二屆赴朝慰問團赴朝,這屆慰問團的規模比上屆更大,代表性也更為廣泛。10月8日凌晨3時出發渡過鴨綠江。11月下旬,在完成慰問任務后,慰問團人員先后離朝回國.。總團于11月30日在天津召開總結大會。分團于12月4日離開天津。
1951年年初我志愿軍入朝部隊有:第19兵團的63、64、65軍(1951年2月入朝);第3兵團的60、12、15軍(1951年3月入朝);第47軍(1951年4月入朝)。無疑,小說《團圓》和電影《英雄兒女》記述的是志愿軍第19兵團、第3兵團和第47軍,志愿軍指戰員戰斗、生活的故事。
如果硬要找“王成”的原型,根據巴金小說《團圓》和電影《英雄兒女》的故事情節:一是,虛構人物“王成”的犧牲時間應是在中國人民第二屆赴朝慰問團,到達志愿軍部隊之前(1952年11月底前);二是,這個“王成”所在的部隊應是志愿軍第19兵團、第3兵團和第47軍。而洪爐寫的“戰地通訊”是1953年4月的事,其人也不是上述部隊,兩者不是一碼事,屬真正的“對號入座”。 因此,上面這句“包裝”話屬道聽途說、不經之談,是他在欺世惑眾。
另外,電影《英雄兒女》開始字幕便是“根據巴金小說《團圓》改編”,無疑“王成的故事”出自小說《團圓》;毛烽和武兆堤在編導電影《英雄兒女》“王成的故事”不僅有“精神上”的高大,也有“行為上”的高大。尤其是 “王成行為上”與敵人同歸于盡,在全軍、全國人民心目中留下了深刻印象。因此,“王成”故事的作者、重塑者是巴金、毛烽和武兆堤,天經地義。
電影《英雄兒女》“王成精神上的高大” 不只是“為了勝利,向我開炮!”“王成”還說:“活著就要像條龍,不能像條蟲!”、“我是共產黨員,保證堅持到底!”…那么,這兩句話它的“原型、作者”名又叫什么呢?“王成”除言語外,還有很多動作,那么每個動作的“原型、作者”又是誰呢?他把電影編導無意采用了,某某人的某句話,或者某個動作,就說自己是作者,人物原型只能是我說的,你們都不對?這種信口開河簡直可笑。假如,真的按照洪爐自認寫的《一篇戰地通訊》“向我開炮”被電影編導采用,這只是“王成精神上”高大的一部分,能代替“王成”原型的全部嗎?這個“包裝”令人質疑。
如果說:“電影《英雄兒女》中的‘王成向我開炮’這一幕或這一情節,是取材于誰的文章”,在沒有人否認以前,還可掩人耳目。
在媒體上有人對洪爐的言論提出了一些看法:“貶低、否認你不認可的英雄,來抬高自己的這種做法”是不道德的。逍遙侯(網名)則氣急敗壞的說:“一篇冠冕堂皇、道貌岸然之作,可惜沒有一個論點站得住腳,動機是什么?無非是為某些沽名釣譽、虛假浮夸的行為狡辯而已。”
在媒體上我們宣揚的是:喊“向我開炮”的還有趙先友、劉順武…;與敵人同歸于盡的不僅有楊根思,還有伍先華、孫占元、李文彥、王萬成、秦建彬、朱有光…等多名志愿軍英雄。這些志愿軍戰士除劉順武是一等功臣以外,其他都是榮獲特等功臣以上榮譽稱號的志愿軍英雄。他們個個都是與天地同在,與日月同輝的英雄,用得著為他們“沽名釣譽”嗎?他們的英雄事跡光照千秋,他們的豐功偉績永垂史冊,是“虛假浮夸、狡辯出來的”嗎?這“沽名釣譽、虛假浮夸”,不僅是對這些戰斗英雄們大不敬,也是對他們的傷害和誣陷。
洪爐、逍遙侯(網名)他在媒體上發表的不實之論,使不了解實情的人看不清真相,他不僅采取含沙射影、指名道姓地否認、貶低他不認可“王成”原型,還對宣揚這些“王成”原型的首長、戰友和報道過他們事跡的記者、作家進行指責、攻擊,其作為使人感到憤憤不平。大家通過以上的剖析,不難看出洪爐、逍遙侯(網名)指責別人的陳詞濫調是自作的畫像;他的其說是荒謬絕倫,讓人們喪失了對他的信譽度。他是媒體上有人吹噓的思想境界那樣崇高無私的人嗎?不是的,他是把“水攪渾”的人,是給自己唱“贊歌”的人。
正如網友所說:“我覺的相對于毛老的思想境界,洪老先生實在是低了不止一籌。”“…爭來的名,只能讓你臭名昭著,奪來的利,只能使你傷天害理。…貶低別人來抬高自己的這種做法,既不實事求是,也不光明磊落,只能說明你心里的陰暗與齷齪。”有的網友還說:“英雄之所以是英雄,是因為他在那個時代的所作所為順應了民心,成了人們的偶像,他用他的功跡證明了一切,因此不是隨便幾個別有用心之人的否定就能改變的,愈是詆毀愈是想否定反而證明了英雄們的偉大和小人們的渺小!”
最后,還是告誡你洪爐、逍遙侯(網名),應該有些修養,不要以小人之心渡君子之腹。要多做善事,少做那些損人不利己的事。不要為達到欺世盜名,惡語中傷那些具有“王成”原型的戰斗英雄和特等功臣們。你指名道姓、含沙射影地在媒你在媒體上裝腔作勢地胡言亂語,最后得到的是眾人的厭惡與唾棄。
實際上,洪爐可以按照“王成”作者的表態,在媒體上宣揚自己認可的“王成”原型,不去否認、攻擊其它“王成”原型,這樣做是無可非議的,而且,還會受到人們的尊敬。我對洪爐、逍遙侯(網名)認可的幾位志愿軍戰士,是“王成”和“王芳”原型并不反對,他們的英雄事跡可敬可贊。但就他否定、貶低其它眾多“王成、王芳”原型,以及在媒體上與“王成”、“王芳”原型作者和有關志愿軍首長的回憶表態,截然不同的一些不實之論讓人難以理解、應該糾正。
我們大家都會這樣認為:在那樣艱苦的年代,我們與敵人的武器裝備相差又是那樣的懸殊,而我們卻取得了偉大的勝利,我們靠的是什么?靠的就是“王成”那種精神。因此,在那場讓人難以忘懷的戰爭中,有幾個志愿軍戰士不是“王成”呢?“王成”的原型究竟是誰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通過宣揚“王成”,記住了無數個英雄,緬懷英雄的業績,發揚英雄的傳統,在未來反侵略戰爭中出現更多“王成”式的戰斗英雄。
編劇毛烽特別指出“向我開炮”的王成,是志愿軍千千萬萬個英雄的典型代表,通過他“紀念與學習抗美援朝所有英烈”才是真正的意義所在。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經驗教訓 ?
? 他山之石 ?
? 讀史明智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