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聯合國難民署和國內一批機構、人士在6月20日“世界難民日”這天的煽情表態引爆了席卷中國網絡的抨擊狂潮,據稱連公園里面鍛煉身體的退休老太們都憤憤不平議論自己退休工資才兩千多,難民一個月都有三千多,我對此絲毫不感意外。因為相當一部分掌握較大話語權的機構、媒體、人士長期以來在這些事務上持有“白左”觀念,而且態度倨傲,與中國社會主體民眾嚴重隔膜,在這類問題上遲早會因為某個事件而爆發輿情風潮、淪為民憤焦點。至于那些一直在網上呼吁要求接納他們的“羅興亞兄弟”的民間團體,就更不用說了。從這場風潮來看,中國主體民眾在此事上三觀正常,頭腦清楚,企圖大規模引進外國移民、甚至難民的圖謀不可能成功。
需要說明,盡管有些人一直主張優待難民、大規模引進外國移民,但這些主張并沒有成為中國政策法規,中國政府對外國人居留管理在全世界堪稱最為嚴格,遑論給外國人頒發綠卡、準許入籍了,也沒有向非華僑難民打開國門;對來自特定高風險國家和地區的外國人,我們出入境管理也是格外收緊。某些媒體報道的“難民一個月三千多”(媒體和接受采訪當事難民是嫌這個金額小),出資方應該是聯合國難民署機構,不是中國政府。
中國學人中也不是沒有人提前預見到跨境人口流動的風險。我在《學術前沿》2014年8月下刊發的《當前我國跨境人口流動的風險與挑戰》(原題《國際人口流動對社會治安與國家政治統一的沖擊》)一文,就是2008年動筆,寫成初稿后不斷修訂,歷經十余稿,期間摘編發出少數章節,全文投稿數次碰壁,還被知名人士等等扣上大帽子,2014年基本完整刊發于《學術前沿》,翌年(2015年)歐洲難民危機爆發,這篇論文在學術界、黨政機關包括核心部門、媒體中開始引起不少人關注、轉發。至今情況發展,我認為基本上還沒有超出我這篇論文的分析框架;而這篇論文,又是另外一篇尚未完工的論文(可能要成小冊子了)的一部分。如果實踐新發展到了一定程度,我會再抽時間寫新的論文。
“移民和殖民就是變相的侵略”——美籍黎巴嫩裔歷史學家菲利蒲·希提在其《阿拉伯通史》中引用的這句話,值得我們銘記。冠履倒置,太阿倒持,實屬自取滅亡。
這篇評論22日以《中國要接受難民嗎?很多人不敢給聯合國難民署的宣傳點贊》為題首發于觀察者網:
(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