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們已經有很多年沒有真正講政治了,對政治已經有些生疏,許多人,包括政工干部,天天說“講政治”,可能根本不知道政治為何物,還有很多庸俗的理解,比如:認為政治就是無原則的權利斗爭,或者認為政治就是服從上級,只講服從不講真理,還有各種謬誤、思維慣性沿襲下來。因此,我們講政治,就先從認識什么是政治開始吧,就從澄清謬誤開始吧,就從反思和克服一些錯誤的慣性思維開始吧。
十八大以后,黨建工作越來越受到重視。如何認識黨建工作與企業發展的關系,對于搞好黨建工作具有重要意義。實際上,此類問題,諸如:黨政關系問題、黨務工作與業務工作的關系問題、政治工作與經濟工作的關系問題的討論由來已久,對子兩邊的叫法各不相同,但實際上大同小異,我們不妨用有較強概括性和代表性的“政治工作”和“經濟工作”這兩個詞統一稱呼,來討論這個問題。
黨建工作的核心是講政治,講政治就講政治好了,為什么要聯系到經濟工作呢?
我們黨高度重視哲學思維,自覺運用唯物辯證法分析問題是我們黨一貫的優良傳統。普遍聯系的觀點是唯物辯證法的一個基本觀點,我們黨喜歡講聯系,這有利于全面地分析問題,避免形而上學的思維。當然,講聯系是要探求正確的聯系。
講政治必然要聯系到經濟工作,這是三十年來各單位進行政治工作的基本套路。具體如何聯系的,常用的提法和表述不盡一致,但基本意思是一致的,就是政治要圍繞經濟這個中心,服務這個中心,要以經濟為出發點和落腳點,要把政治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要用經濟工作的成效來檢驗政治工作的成效。
這些提法和表述顯示出單位領導者對經濟工作的高度重視,這與黨在十三大確立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一個中心”是一致的,但問題是這種提法對政治工作有利嗎?
很顯然,在這些提法中,政治是處于從屬地位的。但眾所周知,政治關乎方向和道路,政治發揮的是引領作用。這樣就產生了矛盾,政治對于經濟究竟是引領還是服務?這個問題不搞清楚是不可能搞好政治工作的。這里需要注意的是,根據主觀需要利用概念的靈活性隨意轉換“引領”和“服務”的概念是不行的,政治究竟是引領還是服務不能有絲毫的含糊,必須從實質上看問題。
實際上這個問題是很清楚的,政治對于經濟無疑是引領而不是服務,如果非要講服務,那么只能說這種引領就是服務,所謂服務無非是體現在政治對經濟自然的促進作用上。其實,政治工作自身搞好了自然會促進經濟工作,比如,選拔任用什么人是一個重要的政治問題,是一項重要的政治工作,它促進經濟工作的途徑是這樣的,如果嚴格按政治標準選人,把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共產黨人放到管理崗位上,憑借大公無私的犧牲奉獻精神以及唯物辯證法自如運用的思維高度,還愁搞不好經濟工作嗎?一切工作都可以搞得好,其精神與智慧的影響和帶動作用是非常巨大的。
在我們黨領導的社會主義制度下,政治與經濟不存在對立關系(需要說明的是,這里使用的政治與經濟的概念都是特定的,對立也不是哲學上“對立統一”里的那個對立)。簡單地說,經濟是創造財富、發展生產力的,而政治從根本上說就是監督、調整生產關系以保證人民享有這些財富的。政治與經濟在邏輯上不存在對立關系,那種想借政治與經濟對立而降低政治地位甚至取消政治的想法是完全站不住腳的。但在現實中,政治與經濟對立的印象卻深深的印在許多人的頭腦中。這實際上是把政治工作中錯誤與正確的對立當成了政治與經濟的對立了。在改革開放之前,我們黨高度重視政治工作,是一個“政治掛帥”的年代,但在政治工作中曾出現了一些失誤和錯誤,比如由于錯誤的估計了形勢,政治工作的力度完全脫離了當時的客觀形勢,其實當時政治之清明是歷史上絕無僅有的,少有腐敗現象,黨的威信極高,黨的一元化領導鐵板一塊,公有制經濟基礎牢固,意識形態領域馬克思主義處于絕對的指導地位,軍民團結,斗志昂揚,人民民主專政政權固若金湯,只是有一些小資產階級的思想苗頭和一些官僚主義現象,現在看來可謂是小巫見大巫,結果卻采取了疾風暴雨般的政治運動來解決問題,殺雞用了牛刀,這種錯位不可避免的產生了一些政治投機和荒謬做法,泛政治化,動不動上綱上線,政治上的形式主義盛行,存在把較多的時間和精力投在政治工作上而影響了正常生產經營的情況,等等,正是這些錯誤做法破壞了政治的良好形象,造成了政治與經濟對立的印象,這也是后來提出“一個中心”的歷史背景和民意基礎,畢竟經濟是創造實實在在的物質財富,可以直觀感受到它的好處,具有強大的說服力,因此提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能夠獲得人民的擁護。