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雖然不懂技術,但這并不影響馬云對技術的尊重與持續投入”。
10月11日,“不懂技術,但真心熱愛技術”的馬云,在杭州和科學家的‘半壁江山’來了一次親密接觸。
根據馬云的構想,未來20年要將阿里巴巴打造成全球第五大經濟體,服務全球20億消費者,創造1億就業機會,幫助1000萬家企業盈利。
從小米加步槍到現在造“核彈”、“導彈”,馬云的底氣在于阿里擁有超過2萬名工程師,500多位博士的人才儲備。
而阿里巴巴在技術研發上的“大招”也終于在今年的云棲大會上如期而至,全程近40分鐘的演講,馬云的精彩觀點頻出:
·如果阿里希望自己賺更多的利潤,我們就是一家沒有出息的公司。
·要成為一個偉大的企業,必須解決偉大的問題,解決的問題越大,你的收益越大。
·阿里巴巴已經活了18年,我們還有84年要走,“達摩院”至少得活85年。
·只有讓企業家和科學家完美結合,這個世界才有未來。
▲馬云
▲馬云在2017云棲大會現場演講視頻
2
那么馬云到底說了些什么呢?請看馬云演講視頻及全文:
各位早上好,這是第八年的云棲大會,八年以前的大會,我們邀請了很多人,最后只來了一百二十幾個人。
八年以后的今天,預計會有6萬人參加云棲大會,其實這是一個科技高速發展的標志事件。
我每次來云棲大會都是充滿忐忑之情,因為我心里沒有底。在所有的科學家、技術人員面前,我其實不敢胡說八道,只能講我自己懂的事情。
昨天我跟十幾位科學家、院士們進行了交流,一個下午大概兩個小時的交流讓我學到了非常多的東西,也思考了很多,今天也想在這里跟大家做一些分享。
3
首先,兩件事上,我不允許阿里吹牛。
大家談中國互聯網界的BAT,一直認為阿里巴巴是技術實力最弱的公司,認為馬云不懂技術。
·我確實不懂技術,也沒覺得不懂技術多丟人,不懂技術裝得懂技術才丟人。
·我確實不懂技術,但是我們尊重技術,我們欣賞技術,我們信仰技術。
在阿里巴巴內部,十八年來,我有兩樣東西不允許同事吹牛:
第一,我們不能吹牛說自己技術很強大;
第二,不能吹牛說自己的服務做得很好。
因為這兩樣東西吹牛都會惹來無數的麻煩。
但是十八年來阿里巴巴對技術的投入可能超過了大家的想象,我們從來沒有一天停下來過對技術的投入和發展。
王堅博士,還有我們公司很多人都認為阿里的技術其實非常強大,但是由于我們商業做得太好了,所以別人認識了我們的商業,我自己也是這么認為的。
如果阿里沒有強大的技術支撐,就不可能有今天的商業,當然,沒有商業的方向,我們的技術也不可能這么持久。
·如果沒有強大的技術,雙十一光棍節的技術根本不可思議;
·沒有強大的技術,我們不可能在短短15年的發展過程中,交易額超過沃爾瑪50多年;
·沒有強大的技術,去年不可能做到每秒12萬筆交易。
我為阿里巴巴擁有25000名工程師和科學家感到由衷的驕傲,沒有他們在背后做強大的支持,我們相信阿里不可能沒有今天。
4
在阿里巴巴過去的18年,特別是前10年,我是不允許公司內部任何人跟我談要成立研究院的,或者叫研發部門,我發現絕大部分的公司“研而不發”。
經常有人跟我講微軟研究院多好、IBM的研究多好,某某公司的研究院多好。
我說,是的,人家很好,你如果覺得好應該去那兒,我們今天做不到這個事。有一天我們要做就要做一個跟微軟不一樣、跟貝爾實驗室不一樣、跟英特爾研究院不一樣的研究院。
而且,前10年對阿里巴巴來講,實在很艱難,我們每天考慮的是生存,我們必須活下來,沒有資金,沒有盈利就做研究院,其實很麻煩。
我們那時候說,必須有好的產品,好的服務,我們有了盈利以后,我們才可以往前走。
但是跨過10年以后,我們認為必須有思考,經過很多年的思考,我們決定成立自己的研究院,所以才有了達摩院。
5
為什么取名達摩院?其實也就兩個禮拜以前的事兒,我在美國突然接到一個電話,那邊跟我說,我們要想成為阿里巴巴研究院,名字已經有了,但我們是做研究院還是叫社科院呢?
