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在北京大學考察。(資料圖片)
習近平同志給人大建校80周年賀信中提出大學要解決好為誰培養人、培養什么樣的人、怎樣培養人的三個根本問題。在培養什么樣的人問題上,筆者認為社會主義大學應該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有社會主義覺悟有文化的普通勞動者,培養有強烈社會責任感、具有是非善惡美丑辨別能力、愛憎分明、平等意識、有紀律和法制意識、有科學邏輯思維、有棱有角的敢于善于斗爭的主人型人才,有遠大理想、信念,為共產主義事業、為國家、民族發展奮斗終身的人。
10月3日,習近平同志給人大建校80周年的賀信中提到,強調學校要“圍繞解決好為誰培養人、培養什么樣的人、怎樣培養人”的三個根本性問題進行教育改革。筆者認為,這不僅是對人民大學的希望,也是對全國大學的希望,對中國整個教育的希望。
但這三個問題并不是所有的各級領導,包括教育部門的領導,特別是大學的各級領導、大學教師都真正解決了的問題。他們中的相當多的人在這三個問題上是糊涂的、模糊的,甚至是錯誤的。“以其昏昏,使人昭昭”,中國當代教育包括高等教育之所以存在如此之多的問題,其重要原因就是這三個問題不清楚、不明確,特別是第二個問題即如何做人問題。這個問題也是整個社會的問題。
筆者在大學從事教育工作三十多年,退休近十年來也一直關注教育特別是關注大學教育,本文結合中國大學教育的現狀就社會主義大學究竟培養什么樣的人問題談談自己的一些初步認識。
培養什么樣的人的問題,實質是我們黨的教育方針。教育屬于上層建筑部分,是社會主義經濟基礎的反映。黨和國家的指導思想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和毛澤東思想,黨的教育方針也應當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為指導。
1957年,毛澤東在《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一文中就已經明確規定了社會主義歷史時期我們黨的教育方針即:“應該使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幾方面都得到發展,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毛澤東選集》第5卷,第385頁)
但是,毛澤東這一教育方針近幾十年來遭到了相當多的人的質疑和否定。又由于其它種種原因,整個社會在怎樣做人?如何做人?做什么樣的人的問題上相當混亂。中國當代腐敗現象愈演愈烈的客觀事實在一定意義上就是做人的模式和標準不一樣。固然社會腐敗有經濟、政治、思想、國際、國內等多種原因,但中國教育包括大學教育在培育什么樣的人的問題上思想極其混亂,其對中國當代腐敗現象愈發嚴重也有不可推卸的社會責任。
筆者認為,在社會主義大學培養人的問題上存在著根本不同的做人模式和標準。這種對立主要表現在:
第一,是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人才,還是單純具有專業技能的專業人才?
筆者在職期間,學校每年都要發整個學校各院、系、專業培養目標的教學計劃。幾乎在所有專業培養目標上都這樣寫道:“培養具有某方面技能的專業人才。”我曾經與學校制定這一計劃的教務處領導探討這一問題。他們問我究竟錯在什么地方?我就說,大學培養的目標究竟只是培養專業技能性人才,還是包括專業技能的全面發展的人才?他們說,這道理誰都知道,沒有必要在這里寫明。我說,不一樣。只是寫明培養專業技能,那么院、系、專業的領導老師就只是傳授專業知識和技能,根本就不考慮如何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認為那是思想政治課老師的事。
實際上,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用毛澤東時代語言講就是又紅又專教育,就是具有社會主義覺悟教育。用習近平同志語言講,就是立德樹人。這絕不只是思政課老師和輔導員的任務,它需要所有領導和老師都要在自己的專業課教學中滲透思想政治教育,才可能達到對學生全面發展的教育。
而事實上,一些專業課老師不僅不對學生進行正面的思想教育,而且自覺不自覺進行反面教育,甚至對學生講,政治課是洗腦教育。有些人甚至在課堂及其它形式自覺不自覺散布詆毀馬克思主義、詆毀社會主義、詆毀毛澤東等革命領袖和革命英雄人物、詆毀祖國的言論,2014年《遼寧日報》致全國高校的一封公開信就具體揭露了高校的這種狀況。
因此,在筆者看來,大學培養目標必須寫明培養具有專業技能的全面發展的人。這應該成為所有領導和教師的內在的教育理念。
第二,是培養有社會主義覺悟有文化的普通勞動者,還是培養脫離勞動、脫離工農、脫離艱苦的人上人?
