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99国产精品尤物-国产高清色播视频免费看-男生肌肌往女人桶爽视频-精品国产-91PORNY九色|www.jqdstudio.net

|  站內搜索:
網站首頁 > 學術探索 > 人文歷史 > 閱讀信息
王春曉:武則天親撰的《述圣紀》殘存碑文研究 ——一件湮沒在中國歷史長河中的重要歷史文獻研究
點擊:  作者:王春曉    來源:昆侖策網  發布時間:2023-06-04 11:20:47

 

 

 

“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一個十分響亮的口號,所謂復興的本意是指:

 

衰落后再興盛起來的意思。說中華民族的衰落,指的是清末之際特別是鴉片戰爭之后,中華民族已經到賠款、割地積貧積弱任人宰割的境地。“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中國共產黨革命和建設的初衷和堅強信念。 我們今天的“復興”并非簡單的回到哪一個時代。但我們需要回望歷史, 把中華民族在世界人類文明發展進程中興盛的場景和輝煌時代作為一個參照點 (reference point)。

 

縱觀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歷史,真正持唯物史觀的中國學者都明白,從政治、軍事、經濟、思想文化諸方面細數,自秦以降,漢、唐、宋、元、 明、清這些朝代中,中華民族最興盛的高峰顯然是在唐代。正如美國歷史學家斯 塔夫里阿諾斯,他在《全球通史》當中做出了這樣的判斷一樣: “羅馬崩潰之后,歐洲進入了中世紀,而中國則突飛猛進,一直是世界上人口最多、 最富饒、最先進的國家。從公元 6 世紀到 16 世紀,中國文明以其頑強的生命力 和對人類遺產的巨大貢獻,始終居于領先世界的地位。”這樣的評述是公正的。

 

當代學者余秋雨也曾在其《仰望長安》一文中發見: “在公元 7 世紀的時候,長 安城的人口多達 100 萬,羅馬的人口已經不足 5萬,即使羅馬還沒有衰落的時候, 它在面積上也只有長安的 1/7。如果要比較城市的話,當時世界上比較像樣的首 都,還有兩個。君士坦丁堡是拜占庭帝國的首都,它是連接東西方的一個樞紐; 巴格達是當時氣勢如虹的阿拉伯帝國的中心。但是如果把這兩個都城加起來,不管是面積還是人口,還不到長安的一半”。可見中華民族在唐代的輝煌。其興盛程度曾經達到了當時人類文明的至高點。 在人類文明發展的這近一千多年當中,中華文明的至高點是唐代是一個不爭的事實。而縱觀唐代近三百年的歷史中,顯然中華民族最興盛的時期在唐太宗時代的“貞觀之治”至唐玄宗時代的“開元盛世”這一歷史時段。而唐太宗的“貞觀之治”時間不過二十幾年,無論政治如何清明,如何任賢用能,必竟尚在戰后恢復之初;而唐玄宗早期確有勵精圖治的興盛的時段,但也是唐代衰落之始,到 李、杜時代已經呈現出“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景象。實際上唐代穩定發展其實還有一個“二圣臨朝,日月當空”的高宗、武曌時代。

 

歷代對于唐高宗李治的評價,由于各種原因其實并不客觀。高宗李治在執政過程中基本遵循了唐太宗秘傳的《帝范十二條》只是因為他長期患頭風病確實需要武則天協助執政。從高宗李治本人來說,他在文治武功方面也是可圈可點的。只是關于高宗李治沒有得到后代歷史的公正的評介。其原因竟然是認為因李治超度武則天而將“武周之亂”的帳算在李治的頭上。如果我們公證地從歷史唯物主義的角度看,從當時經濟、政治、文化的發展看,武則天稱帝的后周時期,也并不是歷代文人所謂的衰落時代。正如我國著名歷史學家羅元貞教授認為: “武則天執政約五十年之久,上承“貞觀之治”下啟“開元盛世”好像一座過渡的連接兩岸的大橋,而且是一座大拱橋,有高度的出眾的自己的特點。”(見《武則天與乾陵》P76

 

出現這樣的情況一方面是因為封建的唯心史觀在作祟,另一方面是歷史文獻記載的缺失造成的。正如余秋雨在《仰望長安》中指出:對于唐代的記載非常缺失,除了那些被后世津津樂道的朝庭弄權,后宮爭寵的故事之外,我們對唐代的經濟、貿易、文化、科技發展的記載也不多,并且不系統。 對于高宗李治的評價,應該說比較公正的評價應該是武則天親撰《述圣紀》。

 

中國是一個注重歷史文獻記載的古國。但在歷史上從來沒有這樣一個情況,那就是武則天為高宗李治所撰《述圣紀》碑文竟然沒有收入皇家檔案,同時也無拓本流傳。在中國所有歷史文獻中,根本找不到《述圣紀》全文。這不能不說是一件非常蹊蹺的歷史迷案。唐高宗李治(628721日~6831227)崩逝于宏道元年十二月。時年55歲,武則天時年61歲。文獻記載:光宅元年(684)正月初一,改元嗣圣,大赦天下,中宗立韋氏為皇后。武太后撰寫《高宗天皇大帝溢議》及《述圣紀》。以韋待價為山陵修作使,率兵民營造乾陵。五月十五日,高宗靈柩運往長安,武太后作《高宗天皇大帝哀冊文》,留鎮洛陽。八月十一日,葬高宗于乾陵,廟號高宗,刻述圣紀碑立于陵前。顯然,碑文撰寫時間在武則天61歲的時候。其后,武則天稱帝到82歲。其間不可能有人毀壞碑文,也不可能沒有人記載《述圣紀》的碑文文本。中國從漢代以來碑文、墓志都很流行。許多并不有名的碑文都能留下來,但《述圣紀》這么有名的碑文卻沒有歷史記載,這不能不說是一件怪事。高宗崩逝后,武則天一直實際掌權,沒有人可能打壓她。更不可能封殺她寫的文章、碑文。并且高宗李治的碑一直立在乾陵那里,在武則天去世前應該沒人敢動,至少屹立了二十一年。

 

 

(圖一)乾陵述圣紀碑現貌

 

然而《述圣紀》碑文文稿全文不見歷史記載,碑文也沒有完整的拓片。這在中國歷史上一件重大的歷史文獻不見記載是一非常罕見的事。

 

一、關于《述圣紀》碑及碑文基本情況

 

《述圣紀》碑。全碑七節,高六米多,由七塊大石組成,又稱七節碑。頂為廡殿式頂蓋,下為基座,中間五節為碑身(如圖)。第二節兩邊各雕有一力士雕象,碑身第一節、第二節無字。第三節開始刻正文,目前上面還可見一些文字。第三節即碑文第一石上是整個碑文字最多的一塊。從右至左書寫,共有46行(見圖二)。

 

 

(圖二 碑身第三節及風化情況)

 

(圖三 第四石部分拓片及文獻內容對照)

 

《述圣紀》在中國歷代修史中,為何不錄全碑文字?原因不明。其文獻僅在清代人所編的《全唐文》、《金石萃編》、《唐文拾遺》和《八瓊室金石補正》等四部文獻中有記載,我們可見到古人記錄的部分文字。其中《全唐文》之《述圣紀》共770余字,《金石萃編》之《述圣紀》共1000余字;《唐文拾遺》之《述圣紀》共1200余字;《八瓊寶金石補正》之述圣紀共385字;且有些為重復,因此,至今不能合成一篇全文。因此《述圣紀》全文就無法看到了。

 

從碑文殘字推斷此碑全文應該是46行,每行120字,全碑大約5500百字左右。高宗(生于628721日~卒于6831227)從公元紀歷算,應該是死于55歲上,估計《述圣紀》碑文字數與高宗壽數相關。

 

而第四節,即碑文第二石風化嚴重,但還可見部分文字。而第五節即碑文第三石因倒塌后石面(刻字面)埋于土中風化更為嚴重,已經完全沒有文字。第六節即碑文第四石在1957年時亦尚存有少量文字,但風華更為嚴重。僅能依稀見到少量文字(見圖四)。而第七節為該碑的底座,無文字。

