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2025年-4月5日-星期六
脫貧攻堅是一場硬仗,而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更是硬仗中的硬仗。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攻克貧困堡壘,是打贏脫貧攻堅戰必須完成的任務。”究竟如何攻克這一“堡壘”,讓深度貧困人群同全國人民一道進入全面小康社會?今年6月中下旬我們專程到甘肅省定西市作了一番調研,所見所聞所思使我們眼界大開,信心倍增。
一、在黨中央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方略指引下定西脫貧攻堅取得新成效
定西位于甘肅中部,通稱“隴中”,總面積2萬平方公里,現轄1區6縣,人口301萬。定西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歷史上的定西,曾是一塊比較富庶的牧區。明清以來至整個近代,由于自然、社會等原因,定西逐漸成為全國最貧困的地方之一。史料記載,解放前這里的百姓一直過著食不果腹、衣不蔽體,缺水喝、缺柴燒的生活。聯合國糧農組織專家曾在考察定西后認為,這里“不具備人類生存的基本條件,為不適合人類居住的地區”。
我們黨有組織、有計劃、大規模的扶貧事業從“三西”開始,“三西”扶貧從定西發端,定西的扶貧脫貧經驗對全國扶貧攻堅具有重要借鑒意義。1983年,隨著國家“三西”建設號角的吹響,定西人民拉開了扶貧開發的歷史性序幕,到1999年全市實現了整體基本解決溫飽的目標,改寫了“一方水土養活不了一方人”的歷史。2000年以來,定西搶抓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機遇,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參與、自力更生、開發扶貧的方針,以實施以工代賑、整村推進、易地搬遷、勞動力培訓轉移、產業化扶貧等為主要措施,扶貧開發成效顯著。作為深度貧困地區的典型代表,定西是甘肅全省乃至全國脫貧攻堅的主戰場,7個縣區都是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列入六盤山連片特困地區,現階段脫貧攻堅任務依然十分繁重。
黨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能否啃下“貧困”這塊“硬骨頭”,確保如期實現全市整體脫貧目標,這對定西打贏新時期扶貧攻堅戰提出了硬任務,形成了倒逼壓力。與此同時,定西扶貧工作的環境和條件發生深刻變化,面臨著新問題新挑戰。主要表現在:貧困村基礎設施建設面積量大面寬,村莊整治、河道治理、村內橋涵建設滯后問題突出;農村特色產業基地規模小、產業鏈條短、抗風險能力弱,產業扶貧組織化程度較低,對貧困戶的帶動作用不強;貧困群眾因病、因學、因婚致貧返貧等問題比較突出,一部分貧困人口雖已脫貧,但脫貧基礎比較脆弱,一旦遇到天災人禍就可能重新返貧;貧困群眾脫貧致富內生動力不足,現有貧困人口主要是教育文化水平低、缺乏技能的農民和孤寡老人等,都是貧中之貧、困中之困,是“越來越難啃的硬骨頭”。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深刻洞察中國扶貧開發事業的總體形勢和時代任務,全面總結了中國特色扶貧開發模式的發展脈絡,科學繪就了以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為核心內容的脫貧攻堅新藍圖,為定西在新形勢下打贏脫貧攻堅戰提供了思想武器和根本遵循。定西在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指引下迎來了又一個加快發展的歷史性機遇。
黨的十八大以來的五年,定西市委市政府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扶貧開發戰略思想特別是在視察甘肅時作出的重要指示精神,以脫貧攻堅統攬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在全省率先走出了一條精準扶貧攻堅的新路子。全市根據扶貧攻堅目標任務,制定了扶貧時間表,明確了兩步走的扶貧目標節點:第一步,前3年重點解決貧困縣脫貧摘帽問題,2016年臨洮、安定、隴西3個縣區實現脫貧摘帽,2017年漳縣、通渭、渭源、岷縣4個縣實現脫貧摘帽,到2017年全市貧困發生率下降到8%以下,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7000元,貧困戶人均純收入達到3700元以上;第二步,后3年集中解決全面建成小康的指標實現問題,確保2020年全市絕對貧困人口基本消除,基本完成農村小康主要監測指標。黨的十八大以來的五年,定西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成效明顯,貧困人口由2013年底的84.24萬人下降到2016年底的37.31萬人,貧困發生率由2013年底的31.74%下降到2016年底的14.11%,第一步的扶貧攻堅任務接近完成,為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奠定了良好基礎。這五年,定西經濟社會發展穩定,生產生活條件穩步改善,貧困群眾獲得感不斷增強,成為全市扶貧開發史上減少貧困人口最多、貧困群眾增收最快、農村面貌變化最大的時期。