我說干嘛一定要去做研究院這樣的說法?干嘛一定要做實驗室這樣的說法?我們干嘛不能創造一個自己的名字?我覺得達摩院就很好。那么達摩是什么意思,英文怎么翻譯?就叫DAMO,這樣叫下來也會慢慢習慣的。
雅虎、谷歌的名字一開始也很奇怪,我到現在不明白intel是什么意思,但叫著叫著可能也就習慣了。
達摩院成立以后我們在思考什么?
阿里巴巴今年18歲了,我們的盈利、收入、影響力各方面已經到了,我們可能擁有了當今世界上最寶貴的資源、最豐富的資源,擁有了大量的數據,特別擁有了全球5億多消費者的信用和支持。
我們更擁有了大量很好的商業盈利模式。
今天的阿里不是一家普通的商業公司,阿里擁有這么多的資源,是誰給我們的?是社會、是時代給我們的,我們必須為社會、為時代、為世界去做一些事情,擔當責任才對得起這些資源。
如果阿里巴巴所有的資源只是挖空心思想賺錢,只是希望自己賺更多的利潤,阿里巴巴是一家沒有出息的公司。
阿里巴巴必須用自己的資源、技術、能力和人才去為世界的未來貢獻自己的擔當。
6
企業要成為了不起的企業
必須解決了不起的問題
很多人說那你們這個研究院到底是什么?未來你們是準備學微軟模式、IBM模式還是貝爾實驗室模式?
我們這個實驗室定位是什么?我覺得不應該是Research for fun(為快樂研究),也不應該Research for profit(為利潤研究),而是Research for solving the problem with profit and fun(為解決問題研究并帶來利潤和快樂)。
二十一世紀的公司,只有解決社會問題才能活下來。一個企業做得多大,在于企業解決多大的社會問題。解決的社會問題越大,責任就越大,利益也就來得更多。
這就是阿里巴巴思考的邏輯。
7
很多年前,我去了一家非常有創新的互聯網公司,可那工程師在講技術時幾乎95%的時間都在講這個技術會給公司帶來多少錢。
我一想這個公司完了,肯定要倒霉,果然這家公司現在已經沒什么名氣,一個工程師如果告訴你這個東西多么掙錢,而不是告訴你這個技術對人類有多大的貢獻,對客戶、世界有多大作用的時候,你就知道他們走了歪路。
所以我認為,阿里的達摩院必須要解決社會問題,任何一個企業,任何一個組織,如果你創造的東西,不能去解決社會的問題,你是不可能落腳的。
上個世紀的企業,你抓住一次機會,或者兩次機會,你會成為一家了不起的企業。
但在21世紀,企業要成為了不起的企業,必須解決了不起的問題,要想成為一個偉大的企業,必須解決偉大的問題,解決的問題越大,你的收益也會越來越大。
所以阿里巴巴希望走出自己的模式,我們會學習IBM,學習貝爾實驗室等等在過去對人類歷史科技發展過程中取得的巨大的經驗和教訓,我們必須走出自己的路。
8
所以,我認為達摩院必須有三個原則:
第一,達摩院必須活得比阿里巴巴長。
·留下一個研究院,把我們的技術、對技術的探討留下來。
·把阿里巴巴的商業智慧留下來。我們要建立湖畔大學,在湖畔大學培養企業家、培養企業家精神,分享我們對經濟、對自身的理解。
·我們也希望阿里巴巴對社會的擔當、家國情懷留下來,我們成立了一些我們所謂的公益基金會。
今天阿里巴巴已經活了18年,我們還有84年要走。達摩院至少得活85年,這是我們的想法。
第二,達摩院要服務全世界至少20億人口。
阿里巴巴還需要在2036年之前打造成世界第五大經濟體。
今天,阿里巴巴的規模和影響力就是指經濟的規模和經濟的影響力已經是世界第21大經濟體。
我們希望經過20年的努力打造成世界第五大經濟體,希望為全世界解決1億的就業機會,為全世界服務20億的消費者,為一千萬家企業創造盈利的空間和機遇。
基于這些,我們希望這個達摩研究院為全世界20億的消費者解決1億的就業機會,創造1000萬的盈利企業的空間。
第三,我希望這個研究院必須面向未來。
它必須解決未來的問題,解決人類未來的問題,這是我想我們對達摩院提出的三個的希望。
9