但是,其實我們黨早就把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了,通過武裝斗爭奪取政權以后這一重心就已經轉移了,這難道不是一個自然而然的事情嗎?革命勝利之后就是搞建設啊,說只抓政治不搞經濟完全是罔顧事實、不講邏輯。改革開放前三十年取得的巨大經濟成就能否定嗎?因此,問題不是重不重視經濟的問題,也不是高度重視政治工作的問題,而是政治工作的力度是否與形勢相適應,方式方法是否正確的問題。奪取政權這個最艱巨的政治任務完成以后,政治任務的輕重難易發生變化,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并不意味著政治對于經濟的地位關系的降低,這是兩碼事。政治的本質決定了政治必須放在首要位置。
政治的本質是什么?政治的本質就是階級斗爭,其核心問題是國家政權問題。在奪取政權之前是奪取政權的問題,在奪取政權之后是鞏固和保衛國家政權的問題,包括防止政權的性質發生改變,維護生產關系這個經濟基礎。武裝斗爭奪取政權是階級斗爭最激烈、最高的表現形式,而通常情況下階級斗爭主要表現為意識形態領域里的斗爭,也就是思想斗爭,階級斗爭反映到黨內就是路線斗爭。因此具體到我們現實的政治工作,它最重要的任務就是進行思想斗爭(包含了思想教育)保衛國家政權,監督維護好公有制的經濟基礎。這里面,所有制是一個是要害問題。根據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經濟基礎一旦改變,上層建筑就會變,政權就會不穩固,或者性質就要發生改變,因此政治就是要發揮好引領和監督作用。從政治的本質看,政治是直接關乎一個政權生死存亡的問題,難道還有比這更重要的事情嗎?政治與經濟在地位上孰重孰輕是不言自明的。
再回到“政治要服務于經濟”這種提法上來,它的問題并不僅僅因為把政治與經濟的地位關系搞錯了,更主要的是它無形中改變了政治原本目的和任務,使之成為促進經濟的一種手段和方法,盡管可能還保持政治的外形,但由于目的的改變,實際上已經抽掉了政治的內核,失去了靈魂,丟掉了監督性、批判性、斗爭性的重要功能,這才是最嚴重的問題。其實“重經濟輕政治”的問題并不可怕,只要政治的內涵沒有變化,怕就怕悄然更換掉政治的內涵,看起來還像政治,其實已經不是了。比如同樣學習黨史、進行革命傳統教育,一定認為這無論如何都應該是政治,但其實不然,如果目的僅僅是為了干好本職工作、促進企業發展,那么它只是愛崗敬業教育,但如果是為了反擊歷史虛無主義,那么它就是政治,因此是不是政治主要取決于它目的性。政治工作還有思想動員和精神激勵的功能,但是思想動員和精神激勵不一定都是政治工作,過去在革命戰爭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那時的思想動員、鼓舞干勁兒的工作確實是政治工作,改革開放以后我們繼承下來了這一套做法,自然把它們都當成了政治工作,但沒有注意其中不易察覺的區別和變化,其實如果單純是為了促進經濟工作的思想動員很難說成是政治工作的,但如果把抓好經濟工作賦予更高的意義,即:為了社會主義事業而奮斗,落腳點在社會主義事業上,那么這樣的宣傳教育才是政治工作。
但作為一個企業,一個生產單位,承擔的是生產經營任務,有什么純粹的政治工作好抓的呢?這還不比國家機關、行政事業單位,比如:政策法律制定部門、政法機關、文化、教育、宣傳等部門,它們是國家層面政治工作的要害部門,或者直接從事政治工作或者與政治工作密切相關,講政治是本職工作,是分內之事。而作為生產單位,主要職責是生產經營工作,并不直接從事國家層面的政治工作,而且屬于國家政策的執行層,對國家層面的政治產生不了什么影響。尤其是在市場經濟體制的大環境下,每個企業都要各自為戰,參與市場競爭,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追求經濟效益成為企業的主要目標,這是必然的。幾乎所有的企業都把政治工作作為促進經濟工作的一種手段,這是一種普遍現象,可以說是一種現實理性,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規律在發揮作用,能改變的了嗎?