特別是在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方略指引下,定西僅僅依靠扶貧攻堅謀劃全方位發展,在推動協調發展上邁出了新步伐。經過五年的不懈努力,定西經濟發展邁上了新臺階,2016年完成生產總值331億元,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20815元、6289元,增速均高于全省和全國平均水平。尤其是這五年,定西在做大城鎮上下功夫、在做強城鎮上求突破、在做美城鎮上創特色,以城鎮化帶動“三農”現代化發展,大力推動貧困村鎮的跨越式發展,不少貧困村鎮舊貌換新顏,搭上了現代化的快車。2016年底,全市城鎮化率達到32.32%,比2011年底的24.43%提高7.89個百分點,年均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016年底,全市用水普及率為95%,污水處理率為88%,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為69%,分別比2011年底提高7.29、30.56、40.34個百分點。如今的定西,山坡披上了綠裝,人居環境明顯改善,城鄉要素流動更加通暢,正闊步走在全面小康的發展道路上。
二、定西落實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方略的主要做法
定西30年多年扶貧開發的生動實踐,逐步探索出了一條自然條件嚴酷地區脫貧致富的成功之路。定西的扶貧開發經歷了以解決生存為主的救濟式扶貧、以解決溫飽為主的開發式扶貧,正在實施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目標的精準式扶貧脫貧。黨的十八大以來,定西按照黨中央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方略,對接甘肅省“1+17”精準扶貧政策思路,探索形成了新時期扶貧攻堅的有益做法,初步走出了一條具有定西特色的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新路子。
規范建檔立卡,嚴把精準關口。2015年以來,定西先后制定“3456”精準扶貧工作思路、“1+16+5”精準脫貧方案、“十三五”脫貧攻堅規劃等政策文件,召開了駐村幫扶、企業幫扶、易地扶貧搬遷、光伏扶貧等多個現場會,交流經驗做法,研究解決問題,有效推動政策落實。在建檔立卡工作中,嚴把摸底精準關、程序精準關、資料精準關、錄入精準關“四道”關口,切實摸清貧困人口底數,不斷夯實建檔立卡基礎臺賬。通過開展建檔立卡數據清洗、精準識別精準退出專項核查、脫貧攻堅“回頭看”專項行動、脫貧人口復合壓減等多種方式,從內容、程序、方式、責任等方面對建檔立卡和大數據平臺反復進行細化完善,識貧、校貧、定貧各環節層層壓實,有力推動扶貧工作由比較精準向更加精準轉變。
聚焦區域特色,培育富民產業。定西堅持把產業扶貧作為核心舉措,倡導支持新型經營主體與貧困戶建立穩定的契約關系和利益聯結機制,積極探索“企業主辦+群眾入股”“公司+基地+貧困戶”“貧困戶+致富能人、合作社、龍頭企業”等模式,帶動貧困群眾在全產業鏈上持續穩定增收。圍繞中醫藥、馬鈴薯、草牧、果蔬等優勢特色產業,大力推行項目資金跟著貧困戶走、貧困戶跟著合作社走、合作社跟著龍頭企業走、龍頭企業跟著市場走的“四跟進”產業扶貧模式,使農民人均產業收入占可支配收入的60%以上。在新興產業領域,加快發展電子商務、光伏、旅游等多元富民產業,建成7個縣級電子商務服務中心、89個鄉級服務站和765個村級服務點,渭源縣和岷縣被列入國家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7縣(區)全部列入全省光伏扶貧試點縣(區),9個村被列入國家鄉村旅游扶貧試點村。在勞務培訓領域,積極整合各類培訓資源,大力推行統一培訓組織體系、統一整合培訓資金、統一明確培訓主體、統一建立培訓師資庫、統一統計口徑的“五統一”精準培訓模式,強化勞務信息服務,拓展勞務輸轉渠道,有效增加貧困群眾收入。近幾年,定西勞動力輸轉每年穩定在60萬人以上,年勞務收入100億元以上,從業貧困勞動力人均獲得務工收入1.6萬元以上。
找準制約瓶頸,解決難題短板。著眼于補齊發展短板,定西找準制約因素,聚焦貧困村、貧困戶,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強化教育衛生扶持政策,提高社會保障水平。目前,全市農村自來水普及率已提高到90%,改造農村危房16.65萬戶,易地扶貧搬遷16.4萬人,建成農村道路7517公里,實現了行政村通水泥(瀝青)路、標準化衛生室、農家書屋、貧困自然村通動力電和1500人以上行政村有幼兒園全覆蓋。為解決群眾因教返貧、因病返貧現象,定西全面落實建檔立卡貧困戶子女減免學雜費、書本費等教育資助政策,對患50種重大疾病的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建立臺賬,開展分病種、分批次集中統一救治,實行“先診療、后付費”和“一站式”結算,進一步完善基本醫療、大病保險、民政救助等優惠政策。為充分發揮社會保障政策的兜底作用,逐年提高農村一、二類低保對象補助水平和五保供養水平,今年定西農村一、二類低保年人均補助水平分別提高到3500元和3300元,農村五保分散供養、集中供養分別提高到4855元和6020元。