未來五年給達摩院投入1000億元
達摩院必須具備盈利的能力
至于資金我想得比較多,天下所有研究院都會想:錢是哪里來?要么政府給,要么企業贊助。
而達摩院必須自己能夠具備盈利的能力,天下任何人都靠不住,只有靠自己才能靠得住,所以研究院要學會自營自立。
但不等于我們不給錢。
從今年開始的五年,阿里巴巴集團將對達摩院投入1000億人民幣作為啟動資金,在全球范圍內尋找人才、投入技術、開拓未來,但是未來得靠自己掙錢。
這是我們對未來的一些承諾和思考,同時我們堅定地相信一點,阿里巴巴為什么投入技術?我們相信未來阿里巴巴的利潤是因為技術而產生的利潤,而不是我們的規模。
最后,阿里巴巴達摩院不會是阿里巴巴體系內的達摩院,它是一個經濟體的達摩院,它必須代表這個世界、這個時代。
10
企業家必須和科學家結合
世界才有未來
阿里巴巴在業內也有很多的爭議,特別是我們業務無處不在,很多人講,你們好像什么都做,我還想不出來有什么是我們不做的。
因為互聯網是一場技術革命,互聯網就像當年的電一樣,各行各業都必須要有介入。
我們認為互聯網不應該有界,所以跨界其實樂趣無窮,你們發現我又演小品,又是畫畫,今天晚上還唱歌。
今天晚上唱歌我很擔心的,但高曉松跟我講,“你唱得很好大家不一定很高興,但是你唱得不好,大家非常高興”,給了我很多信心。
其實阿里巴巴是一家我們自己覺得跨界做的還是很不錯的,而且對很多問題有不同的看法。我自己吹點小牛,人家說阿里巴巴你們是外資企業。
客觀地講,阿里巴巴是一家利用外資做得最好的企業。
全世界很少有一家公司,幾乎所有的錢都是外資的,但是服務于中國市場,聽從于中國的創業者。
很多公司外資只占一點點,結果被外資控制了,我們是絕大部分都是外資,用了日本、美國的錢,但一直服務于中國市場。
今天我們也用這個錢去服務于全世界,因為我們要懂得感恩,沒有這些錢不會發展出中國電子商務,但中國電子商務發展以后,我們必須去思考一帶一路,去思考非洲,思考全世界。
所以我覺得一個公司不帶著感恩思想是不可能走得很遠。
▲“達摩院”籌辦座談會顧問們,都是頂級科學家
11
阿里巴巴還有一個跨界做得不錯,我們可能是商業和科技結合的最好的一家公司。
我在大學教了6年書,感覺很多教授、學者看不起企業家,說這幫商人唯利是圖,商人幾乎沒好的。
而商人也奇怪,最看不起的就是知識分子,就說這幫教授講話不靠譜,賺錢也不會,90%的課研都死在實驗室里面。
中國在學者和企業家之間的矛盾以及互相看不起讓人非常悲哀。
但是在美國不一樣,我發現美國絕大部分的學者看起來都像商人,美國的企業家跟科技結合得非常好。
世界只有讓企業家和科學家完美結合,這個世界才有未來。
什么是企業家?企業家是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的一種科學家,企業家的資源極其稀少,企業家必須懂得科技,必須懂得管理,必須懂得人文科學。
12
最近提出的關于企業家和企業家精神,我仔細看了后非常感慨。我覺得企業家和科學家在很多地方是一致的:
第一,優秀的企業家和科學家必須是樂觀。
對未來帶著強大的樂觀主義,你才能做一個出色的企業家和出色的科學家;
第二點,科學家和企業家都必須要有強大的擔當。
強大的家國情懷強大的為別人去解決問題,只有這些,他能夠才能真正具備一個企業家;
第三,企業家和科學家都必須具備創意、創新和創造。
做任何事情都要思考,不能覺得“別人這么干過,我也必須這么干”。
我們必須思考“我有什么樣的辦法可以做的不一樣,有什么不同的方法、不同的思路、不同的途徑、不同的資源,我可以做出更好”。
所以,企業在中國未來的十年,所有的企業家,如果不能跟科學家進行共事,不能跟科學家一起努力去進行創造創意和創新,我相信你的企業是走不久的。
同樣,科學家在中國也必須跟企業家和在一起。企業家不是買賣關系,企業家不是唯利是圖,企業家必須以天下為責任。
所有企業家必須有科學家嚴謹的態度,和追求科學的精神。
