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曾取代美元成為國際貨幣:歷史與啟示
【推薦語】此文基于對二戰后世界經濟貿易史的考察,分析了貨幣在世界貿易中的發展情況,特別是分析了人民幣曾經于上世紀70年代起,作為“世界貨幣”的歷史,打破了“只有美元是世界貨幣”的謬論,為今后的中美金融斗爭理清了思路,指明了方向。我認為這是意義重大的一篇文章,特向讀者推薦。文中括號內的“注”,為薦者所加。 吳銘 2019.9.17
【摘 要】本文回顧了美元成為國際貨幣,人民幣取代美元成為國際貨幣以及人民幣丟失國際貨幣地位歷史,分析這段歷史對當代人民幣國際化的借鑒作用。建議升高人民幣匯率到購買力平價匯率,以便達到貿易平衡,消除貿易順差帶來的國內市場物資減少引起的物價上漲;消除人民幣低估對應的西方貨幣高估帶來的貨幣入侵,才能穩定人民幣,才有可能推動人民幣國際化。
一
二戰后,美國推動美元成為國際貨幣歷史
所謂國際貨幣,是指在國際貿易中支付交易的貨幣,通俗地說,就是可以買到他國物資的貨幣。又稱世界貨幣。1944年7月,盟國在美國東北部小鎮布雷頓森林召開國際貨幣金融會議,制定了《國際貨幣基金協定》【1】,其主要條款是第八條,規定加入國有限開放貨幣主權(見后面介紹),目的是促進貿易發展。雖然當年只有3個美洲國家接受該條款,到1960年時,也僅有10個國家接受協定該條款【2】,西歐盟國都沒有接受,但美國卻通過宣傳,讓很多人相信該協議是國際協定,是各國都應遵守的協定。在該協定中,美國對加入國政府承諾美元可兌換黃金,加上戰后美國的不懈努力和所控制的美洲后院,推動美元成為國際貨幣。當時歐洲各國因戰爭破壞,生產能力嚴重萎縮,包括戰勝國英國都因戰時德國大量轟炸,很多城市成為廢墟,貨幣購買力嚴重下降。相反,美國沒有受到戰火影響,反而因為供應盟國軍火,生產能力大發展,工業生產能力占世界一半左右。當時西歐各國的重建工作,十分依賴美國供應物資。美國出于戰略考慮,包括拉住西歐盟國對抗蘇聯的需要,制定了援助歐洲的馬歇爾計劃【3】,提供了130億美元給西歐各國,讓它們可以使用美元從美國進口物資。此外,為提高美元地位,還提供5億美元做支付基金【4】,幫助西歐盟國建立了支付聯盟,讓西歐各國可以從基金借貸美元,從而使用美元結算,使西歐各國在國際貿易中習慣于使用美元結算。當時英國在世界各地還占有大片殖民地,在殖民地主要使用英鎊結算[5]。戰時英國大量發行英鎊,從殖民地籌集了大量物資,也讓殖民地各國在英國銀行賬號上積累了大量英鎊,價值超過140億美元【6】,卻因英國生產能力被破壞,英鎊實際購買力低下,而英國高估英鎊,使各國難以通過市場使用英鎊。美國援助英國,給英國提供37.5億美元貸款的主要條件之一,就是要求英國政府承諾英鎊可兌換美元,當時英國為戰后重建,以及進口糧食等必需品,只好答應了這個條件【7】,其結果是僅僅7周,就無法進行下去,英國政府不得不終止了兌換【4】。由于當時英國嚴重匱乏物資,各殖民地將手里英鎊換成美元,就可以使用美元從美國和其他國家低價進口物資,兌現戰時從英國賺來的錢,從而開始使用美元進行國際貿易結算。此舉從很大程度上瓦解了英鎊在英國殖民地的結算地位,使得英鎊在國際貿易中的地位大為下降,相反,美元在國際貿易結算中的地位則急劇上升。此外,美國在世界各地建起了上千個軍事基地,憑借軍事威脅,推動很多小國使用美元結算國際貿易。(注:請注意,這一段論述了貨幣結算權的重要性。)
二
美元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丟失國際貨幣地位
