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2025年-4月23日-星期三
小麥拔節抽穗時節,“新華視點”記者在河南駐馬店、南陽、信陽等豫南3市9縣區采訪發現,部分地區兩熟田變成一熟田,原本應該油菜花開、小麥泛綠的田野,被片片“白地”取而代之。
幾年前,“新華視點”記者在信陽市的3縣12鄉鎮采訪就發現“白地”現象存在。如今,“白地”的范圍正越過淮河逐漸向北蔓延。那么,“白地”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呢?
高空航拍昔日麥田變“白地”
2017年3月22日,航拍的河南省駐馬店市泌陽縣銅山鄉新陽高速旁的一些農田,目之所及,綠色的麥田只占極少部分。 本文圖片均來自微信公眾號“新華視點”
從泌陽縣銅山鄉境內的新陽高速服務區,到位于淮河源頭的桐柏縣,從以丘陵為主的羅山縣、光山縣,到地處平原農區的息縣,記者通過無人機航拍觀測。在無人機先后十幾次的起飛中,高空俯瞰,沒有耕種的土地非常顯眼,這種地被農民稱為“白地”。
2017年3月23日,航拍的河南省信陽市羅山縣東卜鎮的一些農田和村莊,除了油菜花田,只有一些零星的小麥田點綴,其余的都是“白地”。
在羅山縣東卜鎮,透過升至200多米的無人機鏡頭可以看到,除了幾塊水塘,灰黃和淺綠成了畫面的主色調,深綠色的麥田和黃色的油菜花零星點綴其間,對比鮮明。當無人機下降到貼地飛行時,干枯的稻茬輪番在鏡頭中顯現,十分刺眼。
記者走入田間,發現鏡頭中的淺綠色,其實是各種不知名的野草。附近村民介紹,當地傳統的耕作習慣為春夏種一季稻,秋冬種油菜、小麥或紫云英草。不過,現在很多人一年只種一季稻,所以這個季節里原本油菜花開、小麥泛綠的田園風光,被片片“白地”所取代。
2017年3月22日,航拍的河南省南陽市桐柏縣月河鎮金橋村一處廢棄的藕塘,老板因不掙錢而跑路。土地流轉“爛尾”之后,沒人愿意續租,村民也不想耕種,農田一直荒蕪。
在桐柏縣月河鎮金橋村,航拍鏡頭捕捉到了一個方圓上百畝的藕塘,水面上殘荷一片。該縣農業局一位干部告訴記者,相關地塊早在6年前就只種一季水稻了,4年前由一名本地老板流轉后改種蓮藕。2016年底,因為不掙錢,老板連還長在塘里的藕都沒來得及挖就跑路了。土地流轉爛尾之后,既沒人愿意續租,村民也不想種,一直閑置到現在。
2017年3月23日,航拍的河南省信陽市平橋區五里店街道豐臺村一些農田。一塊田地茅草瘋長,其他的被翻過的田也長滿了青草。
由于無人耕種,野草繁茂,一些“白地”變成牛羊放牧場。在信陽市平橋區五里店街道辦事處,記者偶遇一位村民牽著三頭水牛從田頭走過。他身后的地里,目之所及是成片的野草,與遠處綠色地毯一樣的麥田遙相呼應。該街道辦丁家崗村一位周姓村民表示,無論從持續時間還是從跨度范圍上看,“白地”現象在當地早已不是什么新鮮事兒了。
長期關注河南糧食生產的鄭州一農業咨詢公司負責人李鑫介紹,根據跟蹤觀察,豫南的麥季撂荒正從早期的局限在312國道以南地區,逐漸越過淮河,由丘陵向平原蔓延。
多種因素疊加致麥季撂荒
一年兩熟變一熟,原本該種小麥的地里生出野草,原因何在?