 

 

(圖四  1957年拓片 第四石右下角拓片113行內容)

 

二、目前碑文情況及現存在文字

 

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1957年陜西省文化局會同乾縣人民政府整修乾陵石刻時,原陜西省文管會賀梓城先生對此碑從歷史文獻到實地考察,對《述圣紀》碑文進行了非常詳盡的考證。收錄了約1500余字,發表在《文物》雜志1961年第3期上(見圖五);賀梓城先生還將各石拍有照片,并將各石所缺省的文字定位(因第五節全無一字,故只有第三、五、六節碑石拓片、文字考對),并標出缺字分布及缺字位置。應該說這個工作有著非常重要意義。因為這樣,就能將碑文根據歷史記載還原原碑在有記載時的情況。(如圖五)

 

也就是說賀梓城先生記錄的缺字情況只是“七節碑”的第三節、第四節、第六節文字。他文中的表述是將第三節為第一石,第四節為第二石,第六節為第四石,因第五節完全沒有文字,故未記錄。也就是說我們在算缺字時,每一行到第五節時都應增加30字的空缺,才是實際空缺字數量。

 

 

(圖五《述圣紀》碑文現存文字及缺字分布)

 

由于七節碑每石每行字數為30字,因此,我們就可很方便地根據拓片文字對位,以及文獻文字位置制作出第一石照片對位復原圖。因正文第一石頭是46行每 行30字,雖然現代的拓版并不清楚,但我們可以將其文獻按圖恢復到文獻記載年代(見圖六)。

 

 

(圖六 (根據文獻及碑文第一石照片對位復原)

 

(圖七 現有照片、拓片在碑中的大概位置。)

 

有了這些文獻資料,我們基本可以確定這些殘字的準確位置。文獻上文字分布在碑的哪些位置便非常清楚了,根據當年拓片及照片我們可以非常方便地用PS技術將拓片在石碑上的位置標示出來。(見圖七)

 

有了這些前人的研究成果,我們基本上可以比較清楚地了解《述圣紀》碑目前的基本情況。但是非常遺憾的是,目前記錄下的文字僅有1500多字,離五千多字的原文還差很多。然而好在1980年,乾縣人民政府組織編寫《乾縣文物志》時,乾陵博物館張永祥先生又對此碑作了詳細全面的文字考證,最后確定,述圣紀碑現存文字1630個,收錄在《乾縣文物志》(見圖八)上,這是自宋代以來收錄文字最多的一次。

 

 

圖八《乾縣志》記載《述圣紀》清代以降所存全文

 

三、從研究《述圣紀》碑文內容到武則天的研究

 

(一)《述圣紀》碑文內容

 

《乾縣文物志》根據尚存碑文文字分析,以及專家學者認定。《述圣紀》碑文內容大約有如下十多個方面內容:

 

1、敘述了高祖李淵順天應時,叛隋興唐之舉。

2、敘述了太宗李世民平定戰亂,奠定貞觀盛世之業基。

3、敘述了皇后懷高宗李治時有吉祥之兆。

4、敘述了高宗幼時有烏鳥入懷之祥。

5、敘述了高宗初立太子時的一些事。

6、敘述高宗李治被立為皇太子的原因。

7、敘述了高宗跟隨太宗至并州及太宗患癰之事。

8、敘述唐太宗的對外戰爭失敗后,開始令高宗總知軍國事。

9、敘述了太宗患病后,太子晝夜不離其側的情況,以及對高宗孝行之嘉獎。

10、記載了唐太宗駕崩及高宗即位之事。 

11、歌頌唐高宗的文治武功。

12、敘述了高宗老來期求長生不老之術。 

13、敘述了記高宗駕崩年月。 

14、敘述了高宗遺囑:即戒厚葬,藏習之書隨葬。

 

除了這十多個方面其實,我們還從從殘碑中可以看到很多內容。由于碑文是用駢文所寫,很多情況是一半不全,從初唐駢文的寫作上可以大致弄清殘缺部分的內容。因為初唐駢文是上、下句是基本對仗的。從前文即可知下文的句式結構及字數(中國古代是不用標點的)即可能撰寫的內容。這樣一來,可大量增加佚文內容。因此,《述圣紀》所寫的內容結合唐代歷史及高宗的生平給后人以更多的窺視的空間。加上武則天在撰寫《述圣紀》時同時寫有《高宗天皇大帝哀冊文》(此文獻是保存流傳完整的),關于高宗的生平事跡其實是非常清楚的。

 

(二)撰寫《述圣紀》作者武則天的歷史地位

 

通過查閱高宗、武則天年譜及武則天歷史文獻,從歷史文獻資料看,我們不難發見武則天實際是一位才華出眾的學者,是歷史罕見的非常偉大的女性,是一個造詣極深的政治家,是一個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杰出歷史人物。正如我國著名歷史學家羅元貞[1]教授認為:“武則天執政約五十年之久,上承“貞觀之治”下啟“開元盛世”好象一座過渡的連接兩岸的大橋,而且是一座大拱橋,有高度的出眾的自己的特點。”(見《武則天與乾陵》P76

 

在武則天執政的時期(包括武周時期),她在國家制度創新方面有許多國家制度層面創新之舉:如設立國家層面的“顧問智囊團制度”——組織“北門學士”參與國事討論,創立殿試、設立武舉、創立百姓“對國家政治管理的“意見箱”——銅匭;用人方面開創“南選”[2]制度,強調對于“嶺南”及貴州一帶人才的選用(見舊唐書)。在用人方面,首開“申滯制度”,若某職久不提拔,充許本人“申滯”。這些用人方面的制度都很有創新。

 

在社會發展上,對百姓,破除種姓制度。改《氏族志》,定《姓氏錄》提倡種姓平等。制《外戚誡》,發《求賢律》,意使“賤庶之賢不遺于草澤”。在經濟上重農業,提出“建言十二事”首項便是“重農桑,薄賦徭”。

 

在文化方面,羅元貞先生認為:“武則天執政時期,是中國文化空前發展、空前隆盛的時期。在詩、文、小說、史學等方面出現過七個第一。”(見《武則天與乾陵》P79

 

從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看,武則天不愧為封建時代杰出的政治家。在人類文明進程上,她組織編寫的《古今內范》、述釋《紫樞要錄》。制《百寮新誡》,立《維城典訓》;組織譯編一千三百卷巨形辭書《三教珠英》;一千卷的全世界第一部大百科全書《文館詞林》。還有一個重大功績是組織人才編輯了中國第一部國家藥典《新修本草》,這些都對中華文明,乃至人類文明的進程上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

 

(三)需要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重新對武則天進行評介

 

唐代以降,由于封建制度“三綱五常”的封建禮教勢力,造成了對婦女的歧視。正史、野史及各類文藝作品,特別是近代小說、戲劇、電影、影視劇的粗制濫造、隨意戲說,嚴重扭曲了這一歷史人物的真正歷史面目。正如羅元貞先生指了出:“后世的史書、戲劇、文章,對她發出的誹謗、污蔑、造謠攻擊都是錯誤的、徒勞的。” (見《武則天與乾陵》P81

 

即使到了今天,對武則天的評介也是如此。比如《武媚娘傳奇》90多集的電視劇,全是爭寵、宮斗內容。到了60多集后武則天才進感業寺。實際上武則天14歲進宮與唐太宗的交集的時間有限,地位只是才人,與后宮爭寵從何說起。該劇直至90多集只演宮斗不講歷史。更有各時期港、臺電視劇、電影更是戲說成風,完全可以說這些所謂文學作品,甚至歷史記載均帶有封建禮教傾向。如“男寵”之說明顯違反人類生理常識。武則天垂拱元年(時六十三歲)始用徐懷義為白馬寺主持(歷史記載是因其知風水懂建筑)而;神功元年(時武則天已經七十七歲)始用音樂家、詞人張易之、張昌宗時,武則天已經是古稀之年。其時加之宮中侍衛林立、宮女眾多,自己立有《內訓》,二張是否可能屬“男寵”顯然是后世文人的臆說。