大學教育特別強調人才培養,但究竟是什么樣的人才?大學人才還要不要做普通勞動者?在這一問題上人們的認識也是不同的。
有些人認為,大學培養的既然是“人才”,那么這些“人才”畢業之后,首先考慮的就因為我是人才,你就得重用我,就得給我高工資,高待遇。我的學歷越高,工資和待遇就應該越高。因此大學學歷實際就成為“人才”向黨、向社會、向人民討價還價的資本、本錢。這符合社會主義大學的培養目標嗎?
實際上,從改革開放以來,依靠學校教育單純追求個人名利地位現象越來越嚴重,他們把教育看做將來賺錢發財的手段、工具,看做脫離勞動、脫離艱苦、脫離工農成為人上人的成名成家的跳板和階梯,看做類似體育比賽追求冠軍的競技場。“不能輸在起跑線上”口號就是這種教育觀念的典型表現。不僅體現在中小學教育,大學教育、研究生教育更為嚴重。文革以前,“一年土、二年洋,三年不認爹和娘”只是形容個別大學生,中國當今這種現象不是越來越嚴重了嗎?中國當代教育包括大學教育幾乎都是這種人上人的教育。
筆者一直贊同毛主席的教育方針,即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有社會主義覺悟有文化的普通勞動者。有些同志質疑這種提法,認為既然培養普通勞動者,那還要辦學校、辦大學干什么?沒有受過教育的普通工農確實是普通勞動者。但我們說的普通勞動者的前提是全面發展的有一定的專業知識和技能的普通勞動者。這些都需要教育,即使普通工人、農民也需要教育。但我們的最終目標不是高于普通勞動者之上的向人民討價還價的人上人的特殊“人才”,而是人格、權利與普通工農地位相平等的“人才”,其所學的專業技能不是向黨和人民、社會討價還價的本錢,而意味著對人民和社會應該做出更多更大的奉獻。
當年國家主席劉少奇握著北京市掏糞工人時傳祥的手說:“你掏大糞是人民勤務員,我當主席也是人民勤務員,這只是革命分工不同。”
第三,是培養有強烈社會責任感的人,還是只追求個人名利地位的人?
