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美日印三國在印度洋聯合軍演畫面。
香港《南華早報》網站7月16日刊登《這場對峙是中國要印度接受變化的現實》一文,作者佐治亞理工學院薩姆·納恩國際關系學院名譽教授高龍江在文章中稱,中印兩國在高海拔的喜馬拉雅山脈地區再度陷入一場軍事對峙,存在已久的兩國邊界問題再次沸騰,或者說情況看上去是這樣。
文章稱,當前這輪對抗系上月在錫金、中國和不丹的交匯地區爆發的,中國當時正在該地區修路。但引發這輪對抗的根本原因是,兩個民族的同時崛起使得該地區局勢出現較深層的震動。
文章稱,中印兩國歷經百年外國占領后于上世紀40年代末脫穎而出,在此后60年的大部分時間里,中國在南亞-印度洋地區的影響力一直很有限,加之西藏高原的險峻地形以及橫亙在中印兩國之間的崇山峻嶺,這些因素都有助于印度防范中國向該地區推進。
如今,隨著中國在該地區的地位迅速提升,中印兩國實力懸殊,上述這些傳統的限定性條件已不復存在,中國在南亞-印度洋地區獲得頭等地位或可實現。
文章稱,中國憑借自身強大的經濟和技術實力,大舉開展旨在實現連通的努力。此外,中國已在印度洋崛起成為主要海軍大國。這兩個因素正在改變歐亞大陸的地緣政治格局。中國海軍已崛起成為一支強大力量,旨在打贏一場“反介入、區域拒止”戰爭。
文章稱,“一帶一路”倡議壯闊的地理涵蓋范圍以及對南亞-印度洋地區的側重在中國發改委和國家海洋局2017年聯合發布的《“一帶一路”建設海上合作設想》中清晰可見。該報告稱,中國將致力于連接中國-中南半島經濟走廊,經南海向西進入印度洋,銜接中巴、孟中印緬經濟走廊,共同建設中國-印度洋-非洲-地中海藍色經濟通道。
印度民族主義者認為,南亞-印度洋地區千年來一直是印度的勢力范圍,這是印度文明從次大陸輻射影響力所形成的局面。中國在這片當時還很遙遠的地區的影響力有時很大,但總體來講不如印度。再有,中國與巴基斯坦已經形成“全天候”友好關系。
文章稱,印度對中國向其周邊地區推進作出回應,即與美日兩國加強合作,因為與印度一樣,美日對中國可能獲得頭等大國地位也很排斥。隨著中國海軍在印度洋成為一支主要力量,美日印三國海軍加強了合作。美印兩國1992年開始舉行一系列年度聯合軍演,日本海上自衛隊后于2007年加入。上述演習的規模和復雜程度也在不斷增加。上月,華盛頓批準向印度出售22架可連續飛行超過27個小時的海上無人偵察機。本月,美國、日本和印度進行了史上規模最大的“馬拉巴爾”演習,演習側重對企圖經馬六甲海峽進入孟加拉灣的潛艇實施偵察。
文章稱,與日本不同,美印兩國并非盟友,印度因此不受美國的保護。印度一直強調“戰略獨立”,事實上也并不希望與美國結盟。文章稱,新德里是南亞-印度洋地區逐步形成的反華遏華圈中最薄弱的一環。美國或許反對中國對印度進行嚴懲,但它可能無法從根本上改變這一結果。此外,印度軍隊現代化進程進展緩慢。解放軍在大多數領域都對印度軍隊具有較大優勢。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