 

另外如“殺太子之說”,《資治通鑒》記載 “(上元二年四月)己亥,太子薨于合璧宮,時人以為天后鴆之也。”司馬光也指出:“《實錄》、《舊傳》皆不言弘遇鴆。” “按弘之死,其事難明,今但云時人以為天后鴆之,疑以傳疑。” 可見“鴆太子說”也是值得懷疑。

 

其實高宗在《賜謚皇太子弘孝敬皇帝制》中有更明確的說明:李弘自被立為太子后就染上癆瘵,又接受父君之命帶病理政,以致操勞過度,使舊病加劇,最終病卒。可見其父、官方認定李弘是因癆瘵惡化而死。從武則天親撰《升仙太子碑》之情深意切,沒有殺兒子、殺太子的動機。筆者個人認為,實際上這些都是舊貴族之后,封建史學家、文學家們的穿鑿附會、臆測與誹謗。由于今之影視作品的推波助瀾,給全球影視觀眾,特別是華人廣大電視觀眾留下十分錯誤的歷史人物形象。這全完可以說是對一個中國歷史上杰出女性的歷史謠言。一種變本加利的誹謗。甚至一些歷史研究學術文章也大都沒有從歷史唯物主義的角度正確評介這一歷史人物。

 

筆者認為,從今天的角度看,對一個歷史人物的評價,應該從對人類文明進程促進的高度、從中國歷史發展的高度,從哲學的高度、從當時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高度、從人類語言文化發展的高度、從當時國家人民總體利益的高度來看待一個歷史人物。

 

四、關于如何修復重大文化遺產的思考

 

通過筆者多年的深入研究,從對《述圣紀》碑文的研究轉向對作者武則天的研究。通過反復研讀這些歷史文獻,我曾經有一個大膽的想法,利用當今互聯網大數據查閱十分方便,知識大爆炸、資料大公開的有利條件,從希望能從24史、《永樂大典 》、《四庫全書》、《續修四庫全書》等歷史文獻中找到全文,但還是一無所獲。后偶見文物修復陶器的展覽。多年前曾冒出一個想法——是否可以根據《述圣紀》現有的文字,象修復文物一樣,補全《述圣紀》的文字?多年來由于《述圣紀》缺字確實過多,加之工作較忙,也就放下了。后來這個事一直壓在心里,上世紀九十年代有一年陳忠實先生到貴州采風,我全程陪同。談及此事他也感到蹊蹺。

 

 

(筆者與陳忠實先生在黃果樹瀑布下的留影)

 

陳忠實先生還向我介紹了他所知的一些情況。我談了能不能對《述圣紀》碑文補綴的事,他非常吃驚我的想法。認為缺字實在是太多了。

 

 

(貴州作家何士光(左三)等陪同西安作家陳忠實(左二)等考察團一行在龍宮留影。筆者右三)

 

隨著這些年筆者閱讀了不少歷史文獻和相關書籍,對碑文進行了研究,發現其實也應該可以一試。其原因有幾點:

 

1、有賀梓城先生在1957年對碑文及時作了碑文缺失字的定位,并知道每石行數為46行,字數為30字。這就提供了很好的基礎。

 

2、上世紀八十年代乾縣人民政府組織編寫《乾縣文物志》時,乾陵博物館張永祥先生又對此碑作了詳細全面的文字考證根據各種文獻和現代手段將《述圣紀》殘字從1500字提高到了1630字。同時,由于當今網絡發達,可以很容易對一些缺字不多的地方根據百度中的“詞語”功能,可查該字可能組成的詞組進行選配。這樣許多處的缺字應該可以確定,如此,準殘字可達2000余字以上。

 

3、從目前互聯網上我們可以很方便地查閱到新、舊唐書《則天本紀》、《則天皇后傳》等武則天、高宗年譜、及各類歷史資料。對唐高宗的歷史功績比較便于查閱。

 

4、武則天寫過不少文章,對其用詞、用典及行文習慣可以模仿。

 

5、武則天在撰寫《述圣紀》碑文同時,寫過《高宗天皇大帝哀冊文》此文全文保存完整。其時的情感和內容有相同相似的地方,有些文字放在石碑的補綴中應該是比較適當的。

 

6、由于《述圣紀》是用駢文寫就,其特點是前后兩句,字數一樣并且還有一定的對仗關系。這種文體又稱“駢賦”,日本流行至今稱“俳賦”其特點是通篇基本對仗,兩句成聯,但句式靈活,多用虛詞,行文流暢,詞氣通順,音韻自然和諧,駢賦的體制特點是,除了使用“發語”外,幾乎通篇對聯,技巧出新;煉詞熔典,講究一定聲律;猶如對聯串綴成文。但較之唐代律賦,則四六未嚴,平仄隨意。

 

7、從對《述圣紀》的破釋看,將其分行斷句,我們就可發現在許多地方若是按駢文寫,其實許多地方就有如給上句填下聯一樣,這就給補綴《述圣紀》碑文提供了很好的基礎,也就是說,如前句用的是四六,后句句式必定是四六句式。由于全文是采用“基本對仗”的方式寫就的,就很容易知道下一句缺的字應該寫的是什么。其句式如果前是七言后必是七言,而前文是九言,補綴當然應該也是九言,并且要與前面內容相銜接,當我們對啟宗的歷史成就比較清楚的時候,就知道這應該是寫什么內容了。

 

8、筆者多年來一直研究、寫過這種駢賦,曾在止世紀1996年撰寫過一篇駢賦《祭黃皇陵》(后收入三秦出版社出版的《中華魂——黃帝陵祭文對聯集錦》一書中)

 

9、這些都是對《述圣紀》碑文補綴的有利條件,但是對于《述圣紀》第三石即“七節碑的第五節上,由于風化嚴重全無一字,則是一個重大的難點。好在有些地方正斷前句,后句知道應該是多少字。而對于一句正好在二石處完結,這些地方就只能根據歷史事件,用三個四、六句(30字)式補綴,在無法準確敘述歷史的情況下,則再作考慮。

根據這些個方面的考慮,筆者試著根據賀梓城先生及現存考證出來最多文字的《乾縣文物志》版本,作《述圣紀》的補綴。補綴原則一是根據原文十多個方面基本內容進行填補,二是嚴格按現在缺字位置補字。希以組成一篇基本可讀的文章。因其缺漏太多,力恐不及。好在當今互聯網發達,歷史典故、文獻好查,所涉及人事均有歷史詳為記載等,而上“度娘”相當于請了教無數老師,故終得以完成完成,不當之處請指正。

 

2023329

 

附:《述圣紀》補綴版

 

(圖片已作特殊處理可放大多倍。紅字部分字為《述圣紀》拓片遺留文字)

 

注釋:

 [1]羅元貞(19061993),字季甫,號難老園、天下好事者,廣東興寧寧新人。1929年起,先后在上海社會學院、北平大學等院校學習。1935年,赴日本東京早稻田大學文學院留學。1939年以后,先后擔任北京大學日語系、長春大學(后改名為東北師范大學)歷史系、山西大學文史系教授。1951年,在《光明日報》上發表《武則天問題批判》,史學界從此開始對武則天進行認真研究和重新評價。著有《武則天研究》、《武則天集》(與人合編)、《武則天評傳》等。

[2]高宗上元二年,以嶺南五管、黔中都督府得即任土人,而官或非其才,乃遣郎官、御史為選補使,謂之“南選”。

 

附:述圣紀全文

述圣紀[1]

 