然而,由于美國發動侵朝和侵越戰爭,到七十年代初,當時美國因長期進行侵越戰爭,耗資巨大,嚴重影響國內物資供應,引起物價持續上漲。當時美國還大量增發美元,從盟國大量進口物資支持戰爭,也讓西歐日本各國積累了610億美元【6】,遠超美國儲備的黃金。卻不愿按照協定要求,兌現西歐各國持有的美元為黃金。到1971年8月15日美國總統尼克松就宣布不再履行其承諾【6】,導致西歐各國損失嚴重,也讓歐日各國物價上漲過快,貨幣嚴重不穩。另一方面,中東產油國也聯合起來,大幅度增加石油價格,由于美國為應付侵越戰爭,無法通過武力限制中東產油國漲價,甚至禁售石油給美國和其西方盟友,致使美元貶值非常嚴重(注:這說明美元和沙特石油掛鉤,并未使美元建立霸權)。1970年石油價格僅為每桶1-2美元,到1980年上漲到最高37美元;黃金價格則從每盎司35美元上漲到850美元,均上漲20多倍。以石油價格或黃金價格計算,在整個七十年代,平均每年價格上漲率都超過40%。當時日本和西歐各國都不愿持有美元,紛紛制定政策,促進民間花掉美元,例如西歐多國政府規定美元存款100%準備金,0或負利率等措施【6】(335),而日本則補貼公司使用美元進口物資【8】。當時在國際貿易中,美國也難以使用美元結算,因為貿易對手不愿意接受貶值太快的美元。例如,1971年5月5日美聯社德國法蘭克福電稱,“美元的大量出售今天迫使歐洲的一些政府銀行停止購買美國貨幣,并且使得貨幣專家磋商一些辦法來制止歐洲越來越嚴重的金融危機。這次自一九六九年以來在歐洲大陸發生的最嚴重貨幣危機,使美元成了一種按目前的兌換率實際上沒有人要的貨幣”。1971年8月30日出版的一期《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刊載了一篇法國巴黎和英國倫敦街頭見聞報道,報道說:八月中旬對在國外的上百萬美國旅客來說是驚心動魄的,他們忽然發現他們口袋里的美元不可愛了;在巴黎,人們可以看到,在汽車上,甚至在乞討者的帽子上,都寫著這樣的字樣:‘不要美元’;在倫敦,市民們所見到的一種新景象是,美國旅客排長隊等待把他們手中的美元換成其他貨幣”。這個報道還借一個在倫敦的美國人的話,哀嘆道:“銀行、旅館和商店(的人們)都瞪著眼睛看我們的美元,好像它們是細菌的傳播者似的”。哀嘆美元成了沒人要的貨幣。(注:此段論述了所謂美元霸權,實際上是子虛烏有。中國某些人鼓吹美元霸權、美元世界貨幣,本質上夸大敵人,為中國接受引進外資、出口創匯、開放金融等重要領域的投降主義政策提供理由。實際上是,即使美元有霸權,中國就要接受這個霸權而不是打破這個霸權嗎?)造成這種狀況的根源是美國因對外發動戰爭,如侵朝戰爭、侵越戰爭等,造成國內物價飛漲,到1970年,按照美國經濟分析局數據庫(https://apps.bea.gov/itable/index.cfm),美元購買力下降到二戰前的三分之一左右,但美國卻一直堅持1933年的黃金美元比價,高估美元,利用美國和西方盟國簽訂的貿易與貨幣協定,和二戰后形成的美元作為國際貨幣地位,進口物資,支持其對外侵略戰爭(注:每個國家都希望本國貨幣為對外貿易的結算貨幣,而且都試圖高估本國貨幣,只有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拼命指責人民幣幣值被高估,至今大學里的經濟教材仍然堅持這個荒謬觀點)。