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的春節,因為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的出現,使得一些原來不明顯或被掩蓋住的問題顯露了出來,人們在經歷全國大隔離的同時開始了某種程度上的集體反思。科研成果的發表問題就是其中的一個。
事情起因于肺炎疫情一些非常重要的數據,相關專家們選擇了第一時間在國外英文雜志上發表,有很多信息在國內并沒有用中文及時向公眾公開,也沒有及時地應用在撲滅病毒暴發流行的整個過程中,由此造成了一些負面的連鎖反應。
無論從數量還是質量來看,目前的中國都已是科研大國,但是中國學者科研成果的發表和轉化也還存在著一些不盡人意之處。科研成果(尤其是理工科)優先在國外發表的現象(尤其是用英文)就是其中之一。導致這種現象的原因很多,比如與中國的科研評價體制有關,也與中文自身在表達世界知識上的邊緣化有關。
一個民族的語言所創造和承載的知識量關系到民族文化的傳承和民族發展;一個國家的語言所創造和承載的知識量則關系到國家的文脈傳承和長治久安。
語言是知識的容器,也是不同語言背景的人獲取知識的藩籬。伴隨著經濟全球化的進程,英語成為“世界通用語”,特別是成為科技(包括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的主要“國際用語”。伴隨著中國國力的提升,中文雖然也加快了國際傳播的步伐,但是在國際科學技術領域卻同英語之外的其他語言一樣,邊緣化問題非常嚴重。這對國人獲取世界知識(尤其是前言科技和社科知識)造成了嚴重障礙,并對中華文化的發展繁榮帶來嚴重影響。
世界知識的中文表達問題,已經是一個涉及文脈國脈的重大課題。一種語言失去表達現代知識的資格時,這種語言將落后于時代,國民的知識獲取將需要依賴外語,民族的發展、國家的振興也必然只能是夢中幻景。
學者的科研成果需要及時轉化為生產力。中國學者的科研成果理應第一時間轉化為助力中國發展的生產力,用英文等外文發表則無法第一時間形成生產力的轉化,國家和社會發展中的問題也無法及時得到學界的援助。此次肺炎疫情就是很好的例證。
在此背景下,科研成果(尤其是理工科)優先在國外發表的現象(尤其是用英文)尤為值得重視,更是亟需有所改觀!
鑒于當前形勢,一定要認識到提升中文的國際學術地位才是“根本”。中國學術在爭取國際話語權方面已有很大發展,但是中文學術話語權還沒有,當前中國的科研評價體系不利于科研工作者“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
在此我們倡議改變科研成果評價體系,提倡中文首發制,就是中國人包括世界華人最好最新的科研成果應先用中文發表,然后再用英文等外語發表或者中外文同時發表。
在操作上,可先在中國發展較好的學科以及與國家發展密切相關的學科上,加大中文文本的評價權重,提倡“中文首發”,外文次發或并發,以此保護中文的第一發表權。還要建立中外學術合作平臺,鼓勵平臺的研究成果“中文首發”。
這是中國科研成果中文化的必走之路,是中國主動向世界提供中文的公共知識產品,也是給中文以最起碼的“尊嚴”!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請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解決國家當下需求的論文才是好論文!
2020-02-03作者和中科院回應了!論文屬獲資200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成果
2020-01-14觸目驚心:中國學者英文論文的科研經費成本和發表費相當于給美國每年送去一艘遼寧號航母
2019-11-05?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