朕聞:陽耀陰凝,混元所以二分。天覆地載,乾坤必然一統。峰高水長,山河當可互濟。炎帝神龍,締造仰韶文化之精典。黃帝軒轅,肇啟紅山文化之先河。堯舜以身作則以立德,夏禹無私治水以立功。三皇建宇,以德能而辨賢愚 ,五帝開國,以實績而分功過。武王興師九戰沙場而除紂,文王演《易》突悟人倫之興衰。高宗見之矣:粵若稽古[2],勇者為帝。唐神源流,賢者封圣。秦皇羸政掃六合而一統華夏,高祖劉邦贏霸王于智勇雙全。北周之禪讓,文帝重振華夏朝綱。楊廣原無道,殺兄廢弟廣行暴政。重賦強役,餓殍遍野。隋祚唐代合天意,開元盛世遂民心。是冬之飛沙走石而風蕭蕭秋。非弄犢之徵音[3]而致雨茫茫夏。巍巍圣跡俱為薙草之場,喋喋齊萌同變亂麻之域。源在于宮庭,流布于四方。本在驕奢,末在為政。荒唐官吏,貪殘致百姓于水火之中。民怨沸騰,侵漁驅黎民于勞役之路。怨聲道載,天道不平瓦崗起事。分臟不勻,朝堂紛諍江都兵變[4]。命殞新都殘宮[5],遺恨秦淮煙云。丹陽夢破,遂有詞曰:

