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日,省政協“國是學堂”“關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問題”專題講座舉行。
金民卿教授。
中央反復強調的“四個自信”,其中“文化自信”具體指什么?強調文化自信是否就意味著全盤復興中國傳統文化?要如何重塑文化自信?9月21日,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副院長金民卿教授做客廣東省政協“國是學堂”,作“關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問題”的專題講座。
金民卿表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包括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黨帶領人民進行革命的革命文化和黨帶領人民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先進文化等內涵。他還表示,堅持馬克思主義是文化自信的第一要義。隨著我國國力的不斷提升以及中央對文化自信的引導,相信近百年以來少數國人的文化自卑心態會逐步扭轉。
●南方日報記者 占文平
強調文化自信并非要“以儒代馬”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要堅持“四個自信”,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并強調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為何要強調文化自信,我們有無這樣的基礎,如何去實現文化自信?
金民卿指出,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政黨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對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堅定信念。只有對自己的文化自信,才能獲得堅持堅守的從容,鼓起奮發進取的勇氣,煥發創新創造的活力。一個拋棄了或者背叛了自己歷史文化的民族,不僅不可能發展起來,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場歷史悲劇。
“不過需要注意,習近平總書記說的‘文化自信’,前面有個定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金民卿說,黨中央強調的文化自信,并非一般的文化自信,而是有鮮明政治指向的。“很多人對此理解有誤差,認為強調文化自信就是要全面復興中國傳統文化。這其實是認知誤區。這個問題沒搞清楚,很容易陷入‘以儒代馬’的陷阱”。
何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金民卿介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有三個方面內涵:一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二是黨帶領人民進行革命的革命文化,三是黨帶領人民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先進文化。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生命力強大
金民卿解釋道,中華文明是唯一從未中斷,且未被其他文明取代的古文明,這本身就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強大生命力的體現。“比如,我們傳統文化中的天下觀,即大一統理念,為我們中華文明的繁衍流傳奠定了扎實的基礎;還有我們傳統文化歷來高度重視人格完善和道德養成,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領導干部要管好身邊人,古語就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說法,這些就來源于我們的傳統文化”。
關于黨帶領人民進行革命的革命文化,金民卿說,近代以來,面對國弱民貧不斷遭受外辱的局面,無數仁人志士也進行了各種變革和革命,如太平天國起義、維新變法、洋務運動、辛亥革命,但無一例外均遭受失敗。為什么?一是沒有先進的理論指導,二是缺乏戰斗力的組織。“科學理論的指導,堅定的信念,遠大的目標,這就是我們的革命文化”。
而黨帶領人民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先進文化,則分為兩個階段:一是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中國共產黨人創造形成了影響深遠的先進文化精神,如以“親民愛民、艱苦奮斗、科學求實、迎難而上、無私奉獻”為核心內涵的焦裕祿精神。在社會主義改革開放時期,中國共產黨人形成了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如以“敢想敢干、敢為人先,靈活求變、銳意改革”為核心內涵的小崗精神,以“開拓創新、誠信守法、務實高效、團結奉獻”為核心內涵的深圳精神。
必須旗幟鮮明地堅持馬克思主義
就如何在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中增強文化自信,金民卿強調,必須堅持指導思想上的自主性,旗幟鮮明地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澄清各種錯誤認識,同反馬克思主義思想進行堅決的理論斗爭。“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根本標志,是堅持文化自信的第一要義。”
“雖然我們一直強調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但依然存在著一些人以‘包容性’等名義搞指導思想多元化,用各種各樣的‘主義’‘理論’來取代馬克思主義,鼓噪所謂的‘普世價值論’‘憲政論’等。還有些別有用心人士極力污蔑、曲解我黨歷史及代表人物”,金民卿認為,對待這類反馬克思主義論調,要理直氣壯地加以批判,“要敢于做戰士,而不是紳士”。
他還提到,全球化時代,一些西方國家通過學術化形態開展意識形態輸出趨勢日漸明顯,中國早已成為這些國家意識形態滲透和學術話語傳播的重點地區。要堅持文化標準上的自信,打破標準照搬和話語依賴,建立自主性的標準和話語體系。
此外,還要堅持發展方法上的自信,貫徹融通創新思維,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和國外優秀文化的差異融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古往今來各種思想文化等融通生成的結果,我們要善于融通古今中外各種資源,特別是要把握好馬克思主義、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和國外優秀文化三方面資源,既要向內看又要向外看,既要向前又要向后看,堅持古為今用、洋為中用,創造具有中國特色、符合時代特點、遵循文化發展規律的當代中國文化體系。
■問答
重塑文化自信應該
更客觀看待當代中國
南方日報:“文化自信”提出來有何現實背景,實現文化自信有何現實意義?
金民卿:近代以來,中國一直走下坡路,持續了上百年時間,從而出現了文化自卑的心態。改革開放近40年,我國國力已大為提升,但迄今這種心態仍然部分存在,即少數人對中國歷史及當代中國的不自信,習慣性用否定和質疑心態去看待,始終覺得“外國的月亮圓”。
這樣的心態,無疑是對國家發展和民族復興大業不利的。這就必須重塑國人文化自信。在這樣的背景下,十八大之后,習近平總書記先是提出了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隨后又提出了文化自信,并于去年建黨95周年紀念大會上,將“四個自信”并列。
南方日報:普通的國民該如何參與文化自信的重塑?
金民卿:作為普通社會群眾,我覺得可以從三個方面參與:一是主動學習和了解我們的優秀傳統文化,如仁義禮智信等道德文化、儒家強調的家國文化等,這些老祖宗留下的優秀傳統文化不應該被丟掉;二是更加客觀地看待和評價我們的國家,改革開放近40年,我們國家經濟飛速發展,沒有戰亂和內亂,老百姓生活水平有了質的飛躍,從時間上看,歷史上著名的文景之治、貞觀之世、康乾盛世也最多不過40年。三是有耐心,文化自信的重塑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過去我們民族走了上百年的下坡路,導致了文化自卑心態,如今隨著國力的上升,加上國家的引導,我相信要不了很長時間,這種文化自卑的心態會逐步得到扭轉。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