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99国产精品尤物-国产高清色播视频免费看-男生肌肌往女人桶爽视频-精品国产-91PORNY九色|www.jqdstudio.net

|  站內搜索:
網站首頁 > 學術探索 > 人文歷史 > 閱讀信息
朱亞夫:從“觀光”出典,談我國旅游活動的久遠而豐富
點擊:  作者:朱亞夫    來源:昆侖策網  發布時間:2023-04-10 10:45:44

 

伏羲的“巡游”

 

春回大地萬象新,正是旅游好時機。

 

談起旅游,我國是有著悠久旅游歷史的文明古國,在我國幾千年歷史發展中,有關旅游活動的記載數之不盡,單以名稱而言,就有:帝王在統治區內的巡視、巡狩,稱為“巡游”;士人離開故鄉,外出為官,稱為“宦游”;文人學士游山玩水,稱為“漫游”;商賈外出經商,了解當地的民情風俗,稱為“商游”;僧侶道士四出布道傳經,稱為“云游”;不能親往游歷,只能恁空想象,稱為“神游”。另外還有遨游、壯游、臥游、冶游、周游、宸游、仙游、夜游等等,可謂洋洋灑灑,蔚為大觀。這足于說明華夏民族是一個酷愛旅游的民族。

 

我們且以“觀光”出典,談談我國古代的旅游活動。 “觀光”語出《易經•觀卦》:“觀國之光,利用賓于王”。宋大儒程頤云:“古者有賢德之人,是人君賓禮之,故士之仕進于王朝,則謂之賓。”此語的意思是:觀看一個國家的民俗風情、風光名勝,最好是從政追隨君王。

 

相傳《易經》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伏羲所作,那“觀光”很可能就是描述伏羲的“巡游”活動,這就說明我國早在距今6000年前就有了旅游活動。而國外,據可靠文字記載的旅游活動,則是始于公元前776年的古代奧林匹克時期,也就是說,不足3000年,比我們晚多了。

 

再說古代奧林匹克時期,正是我國的春秋戰國時期,這一時期,社會正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變化的時期,故而大分化、大動蕩,盛行百家爭鳴,人才流動,如這一時期的孔子就是“觀國之光,利用賓于王”的忠實實踐者,他一生周游列國,就是向列國君王陳說自己的政治主張,后世文人效仿的“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蓋出于此。他說的“知者樂水,仁者樂山”,認為仁人君子應該熱愛山水,從山水中陶冶情操,升華心靈,是他長期旅游的寶貴感悟。

 

 

伏羲的“巡游”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后,他采用“書同文,車同軌”的政策,統一了全國的貨幣、文字、度量衡,甚至規定了制造車輛的標準,這個“車同軌”當然包刮公私車輛,這弱無疑促進了交通工具的發展。秦朝還興建“馳道”和“直道”,馳道是以咸陽為中心,“東窮齊燕,南極吳楚,江湖之上,瀕海之觀畢至。道廣五十步,三丈而樹,厚筑其外,隱以金椎,樹以青松。”這當然是國道了。而“直道”是從咸陽北的云陽至九原郡(今包頭西南)的交通干線,全長1800里。這樣在全國形成了以咸陽為中心、四通八達的道路網,這客觀上有利于商貿和旅游的發展。我國水路交通自漢朝實行“漕運”政策后,歷代都十分重視。至隋朝開鑿了南北大運河,更使我國水路交通十分方便,否則那有“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的游趣。

 