高祖神堯皇帝:晦電凝禎,流虹降祉[6]。鐘昊穹[7]之眷命,滅兇殘之鑿齒[8]。杖鉞[9]披圖,劈浪斬荊。除蒺汾水抵御突厥[10]屢傳其攻堅之大捷,為匡皇權率兵南下兵起晉陽[11]攻克霍邑[12]。備歷艱虞掃清叛亂,為免兵燹[13]直下長安。百城氛昆[14]旦夕廓清,上穩四維下安子民。功勛超然八荒之表,德追巍峨胥庭[15]之上。高祖曾贊曰:太宗文武圣,皇帝資靈寶,緯挺睿金英。稟赤帝[16]于南宮,拯黎民于水火。災救拯溺,仁霈庶民。武功蓋世,雷霆威振。于移山蕩海文華超群樂合禮洽,于宮庭朝堂浮金輕玉[17]羽拂聲震。文韜武略,集三墳五典[18]之智 。睿智聰穎,通八索九丘之靈。言出犀利,起雷電于九洲。情若飛鴻,動風云于四海。斮鯨而生獻祭,繳虵[19]而殪[20]封狶[21]。殲猬結[22]而殄[23]鴟張[24],疇野[25]裂而阪泉震。白波靜而暗流涌,黑水狂而勢頭衰。金殿誕睿,臣軒頊[26]不臣之臣。彩虹流渚,仁湯禹未仁之仁[27]。開邊服遠,萬國千里朝覲。飛車乘輦,遠封禪赴泰山。重奠先基,重增輝于前賢。革故鼎新,調五氣于明堂。虹渚祥開,降仁慈于萬民。懷社稷逮乎[28]夢醒,升宸席[29]無愧先帝。依折扆[30]臨明臺而養正,叢衢堂以居尊宵衣[31]兢。若厲[32]之懷,旰食[33]于晏寢之前,圖強之夢,常念于警醒之后。無閑別念,閱盡前賢之書。常惦教誨,欽奉太宗遺言。道隆金鏡[34],以社稷為大任。肅貪平亂,以則律為準繩。功過分明,賞罰無論仇親。天道平準,濟貧不遺路人。察垢明明鏡之光,覓能尋賢者粵在。賢者用其德,能者用其功。高宗大帝焉:爰初在孕,及乎載誕。見龍登寢其宵有夢象之符,體騰若升仙虹,渚降靈而誕睿。四聰神授六藝若自命根生,晦跡[35]登序[36]韜光而常善養晦。集瓊萃文,綴玉華章。南風散弦,西云應呂。謙和忍讓,問寢承親。五龍開運,自帶圣靈。前若有太宗肇因觀景船頭。后必有鯉魚騰波逥沂迎舟。惠霑動植,情洽生靈。有錦鯉入大帝之懷,紫翼錦鱗與常有異。排黼帷[37]而莫懼,依繡襖而無言。睛定神凝,眸如寒江之漁火。紅唇皓齒,鼻若紅翡之懸膽。初蒙誨化,聰穎敏銳而好奇。岐嶷端審[38],處事謹慎而忍讓。寬仁厚愛,謹其言謙和待人。慈心仁義,順其美而救其惡。倏降祥瑞,飄裊徘徊而下。仰手接之,竟一三足鳥焉。即捧之以獻太宗,太宗接傳于圣后。遂謂圣后曰:烏為慈孝之鳥,復是太陽之精。天意若曰此兒其以愛復示其慈,圣后對曰必因父皇之特深寵異。無邪天真,謹慎率直。三歲封晉王,五齡任都督。拂髦[39]之年,即悟為臣盡忠事兄之道理。年方十五,立為太子觀決參議立君側。獨自乘花之帷幕,折桂樹屏。持斧作牧之軒駕,斬荊破棘。初入明堂,傳圓化方。初涉藝門,生知自遠。若砥金之含彩,同瑩玉之開啟若乍現瀅光如寶刀之初鍛;似鋒芒含章謹行初涉奏章。國之決策,求教于父皇。社稷之事,則小有主張。春望江山,愿青山春常在。秋獵牧場,聽號角震天響。冬藏常抱恙,讀圣賢之書。久之迺今,聞年已過.倏然遇疾復何堪,此容不當作頹廢。輕車簡行莫不充行。莫能正履衣未嘗解帶,暨陰明落照柔范[40]韜儀。盡儲胤之職虔膺其使命,常覽帝范百家春秋詩經。默記經典,興而唱和問安問寢。禮周儀全,虔誠進殿恭敬出宮。有禮而行,克已復禮仁慈和睦。上敬太宗,下諧兄姊親善謫庶。年尚幼沖,志賣老成之德。人倫所絕,今古莫儔之能。驚睿帝之無倫惡念,怵埋璽[41]于相思殿前。因告天地,明祗[42]及山川群望曰:當璽而立,對天發誓憂勤承圣。怵禮崇殷夏,神凝青宮。勤習周禮,日無暇晷[43]。等羲和[44]轉歸,待六螭駕返[45]。效堯舜湯禹之德,讀三墳五典之書。推轂[46]于六師,坐知千里之外,拜牧于襄野,遂知庶民心矣。若夫艮闕崇于少象之昭,龍德明堂增其日耀之輝。賁園旌士,焚林藎賢[47]。在庭兮陜,聿諧其望。執金按道,興宛且慕其榮于是式降鴻禎[48];聿遵乾享, 敦厚亦誠實之德行源自毓元。飄逸自信,與世無爭。雖有父皇偏愛,卻無謫庶之爭。青邱[49]佇逸蕭灑,常有元池肆賞。帝儲歷受覬覦,輕率即有指責。儲胤逼宮,自不量力,欲奪帝統,太宗震怒。暗調兵,魏王泰亦懷燕刺[50]。慕其榮,于是式降乾之計。不謀同發,一旦俱收。是知殷憂以啟圣[51]朝多難,以興江山社稷改政易儲。明受之于天皇之嗣,定命亦不定之于人。手足之爭,危及皇統。社稷儲胤策反,蓋源自信不足。承乾[52]之逼宮,李泰[53]之效燕。遂傷太宗之心,晉王[54]擢升皇儲。陡然承其大任,豈可辜負重托。天之御筆,何足擬由是式降鴻禎之文?高宗年少,又豈立乾享發硎新試[55]之功。文武斯極,又嘗監和御藥。手持入進,屬太宗之手臂。親扶步輦[56],須臾不離左右。咀藥嘗湯,高宗親力親為。吸癰吮疽,無不盡心盡力。疾風勁草,病中方見孝悌[57]。堯弗能訓丹硃[58],嬌寵高陽。舜不能仁四罪[59],寬憫諸子。高宗孝恭,與承乾李泰弗同。太子不肖,致使太宗之嘗怒。為除威逼,孰顧分崩。痛斥高陽,任性胡為。以惰職廢農基以觸圍驚仗[60],天威震怒立命斬之亦必速。旋即悔之辯機[61]已死刀下,若據常律罪不至處極刑。冷靜之后重拾聰睿玄鑒[62],太宗旋即思過,凡有立決死刑。雖令即決,亦當再議。須周知各司,從五輪覆奏。盛怒之時,慎下其震雷之威,諂諛之際,緩決其輕率之舉。復周公之隆禮,提劍濟斯涂炭。遂發兵戈戰伐,戎夏[63]克清獨有,浿水[64]虧風丸山[65]阻順,皇赫斯怒于庭,車駕渡遼征麾。所向披靡,御駕親征。發兵幽州,誓師城南。率鐵騎會圍遼東之城,高麗別將拒師于安市。九月不克遂班王師而返,孱氣餒心因高麗之不克。遂臥床不起,抑郁而成疾。騁志[66]高麗常而自嘆也,太宗爰居于翠微宮[67]中。令高宗監國傳奏章,提振皇家禁軍之氣。儕居[68]百步之中,大帝莫能自安。魂膽飛越,系念父皇之健康。日警夜惕,朝堂后宮之動向。諸地民情,北漠荊楚各異。 各司奏章,貨殖稼農不同。賑災放糧,救治瘟疫。南澇北旱之計,稅賦輕重考量。無不棘手,均需太宗賜示。嘗視主君,頭上多有二毛[69]。太宗感嘆,弗如貞觀之年。旨喻[70]眾臣,如若有事邊塞,繼而以遠涉之勞時,有不豫令大帝總知。軍國間日奏疏,諭訓君臣之道。重大變故不拘時辰覲見,突發軍情無論陰晴夜旦。朝堂之上待臣以禮,兼聽則明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禮莫大于敬忠。莫大于誠明察,是非寬宏溫和。君行仁政臣民歸心,一掃六合來自于秦。得以成功君臣用命,太子之監國圣喜過望。太宗命大帝承旨玉階,即令敷暢[71]其睿智之論。翠微宮中,圣上親傳為帝之范。遐觀典策,學古論今修健君體。撫慰九族以仁,接待大臣以禮。親民眾而重賢才,如絕海之假橈楫。納諫去讒,親賢臣則必屏讒言。誡奢崇儉,朝堂侈靡墮落之始。罰絕不避其親,賞絕不遺其仇。太平盛世當修武,備武崇文國乃興。百姓樂其生國有新貌,太宗撫大帝頰而言曰:吾聞孝行天下,古之孝者無過。仁者愛人金也,孝者人恒愛之。眾所愛之者善也,父母愛之者孝也。昔之帝王寬厚以待人臣,歷之孝者尊母以敬父兄。居致其敬明發不寐親侍寢,病致其憂問病熬藥代嘗湯。高宗之孝行過于文王,遠勝于承乾李泰高陽。太宗陡崩,逝于含風殿,水流山裂,洄咸集紫庭[72]。地含梧野之哀,山起祚宮之前。遺詔太子,速至紫庭。遂接其遺旨,即位于柩前。拜領侍臣,勁兵飛騎。送太子還京,防宮庭之變。正大煌煌殯殮于太極殿,全國舉哀九洲咸與同悲。慰藉先王之老臣,安撫舊時之帥將。加勛以進爵,皆言不肯當。顧謂侍臣曰:父皇之駕崩,望眾臣扶持。皇權御寶,國運之物。圣謂豈余涼德[73]而敢服哉,侍臣銜涕敦勸扶而即位。肇始永徽之治大赦天下,仰昭先德廣賜文武勛官。遼東之役立即宣布凱澤[74],康濟黎元還返百姓田宅。停興土木被乎億兆庶民,賚[75]以粟帛廣濟耄耋老人。遂依重其德才賢能之臣,親祠太廟植側柏與檜柏。于園陵之冠,以表之仁孝。粵處則孤眇[76],思勵之空薄。元忌[77]則潛泣累晨,澤奉遺圈則凝哀。