由于美元高估,西歐各國貨幣低估,各國出口到美國的商品價格就被人為調低,從而擴大了出口,于此同時,從美國進口物資的價格被人為抬高,使各國商人減少從美國進口,造成貿易順差大幅度增加,使各國民間積累了大量嚴重貶值的美元;造成各國物資大量減少,貨幣增加,物價飛漲;也讓美國實現了印鈔,從西方盟國購買物資支持戰爭的企圖。美國不愿貶值美元的另一重要原因是影響形象,進而影響美國國際貨幣地位。到1971年5月初,西方各國政府為終止這種單方面被美國侵犯貨幣主權的狀況,紛紛采取行動,關閉了美元交易,以限制美元流入,這也是《國際貨幣基金協定》所允許的對付他國侵占其貨幣主權的行動,美國也無從反對。以下是當時報紙的報道:【法新社法蘭克福五日電】由于西德、瑞士和荷蘭的中央銀行在出現新的大規模的貨幣投機浪潮以后暫時停止了對美元的支持,今天好幾個西歐外匯市場上的美元交易實際上都停止了。在法蘭克福,西德聯邦銀行暫時停止了交易。不久以后,波恩的經濟部就停止了德國的一切外匯交易。過去兩天里(美元)的大規模流入是一九六九年德國馬克增值前發生的投機狂熱以來的最高數字,所以會引起這種情況是由于這里越來越多地公開討論,到底是用西德貨幣進一步增值的辦法還是用西德貨幣采取波動匯率的辦法來制止美元的不斷流入。美元的不斷流入已經把西德控制國內通貨膨脹的努力的作用抵銷掉了。【路透社布魯塞爾五日電】比利時國家銀行今天說,它已在中午左右停止在外匯市場上支持美元。【合眾國際社雅典五日電】希臘銀行今天停止了瑞士法郎、荷蘭盾、德國馬克和奧地利先令的交易。【合眾國際社里斯本五日電】葡萄牙的儲備銀行——葡萄牙銀行——今天自格林威治時間十三時起停止一切外幣交易。一位發言人說,葡萄牙銀行已命令葡萄牙的一切銀行停止外匯交易。【美聯社赫爾辛基五日電】芬蘭國家銀行今天停止辦理一切外幣業務,等待進一步的通知。【美聯社倫敦五日電】西班牙外匯機構說,美元匯兌業務在繼續進行,但是對其他外幣的業務都停止了。【路透社維也納五日電】奧地利國家銀行今天宣布,它已停止購買美元,以制止投機者把這種貨幣流入奧地利。維也納股票交易所也停止了一切外幣交易。【路透社阿姆斯特丹五日電】經紀人說,在荷蘭中央銀行停止外匯業務之后,荷蘭外匯市場關閉了。按照1944年美國主持西方盟國通過的《國際貨幣基金協定》【1】,要求各加入國開放貨幣主權,讓美元等他國貨幣可以侵入,購買物資,于此同時,各加入國政府,包括美國政府也對各加入國政府承諾,美元可按固定價格兌換成黃金或對方貨幣,從而讓各國政府可以限制美元等外幣的入侵程度,筆者總結為有限開放貨幣主權條款。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稱同意執行第八條款的國家為第八條款國(注:本質是美元的殖民地)。到1970年,西方各國政府手里持有的美元,按照美國政府承諾的價格,已經遠遠超過美國政府持有的黃金價值,美國政府卻不愿兌現承諾,于是各國就可以按協定條款采取行動,限制美元流入。(注:與黃金掛鉤的貨幣,比如美元,也是假幣。)到1971年8月15日,美國總統尼克松干脆宣布不再兌現美元為黃金了【6】,也就是撕毀了其主持的貨幣協定,從而賴掉了一大筆債務,考慮物價上漲,按照黃金價格技術,相當于今天3萬億美元。(注:雖然賴掉了一大筆債務,但是,美元對其他國家的金融殖民被打破了。)當時《今日巴黎報》評論說:“美國的財政威望受到了影響。美元的神話破產了。西方世界的貨幣和財政整個結構也同它一起破產了。”第二天出版的《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的一篇文章則稱:“八月初,歐洲爆發了沖擊美元的新浪潮,觸發起另一次美元危機。