值得一提的是我國的“驛站”“旅店”制度。根據歷史記載,早在商朝就有“驛站”,當時是供官方傳遞文書和往來賓客居住的處所。至西周初期,為了方便諸侯進貢和朝覲,在通往都城的道路上廣修客舍,所謂“凡國野之道,十里有廬,廬有飲食”。來賓按爵位高低,分別受到不同的接待,這實際上是一種“官營”的旅館。春秋戰國時期,由于商業興盛和交通發達,民間旅館漸漸興起。這些旅館最初叫作“客棧”或“旅店”,招待食宿,主要為商人和游客服務。西漢時期,旅館的范圍不斷擴大,首都長安,館舍幾成星羅棋布,不僅有供各地客商住的“群邸”,還有供外賓居住的“蠻夷邸”。到了唐朝,水陸驛道縱橫交錯,每隔30里就有一所驛站,全國共有驛站1639所。元代,旅館已成為最興旺的行業之一,甚至出現了皇家開辦的旅館。明清時,“驛”在京被成為“會同館”。光緒初年,北京共有會館367所。這種在水陸交通要道處設立的旅店,是開展旅游活動所必須的基礎設施。驛站在我國有悠久歷史,為此還上了國家名片――郵票

 

綜觀我國古代的旅游活動,大多是個人興趣所至的游歷活動,也有使命所在的公務考察旅行,我們分四種情況分別介紹。

 

一是文人漫游。大多是士林學子在未仕之前漫游天下,交結四海;或者是入仕之后公余的游樂活動;或者是辭官、致仕后的嘯傲風月,興游自然,踏遍青山綠水;也有一些是仕途失意因而放浪山水以求解脫。這在歷朝歷代均不乏其人,其中尤以著名文學家、詩人屈原、陶淵明、李白、杜甫、柳宗元、陸游、歐陽修、蘇軾、袁枚等為杰出代表。他們游蹤所至,記之詩文,為此留下了許多錦繡文章,那首南北朝時謝靈運寫的《游南亭》:“密林含余清,遠峰隱半規……”,可能是最早題名游歷的詩。唐代大詩人李白25歲,“乃仗劍去國,辭親遠游”,開始了他一生謳歌山河、浪跡天涯的生活(2-2-2)。他沿江東下,南游吳越,西上長安,北入幽燕,幾乎走遍了神州的名山大川。人稱“文壇壽星”的清代著名文學家袁枚,生平惟好旅游,70歲那一年,還從南京出發,西下安徽、江西,南赴廣東、廣西,北返湖南、江蘇,游覽了半個中國,足跡遍布黃山、廬山、羅浮、桂林、南岳、洞庭等,一路尋幽探勝,歸家后,還躇滿志地寫詩道:“自覺山人膽足夸,行年七十走天涯。公然一萬三千里,聽水聽風笑到家。”我們從中可讀出這位文人鐘情旅游的的豪情,也能感受這位壽星“踏遍青山人未老”的壯志。文人雅游已成我國文化傳統,現在市面上熱銷《歷代游記選》就是明證。

 

二是公務旅行。接受王命,率眾出使異域,或從陸路挺進,深入荒漠,或從水路下海,萬里遠航。最為著名的是西漢張騫通西域,明代鄭和下西洋。這是“觀國之光,利用賓于王”的最好詮釋。張騫為貫徹漢武帝聯合大月氏抗擊匈奴之戰略意圖,曾前后二次出使西域,歷經艱險,途經陜西、甘肅、新疆,越過帕米爾,深入中亞、西亞,最后抵達地中海,這便是歷史上的“絲綢之路”,由此開通了中國通往中亞乃至歐洲的陸上航行路線。“絲綢之路”使漢夷文化交往頻繁,中原文明通過“絲綢之路”迅速向四周傳播。而鄭和下西洋是從1405年開始,遵照明成祖朱棣之命,率領27000余人組成的龐大船隊,曾前后七下西洋,經東南亞、印度洋到紅海和非洲,遍訪亞非30多個國家和地區,行程遠至非洲東岸,為我國建立了海上“絲綢之路”,傳播了友誼的種子。“鄭和七下西洋”的壯舉比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的遠航要早半個多世紀,因此近幾年來,國內外都有學者提出最早發現和抵達美洲新大陸的其實并不是哥倫布而是中國的鄭和。

 

三是科學考察旅行。我國古代素有求知考察旅行,如司馬遷一生游遍神州山山水水,考察各地民俗風光,踏訪歷史勝跡,為他撰寫《史記》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也為以后文人學子通過求知考察旅行,然后著書立說開了個好頭。

