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黨的八屆七中全會上,毛澤東希望領導干部要做到:安排工作計劃時留有余地,給下面點積極性。
毛澤東是公認的出主意的高手,早在江西蘇區時期,紅軍里就廣為流傳:“毛委員有主意。”
可以說,正是由于他在長期的革命斗爭中善于出主意,能出好主意,才使他在眾多的革命家中脫穎而出,成為黨的領袖。
怎樣才能有主意?
“主意”是屬于思想層面的東西,而思想不是天生的,也不是天上掉下來的。毛澤東認為,它主要來源于兩個方面:讀書治學。
延安時期,毛澤東曾形象地比喻:“有了學問,好比站在山上,可以看到很遠很多東西;沒有學問,如在暗溝里走路,摸索不著,那會苦煞人。”他為中國革命出的許多好主意在某種程度上都與讀書有關系。
據跟隨他的人回憶,毛澤東上井岡山時,戎馬倥傯,口袋里仍然裝了兩本書,其中一本就是《水滸傳》。正是因為創造性地繼承了中國農民戰爭的傳統,他才產生了“工農武裝割據”這個主意。
他還曾忠告黨校的學員:“一面做工作,晚上看兩頁書,是可以的,也是必要的。”可以說,毛澤東不單是一個領導者,還是一個高級學者。這與他酷愛讀書是分不開的。
世事磨煉。主意還來自實踐,“實踐出真知”,實踐是認識的源泉和動力。荀子說:“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毛澤東發展了古人的思想,強調人們經過世事磨煉才容易產生主意。
青年時期他就有意識地通過實踐提升自己,1917年,他和一個同學身無分文,竟在湖南鄉下游學一個多月。所謂游學,實際上近似沿村乞討,此間主要靠幫人寫點東西、出點主意之類解決生活問題。但是,這樣可以非常深入地了解下層社會。
要產生好主意,就必須到社會的熔爐里去陶冶。總結經驗是出主意的重要基礎。“解放軍打仗,一個戰役以后,總來一次總結,克服缺點,發揚優點,繼續乘勝前進。”這確是毛澤東的經驗之談。他許多高明的決策,就是這樣來的。
怎樣出好主意?
主意有好壞之分,什么樣的主意是好主意呢?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從毛澤東的實踐和論述來看,好主意主要有以下幾個鮮明的特點:
1、高瞻遠矚。抗戰時期,美軍觀察組成員謝偉思在延安考察,多次向各方面的人詢問這樣一個問題:毛澤東為什么能夠戰勝他的許多對手,成為眾所公認的領袖?結果,他得到的答案幾乎一致:毛澤東“高瞻遠矚”。就是站得高、看得遠,能夠把握事物發展的方向。
毛澤東本人也說過,馬克思主義者不是算命先生,但必須看清前途和方向。正像海倫·斯諾講的:“他順應歷史,又走在歷史的前頭。”
比如,毛澤東在井岡山時期向戰士說:“總有一天,我們這塊小石頭,一定要打爛蔣介石那口大水缸。”稍后,他又提出了那個激動人心的論斷:“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1949年后,在具體工作中,毛澤東特別提醒領導干部,要善于識別風向。樹葉一動,就知道風往哪里吹。特別是要善于識別社會的風向,把問題解決在萌芽狀態。當問題一有苗頭,就能發現它,掌握它。
2、敢于出奇。毛澤東年輕時常對人說,丈夫要為天下奇。朋友們給他起了個外號就叫“毛奇”。俗話說,出奇制勝。毛澤東一生中出了很多“奇主意”,創造了很多奇跡。
比如,四渡赤水。當時,敵我力量相差懸殊,紅軍處于十分不利的局面。但是,毛澤東率領軍隊在赤水兩岸間來回奔走了四次,可謂軍事史上的奇跡。
再如,1947年,面對國民黨的強大攻勢,命令劉鄧大軍挺進中原;
1948年,強令林彪占領錦州,在東北造成關門打狗之勢;
1971年,利用乒乓外交打開中美交往的大門,等等。
出奇,就是想別人所未想,超越常規,于劣勢中取勝,于困境中開出一片新天地。
3、留有余地。出主意,要留有余地,多想幾種可能性。俗話說,要有后手。不管什么事,即使能做得到,也要謹慎些。這是毛澤東出主意作決策的一個原則。
在黨的八屆七中全會上,他希望領導干部都要做到:安排工作計劃時留有余地,給下面點積極性。不給下面留有余地,就是不給自己留有余地。留余地上下都有好處。
過去集中兵力打擊敵人,還要有個預備隊,必要時把預備隊拉出去。現在搞生產也得記住這一點。如果生產計劃、經濟計劃,滿打滿算,不留一點余地,很容易造成虛假現象。
留有余地是政治問題,也是工作方法問題。意思是說,好的主意,都有可以變通的空間,從而能讓領導者進退自如,可伸可縮。
4、設想最壞。領導者出主意時,不能只考慮有利的、好的方面,還要考慮到不利的、壞的方面。諸葛亮說過:“欲思其利,必慮其害;欲思其成,必慮其敗。”毛澤東出主意,就是一方面爭取最優,一方面又總是想到最壞的可能性。
黨的七大以“勝利的大會”載入史冊。當時,形勢一片大好,毛澤東卻出人意料地大講“要準備困難”,什么困難呢?