在美國和國外,人們廣泛地談論著,美元正在瀕于貶值。在國外,持有美元的人,將大量美元兌換為黃金及其他外幣。八月四日,法國政府禁止銀行從以為法郎可能升值而進行投機的人收受美元。在瑞士,銀行暫時停止美元的交易。在西德,美元兌換馬克的匯率降低到空前最低點。美元接二連三遭到打擊,最近的一次打擊是在迅猛發展的情勢下觸發的,從而使歐洲的許多人對美元的實力發生了疑問。”文章還報道說,“在英國,許多銀行家和金融當局把當前美元的險境同英鎊在一九六七年剛貶值前的情況等量齊觀。他們認為:醫治長期性的、日益惡化的美國國際收支赤字的最簡單方法,就是將美元貶值。”共同社東京八月二十七日電題目為:“水田藏相舉行緊急記者招待會,宣布從二十八日實行浮動匯率制”, 文章評論說,“現行的一美元兌換三百六十日元的比率在戰后實行了二十四年。自一九五二年參加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以來,政府放棄維持固定匯率的政策,這是第一次。而且,在世界主要國家已經放棄了國際貨幣基金協定關于維持上下浮動百分之一的規定的形勢下,在自尼克松發表聲明到今天的十天的時間里,只有我國一國嚴守協定的規定,不斷采取平價操作。由于我國采取現在這種措施,擁有戰后二十七年歷史的國際貨幣基金體制便完全崩潰了”。(注:即美國霸權的瓦解。)由于美國此前主要借助美元的國際貨幣地位,很少存儲他國貨幣,導致美國對外貿易嚴重受到影響。此后美國為應對這種情況,不得不要求西歐盟友與美國進行貨幣互換,從而讓美國可以獲得西歐各國貨幣,用于國際貿易結算。1984年發布的美聯儲介紹,見中文譯本《美國中央銀行的宏觀管理》第85頁【9】,就提到了此前與德國進行的持續多年的貨幣互換,等于讓美國長期持有一筆德國貨幣資金,用于國際采購,當時德國馬克雖然貶值嚴重,卻是相對比較穩定的貨幣。由于美國在德國駐軍,提供軍事防衛,德國不得不同意。當時美國通貨膨脹嚴重,物價上漲率高達10%以上,到1980年前后,美聯儲不得不將基準利率長期維持在15%以上,甚至高達20%,以便減少增發美元,限制通貨膨脹。直到1981年,中國放棄支持第三世界國家對付美國,才讓美國各個擊破,重新控制了中東產油國,迫使中東國家將石油價格下調一半以上,從每桶37美元下降到十幾美元,一直保持到20世紀末(注:不僅是控制了中東產油國,還逐漸控制了非洲、拉美等國的經濟金融)。美元也因石油價格的下降,(注:本質是美元掌握了石油定價權。在控制了石油的結算權之后,定價權下降,意味著美元堅挺。)很快得到穩定,重新成為世界的主要貨幣。例如,【法新社華盛頓一九八一年四月十四日電】稱,“在第二次石油沖擊(指1979年伊朗國王被推翻,政局動蕩,世界石油市場出現搶購。歐佩克于1979年6月將原油價格提高到每桶18美元,1980年6月提高到32美元。)后出現的貨幣調整中,美元重新成為世界的主要貨幣”(注:此為美元霸權的第二次建立)。該電文同時指出,“由于世界各國經濟出現不同的情況發展(特別是在所謂的“第二次石油沖擊”以后)所以人們對一些國家的貨幣的前途越來越感到捉摸不定”。然而,西方各國從沒有大量儲備美元,讓美國拿美元獲得大量物資。所謂的美元霸權,到1980年代,實際上都沒有形成,主要是很多第三世界國家精英因接受美國意識形態經濟學教育,相信美元是財富,此后自愿出口物資換取美元,大量儲備才逐漸形成的。(注:黃衛東老師的分析,建立在歷史史實基礎上,比國大喬良的分析要科學得多。喬的分析是建立在臆想基礎上的,沒有事實依據。)
