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式軍裝時期的我們
洗衣
當兵入伍之前,都是媽媽給我們洗衣服。離開了媽媽的日子,衣服只有自己洗了。從不會洗到會洗,從會洗到每個星期天都洗,逐漸養成了習慣,習慣又成了自然。當新兵的時候,看到老兵洗得發白退色的衣服,很是羨慕,于是就每周都洗。衣服發白了,膠鞋發白了,挎包發白了,不再是“新兵蛋子”了!等到軍裝發白了,回頭一看,確實也不是“新兵蛋子了”。
縫補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特點,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年輕人崇拜的偶像。那時,從軍隊到地方,我們崇拜的偶像是毛主席的好戰士雷鋒。學雷鋒,做好事深入人心。當兵以后,雷鋒的“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成為我們的榜樣。軍裝、鞋襪、挎包等,掛破磨破都是自己縫補。
做飯
連隊沒有專職的炊事員,炊事班的戰友們都是從各班排抽調定期掄換的。我們大部分都有在部隊當過炊事員的經歷。在家時做飯是媽媽的事,到部隊就是自己的事了。當炊事員,從摘菜、切菜到炒菜;從洗米發面到蒸飯蒸饅頭烙餅;從簡單飯菜到會餐菜肴,要學的東西很多也很辛苦也很受鍛煉。
養豬
每個連隊都有自己的豬圈。部隊后勤保障標準里規定了一個連隊按人頭養多少豬,種多少菜。記得有一條就是每個連隊要平均每月殺一頭豬,改善連隊伙食。養豬的飼養員也是抽調掄換的。我們除每天學習工作訓練外,還要去打豬草,以解決養豬飼料來源。新兵盼殺豬,老兵愿殺豬。只要是連隊殺了豬,炒菜里肉明顯的多了。
種菜
為了保障官兵生活,節約開支,提高伙食水平,利用營區空閑地面,開荒種菜。象蘿卜、白菜、土豆、辣椒、西紅柿、小青菜之類的蔬菜,基本上是自己種出來的。不但節約了伙食成本,而且保證了能及時吃上新鮮蔬菜。節假日和晚飯后,都能在菜地里見到戰士們勞動的身影。
老班長
在軍隊里,官兵關系十分融洽。兵敬官,官愛兵成為歷史流傳下來的光榮傳統。軍官替士兵站崗,為士兵蓋被子,幫士兵寫家信(有文化程度比較低的戰士),送士兵就醫打病號飯,做士兵的思想工作等等。不但體現了人民軍隊的優良傳統,而且密切了官兵關系。官兵相處就象親兄弟,即是退役離開部隊很多年,仍然互相思念和保持著聯系。
談心
毛主席說,談心是一個好形式。在部隊工作和生活,難免遇到一些不愉快不順心的事,有的干部戰士一時想不通,有的還背上思想“包袱”。這時官找兵,兵找官,相互聊天了解情況。聊學習,聊工作,聊生活,聊家庭,聊婚姻戀愛,聊個人成長等等。互相幫助找原因,互相商量想辦法,互相信任幫解決。官與官,官與兵,兵與官,兵與兵越談感情越近,越幫關系越緊。
訪貧問苦
特殊時期的特殊教育。解放軍指戰員,基本上都是貧困家庭出身的。跟共產黨鬧革命,就是為了天下窮人翻身解放過上好日子。所以,階級教育是激發革命斗志的很管用的方法和措施。訪貧問苦,請苦大仇深的老貧下中農憶苦思甜,讓官兵不忘階級苦,牢記血淚仇,更加珍惜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更加堅定的保衛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支農收割
這是光榮傳統。紅軍時期,農忙季節,邦農民收割播種;抗日時期,邦農民搶種搶收;解放戰爭時期,邦農民耕種收割。正是這樣,才有送郎當紅軍,抗日戰爭救八路,解放全國勇支前。為什么?我們是工農的子弟,我們是人民的武裝。我們是魚,老百姓是水。這叫魚水關系。
一一老指導員的話
校外輔導員
不知何時起,軍人當起學校的校外輔導員。雷鋒是這樣做的,我們也這樣做。培養革命接班人,也是我們革命軍人的義務和責任。
出公差
在部隊最高興的事沒過于外出參觀、學習或執行任務,普通的叫法“出公差”。說是“出公差”,大家卻都爭著去。一是換了個環境,新鮮;二是任務變化,有挑戰性(這就是軍人)。所以,一旦有外岀的機會,戰友們爭先恐后,你爭我搶。
看電影
部隊的文化生活簡單:學歌唱歌拉歌,打球踢球拔河,打撲克看電影。電影每周一場,眼巴巴地等著。駐城市的部隊還有街可逛,有電影院可去。在高山邊防海島的,能看場電影就是最大的享受了。很可惜每周只有一場。有禮堂的還能保證每周一場,沒禮堂看露天電影的,一遇刮風下雨就“泡湯”了。