他一口氣講了十七條,諸如挨外國人罵、國內大罵、失去幾大塊根據地、爆發內戰、外國干涉、天災流行、赤地千里等。
他解釋說:“如果我們不準備不設想到這樣的困難,那困難一來就不能對付,而有了這種準備就好辦事。”這十七條困難,后來有的是果然遭遇了,有的是部分地出現了。然而,因為早有估計,毛澤東和黨始終處于主動地位。
1949年后,他仍然強調,“我們得了天下,還是要從最壞的可能來設想”,要“在最壞的可能性上建立我們的政策”。有了這種設想,就可以從容應對一切,做到心中有底、遇變不驚。
從毛澤東評史看“出主意 ”
1、領導出主意,最常見的是在一些重大決策上發揮關鍵作用。提出主意的快慢和好壞,體現決策水平和謀斷能力的高下。毛澤東在1959年3月的鄭州會議上,曾比較三國時期幾個主要集團勢力核心人物在這個問題上的差別。
他認為:曹操多謀善斷,最厲害;劉備也很厲害,卻稍遜一籌,“事情出來了,不能一眼看出就抓到,慢一點”;袁紹則根本就是“見事遲,得計遲”,屬不稱職的領導。
2、見事早,得計早,是提出好主意的一個前提。為了具體地說明這個問題,毛澤東還曾舉了蔣介石在遼沈戰役中的一個例子。
他說:“蔣介石就是見事遲,得計遲。形勢已經出來了,他還沒有看見,等到看見了又不好得計。比如遼沈戰役時他對衛立煌的部隊,總是猶豫不決,最后才下決心,強迫他去熱河、到北平。如果早一點,我們圍攻錦州的炮一響就讓他馬上走,我們就沒有辦法,只能切他一個尾巴。如果在我們還沒有打錦州時,就把沈陽、錦州統統放棄,集中于平津,跟傅作義搞在一起,我們也不太好辦。”這個評點,符合遼沈戰役的戰場實際,指出了國共雙方統帥部的決策快慢之別。
3、見事早、得計早的謀斷力,總是在實踐中包括總結失誤的經驗教訓中積累和增長起來的。一個成熟的領導者,對有的事情可能見事早,得計早,對有的事情則未必。毛澤東曾經坦言,新中國成立后,對有些事情自己也沒有料到。
1959年4月在上海召開的八屆七中全會上,他說有兩件事沒有預料到,“一個是反斯大林的大風潮,全世界的共產黨跟著倒霉,連我們也無光彩,蘇共也沒有光彩。再一件就是沒有預料到經濟指標定高了。1月上旬我召集的那個小會,陳云同志講估計完不成,這種話應該聽。”反思在見事、得計問題上的不足,本質上就是總結經驗,以便更好地出主意。所以毛澤東1941年就講到,“善于總結經驗,就是領導者的任務”。可見,總結經驗也是“出主意”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是最終提出好主意的重要認識基礎。
4、出主意、做決策不是一個人的事,通常情況下要有一個聽取別人意見、汲取別人智慧的謀斷過程。按毛澤東的說法,要“多召集幾個會議商量,然后才能有斷,所斷便是善斷”。劉邦被毛澤東視為“從諫如流”的一個歷史典型,在1964年1月7日的一次談話中,毛澤東詳細講了劉邦納諫善斷的幾件事情:
一是聽張良勸說,把已處于舉足輕重地位的韓信封為齊王;二是楚漢劃界鴻溝后,聽張良、陳平之勸,乘勝追擊引兵東向的項羽;三是劉邦稱帝后欲建都洛陽,聽齊人劉敬建議,定都關中長安。這些見事早、得計早的主意,雖然不是劉邦提出來的,但他能及時采納決斷,作出明智選擇。更重要的是,在關鍵時刻總有人給他獻計,改變或完善他的想法,不能不說與他平時注意營造“出主意”的氛圍有關。毛澤東在讀《史記·高祖本紀》的批注中,說“項王非政治家。漢王則為一位高明的政治家”。這個判斷的依據,恐怕與劉邦在“出主意”這個問題上遠遠超出項羽緊密相關。
5、最重要的出主意,當然是確立路線方針。對執政者而言,尤其如此。西漢初年,劉邦、蕭何推行“無為而治”、“與民休養”等政策,是符合大亂之后基本國情的聰明選擇。
繼任者曹參“蕭規曹隨”,打下了“文景之治”的基礎。此后漢武帝改行以法家之術為主的積極進取的執政方略。他的孫子漢宣帝堅持這一執政路線,但漢宣帝的太子(漢元帝)卻勸宣帝改變這一執政方略,多用儒生,以行德教仁柔之道。宣帝很不高興,罵道:“亂我家者,太子也!”毛澤東很注意漢宣帝父子的這場爭論。
1966年3月,在杭州的一次談話中,毛澤東提到:漢元帝用《詩經》治國,“儒學”治國,漢宣帝對他說,漢朝要亡在你的手啊!西漢一代,也確實是從漢元帝手上出現衰變的。由此看出,執政者確定的路線方針這個大主意,是如何鮮明地直接影響著社會的盛衰。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經驗教訓 ?
? 他山之石 ?
? 讀史明智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