“責任”這個詞,現代漢語詞典解釋有兩個含義:一是說份內應做的事,如盡責。二是說沒有做好份內的事情應當承擔的過失,如追究責任。所謂責任心、責任感或者說責任意識是指責任者對自身責任大小的認同感。這種認同感已經由“份內”工作逐步擴大到整體組織、民族、國家以及整個人類。如顧炎武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陸游的“位卑未敢忘憂國”就是指普通人所具有的對國家、民族、人民所具有的強烈的憂患和責任意識。
是否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是做人的基本素質和人格中最重要的內容。有社會責任意識的人就能夠有較高和明確的奮斗目標,并把這種目標同社會發展和人民的需要緊密聯系起來;就能夠對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并嚴格要求和發展自己,使自身的素質和能力發展更快;就能夠在在各項工作中更加積極主動,投入更大的熱情和精力,不僅有效高質量地完成本職工作;還能夠給他人和社會更多的關愛和幫助,能夠面對工作和前進過程中的種種困難、阻力敢于斗爭,堅忍不拔,勇往直前,不怕犧牲;能夠對民族、國家和社會做出更大的貢獻。古今中外對國家、民族和人類做出巨大貢獻的杰出人物無不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意識。
社會主義大學應該把培養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作為一項極其重要的內容。但必須承認的一個客觀事實是,近些年來由于以私有觀念為核心的剝削階級意識形態急劇泛濫,“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的人本性自私論思想嚴重侵蝕到社會各個角落包括教育領域。在許多大學生看來,什么國家的前途、民族的命運都沒有關心的必要。大家都只關心個人能否賺錢,能否獲取個人的名利地位和小家庭的幸福就可以了。而且中國當今幾乎所有的改革實踐中,都把工作與個人利益最大限度結合在一起,而不與社會責任意識聯系起來,由此進一步促進、刺激和助長了私有觀念對大學生的影響,也導致大學生對社會、國家、民族前途、命運關注度的進一步的降低和淡漠。
記得2001年一期《大學生》雜志一個大學生談到理想目標問題時說,我不想做什么英雄,也不想指點江山,激揚文字,我只想過小男人、小女人的平靜生活罷了。而大學教育目前卻很少甚至不對學生進行社會責任感和學習價值觀的教育。這種狀況不能再繼續下去了。
第四,是培養是非明確、愛憎分明的有主見的人,還是培養不辯是非美丑的糊涂人?
依據矛盾普遍性原理,任何社會都存在是非、善惡、美丑的對立,存在真理與錯誤,先進與落后、正義與邪惡的對立。社會的發展就是一個正義戰勝邪惡、先進戰勝落后、真理戰勝錯誤、是戰勝非、善戰勝惡、美戰勝丑的過程。社會主義大學培養的學生就應該勇敢地站在正義、先進、真理一邊,站在真善美一邊,同邪惡、落后、謬誤,同假惡丑進行斗爭,推動社會的發展。要做到這一點,就首先必須具備是非、善惡、美丑、正義與邪惡、先進與落后的分辨、辨別能力。
中國古代要求真正的學者必須具備“明辨之”的能力。同時,愛與恨也是社會生活中一對具體的對立范疇。周恩來為雷鋒題詞中強調學習雷鋒“憎愛分明的階級立場”。魯迅也說過:“橫眉冷對千夫指,附首甘為孺子牛”。但是我們整個教育包括大學教育中卻較為缺乏對學生進行是非、善惡、美丑、愛憎情感的教育,更不自覺對其進行分辨、辨別能力的教育。如教育學、心理學強調培養人的能力。然而他們只是從心理角度界定人的能力的類型、結構如觀察力、記憶力、注意力、思維力、想象力等,而不提人的是非善惡美丑辨別能力,更不提人的愛憎分明的情感。
鄭板橋有一句名言即“難得聰明,難得糊涂。”其本意是說想做一個頭腦清醒、是非分明的聰明人確實很困難,但它確實應該成為有理想抱負有事業心的人們的努力方向。把做聰明人作為奮斗目標的人讓他糊涂起來、讓他是非美丑不分也很難,也很苦惱、痛苦。但現實生活中許多人卻篡改了這句名言,拋棄前句,只取后句,把“難得糊涂”作為自己的座右銘。這種觀念不僅滲透到官場、整個知識分子隊伍中,整個社會也極其嚴重。導致大學培養人也自覺不自覺把這種糊涂人作為目標。任何一個有頭腦的中國教育工作者都能深刻感受到這種現象的客觀存在。
第五,是培養誠實、坦率、正直、有棱角的人,還是培養圓滑、世故、虛偽性的兩面人?