娛樂
文化生活簡單,那就自娛自樂。連隊里有能人,會吹笛子拉胡琴彈琵琶吹口琴拉手風琴的,沒事湊在一起搞個獨奏合奏啥的,也挺能活躍連隊生活的。
戰士業余宣傳隊
戰士業余宣傳隊,一般只有團以上政治機關才組織。逢重大節日重大慶?;顒?,政治機關臨時從連隊抽調些“能人”,組成戰士業余宣傳隊,編排些節目,給大家演出,參加上級組織的業余文藝會演。有時還到基層巡迴演岀。雖然是青一色“公的”演員,也深受戰士們的歡迎。
一人當兵,全家光榮
上世紀60到80年代初,參軍入伍是非常榮耀的事,家里有人成為國家的人,能為國家做事,父母及家人感到很光彩。在左鄰右舍中是可以值得驕傲的資本。家門上的“光榮軍屬”的木牌耀眼生輝。當兒子戴上大紅花,在歡送的鑼鼓聲中踏上送新兵的車輛時,父母臉上顯露的是依依不舍而又十分自豪的情感。
寄張照片給爸媽
其實當兵后最思念的是爸爸媽媽。世界上最知冷知熱的是爸媽。當兵了,想爸媽的時候,爸媽也在想我們。每過一段時間,照張相片給爸媽,讓爸媽及時看到我們的成長,既了卻自己的思念,也安慰了思念自己的爸媽。
想家的時候
近幾年有一首歌叫“想家的時候”。其實,真正想家的時候是百味交集的。當兵離開家,一走好幾年,家里的父母雙親,妻子兒女,兄弟姊妹,同學朋友,左鄰右舍,家鄉山水,風土人情等等,都是思念的對象。想家的時候沒著沒落,有酸有甜有苦有辣。每個人的情況不同,思念的對象和方式也不同。也許人生的體驗就是這樣。
家書
當兵期間,最令人翹首盼望的就是家信了。 特別是剛入伍的兵。“新兵信多”是當時軍隊里一大特點。那時通信方式沒有現在這樣有手機可短信可通話可微信可視頻,當時與家人聯係的方式只有書信往來。內地交通方便,一封書信往來一般一周左右,在交通不便的高山、邊防、海島邊遠部隊,一般需要半個月、一個月、兩三個月。確實家書抵萬金!一封家書到連隊,收到家信的戰士喜氣洋洋。沒收到家書的戰士就有些失落。有時候一個人的家信大家分享,就象收到自己的家信一樣興奮不已。
換了新裝,來,照張相!
1975年夏,陸、海、空三軍女軍官和女士兵配發了裙服,女上裝也作了收腰式改進,更適合女性軍人的體型特點,展現女軍人颯爽英姿。瞧,把她們美的!
習慣
軍隊里講一致:軍裝一致,軍被一致,軍姿一致,行動一致,步調一致,物品擺放一致等。時間長了,就養成了習慣,這不,照相姿勢都一致!
工資津貼
軍隊實行薪金制后,軍官們每月領工資,士兵領津貼。軍官23級起步,每月工資53.50元。以后隨著職務的提升行政級別也隨著提升,工資水平也相應增加。士兵第一年津貼每月6.00元,軍齡增加一年,津貼提高1.00元。高原邊防海島等艱苦地區加上補助稍多一些?,F在看上去工資、津貼少得可笑,但那時如果兜里有10元人民幣就覺得很有錢了?,F在,兜里有100元人民幣象沒錢似的。
熟悉的證件
軍官證、士兵證那是80年代以后才有的。當時軍人岀差休假探親,路途買票住宿能證明是軍人的只有“通行證”和“介紹信”。在軍營臨時外出要有“外岀證”,否則大門警衛不會放行。
立功喜報
在部隊立功受獎,部隊要頒發證書和證章,還要給家庭送立功喜報。喜報先是寄到縣區武裝部,再由武裝部敲鑼打鼓送到立功干部戰士家庭。父母和家人把喜報看得很重,掛貼在家里最顯眼的地方,以顯示兒(女)在部隊的成就。
70年代嫁軍人,這在當年很流行。姑娘找個軍人對象讓人羨慕。無論在城市還是在鄉村,姑娘們找對象首選是軍人。那時講根正苖紅,能參軍入伍的都是好青年,家庭榮耀,本人岀色,受過部隊教育和鍛煉,一句話:信得過。
晚婚晚育軍人是模范
已結婚軍官的妻子,每年可允許到部隊探親一次,每次不超過一個月;軍官們每年可休探親假一次,每次也是不超過一個月。雖然是夫妻,每年最多團聚兩個月,若是遇到部隊有重大任務,就這兩個月也難以保證。小孩長時間見不著父親,不識父親模樣,夫妻團聚幸福時刻,孩子喊爸爸“叔叔”。
家屬隨軍
家屬隨軍,當時條件高,營以上軍官才有資格。所以,結了婚的軍官,大多夫妻兩地分居。軍官們照顧不了懷孕的妻子,生小孩也無法陪伴。家在城市的妻子,又要上班又要帶孩子;家在農村的妻子,大多背著小孩下地干活,所受辛苦是難以描述的。軍功章有她們的一半一點也不假。后來家屬隨軍政策放寬(連以上及老士官),大部分夫妻分居兩地的問題才得以解決。
80年前,還是可以有兩個以上孩子的。
趕上獨生子女政策的我們。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