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組織起來是發展生產的必由之路
人民日報 1971-10-13
貧下中農和基層干部舉行座談,駁“先機械化,后合作化”
儲成玉(老貧農):
偉大領袖毛主席教導我們:“在農業方面,在我國的條件下(在資本主義國家內是使農業資本主義化),則必須先有合作化,然后才能使用大機器。”毛主席的指示是指導農業社會主義改造的唯一正確的方針。有人鼓吹反動的“唯生產力論”,借口農村還是手工勞動,拚命反對搞合作化。他們炮制了一個“先機械化,后合作化”的反動方針,污蔑在實現機械化之前搞農業合作化是“冒進”,應當退回去。真的“冒進”了嗎?絕不是的!不合作化,就不能解放生產力,就無力支援國家社會主義建設;不合作化,貧下中農就無法避免重新貧困破產,機械化也就會變成一句空話。
土改后,我們廣大貧下中農分得了土地、耕畜、農具,比土改前生活有些改善。但一家一戶分散經營,力量仍然單薄,一遇天災病禍,就無法抵抗了。貧下中農說:“小農經濟是獨木橋,走起路來搖三搖,風吹雨打經不住,貧困日子難去掉。”出路在那里?廣大貧下中農學習了毛主席關于“組織起來”的偉大教導,明確了方向。大家紛紛寫申請,表決心,要求辦合作社。一九五四年五月一日,八百多名貧下中農,天沒亮就動身,從四面八方翻山越嶺,敲鑼打鼓,歡天喜地來到三十嶺,召開了佛子嶺初級社成立大會。接著,柳林、茅嶺、曹家沖也先后辦起了初級合作社,走上了集體化的道路。合作化是廣大貧下中農的迫切要求。有人污蔑它是“冒進”,這證明他們早就是貧下中農的......。
劉鳳英(原佛子嶺初級社婦女主任):
初級社成立后,社員們革命勁頭很足,都說:“我們一定要搞好生產,把社辦好,秋后把辦社的成績告訴毛主席。”我們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大生產運動。過去整天圍著鍋臺轉的婦女,大部分都參加集體生產了。許多過去辦不到的事,合作化以后就實現了。拿辦社頭一年來講,當秧苗薅二交草時,發生了嚴重的旱情,貧下中農說:“怕什么!我們三百零四戶組成的大集體,什么事也能干成。”大家團結一條心,掀起了抗旱保苗運動。男女青年組織突擊隊,天麻麻亮就上山找泉眼,攔河溝打壩,引泉水、河水灌田,連戰二十多天,終于戰勝了干旱。大家奮戰一年,奪得了糧食大豐收,比合作化前增產一倍。同時,由于勞力統一使用,山地統一規劃,林業也得到很大的發展。我們營造了松、杉、竹、茶、桐林共三千五百多畝。畜牧業也發展很快,光集體就飼養了母豬一百四十多頭,黃牛一百五十頭。隨著集體生產的發展,社員收入普遍增加,還搞公共積累一萬多元。
可見,雖然人還是那些人,地還是那些地,生產工具還基本上是那個樣,可是,組織起來了就大不相同。人多議論多,熱氣高,力量大。大家出主意想辦法,實行分工協作,合理地利用土地和自然資源,生產力當然會得到顯著的發展。說合作化是“冒進”,會破壞生產力的發展,完全是一種反馬克思主義的謬論。
我們貧下中農家底薄,耕牛、農具又缺,要按有人一伙散布的反動的“唯生產力論”來看,我們生產工具最“落后”,更不應該搞合作化、走社會主義道路了??墒?,事實恰好相反,正因為我們家底薄,我們更迫切要求組織起來,依靠集體力量發展生產,為實現機械化創造條件。再說,我們這里山高嶺大田塊小,使用機器比平原地區要困難些。按有人一伙“先機械化,后合作化”的黑話去做,我們山區貧下中農何年何月才能走上社會主義道路?那還不是要永遠過著貧困生活嗎?他們這種反動的“唯生產力論”,就是要叫貧下中農吃二遍苦、受二茬罪的黑理論。
小社并大社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
王英甫(原茅嶺初級社主任):
當時,除了劉鳳英同志所說的佛子嶺初級社以外,還有我們茅嶺、黃泥塝等六、七個初級社,都是差不多同一個時候辦起來的??墒?,他們佛子嶺社的規模大,有三百零四戶,我們這幾個初級社只有二、三十戶。我們同他們田連埂,地連界,對大社的好處看得最清楚。他們初級社辦了一年多,跟我們同樣的荒山就栽上了成片的茶、竹、油桐、油茶和果樹;他們還辦起了豬場、牛場,修起了大山塘,還支援了我們樹苗和種畜。我們心里想辦的事,他們先干成了。我們有很多社員晚上收了工還禁不住要到他們那里看看。老貧農們看了回來,都說還是人家大社好。我們二、三十戶的小社,雖然比單干、互助組優越,可是由于社小,力量比較單薄,發展生產就還有不少困難。比如,我們顧了農業,就丟了林業,很多荒山沒有辦法好好利用。再說用水也有問題。通水灌這條小河,跨幾個初級社,常鬧水利糾紛,不利生產,不利社與社之間的革命團結。正如毛主席所教導的:“小社人少地少資金少,不能進行大規模的經營,不能使用機器。這種小社仍然束縛生產力的發展,不能停留太久,應當逐步合并。”因此,小社并大社就成為貧下中農的迫切要求。在毛主席關于農業合作化問題一系列指示的指引下,我們這個鄉的九個初級社合并成立了一個一千零五十戶的農林牧綜合經營的大社。這個高級社成立不久,就受到了偉大領袖毛主席的贊揚。毛主席在為《大社的優越性》一文寫的光輝的按語中指出:“不但平原地區可以辦大社,山區也可以辦大社。安徽佛子嶺水庫所在的一個鄉,全是山地,縱橫幾十里,就辦成了一個大規模的農林牧綜合經營的合作社。”這是對我們的最大鼓舞,最大支持。