所有科學家也要像企業家一樣有結果導向、效率導向和公平競爭的意識。
13
未來不屬于互聯網公司
未來將屬于最會利用互聯網的公司
一件事情幾個方向都在談的時候,意味著一個時代的到來。
最近很多人講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我們講的也是同樣一個事情,就是數據時代。在數據時代,計算將是生產力,數據將是生產資料,互聯網將是新的生產關系。
我們看工業發展好不好,看電力指數,未來我們看社會的計算指數;以前我們看任何城市是否通電、通道路,今后我們看任何城市的發展是要看是否通數據,看互聯網的覆蓋能力。
所以我想未來30年,各行各業將會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未來將不屬于互聯網公司,未來將屬于最會利用互聯網的公司。
現在整個社會對未來越來越擔心,擔心技術將會取代人,技術將會消滅就業,技術將會拉大貧富差異,我相信這些都是空擔心。
技術、科技一定為了人而存在,我們人對技術的擔心是因為缺乏對自己的自信,缺乏對未來的想象力。
任何一次技術革命,確實對傳統的工業、技術、就業帶來沖擊,但是任何一場技術革命都帶來了新的就業。
在IT時代,我們的IT技術讓每個人越來越強大,讓自己越來越強大,而DT技術是讓世界的其他人越來越強大,讓別人越來越強大,讓世界越來越共享。
所以IT時代是“28理論”,DT時代是“82”理論,DT時代必須強調普惠,必須強調可持久發展,必須講究個性化,因為只有個性化才有可能有真正的快樂。
未來的電子商務將會變成一個業務,未來沒有中國制造,沒有美國制造,只有互聯網制造,所以未來所有的小企業,都必須是跨國企業,如果你不是跨國企業,你根本就沒有可能。
所以我希望阿里巴巴達摩院真正要做的是,把技術進行普惠。
全球化因為不普惠被很多人討厭,任何技術公司,如果你沒有辦法把你的技術做到普惠,讓更多人享受這個技術的紅利,我相信這家公司一定走不久,即使走久了也會被推翻。
人類有的時候太狂妄,有的時候太自信。人永遠會超過機器,因為人類有智慧,有價值觀,有使命感,機器不可能相信。
▲圖來源杭州網丨云棲大會現場演示智能設備
14
敢于做“小丑”,我們才有未來
所有能夠定義清楚的東西都不是未來,因為未來面前,我們都是孩子,我們對未來的未知遠遠大于已知。
很多人說,馬云你真了不起,18年以前怎么就能看阿里巴巴那么大,告訴大家我們從沒有想過阿里巴巴做到今天這樣的規模,也沒有想到互聯網會這么快地發展,更沒有想到中國的互聯網會那么發展,更沒有想到這么大的餅居然落到了我們的頭上。
大家也要記住,阿里巴巴18年,我們付出的代價可能是傳統企業至少50到80年的努力,我們沒日沒夜,我們集聚了所有的智慧,所有的能力、體力、智力各方面加班加點才今天。
我們最近經常講擔心未來,但是我們發現沒有,孩子們從來不擔心未來,年輕人不擔心未來,年輕人只擔心我們,我們認為未來是這樣,把他們引入了我們認為的未來。
今天孩子們并不想我們告訴他們怎么做,他們想自己參與怎么做,所以我們未來多把機會留給孩子們,我們解決不了的問題,孩子們會解決,相信孩子,相信年輕人,相信30歲以下的人,他們有很多的能力。
最后第三次技術革命,人類碰上的挑戰會非常之大,這個挑戰來自于我們對未來的恐懼和想象力的缺失。
如果我們過于恐懼,如果不打開自己的想象,不對未來有強大的樂觀主義,對未來沒有擔當,沒有學習和認知能力,我相信人類是悲哀的。
每次云棲大會,我們在這暢想未來,我們在這腳踏實地。
我們希望看到各種技術的碰撞和交流,我們在這能進行更多的技術合作,有更多的跨界合作,只有敢跨出去,只有敢唱歌,敢跳舞,只有敢變魔術,甚至做小丑,我們才有未來,謝謝大家!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