記得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老師經常教導我們要說老實話、辦老實事,做老實人,做人要誠實、正直,要有棱有角。那時的學校風氣非常好!老實人、正直人一般都不吃虧。但伴隨年齡的增長,社會風氣的轉變。我感覺到做老實、正直人、有棱角人越來越吃虧。因此與老同學、朋友談起這一問題時,幾乎都說,做老實人、有棱角的人太難了。相反,做人圓滑、世故、虛偽性的人越來越多。
相當多的人的名利地位、榮譽不是依靠自己實實在在干事,真正做對人民和社會有真正貢獻有益的事情,而是弄虛作假、沽名釣譽、溜須拍馬獲得的。必須承認的一個客觀事實就是大學相當多的教授、博導就不是真正依靠自己的真才實學和正當途徑獲得的。黨中央揭露的那么多的腐敗分子包括最近揭露的黃興國、孫政才等人就是典型的圓滑、世故、虛偽的兩面人。說一套做一套。“當面孔繁森,背后王寶森。”習近平談到這種人時說,有些干部表里不一、言行不一,臺上臺下兩個形象,人前人后兩種表現。
當然,造成這種“兩面人”現象原因是多方面的,實質是世界觀、人生觀的問題。但從大學教育來說,必須從世界觀、人生觀入手,從黨的事業、社會主義事業、從國家人民的根本利益出發,必需努力培養正直、誠實、坦率、有棱角、敢說真話實話、迎難而上的人。這種人一時可能吃虧,但長遠來講,就不吃虧。不老實的人、圓滑、世故、虛偽性的人發展下去,早晚要吃虧。那些被揭露出來的腐敗分子實質是“兩面人”的吃虧。同時,無論在學校。還是在任何社會組織,各級領導應該造成一種新的風氣。一個單位、一個部門的領導如果能夠真正讓老實人、說實話的人、干實事的人、堅持原則的人、開拓創新的人、敢于直言進諫的人不吃虧、少吃虧,并經常得到肯定、鼓勵、表彰;而對那些善于弄虛作假、投機取巧、見風使舵、溜須拍馬的人使之少占便宜、不占便宜、甚至受到群眾輿論和領導的批評、譴責、懲罰。這種邪氣下降、正氣上升并成為主導風氣時,才是真正意義上的領導行為。
第六,是培養拜倒在權力、金錢和名利面前的奴才型人,還是培養頭腦清醒的有主體意識、民主意識、敢于善于斗爭的主人型人?
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是權力之上,其做人模式是拜倒在權力面前的奴才型人。資本主義文化核心是金錢至上,其做人模式是拜倒在金錢面前的也是奴才型人。糟粕性的中國傳統文化根深蒂固,滲透到當今社會各個角落。同時,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立以來,資本主義的金錢至上觀念也以極其迅猛的速度在中華大地上蔓延開來。這兩種文化相互勾結構成了中國當代最腐朽的文化內容,其影響也極其嚴重。中國當代幾乎所有的腐敗、丑惡現象都是這兩種文化及其結合的表現。中國的教育包括大學教育對這兩種文化及其相結合對中國當代社會發展的阻礙和破壞作用至今還未真正認識到。
馬克思主義的精髓可以從多個角度界定,筆者從群眾史觀角度界定其精髓就是使絕大多數人真正成為社會的主人,就是要有主體意識和民主意識,敢于在權力面前行使自己的民主權利,從權力至上、金錢至上的觀念中解放出來。同時。社會主義的本質之一也是人民群眾要成為社會的真正主人。大學生就應該成為社會主人的楷模,以社會主體、社會主人的面目積極參與到社會生活中來。其不僅有是非、美丑、善惡的辨別能力,從權力真理觀、實用主義真理觀解放出來,而且敢于和善于同一切錯誤、丑惡、落后的錯誤觀念、行為,為真理而做堅決、持久的斗爭。社會主義大學培養的目標應該是這種頭腦清醒的且敢于善于同一切錯誤現象做斗爭的主體意識、民主意識的主人型人。
第七,是培養人格、權利平等,并善于與他人平等合作、共事的人,還是培養習慣窩里斗、恃強欺弱、欺軟怕硬的人?