 

以后求知考察旅行,又從文史知識擴至科學技術,至明代漸成風氣,涌現了不少著名科學家。如明代名醫李時珍從明世宗嘉靖四十四年(1565)開始,多次遠出旅行考察和采集中草藥植物。李時珍穿上草鞋,背起藥筐,遠涉深山曠野,遍訪名醫宿儒,搜求民間驗方,觀察和收集藥物標本。他在旅程中,“遠空僻壤之產,險探山麓之華”,歷盡千難萬險,足跡遍及安徽、河南、河北、江西、江蘇等地,獲得了大量第一手資料,最后才編成醫藥巨著《本草綱目》。明代地理學家徐霞客從22歲起開始其旅行考察活動,他不畏艱險,曾三次遇盜,數次絕糧,仍勇往直前,認真嚴謹地記下了觀察的結果。進入云南麗江,因足疾無法行走時,仍堅持編寫《游記》和《山志》。他對所到之處的山脈,水道、地質、地貌等方面進行考察和研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向世人奉獻出了名著《徐霞客游記》。2011年我國將《徐霞客游記》的開篇日519日定為中國旅游日。近年,視徐霞客為游圣,步徐霞客足跡,游覽祖國大好河山已成為中國旅游界的時尚。明末科學家宋應星平生刻苦研究農工之學。他把農業、手工業生產方面的科學技術稱為“家食之問”,即日常生活的學問。因此,把自己著書立說的書齋也命名為“家食之問堂”。為了潛心鉆研好日常生活的學問,他走出官署,出訪民間,虛心向田間老農、作坊工匠請教,并不畏辛勞,經常到農村、工場作實地考察,認真記下老農的點滴經驗,依樣繪下工匠操作的各種器械,回到家食之問堂后,就埋頭整理筆記。老天不負有心人,終于 寫成了《天工開物》,此書被人譽為“中國技術的百科全書”。

 

四是節慶活動。我國古代的旅游活動,好多是配合節慶所進行的,如元宵節賞燈、清明出外踏青、端午節觀龍舟競渡、中秋節賞月、重陽節登高遠眺等,都是我國古代人民喜聞樂見的旅游活動。比如清明出外踏青,早在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圖》中就有形象的描繪:江南早春二月,樹葉吐綠,桃杏爭芳,小橋連岸,輕舟泛波。兩岸游人三兩成群,漫步觀賞春景……,這幅《游春圖》已成我國最古的山水畫。像這樣的旅游活動,就是時至今日,依然長盛不衰,以致形成今天壯觀的旅游黃金周活動。

 

東風知我欲山行,百花含笑舞弄影。讓我們常出去轉轉,擁抱自然,觀光世界,放飛心情,品味人生……

 

(作者系昆侖策研究院特約研究員,上海作家協會會員、上海老年學學會老年旅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來源:昆侖策網【原創】

責任編輯:向太陽
特別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熱點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點贊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圖片新聞

    友情鏈接
  • 人民網
  • 央視網
  • 新華網
  • 求是
  • 中國軍網
  • 中國經濟網
  • 中國社會科學網
  • 中國科技網
  • 中國共產黨歷史和文獻網
  • 紅色文化網
  • 觀察者網
  • 參考消息
  • 環球網
  • 毛澤東思想旗幟網
  • 紅旗文稿
  • 紅歌會
  • 紅旗網
  • 烏有之鄉
  • 橘子洲頭
  • 四月網
  • 新法家
  • 中紅網
  • 激流網
  • 宣講家網
  • 中共黨史網
  • 國史網
  • 全國黨建網
  • 中國集體經濟網
  • 中國延安精神研究會
  • 西北革命歷史網
  • 烽火HOME
  •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 趙曉魯律師事務所
  • 備案/許可證編號:京ICP備15015626號-1 昆侖策研究院 版權所有 舉報郵箱:kunlunc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