三
人民幣取代美元成為國際貨幣歷史
相反,中國的人民幣在七十年代十分穩定,很多國家同意采用人民幣結算。1972年【德新社北京七月一日電】(記者:漢斯·約阿希姆·巴格曼)稱,早在一九六九年秋季廣州交易會的時候就已出現,當時有好幾項重要國際合同曾首次以“人民幣”計價。從那以后,同中國的主要歐洲貿易伙伴(包括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在內)簽訂的合同用“人民幣”計價的越來越多。【德新社法蘭克福二十二日電】稱西德商業銀行今天(1970年4月22日)宣布,今后西德將同意用共產黨中國的貨幣“人民幣元”來結算雙邊貿易賬目。法新社在1970年5月14日的報道說,在廣州春季交易會上,英國、法國、西德和瑞士的商人同意中國人使用人民幣付款。報道指出,這四個國家都有同中國銀行訂有協議的銀行。這些銀行已經做出了用人民幣進行貿易的安排,向商人們提供中國貨幣以便從中國購買貨物和把商人們向中國賣出貨物得到的人民幣加以兌換。香港《遠東經濟評論》發表文章評論說,中國已經表明,人民幣作為一種重要世界貨幣出現,時機成熟了。(注:這個資料,我曾花費幾個月才找到。)10月2日,日本《產經新聞》刊登一篇文章,標題是《中國為提高人民幣的國際地位而猛烈沖擊》,文章介紹說,以去年七月在倫敦建立了人民幣的行市為開端,今年五月,中國又在香港的中國系統的銀行開設了以人民幣為后盾的定期存款。另外,在春季的交易會上,在與西方的貿易中推行了用人民幣結算的方式,結果,西德、英國、法國和瑞士的銀行,向中國銀行的倫敦分行設立了用人民幣結算的戶頭。文章預測,即將開幕的空前規模的秋季交易會上,也將是進一步擴大這種“用人民幣結算”的姿態。文章預計,中日貿易也將采用人民幣標價和結算。【南通社多倫多1970年10月5日電】稱,加拿大最大的商業銀行之一蒙特利爾銀行已經開始同北京的中國人民銀行以人民幣結賬,從而方便了兩國之間的交易。兩國之間的交易到目前為止一直以加拿大元、英鎊和除了美元以外的其它可兌換的貨幣結賬(注:這說明中國對貨幣結算權的認識非常到位)。以人民幣結賬的做法是同中華人民共和國愈來愈堅持在其對外貿易中以人民幣結賬的態度一致的。英國《遠東貿易和發展》雜志在1971年3月號刊載一篇文章,題目是《中國的貨幣》,副標題是《人民幣現在在外貿業務中使用越來越廣,它不受任何通貨膨脹和投機壓力的影響》。文章稱:“現在一些國家在同中國的貿易業務中,在雙方都方便的時候用人民幣計算。在同越來越多的發展中的國家簽訂的援助協定和進行的其它財務活動中也使用人民幣,這些發展中的國家包括巴基斯坦、錫蘭、尼泊爾、剛果人民共和國、贊比亞、坦桑尼亞、幾內亞、蘇丹和南也門。”【共同社東京八月十八日電】題:向日中貿易正常化前進,東京銀行等也追隨三和銀行方式,文章稱,就日中貿易的最大懸案結算問題,三和銀行十八日宣布采用日元—人民幣結算方式,繼此之后,專門搞外匯的東京銀行也就具有大體相同內容的結算方式同中國的外匯專門銀行—中國銀行之間,于今天晚上在北京交換了協議書。據此,日中貿易的結算問題已朝著正常化邁出了一步。可以預料,迄今圍繞著外匯損失問題而一直難于進展的日中之間的貿易談判也將會有很大進展。據認為,由于這次三和與東京兩銀行采用日元—人民幣結算方式,其他同中國訂有通匯合同的外匯銀行也會跟著這樣做。(注:日本上世紀80年代經濟迅速發展,與和中國建立的這種結算關系是分不開的。這種結算意味著日本從金融上脫離了美國的殖民,獲得了很大意義上的金融上的獨立自主。)