以上的困惑和觀點有一定的道理,但還是反映出對一些問題缺乏深刻的認識。
首先要認識到,我們黨確實已經到了非抓政治不可的地步了,不抓不行了,講政治固然是一個政黨的題中應有之義,但更多的也是形勢上的需要,要深刻認識形勢上的變化,要站在世界社會主義運動歷史的大視野中審視,深刻領會中央提出的“新形勢”的含義,由此增強憂患意識和使命感。
其次要認識到,政治工作是一項相對獨立的工作,有自己的目標和任務,考慮的都是國家大事,是政權安危和道路問題,主要的表現形式是思想斗爭,因此不論從事什么行業,處在什么層次,政治工作是沒有什么大的區別的。主要是三項任務:一是思想教育(包括思想斗爭),二是選人用人,三是制度變革,這三者有著密切的內在聯系,互為目的,互相支持,也體現著“知行合一”的精神。
最后要認識到,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但上層建筑還可以反作用于經濟基礎,而且在一定條件下是具有決定作用的,正所謂“事在人為”,要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只要認識到位了,付諸行動,方法得當,是能夠改變形勢的。
在政治工作中如何進行思想教育(思想斗爭)是一個需要深入研究的重大課題。要喚醒廣大黨員的政治意識,既要堅定理想信念教育,又要聚焦現實問題,不針對現實問題進行剖析和批判,理想信念是立不起來的,正確的東西總是在同錯誤的東西作斗爭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講政治必然要有廣闊的視野和遠大的理想,一定要關心國家大事,了解思考的問題越多越深越好,只有這樣才能提高思維水平,光局限在企業是不行的。但常遇到這樣一種情況,只要有人一談遠大理想,馬上就會被提醒說“要腳踏實地”,或者說“不要空談理想”,“多解決點現實問題”,其實所指的現實問題還是經濟效益問題,這實際上是不讓講政治。講政治確實要聯系現實,對這樣的錯誤觀點的批判正是政治要聯系現實的一個實例。再舉一個例子,在企業管理上面,改革開放以后我們大量引進西方的管理思想和制度,認為人家才是現代的、科學的、先進的管理,而我們自己的管理是落后的、愚昧的,盲目的否定自己,甚至把黨的優良傳統和寶貴經驗都棄之如敝履,卻照抄照搬西方的管理思想和制度,殊不知西方企業管理制度的基礎是雇傭制,是把勞動者當成商品、當成是工具,奉行的是資本的邏輯,這與我們社會主義制度對待勞動者應有的態度上是完全對立的,是不同的邏輯,企業追求的目的、思想觀念也是完全對立的。其實要論科學和現代,社會主義才是科學和現代的呢,是一種超越還原論的整體思維。當然,西方管理學也有可以吸收借鑒的地方,但要仔細辨別,需要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進行去偽存真的再認識。西方經濟學引入數學,量化管理頗為流行,以為量化就是科學,結果被胡亂地套用在選人上面,完全不科學,是一種偽科學。實際上,管理學是實踐科學,不同于自然科學,必須尊重經驗,從中獲取實踐智慧。時至今日,源于西方企業管理思想和制度的東西已經完全滲透到方方面面,進入了每個人的思想,成為了一種主流的思想觀念。黨建工作要與企業管理融合,就會發現有兩套話語體系,實際是代表不同政治立場的思想觀念的碰撞,一套是黨的語言,比如:干部職工、集體主義、以企為家、艱苦樸素、主人翁責任感、又紅又專,思想教育,另一套是現代企業管理語言,比如:人力資源、團隊精神、職場規劃、契約精神、企業家精神,這就存在著矛盾和斗爭,誰去誰留是個問題,折衷不行,要有鮮明的態度,至少要講清楚。政治工作結合現實,對不符合政治方向的企業管理制度進行反思、批判、變革,是一件極具意義的事情。
政治工作還有一個重要的任務就是要為黨培養和選拔干部,要培養和選拔什么樣的人呢,前面已經說過要按照政治標準,培養和選拔出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真正的共產黨人,這不僅是為企業做貢獻,這更是為黨和國家的事業做貢獻。搞社會主義如果沒有一大批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共產黨的好干部是不可能成功的。如何培養和選拔同樣是一個重大課題,只有通過發現好苗子,經過長時間學習教育和實踐鍛煉才能產生,企業如果沒有這種宏大的政治視野和胸懷,沒有形成這種氛圍,是很難產生高水平的馬克思主義者的。
我們已經有很多年沒有真正講政治了,對政治已經有些生疏,許多人,包括政工干部,天天說“講政治”,可能根本不知道政治為何物,還有很多庸俗的理解,比如:認為政治就是無原則的權利斗爭,或者認為政治就是服從上級,只講服從不講真理,還有各種謬誤、思維慣性沿襲下來。因此,我們講政治,就先從認識什么是政治開始吧,就從澄清謬誤開始吧,就從反思和克服一些錯誤的慣性思維開始吧。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劉遠昕:講政治要先從認識什么是政治開始——對企業政治工作的一點認識
2017-10-17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