發揮制度優勢,構建長效機制。為使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取得實效,定西充分發揮社會主義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著力建立健全基礎性體制機制,形成了有利于扶貧資源整合的大扶貧格局,凝聚起了扶貧攻堅的強大合力。在領導機制上,著力健全市主要領導包抓區縣和領導干部聯系貧困鎮貧困村制度,建立起了“市縣鄉村四級書記抓脫貧”的工作格局。在評估機制上,積極引入第三方評估機制,組建第三方評估專家庫,定期組織開展脫貧攻堅成效評估,切實加強民主監督。在幫扶機制上,加快推動雙聯行動與脫貧攻堅深度融合,加強和改進駐村幫扶工作隊管理,深入開展“千企幫千村”行動,進一步深化定點幫扶,目前全市共有1450個各級幫扶單位的4.2萬名干部結對幫扶15.17萬戶63.16萬貧困群眾,累計籌集各類幫扶資金59.7億元。在協作機制上,與福建省福州市簽訂了《東西部扶貧協作框架協議》,形成了“456”東西部扶貧協作模式和“1+5+2”協作協議,積極開展各領域、多層次、全方位的務實合作。
三、定西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成功實踐的理論啟示
定西的扶貧開發是全國扶貧開發事業的縮影,定西人民對于扶貧開發的探索,為拓寬中國特色扶貧開發道路作出了巨大貢獻。定西作為深度貧困地區走出的脫貧攻堅之路,給我們帶來了新的重要的理論啟示。
必須學深學透習近平總書記扶貧開發戰略思想。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運用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深刻闡述了扶貧開發在黨和國家事業全局中的重要地位與作用,系統闡明了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方略這一根本路徑。在地位作用方面,習近平總書記將如期完成脫貧任務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剛性目標和底線目標,提升到關乎政治方向、根本制度和發展道路的戰略位置,這為貧困地區脫貧致富奔小康提供了強大思想武器和行動指南。在方法論方面,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扶貧開發推進到今天這樣的程度,貴在精準,重在精準,成敗之舉在于精準”,先后提出了“六個精準”“五個一批”、加大力度推進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等實踐路徑。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重要論述,順應了扶貧開發的客觀規律,具有極強的現實針對性。定西市在習近平總書記扶貧開發戰略思想指引下深入推進精準扶貧,制定了精準脫貧方案和任務分解方案,進一步明確了“十三五”時期全市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和思路舉措,在脫貧攻堅工作實踐中取得了成效。這讓我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習近平總書記扶貧開發戰略思想是中國特色扶貧開發道路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創新,在新的發展起點上我們只要堅持以習近平總書記扶貧開發戰略思想為指導,一定能以決戰決勝打贏脫貧攻堅這場硬仗,使貧困地區和貧困群眾一道邁入全面小康社會。
必須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唯物史觀認為,人民是推動發展的根本力量。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的發展要以人民為中心,特別是對最窮的、最貧困的人民,扶貧要做在點兒上,要精準”。強調“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在扶貧的路上,不能落下一個貧困家庭,丟下一個貧困群眾”。受自然、歷史和發展滯后等因素影響,定西市的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大多是貧中之貧、困中之困、難中之難、堅中之堅。面對艱巨的脫貧攻堅任務,定西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深度貧困地區作為攻堅堡壘,加大資金、資源和力量傾斜力度,增強縣域經濟對可持續脫貧的支撐和帶動能力,實行市級領導聯縣包鄉抓村制度,集中優勢兵力開展攻堅突破,決不讓一個貧困群眾掉隊。定西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取得的實效充分說明,打贏脫貧攻堅戰必須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這是實現共同富裕這個社會主義本質要求的關鍵一步。