劉國順(原斗笠沖初級社副主任):
辦大社進一步解放生產力,使生產關系更加適合生產力發展的要求。有人污蔑小社并大社“對落后的生產力不適合”,使“生產關系跑在生產力前邊了”。這簡直是顛倒黑白,胡說八道。
我們大社成立后,組織起來的優越性越來越顯著。我們這里山多田地少,每人只合三分耕地。合并成大社后,按照“以糧為綱,全面發展”的方針,集中力量大辦農田水利。一九五七年,全社糧食平均畝產四百六十多斤,比初級社又增長三成。在優先搞好農業生產的同時,還大力發展林業生產。社、隊成立了林業專業班子,每年除對原有山林進行有計劃的墾復、撫育外,還對荒山統一規劃:陽坡栽松,陰坡插杉,洼埫栽竹,山坡打茶,山腰點桐,荒灘植果樹。我們用兩年時間就發展經濟林木九千多畝,開辟新茶園二百多畝。同時,利用山區天然牧場,積極發展畜牧業,飼養生豬兩千多頭、耕牛四百多頭,比初級社時又增長了兩倍。此外,還抽調一批勞力支援佛子嶺水庫工程建設。集體經濟大發展,對國家的貢獻越來越大,社員生活也普遍提高了。
方志業(原高嶺初級社主任):
一九五八年,毛主席發出“人民公社好”的偉大號召,佛子嶺廣大貧下中農熱烈響應,在這年九月間,成立了佛子嶺人民公社,這比大社更上一層樓,顯示了“一大二公”的優越性。但是,有人跳了出來,先從極“左”方面,后從右的方面,干擾和破壞公社化運動。在我國國民經濟暫時困難時期,有人在安徽的代理人竭力推行“責任田”,大搞分田到戶。我們貧下中農心最明,眼最亮,一眼就看穿了他們的黑心腸,跟他們派來推行“責任田”的工作組進行了針鋒相對的斗爭。工作組一進村,就宣揚“責任田”的“十大好處”;老貧農祁應海、林維忠、吳祥林等就暗地里召開貧下中農會,大擺“責任田”的危害。工作組威脅說:“不搞‘責任田’,是黨員的開除黨籍,是干部的撤職。”黨員、干部說:“開除、撤職隨你們的便,叫我們走資本主義道路一萬個辦不到!”正在兩個階級大搏斗的緊要關頭,以毛主席為首的黨中央及時地指出了“責任田”是方向、路線性的錯誤,粉碎了有人一伙復辟資本主義的黃粱美夢,使人民公社沿著毛主席指引的方向勝利前進。
在集體化的基礎上,努力實現機械化
鄭賢明(公社黨委書記):
“歷史的經驗值得注意。”我們佛子嶺公社的歷史,就是毛主席的無產階級革命路線不斷戰勝有人反革命修正主義路線的歷史。十六年來,特別是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以來,佛子嶺人民在毛主席革命路線指引下,與某人鼓吹的反動的“唯生產力論”進行了反復的斗爭。我們與反革命修正主義路線斗,與階級敵人斗,與資本主義傾向斗,取得了一個又一個勝利。毛澤東思想大普及,農業學大寨群眾運動深入發展。一九七○年,全公社糧食畝產達到《全國農業發展綱要》規定的指標,第一次向國家交售了余糧。五萬六千畝荒山已基本綠化。毛竹積蓄量一百二十萬根,比解放前增長了十五倍。新辟茶園一千畝,茶葉產量增長了一倍。飼養耕牛五百六十頭;生豬五千四百頭,平均每戶兩頭以上。隨著集體經濟的發展,對國家的貢獻也越來越大。十六年來,向國家出售毛竹三十六萬多根,木材五千立方米,油桐十五萬多斤,茶葉七十五萬多斤,生豬六千四百頭,還支援外地耕牛近四百頭。
我們的經驗證明:農業生產在手工勞動的基礎上,完全有必要先實現合作化和公社化,這不但保證了社會主義方向,大大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而且為盡快實現機械化創造了前提。現在,全公社已建立了電灌站三處,百分之八十以上的農田實現了自流灌溉。有一半以上的農戶安上了電燈,實現了糧食加工、制茶機械化。添置了拖拉機十臺、脫粒機十二部、汽車一輛,為實現農業機械化打下了基礎。今后,我們公社的農業機械化,還會進一步加快步伐。
有人一伙叫嚷“先機械化,后合作化”,污蔑集體化使“生產關系跑在生產力前邊了”,攻擊人民公社“辦早了”,等等,都是反動的“唯生產力論”的謬論。他們散布這種謬論,就是為了鼓吹資本主義道路,顛覆無產階級專政,復辟資本主義。我們一定要認真讀馬、列的書,認真讀毛主席的書,提高識別真假馬克思主義的能力,增強執行毛主席革命路線的自覺性,把佛子嶺公社辦成紅彤彤的毛澤東思想大學校。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