資產階級反對封建文化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反對嚴格的等級觀念,主張權利、人格平等,但資產階級的平等觀念是建立在資本主義私有制基礎上的,對廣大勞動者來說,不可能有真正意義上的平等。社會主義公有制的建立為實現人與人之間的真正平等提供了經濟基礎。但以往封建社會的不平等觀念、資產階級的所謂平等觀念依然存在,實現社會主義的平等還需要相當長的歷史時期。但社會主義歷史階段提倡的做人模式就應該是權利、人格的平等。這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中已經是寫明了的。社會主義歷史階段由于種種原因,人們的經濟、政治地位、文化程度、收入、能力等等必然存在較大的差距。但人的基本權利、人格是平等的。那么就要用平等、公平的態度對待他人。不能因為自己的權力、地位、收入、文化等因素低于他人而自卑,甚至拜倒在他人腳下,臉總是朝上看,去做奴才;也不因自己的某些因素高于他人而高傲和趾高氣揚,臉總是朝下看,要求他人絕對順從自己,甚至恃強欺弱,欺軟怕硬、窩里斗。這種做人模式實質還是奴才型人格特征的具體表現之一。
前幾天媒體曝光的陜西科技大學一教授毆打女環衛工的事件就充分暴露了這種奴才型人格的典型表現。這個教授面對的如果不是女環衛工,而是某位大人物,大領導,他絕對不敢如此,甚至可能要點頭哈腰,阿諛奉承。同時,一個真正具有平等、公平觀的人也是善于與他人平等合作、共事的人。只有團結、合作才能有力量。社會主義大學就應該培養平等意識、平等權利、平等人格、有團結合作意識的人。
第八,是培養有現代規范意識的有紀律、法治觀念的人,還是培養無規范意識的隨心所欲的所謂自由自在的人?
任何人都是社會意義上的實踐的人,實踐本身就是物質性和能動性的統一,是受動性和主動性的統一。作為社會意義上的人,其必然生活在一定的經濟、政治、文化的關系中,必然受到這些關系的制約。人類在社會進化過程中,不僅受到客觀規律、客觀社會歷史條件的制約,也要受到人類自身制定的一系列規范的制約。人的本質是自由的,但這種自由不是唯意志論的那種任意性、隨意性的不受任何制約的自由,而是辯證的自由觀即對必然性認識的自由,是受必然性和客觀條件制約的自由。人制定的一切規范意識本質上應該是建立在對客觀規律和客觀條件認識的基礎上,它不是限制人們的自由,而是最大限度地保證大多數人的自由。作為一個社會主義大學生,必須是具有規范意識、紀律意識、社會主義法制觀念的人。
當前社會上包括相當多的大學生在自由觀上還是奉行唯意志論的自由觀,他們把自由看做隨心所欲,為了個人不正當的利益,任意違反學校紀律。大學生作弊現象不僅是一個道德問題,也是法制、紀律觀念淡薄的問題。當今官場上那些腐敗分子在職時,也大講特講黨的紀律和國家法律。但他們認為那是給別人制定的,對于他們這些位高權大的自己來說沒有任何制約。原江蘇省建設廳廳長徐其耀給兒子的信中就赤裸裸的表露出上述觀念。這也是他最終受到黨紀國法嚴懲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中國當今的教育特別是大學教育應該把自覺培養大學生的紀律和法律意識擺到重要地位上來。
第九,是培養運用唯物辯證法科學邏輯思維的人,還是培養唯心主義、形而上學和詭辯論的錯誤思維的人?