永日因元忌日身心被痛,至性情陰郁悲痛而憂傷。改元始初地屢震動,河東地震壞廬毀舍。晉州尤甚上疑謬膺,政道乖方急召眾卿。論其政道之失朝而不會,親臨災區以安晉州之震。于是六合于英靈,陰陽有不測之功。著蔡[78]掩無端之口,重祭太宗之英靈。帝盛德為鑒,社稷之鏡歟。好生惡煞之戒,財成[79]有截雨施云行之惠,沐浴齋祭珢[80],大帝有救民于水火之德。即位蝗螟暴虐諸州,旋而即事資賑災民。義倉賑貸,降甘霖于貧者,載深憂惕,大帝矜物罪己。擬哀矜之旨,賑罄乏之民。百境無涯因而載物,苞萬物而因茲茂盛。不知其域而茫生,上蒼照臨萬物,不知其源而春賞,秋罰下愚攀檻[81]。思聞逆耳之言,瞽[82]說狂詞無妨。欣停頗弊之舊政,肇春盡哀矜之旨。改九成宮為萬年宮,廢玉華宮以為佛寺。永徽三年,秋春大旱無雨,上避正殿,赦死罪者一等。以仁慈感化天地,以皇恩感召庶民。日烏[83]含金耀重彩于叢云,月兔飛毫動銀鉤于乘龍。字挾風霜,筆動星辰。文煥乎天,文架丹山而首出矣,五材兼運,仗仁義以明威七德。同敷資承,兵而亦立。法律定明堂之下,邊定于八荒之上。水清地纮惠風,乾符普沐襄野。山川滌穢新綠,云彌深澗鳥高。松谷狼煙既滅,天青地明月朗。兵卒藏刃韜弓,歸牛散馬盡矣。兵曜神武,刀入鞘而居宗焉,藏金抵補,戈戟林聳于兵庫。帝明明德以作則,官貽后昆而作范。劉臺罷構[84],姬沼[85]弗營。寶駟咸歸,香車盡列。風莫薦由是,去雕琢自美。草勿除任風草復還淳被,頌聲長垂,正演《慶云》[86]之舞。燈火升平,高唱《七政》[87]之歌。春繁花盛,慢走紅男綠女。秋稼茲榮,見五谷豐登。風頌三才,九宮伊誰恣意。和之及笄[88],金木水火之尚。玄髫[89]肆其巷,與耄耋[90]同樂。騁而化之[91],民之所求。畜而制之[92]矣,皇之神務[93]焉。想空谷以載懷[94],望中林以式微[95]。出潛鱗于紫泉之里,收逸羽于丹宵之上。經五往三就,志切求賢得士以昌。由七政八風,澄氛[96]禭穴[97]掃沴濛汜[98]。讀圖刊輿列璧羽之逶迤,疊鼓鳴笳動鍾挽之蕭瑟。踢鞠[99]茂草之上,苦習鐘鼎之書。與眾臣壁上議政,獨處深宮而看書。不納虞芮[100]之訟,不行恃勢之刑。不怒而威,不言而信。去罰實由于一德勝殘,無赦殘暴已于年矣。若夫堯光四表[101]才臨,明昧之墟禹奠九州[102]。止屆蠻要之服,未有兵燹之亂。湯定中原,頒布湯誥[103]告勤力于黎庶,大帝治國,嘗以禮儀為本親政愛民。常使圣恩深于正朔[104]之日,于輸賝奉[105]盛會衣裳魏闕[106]。是故星空浩緲明月當空。天青地明,燈火樓臺。穹蒼之上凝甘露之月而湛夜瑞薦搖風之影祥瑞與熏香之滋連。賓植而指佞抽,朱草榮而丹芝。秀郊呈皓質沼戲黃鱗,澤馬連輿并席而成雙。鴛鴦嬉魚,元池肆賞。追涼于池榭水殿幽林,歸朔沾露于攜霧披風。而未盡于欣載[107],而難勝其追憶。可惜僅是舊夢而已,于是思往昔而淚下。封岱[108]禮天,招展旌旗如林。車輿連綿,帝行萬騎之中。披月候于云峰轉星闉門,于鑒觀六變楊而地門辟。五精降而天庭開,興百王之絕典播。十祀之高躅[109],圣親祀昊天于封祀壇,祭皇天地祇, 御朝覲壇求風調雨順。上謂歸功九天,七廟告成未盡。獻而勿休宵夙。虔竦[110]慎檢。詘申其誡懷精思繼伐念。切齒拊心之慮。高麗政亂于爭位,圣欲報三伐之仇。謀臣如雨,猛將如云。竟獻九攻之能事 , 爭呈奇變之術籍。圣謨[111]于天斷獨出群。心違命者則必無功。承制者莫不稱其智,先滅百濟后勝高麗。雄師渡海滅百濟于泗沘[112],勢如破竹破高麗于浿水[113]。天現異象,圣避正殿減。疑天責已,視蒼生為螻蟻。徒控地數多,空握權柄重。總章元年海水泛溢,漂壞廬舍遣使賑災。九天偏將暫動戎麾[114]俄清,十角[115]王公貴胄流連雞岫[116]。霧卷碧于龜林,遂使煙息朝峰。聲埋夜析[117]自圣唐馭政,精思繼伐由貞觀肇始。細柳朝屯時悲隴樹於新秋,嗜書如玉于茂陵之書[118]方出。選賢不遺下愚,崇德才而賢至。君王納諫強國,圣德神功興邦。徇公抑己,以德禳災。乘軒駕攀龍,于涂山戀鳳。恣逍遙而訪道,思窅眇以尋真。或轉斾蕭然或立幽谷,或佇立神人吸風之地。每降汾水之游,天師乘日之野。屢動茨山之駕,水涌汾水之舟。圣上疾甚遂還東都,殘喘之際記掛黎庶。將宣赦書欲大赦天下,頭重腳輕止步真觀殿。氣逆在馬前,宣赦書卒以。弘道元年歲次,癸未甲寅丁巳[119]。臨終尚念蒼生,佳迅傳至已崩。眾懷丹貞之痛,抱劍舄[120]而凝哀。捧遺弓而淚下。群臣恭上謚曰:天皇大帝,廟曰高宗。顧以自庸虛謬承蔭[121]竟擢敍[122],籓儲[123]以降自臨旒扆[124]體恤蒼生。詔下合民之意制范定軌,由朝堂而后宮基扃[125]固護。奸佞累足脅肩[126],呲打麥斛[127]佞言。時弊治世獨斷,大帝聰睿逈出[128]。人臣直諫,敢于觸鱗。 擬謚大帝,神圣文武仁皇帝。仁況又神,圣文武并有先謚。今故因仍舊謚曰天皇,大帝戀舊情而重人才。戀徒深曾羋涔梗[129]號天之痛,愈切奄[130]四瀛[131]而遏密[132][133]之久。堯光[134]九服,而致幽遠。病纏未央,殘喘勤政,耗竭元壽,積勞未亡。痛泣而長灑悲淚,罔極而裂骨崩心。其仁心寬容,而大若上德。無名共昊天,致英靈永存。 圣歸于懸圃[135],神圖跡長留。用炳烺文章之詞英,豈能祭圣海之遙源。敘圣人于滋遠,戀仁德于滋深。圣德逾隆百行,咸該而孝行彌。著每聞義夫節婦,而常思舉案齊眉。脫屣離宸極乘云,歸帝鄉謁瑤閶[136]。應玉帝詔入歸,日宇照九洲光明。眺梁山巔念大帝之深情。沉痛之心如昭陵之岫密。邇[137]月仍戀闕[138]晃若在世。緹琯移序[139]每戀茲先房。膏肓始知敬養允副[140]因心。近者卜遠之初塋兆[141]未定。朝圣親臨陸陌[142],留連遠眺秦川。唯此蔚煢懷[143]必愿奉成,嘗先志每言留葬東土[144]。埋骨梁山以望秦川,靈留圣地咸與照臨。彤管[145]難載,元功扶櫬[146]。身窆[147]帝鄉,靈歸天庭。大帝乘龍而從之,除未命在辰駕[148]以。社稷為言,專以宗廟[149]。以帝王之身,豈不為典范。大帝遺詔,后事從儉。自古圣皇,咸遵菲葬。穀林[150]稽嶺,唯聞簡素之儀。畢陌[151]回渠,俱崇節葬之制。德彌厚者藏彌薄,圣逾重者瘞[152]逾輕。 且珠寶玉器豈可暴殄,金銀禮器為國之寶藏。奢靡有害國家,簡素有利民臣。倡節簡之風,無殊于扇暍[153]。于安厝[154]之時必以尋常明器,唯施凡木靈物止于其石木。刀弓箭弩,琴棋書畫。文房四寶,非因天造。無待人功,微將所習之書以示不忘。圣道自欽,顧命奉以周旋藏殮之資。一遵遺志,斯地則川阜明秀。林甸威紆[155]而肅穆茫野蒼翠。麓冠其群纓卉草,風動而樹響松濤。羲和馭日,永沐曉霧晨霞氣貫長虹,松柏之志無涯。遺高潔之氣而申福祥,揔[156]群神而挽笙鼓簫瑟。圣幸梁山,還歸天闕。帝鄉集兆,既而禎符[157]。隱翠柏而成象石,呈永固柏示無凋。方岳[158]巍峨而隆固七廟之基,重受三靈之眷豈非德動天。地慶延無極者乎?霸塋薄窆[159],獨享清風之朗月,紀廛莫修[160],常受云亙之繚繞。春有花臺獻蕊之報春,夏享夕陽浪涌之風月。時憶昔之閫[161]內,揔[162]畢生之遹追[163]。往昔奉想風樹,悲瞻窮思露草。閶闔[164]之開啟,笙鼓之齊鳴。大帝之靈將歸上京,崩訴穹昊志期攀從。群公列辟,朝堂空泛。與表奏相望以為關輔尚虛[165],又頻鐘禍[166]故黎庶之情猶懼。宸極[167]之璿璣[168]在握,揆[169]天行而序景曜。握大帝之天鏡賜九洲以光明,統陰陽之權力致黎庶以福祉。春暉照九洲,鰥寡享慈云。湘水難追,空余罄竹之感。洛水不息,常聞潺潺之聲。煦伏巾車[170]之恩未報,易簀茹荼[171]之恨難盡。唯思贊述,少慰抽擢。但元位其隆德追尊,丹碑所絕遐觀列代莫樹豊瓊,所以略符,傳紀弗存。銘頌庶黎。簡記生平,追緬仁德。圣人大德,豈無碑石以紀。敬撰丹書,勒盛德于貞石。