當地一些農業部門干部解釋稱,這是豫南地區農業生產特有的自主休耕現象。
2017年3月22日,航拍的河南省駐馬店市確山縣竹溝鎮西李樓村附近的一些農田,農田里的淺綠色并非麥苗,而是野草。
不過,事實并非如此簡單。在確山縣竹溝鎮西李樓村,村民張妮家門口的一片地長滿青草。張妮說,全家共有8畝地,兒子媳婦都在外地打工,已經連續5年麥季只種3畝作為家庭口糧。張妮給記者算了一筆經濟賬:一畝地最高可產小麥800斤,一斤小麥賣9角錢,而種一畝小麥需要犁地錢50元,播種錢40元,麥種錢80元,化肥錢150元,收割錢50元。在風調雨順的好年景,不計人工成本,一畝地小麥的收益在300元左右。
小戶因為集約程度差、勞動力不足,種糧收益低導致種糧積極性低,而種糧大戶情況同樣堪憂,種糧大戶毀約棄耕現象顯現。潢川縣種糧大戶黃昌福自2009年開始流轉土地,多年來實行春夏季全部種水稻、秋冬季只種一兩百畝小麥的模式,去年更是全部棄種小麥,留下了800畝“白地”。
“現在勞動力緊缺,人工費漲到每天150元,投入越來越大。綜合算下來,單季水稻每畝還能掙300元,種麥的話基本不掙錢甚至賠錢。”黃昌福說,“如果是休耕,傳統上村民會在水稻收獲后再種一季紫云英草,還田后可以培肥地力。現在這種情況,多數就是撂荒。”
2017年3月23日,航拍的河南省信陽市息縣八里岔鄉淮河岸邊的一些農田,大片平整的土地中,綠色的麥田只占了一半左右。
此外,在息縣八里岔鄉,通過100米高空的航拍畫面可見,大片平整的土地中,綠色麥田只占一半左右。村民尹玉霞說,去年麥播時連陰雨排水不暢,有的沒來得及種,有的種了也沒出,周圍不少地成了“白地”。專家分析,近幾年自然災害發生頻率高,大風、暴雨、干旱發生時,凸顯當前農業生產的脆弱性,農戶因降雨未能種上小麥,說明一些地方的農田基礎設施仍然薄弱。
撂荒危機中存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機遇
鄭州糧食批發市場高級分析師申洪源介紹,數據顯示,目前,河南的高標準糧田已達5300多萬畝,成為全省糧食生產的“穩壓器”。2016年總產雖比上年略有下降,仍達歷史第二高,此前更是實現了十二連增。“白地”大多在豫南丘陵地帶,對全省糧食生產總體影響不大。
專家建議,要調動農民的種糧積極性,就要穩定農民的種糧預期,從根本上增加農民的種糧收入。完善糧食等重要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和收儲政策,為農業結構性改革提供動力。
還有專家認為,農業支持政策要向規模經營主體傾斜,同時要注重讓農民分享成果。具體來說,一要實行目標價格改革,通過差價補貼保護生產者的利益;二要用好農業補貼,探索完善農產品直接補貼等保障農民收入的政策工具。
河南省委農辦綜合處處長孫金峰表示,作為傳統產糧大省,河南的農業生產正從單純追求數量向數量質量并重過渡,從過去的“吃飽飯”向“吃好飯”過渡。部分農民種的小麥品種不對路,一邊是優質小麥緊缺,一邊是農民賣糧難,這其實是小麥生產的結構性過剩。通過調結構生產出更多適銷對路、優質優價的農產品,既是未來農業發展轉型升級的必由之路,也蘊藏著“白地”問題的求解之道。與此同時,隨著土地流轉加速,要進一步完善集約經營的風險防范體系。
2017年3月23日,在河南省信陽市平橋區五里店街道豐臺村,一位農戶從田地里放牛歸來,麥季撂荒的田地成了水牛的天然牧場。
記者在淮河岸邊航拍時發現,偶有塑料棚點綴于大片“白地”間。村民介紹,棚里種的是土豆等作物,還有的正準備將冬小麥改成春花生,這也是根據市場需求開展結構調整的一種嘗試。
專家認為,當前農業發展已進入轉型關鍵期,這一方面給大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供了諸多機遇,另一方面也存在著一些轉型誤區,需要高度警惕。尤其在耕地紅線、糧食安全等重大問題上,對已經出現的苗頭性問題應及時加以引導。
實拍青海村莊空房 幾乎看不到人影
作者:你聽海在笑 發布時間:2015-03-26 20:26:00 來源:民族復興網
中評社北京3月22日電/這組照片于2015年3月15日拍攝于青海省互助縣蔡家堡鄉上劉家村二社。午后的陽光下,行走在這片荒涼的土地上,狂風一陣高過一陣。塵土吹進人的眼里,鼻孔里,讓行走的人迷失方向。
搜狐刊出署名劉志強的報道,在這片黃土地上,最多的時候人口達到100多人30多戶,但是隨著進城務工或學生考走,這里的人越來越少。走在村莊里幾乎看不到人的身影,隨之看到的是一片片荒涼的土地。而有些土地因為人走了,所以已經荒涼了好幾年,在村子里的人,隨便可以耕種離家很近的土地。
在拍攝照片的時候,我看到一些房子因為風吹日曬,已經失去了原來的模樣,有些甚至快要倒塌了,而一些房屋的莊廓已經倒了,房子里的家具和衣物站在外面便可以看到。
……
村莊,我們心中最想念的地方,如今,隨著城鎮化的建設,已經失去了原來的樣子,在我們的心中越來越模糊。
我們每個人都在時刻記憶鄉村,但是誰又真正關心過我們的村莊、我們的家園。行走在這樣的村莊里,我們的內心發出的不僅是感嘆,更多的是對那片土地的憂傷。現在,我的憂傷誰能懂呢?村莊的憂傷又誰能懂呢?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農村現狀:河南農田大面積撂荒,實拍青海村莊空房幾乎看不到人影
2017-06-11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