人們說話、寫文章都要講究邏輯,首先是講形式邏輯,其次是講辯證邏輯。也就是說講話或寫文章在推理、論證過程上,必須有科學的思維方法。這也是任何專業、任何學科建設中都必須遵守的基本規則。大學是培養社會高層次的人才,這種要求更為重要。但是我們不能不看到,有些領導人講話、相當多的文章甚至包括主流媒體的文章不講邏輯,缺乏科學思維方法、缺乏科學推理、論證的現象比比皆是。這種現象在大學教學、科研中也非常之多。
二十多年來高校興起的大專辯論會就是違反形式邏輯、充斥唯心主義、形而上學和詭辯論的典型場所。筆者曾經于2011年6月30日在《中國社會科學報》發表文章《大專辯論賽背離辯論的靈魂和本質》就具體揭露批判了這種活動中表現出來的唯心主義、形而上學和詭辯論。它在一定意義上折射出目前大學教育出現的缺乏科學邏輯思維的嚴重問題。因此,社會主義大學教育應該把培育學生自覺運用唯物辯證法,自覺遵守形式邏輯、自覺進行科學思維能力的人提到重要議程上來。
第十,是培養有遠大理想、信念,為共產主義事業、為國家、民族發展奮斗終身的人,還是培養沒有理想、信念,貪圖物質享受和腐朽生活方式,甚至出賣國家民族根本利益的人。
六七十歲的人們都是在《我們是共產主義的接班人》的歌聲中長大的,也就是說,那個時代的教育是希望同學們都成為共產主義事業的接班人。但由于種種原因,共產主義還是否是人類歷史發展的方向和必由之路?共產主義還要不要成為青少年一代的奮斗目標和理想等一系列問題受到當代許多人的質疑和否定。尤其是蘇聯解體和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出現的曲折問題使他們對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科學性,對共產主義理想目標發生了懷疑,甚至認為“我們是共產主義接班人”的歌曲欺騙了青少年。
與此同時,他們自覺不自覺地把資本主義制度看做人類社會永恒不變的最美好的制度,把美國等西方國家看做人間的天堂,把追求物質享受和腐朽的生活方式作為自己奮斗的目標。甚至北京大學某教授在美國入侵伊拉克時喊出了“當兵就要當美國兵”的口號。北大、清華及國內某些高校在一定意義上已經成為向美國輸送人才的培養基地。前幾年,一名到美國留學的清華女博士生竟然幫助美國成功破解中國軍方的“北斗星”衛星系統,由此被國人罵為“中國當代女漢奸”。這些現象不僅說明整個社會,也說明中國當代教育包括大學教育是非善惡美丑觀念顛倒的客觀事實,說明中國當代關于共產主義理想、信念教育缺失到何種嚴重程度。
近些年,習近平同志對廣大共產黨員提出了要堅定共產主義理想信仰的要求。筆者認為,這也應該成為當代大學生的奮斗目標。剛剛過去的9月30日革命烈士紀念日黨和政府舉行的奠基活動中,參加活動的少年兒童再次唱起了《我們是共產主義接班人》的嘹亮歌聲,說明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仍然希望廣大青少年包括大學生都能夠成為我們黨的最終奮斗目標共產主義的接班人。因此大學教育如何對學生進行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根本對立的教育,真正培養具有共產主義理想信念為共產主義事業奮斗終身的接班人,也是中國大學教育改革的一個極其重要內容和任務。
社會主義大學究竟培養什么樣的人是一個大課題,不是簡單一篇文章就能夠講清楚了的問題。它不僅涉及到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一系列基本原理,涉及到人學、中國和西方文化等一系列思想,還涉及到人類社會發展史,涉及到社會主義發展史,涉及到中國革命發展史,涉及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踐,涉及到中國教育改革實踐等許多理論和現實問題。希望拙文能夠拋磚引玉,引發理論和教育工作者對這一問題的深入探討,也希望批評指正!
(作者系昆侖研究院高級研究員,天津師范大學教授;【原創】來源:昆侖策網)
【昆侖策研究院】作為綜合性戰略研究和咨詢服務機構,遵循國家憲法和法律,秉持對國家、對社會、對客戶負責,講真話、講實話的信條,追崇研究價值的客觀性、公正性,旨在聚賢才、集民智、析實情、獻明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歡迎您積極參與和投稿。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jqdstudio.net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