 

注釋

[1]《述圣記》碑文修補,其方正黑體字為原殘字,方正簡體為補字。

[2]粵若稽古:粵,如若,考察古代的事跡,以明辨道理是非、總結知識經驗的意思。

[3]徵音:指宮、商、角、徵、羽五音中的徵音,通常相當於今首調唱名中的sol音。為五音之第四級古人以為,徵屬火,事之象。

[4]江都兵變:大業十二年(616年)七月,煬帝從東都第三次乘龍舟南下江都(即現揚州)。江都兵變──宇文化及縊殺隋煬帝。

[5]新都殘宮: 隋煬帝三下江南(揚州)后,不想回北方,打算把國都遷到丹陽。下令修建丹陽宮,準備遷都丹陽。丹陽宮還未修好,就發生了叛亂,大業十四年(618年)三月十日夜間,司馬德戡引驍果自玄武門入,虔通與元禮直入宮中搜捕,煬帝聞變,匿于永巷。驅之出,至天明,押至寢殿。宇文化及使校尉令狐行達縊殺煬帝。

[6]降祉:賜福

[7]昊穹:蒼天

[8]鑿齒:原指古代傳說中的野人。比喻殘暴作亂之徒。

[9]杖鉞:手執斧鉞。表示威權。

[10]突厥:突厥是歷史上活躍在蒙古高原和中亞地區的民族集團統稱,657年西突厥為唐所滅。

[11]晉陽起兵:又名太原起兵,指的是隋末時期太原留守李淵起兵反隋的歷史事件。

[12] 霍邑:李淵父子,晉陽起兵后,在霍邑大破宋老生,從龍門渡黃河,開永豐倉賑濟百姓。

[13]兵燹:指因戰亂而遭受焚燒破壞的災禍。

[14]氛昆:混亂的氛圍。

[15]胥庭:太古帝王赫胥氏和大庭氏的并稱。

[16]赤帝:赤帝一般指炎帝,炎帝,是中國上古時期姜姓部落的首領尊稱,號神農氏,

[17]《拾遺記·顓頊》:傳說中有一種浮金之鐘,沉明之磬,以羽毛拂之則聲振百里。表示說話一言九鼎。

[18]三墳五典、八索九丘:相傳是我國最古老的四部文化典籍,這些書籍都是被洪水毀滅的史前昆侖文明之后首批出現的歷史記錄。

[19]虵龍:相傳都是龍之九子,擁有多項神通。

[20]殪:死后

[21]狶:古同豬

[22]猬結:猬:刺猬;猬結:猬毛結集,比喻眾多。比喻人眾集結 。

[23]殄:本意是指斷絕,竭盡,也指剔解后的殘骨。

[24]鴟張:意思是像鴟鳥張翼一樣。比喻囂張,兇暴。

[25] 疇:田地:田疇

[26]軒頊:傳說中的古代帝王 軒轅和顓頊 的并稱,指臣服古代帝王不能臣服之臣。

[27]仁湯禹未仁之仁:指連湯禹都沒有過的仁心。如高宗從感化寺救出武則天這樣的仁心亙古未有。

[28]逮乎:直到到、直至之意

[29]宸席:宸指屋宇,深邃的房屋,后指天宮、天帝所居住的地方,指升天的意思。

[30]折扆:古代廟堂戶牖之間繡有斧形的屏風。

[31]宵衣:天不亮就穿衣起身。舊時多用以稱頌帝王勤于政事。

[32]若厲:如臨危境,不敢稍懈。

[33]旰食:指事務繁忙不能按時吃飯,泛指勤于政事。多用于執政者、帝王等人的勤政,組詞有“宵衣旰食”。

[34]金鏡:指舊時民間用金屬(通常為銅)制成的古妖鏡。據說懸于建筑物上可令邪魅現形。比喻顯明的正道。

[35]晦跡: 隱藏行蹤,不與人交往。

[36]登序:登上太子之位。

[37]黼帷:是指繡有黑白斧形的帷幕。

[38]端審:指穩重謹慎

[39]拂髦:指八九歲至十三歲的少年兒童。

[40]柔范:閫范、閨范,陰柔規矩。

[41]埋璽:見睿帝埋璽典故。 晉睿帝司馬倫。晉宣帝司馬懿第九子,八王之亂中的八王之一。晉睿帝是個嗜殺殘忍,驕奢淫逸的皇帝,許許多多忠誠良將死于他手。歷史上著名的百日皇帝。在位不到100天,退位后被賜死。

[42]明祗:泛指神明

[43]暇晷:指空閑的時日。

[44]羲和:中國上古神話中的太陽女神與制定時歷的女神。

[45]六螭駕返:中國上古神話中的太陽女神羲和乘坐六條螭龍駕車,往返一次為一日。

[46]推轂:典故名,原意原意指推車前進,古代帝王任命將帥時的隆重推動、協助、薦舉。

[47]焚林藎賢:廣泛收集賢能人才。

[48]鴻禎:洪福無邊大福大貴。

[49]青邱:亦稱青丘。傳說中的仙境。仙草靈藥,玉液瓊漿,還有天真仙女,經常來這里旅游。

[50]燕刺:見漢武帝第三子劉旦典故。漢武帝曾冊封劉旦為燕王,劉旦一直有謀反之心。漢武帝死后,昭帝即位,劉旦未被立為帝,心生不滿。始元元年,劉旦聯合齊孝王之孫劉澤作亂,劉旦在燕國招募各郡的地痞,打造武器,不斷擴大閱兵。事泄,畏罪自殺,謚號剌。

[51]殷憂啟圣:的意思是深入思考、反復揣摩,并始終保持著這樣一種憂患意識。

[52]承乾:唐太宗李世民長子、曾為太子,因逼宮被廢。

[53]李泰:唐太宗李世民之子,亦有暗中篡權陰謀。

[54]晉王:指高宗,曾封晉王。

[55]發硎新試:意思是像新磨的刀那樣鋒利。比喻剛參加工作就顯露出出色的才干。

[56]步輦:古代一種用人抬的代步工具,類似轎子但離地較低;

[57]孝悌:也作孝弟。儒家的一種倫理思想。孝:善事父母。悌:善事兄長。

[58]丹朱:堯不能訓丹朱,堯創下圍棋以教丹朱,丹朱從小極受堯的寵愛,迷于圍棋。成為史上圍棋第一高手,故現圍棋雅號為丹朱。但丹朱個性剛烈,欠政治智慧,堯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以授天下,于是乃權授舜。

[59]四罪:指共工、三苗、鯀和驩兜謀反被舜剿滅。指太宗寬憫謀反諸子。

[60]觸圍驚仗:觸及某種底線。

[61]辯機(619649),唐代婺州人。十五歲出家,師從大總持寺著名的薩婆多部學者道岳。是玄奘法師最早的一批譯經助手中,辯機以其高才博識、譯業豐富,又幫助玄奘撰成唐太宗極為重視的《大唐西域記》一書而名噪一時。此后卻因與唐太宗之女高陽公主私通,事發死于非命,歷代許多學者十分贊賞辯機的才華,對他早死十分惋惜。辯機死后,唐太宗極為后悔,后來建立凡有皇帝大怒之時要求立決死刑后,仍要進行五輪覆奏的制度。

[62]玄鑒:指心如明鏡,比喻有高明的見解。

[63]戎夏:戎:古代西方戎族 ,夏:中國、華夏。

[64]浿水:又名王城江。即今朝鮮大同江。

[65]丸山:古地名,見于《史記·五帝本紀》,也稱凡山,現稱為吉山也稱紀山,位于山東省濰坊市臨朐縣柳山鎮。

[66]騁志:指縱恣異志。心志所向往。唐太宗李世民一生的敗仗三次未能征服高麗。

[67]翠微宮:唐太宗李世民一生三次御駕親征,未能征服高麗。在第三次親征失敗后,因傷病轉居翠微宮。

[68]儕居:共同居住。

[69]二毛:古指黑白二發。

[70]旨喻:曉諭旨意,諭示旨意。

[71]敷暢:鋪敘而加以發揮;謂廣為傳播。

[72]紫庭:意思是帝王宮庭等。

[73]余涼德:自謙語,我才德微薄之意。

[74]凱澤: 意指軍隊得勝回來奏的樂曲:凱歌。凱旋。奏凱而歸。此處實指,高宗即位后立即宣布終止遼東之和役。

[75]賚:賜予,給予。

[76]孤眇:失去依靠

[77]元忌:太宗忌日。

[78]蔡:古同祭

[79]財成:原句是出自《周易》。 財成天地之道,輔向天地之宜。 意為,開明的君主會親自體察天地之間,相交相宜 裁制施政,讓人們能利用到天時地利從而達到人和的作用。

[80]珢:玉上的凸起物

[81]攀檻:指直諫或形容進諫激烈。

[82]瞽:盲人,瞎子。

[83]日烏:意指太陽,古代傳說日中的三足烏。

[84]罷構:構,結構。古指停止修建宮殿樓臺之意。有棟宇罷構等。

[85]姬沼:神秘而寂靜的,供貴族享樂的湖、潭一類的水榭。

[86]慶云:《慶云》為武則天所編的祭祀舞蹈。慶云即五色云。古人以為的祥瑞之氣。

[87]七政:武則天所作的歌。

[88]及笄:古代女子滿十五歲為及笄。指已到了可以結婚的年齡的少女。

[89]玄髫:指黑發小兒

[90]耄耋:耄耋之年一般是說年紀很大的人,通常是指八九十歲

[91]騁而化之:順從自然情況而讓其繁衍。

[92]畜而制之:蓄養起來而控制著。

[93]皇之神務:皇家的神圣任務

[94]載懷:心有所念

[95]式微:原意即天快黑之意,典出《詩經》此處引伸為不思歸之意。

[96]澄氛:澄清,某種妖氣、氛圍。

[97]禭穴:禭古代傳說中的神名:“其國東有大穴,號禭神,亦以十月迎而祭之。”