必須充分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具有最大限度整合社會資源、集中力量辦大事的獨特優勢。讓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過程中最緊迫的一項任務,必須集中資源下大力氣保證如期完成,這就需要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近年來,定西市構建形成了專項扶貧、行業扶貧、社會扶貧等多方力量有機結合的大扶貧格局,健全完善了組織領導、幫扶支持、政策保障和激勵約束機制,凝聚起了打好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強大合力。同時,通過不斷加大項目資金傾斜支持力度,推進重點任務落實,在基礎設施、異地搬遷、產業發展、教育扶貧、衛生扶貧、社會保障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事實充分證明,打贏脫貧攻堅戰,必須充分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如果離開了社會主義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無異于無源之水和無本之木,就是空中樓閣。
必須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規律。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優勢,是新時期做好脫貧攻堅工作的一個重要經驗。貧困地區往往生存環境比較惡劣,經濟發展、社會發育、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都相對滯后。這些問題一方面無法通過市場機制自發解決,必須由政府擔起主導責任,通過發展主導產業、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增加公共服務投入、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等方式,大幅提升貧困人口的生活環境和水平;另一方面要想從根本上解決貧困問題,最終還是要遵循市場經濟運行的規律,培育貧困群眾的市場意識和開拓創新精神,解決“等、靠、要”的思想,調動貧困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提高貧困地區和貧困群眾自我發展能力,激發貧困地區和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內在活力。定西市加大農民培訓和勞務輸轉力度,找準貧困戶與用工企業需求的對接點,支持農民工、大學生、退伍士兵等人員返鄉創業,提高貧困群眾自我發展和持續增收能力,并引導群眾轉變觀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這充分說明,打贏脫貧攻堅戰,政府必須承擔起主導職責,但同時也要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優勢,不斷提升各級領導干部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律的把握水平。
必須堅持和加強黨對扶貧工作的領導。堅持黨的領導,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根本優越性所在。農村貧困人口能否如期全部實現脫貧,從根本上取決于黨的各級領導干部的思想認識和精神狀態是否到位,取決于黨和政府的各項決策部署是否能夠得到落實。脫貧攻堅到了現在這個階段,都是難啃的“硬骨頭”。面對困難,一些干部出現了畏難情緒,一些黨組織出現了領導不力的現象。解決這些問題,加強黨的領導是根本保證,尤其是要加強一線的組織領導。近些年來,定西市堅持在貧困村選派第一書記、駐村工作隊,有的還增加了大學生村官,把夯實農村基層黨組織同脫貧攻堅有機結合起來,取得了良好的脫貧成效。事實充分證明,堅持和加強黨的領導是我們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根本保證,當前只有堅持全面從嚴治黨,加強黨組織建設,以黨建工作帶動脫貧攻堅,才能如期完成脫貧攻堅任務,確保貧困人口同全國人民一道進入全面小康社會。
(調研組成員:鄭志曉 王兆斌 吳曉迪 李雯博)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求是雜志社調研組:深度貧困地區有條件有能力與全國一道邁入全面小康社會————關于甘肅省定西市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調研與思考
2017-11-07?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