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4日,《大眾日報》第6版刊登了德州市科學技術協會第一書記李桂發同志的包村事跡,標題為《再干兩年,村子還會大變樣》。同日,《山東科技報》第一版整版也刊發了題為《為村民辦事,要比為自己辦事更認真》專題稿件,內容同樣講述了德州市科學技術協會第一書記李桂發同志的事跡。
是什么讓兩家主流媒體在同一天內刊登同一個人的事跡?說到這,我們首先要了解一下今天的主人公—李桂發。
1打牢基礎,走集體發展之路
李桂發是德州市科協駐董屯村“第一書記”,在一年前,董屯村還是省定貧困村,集體無收入。經過走訪調研,李桂發根據董屯村土地平整,水澆條件好的特點,組織群眾參觀學習土豆、葡萄、大豆等特色種植項目,讓村民真切感受到了合作社和協會的力量。
李桂發帶領村民們建立起了禹城市莒鎮科扶富硒馬鈴薯協會和禹城市莒鎮精品雜糧協會,以每畝1000元的價格,發動黨員群眾流轉土地500畝,按照土地入股分紅,20%留集體、50%用于擴大再生產、30%給村貧困戶會員分紅。
2016年10月,協會種植的馬鈴薯、花生、大豆喜獲豐收,李桂發聯系美東蔬菜、華聯超市、德百超市等農業園區和商場超市,將馬鈴薯、花生、大豆銷售一空,取得銷售可觀的收入,并給村集體上交30500元。
村民們干勁十足,李桂發便趁熱打鐵,他結合本地多年種植優質小麥和花生的優勢,購進了面粉加工設備和花生油加工設備,加工原生態小麥面粉和花生油,2017年元旦和春節期間,面粉和花生油實現銷售收入30多萬元,為董屯村脫貧致富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2鋪好路子,形成駐村工作長效機制
立足董屯村做大做強現代農業的發展思路,李桂發積極聯絡,最終與齊河美東農業科技有限公司達成戰略合作協議。美東公司投資4800萬元,整合董屯村2510畝土地,建設高標準農業現代化產業園區,一期1110畝地目前已經規劃完畢,計劃2017年底,50個高標準智能化蔬菜大棚投入使用。
對于李桂發為董屯村謀劃的出路,作為“娘家人”的德州市科協看在眼里,記在心里,并時常為其出謀劃策。德州市科協黨組書記、主席蔡文曉就曾表示:董屯村的發展一定要打好科技牌,做好人才文章;打好環保牌,做好原生態文章;打好文化牌,做好烈士故土文章。按照德州市科協的要求,李桂發在工作中始終貫穿這三點,逐步形成了駐村工作的長效機制。積極“招兵買馬”,將一些曾在國外公司供職過且精通電子商務樂并樂于到農村發展的人中精心挑選了幾位人才,將他們招致“麾下”,共謀董屯村發展大計。
3情系百姓,體味“魚水”深情
以前的辦公地點離村子較遠,群眾辦事不方便,而該村原來規劃建設的辦公場所地址,因無資金長期廢置。于是李桂發帶頭捐款并發動群眾籌款,沒想到的是,很快就籌到了9萬元,加上德州市科協的幫助,董屯社區服務中心得以順利開工建設。
為了節省建設費用,李桂發和村民們一道,甩開膀子加油干,一個多月的時間就把服務中心建好。起了個好頭的李桂發善始善終,善作善成。“服務中心不能成為空架子,不僅是村兩委的辦公地點,也是成為我們黨的文化陣地、科普陣地。”李桂發明白,扶貧還先扶“智”,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所以在服務中心里,他依托德州市科協的力量,特意開辟了科普圖書室,安裝了數字科普終端,現在許多村民只要閑下來就到服務中心借書看,學知識。
“既要讓百姓們說我們黨好,也要讓百姓們說說我們黨有用。”這是李桂發常常掛在嘴邊的話,也是他的“初心”。帶著對黨和人民的無限熱愛,帶著他在戎馬生涯中練就的敏銳觀察力和養成的艱苦奮斗精神,李桂發扎根在董屯村,繼續投身于帶領村民致富的新事業中。而對于他所說的“再干兩年,董屯村將會大變樣”,我們拭目以待。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