[98]掃沴濛汜:沴:沴氣、災害。濛汜:古稱日落之處。

[99]鞠:古代的一種實心球。皮制,里面填毛。

[100]虞芮:漢典,周初國名。后“虞芮”指能謙讓息訟者。

[101]堯光四表:堯光:即堯山之光,四表,其意為金玉之光光芒四射。堯山:《山海經》傳說“堯光之山,其陽多玉,其陰多金。”也就是說這座山向陽的南坡遍布玉石,背陰的北坡遍布黃金。傳說整座山在晴日里陽光的照耀下閃閃發光。

[102]禹奠九州 :禹奠九州周頒六典,是中國古代重大事件。《禹貢》詳細敘述了九州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物產貢賦等。

[103]湯誥:是商湯王對各方諸侯的一次講話,其中指出天道是沒有偏私的。

[104]正朔:帝王新頒的歷法,一年的第一天。

[105]賝奉:謂寶物財貨的進貢。

[106]魏闕:原指宮門上巍然高出的觀樓。其下常懸掛法令,后用作朝廷的代稱。

[107]欣載:心悅誠服地擁戴。

[108]封岱:封禪泰山。

[109]高躅:指有崇高品行的人。

[110]虔竦:敬畏之意

[111]謨:策略,規劃。

[112]泗沘:高麗百濟晚期都城,現在的扶余郡。百濟于538年遷都于泗沘城。

[113]浿水:今朝鮮大同江。

[114]戎麾:即軍旗,亦借指軍隊。

[115]十角:十種貴爵的總稱。亦指屬于“十角”的王公貴臣。

[116]雞岫:指定不明,各類漢典無釋。岫為山中之穴之意。疑指妓院一類。

[117]聲埋夜析:指隱藏起來,不公開露面。

[118]茂陵之書:茂陵,漢武帝劉徹的陵墓。在今陜西省興平縣,漢司馬相如病免后,家居茂陵,司馬相如是漢代著名的文學家,字長卿。他說話口吃,不擅辭令,但文才出眾,善于著書立說。他的文章綺麗華美,感情真摯在社會上享有很高的聲譽。雖然才高,但官運并不亨通。到了晚年,他就以病為理由長期在茂陵閑居。在茂陵期間,司馬相如馳騁自己的文思,集中精力著書立說,留下了許多傳世佳作。后成典故。因此用以指代隱居文人的作品。

[119]根據武則天《高宗大帝哀冊》日期。

[120]劍舄:即劍與鞋,古時入殮必將劍與鞋入棺。

[121]乾蔭:亦作“乾廕”。父親的庇蔭。

[122]擢敍:亦作“擢序”。提拔敘用。

[123]籓儲:指太子之位。

[124]旒扆:借稱帝王。旒為帝王的冕旒,扆為帝王座位后的屏風,故稱

[125]基扃:泛指城闕。借指基業。

[126]累足脅肩:脅肩:聳起肩膀;累足:并著雙腳。縮著肩膀,重迭著腳(不敢正立)。形容恐懼的樣子。

[127]麥斛:藥草名。石斛的一種。轉意見漢典,以“麥斛”為奸佞之言。

[128]逈出:亦作“迥出”。 指其貌高聳。

[129]此處今版為:“旻落搆”其意不明,而唐失遺《金石萃編》版為:“羋涔梗”意為如羊鳴般咽梗淚落。故從此意。

[130]奄:忽然。

[131]四瀛:四海,天下。

[132]遏密:遏密指皇帝死后禁絕演奏作樂。此處為四海遏密之意。

[133]密亙:密境連綿不斷之意。

[134]堯光:《山海經》記載,傳說堯光之山,其陽多玉,其陰多金。”也就是說這座山向陽的南坡遍布玉石,背陰的北坡遍布黃金。傳說整座山在晴日里陽光的照耀下閃閃發光。

[135]懸圃:仙境。傳說昆侖山上的懸圃

[136]瑤閶:仙境里的玉館。

[137]邇:近

[138]闕:古代皇宮大門前兩邊供瞭望的樓,泛指帝王的住所。

[139]緹琯:緹,橙紅色,琯:古代樂器,用玉制成,類似簫的六孔樂器。序,東西牆謂之序。

[140] 允副因心:意為因為心里不愿辜負蒼生。

[141]塋兆:意思是風水好的墓地,墳墓。

[142]陸陌:乾陵梁山舊名,傳秦始皇到過此地,歷代有朝圣之俗。

[143]煢懷:孤獨憂傷的心情。

[144]東土:古代東土有多種指向,此處東土似應為咸陽。

[145] 彤管:古代女史用以記事的桿身漆朱的筆。引伸歷史記載。

[146]扶櫬:扶靈柩。

[147]歸窆:用大葬之禮歸葬。窆,下葬之意。

[148]辰駕:帝王的車駕。

[149]宗廟:宗廟是我國的宗廟制度是儒教祖先崇拜的產物。人們為亡靈建立的寄居所即宗廟,是儒教徒活動的場所。帝王的宗廟制是天子七廟,諸侯五廟,大夫三廟,士一廟。庶人不準設廟。同時宗廟是供奉歷朝歷代國王牌位、舉行祭祀的地方。

[150]穀林:相傳堯葬于此。又稱堯陵。

[151]畢陌:古地區名。又名畢原。在今陜西咸陽、西安附近渭水南北岸。

[152]:埋葬;埋藏

[153]扇暍:以扇扇苦熱中暑的人。指不得不在大熱天干活的勞動者。

[154]安厝:停放靈柩待葬或淺埋以待正式安葬。

[155]威紆:綿延曲折貌。

[156]揔:音zǒng古同“總”。有持、攬之意。

[157]禎符:祥瑞;吉兆

[158]方岳:四方之山岳。

[159]霸塋薄窆:無厚葬隨葬品的墓。

[160]紀廛莫修:意為不修紀念場所。

[161]閫內:國內、家庭﹑內室、妻室。

[162]揔:總、總結。

[163]遹追:遵循與繼承。

[164]閶闔:南天門,傳說天宮的南門。

[165]:關輔尚虛 :關輔,即關中與三輔的合稱。指在關輔沒有可靠的親信。

[166]鐘禍:惹禍,遭禍。

[167] 宸極:即北極星。借指帝王,比喻帝位。

[168]璿璣:古代測天文的儀器,借指皇權。

[169] 揆:舊稱總攬政務的人。

[170] 煦伏巾車:列日下遮陰之意,比喻撫護養育之恩。

[171]易簀茹荼:簀,席也。“易簀”更換床席之意,是用來作病危將死的典故,茹荼:茹,喂、灌荼毒之意。

 

(作者系中共貴州省委宣傳部離退休支部老同志;來源:昆侖策網【原創】

責任編輯:向太陽
特別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熱點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點贊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圖片新聞

    友情鏈接
  • 人民網
  • 央視網
  • 新華網
  • 求是
  • 中國軍網
  • 中國經濟網
  • 中國社會科學網
  • 中國科技網
  • 中國共產黨歷史和文獻網
  • 紅色文化網
  • 觀察者網
  • 參考消息
  • 環球網
  • 毛澤東思想旗幟網
  • 紅旗文稿
  • 紅歌會
  • 紅旗網
  • 烏有之鄉
  • 橘子洲頭
  • 四月網
  • 新法家
  • 中紅網
  • 激流網
  • 宣講家網
  • 中共黨史網
  • 國史網
  • 全國黨建網
  • 中國集體經濟網
  • 中國延安精神研究會
  • 西北革命歷史網
  • 烽火HOME
  •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 趙曉魯律師事務所
  • 備案/許可證編號:京ICP備15015626號-1 昆侖策研究院 版權所有 舉報郵箱:kunlunc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