1982年人民日報曾轉載日本友人岡崎嘉平太的回憶錄《我的記錄》中回憶歷次中日備忘錄貿易談判時會見周恩來總理的情景的一章《我的人生之師》,提到當時中日貿易協議規定使用日元和人民幣結算。文章說,“盡管當時的世界通貨都處于搖擺不定的狀況,周總理還是提議:中日之間的結算,直接用日元-人民幣是否可以,請研究。由于周總理的這一建議,才使今天的日元-人民幣結算得以實現”。該書《我的記錄》是1979年日本東方書店出版,岡崎先生所著,表明中日之間貿易,到1979年,還是使用日元和人民幣結算。事實上,人民幣作為國際貨幣,一直持續到八十年代末。(注:這意味著美元霸權仍然沒有充分建立。) 1990年出版的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商務教研室著《國際貿易實務參考資料 (下冊)》【10】列舉的對外貿易信用證例子中,多個國外銀行開出的信用證都是使用人民幣結算,例如,1986年11月17日美國紐約標準麥加利銀行開出的信用證,到1987年4月9日都有效,就是使用人民幣結算。(注:中國與美元貿易用人幣結算,這應該是毛主席時代的斗爭成果。)人民幣丟失國際貨幣地位,其主要原因是從1978年開始,(注:應該是逐漸丟失這個國際貨幣地位,以對接引進外資的政策。)人民幣多次大幅度貶值,最嚴重的貶值是1993年,僅半年時間,就貶值30%,而且還多次降低人民幣匯率,使人民幣對美元牌價,從1美元兌換1.49元貶值到8.7元。由于人民幣購買力多次大幅度下降,嚴重影響了人民幣價值,使國內外商人不愿采用人民幣,從而丟失了國際貨幣地位。人民幣作為國際貨幣,帶來的收益,就是中國可以拿人民幣購買外國物資,可以不用儲備外國貨幣了,貿易逆差也不影響對外貿易和國內經濟運行,這和現在的美國是類似的。1973和74年中國就曾經沒有儲備外匯。(注:這個收益極其巨大,不能忽視,不能低估。可以再充分展開論述。)然而,我國主流媒體長期以來,從不宣傳介紹這段歷史,甚至污化這段歷史,長期宣傳,缺少外匯儲備,象征經濟落后,相反,卻宣傳外匯儲備成為世界第一,是經濟發展的象征,暗示毛澤東時代缺少外匯是經濟落后(注:把外匯作為財富,是赤裸裸的欺騙)。著名右派辛子陵曾編造了一個故事【11】,說1974年4月鄧小平帶領中國代表團到美國紐約參加聯合國會議,國內因缺少美元,搜集所有美元給鄧小平,讓鄧給酒店服務員小費都不夠,還評論說,“一國國家的外匯儲備都不夠政府官員出一趟差,你們說文革是不是把國民經濟拖到了崩潰的邊緣?大家聽了很信服”。(注:這也說明很多人很無知,所以才會相信這種胡說八道。)我國在文革時代確實沒有儲備多少美元,其原因并不是右派們污蔑的“窮”(注:人民幣已經成為世界貨幣,要外匯儲備毫無意義。只有殖民地國家才要外匯儲備)。我國在1973年底到1974年,曾經在國際市場上用外匯購買了約200噸黃金【12】,現在價值超過1000億美元。(注:這個決策,應該是毛主席做的,不是陳某。)當時不儲存美元的根本原因,是美國敵對中國,在中國周圍駐扎軍隊,通過進攻朝鮮,越南等我國鄰國,圖謀入侵中國,支持蔣介石國民黨進攻大陸,妄想重建舊中國,變中國為美國殖民地。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我們拿物資換美元,就等于送給敵人物資,讓敵人拿物資制造槍炮子彈來消滅自己的愚蠢行為了(注:如果甲國能夠掌握乙國商品出口的定價和結算權,那么,乙國商品就是甲國貨幣的錨,乙國就是甲國的金融殖民地。甲國相當于今天的美國,乙國相當于今天的中國)。所以,在那個時代,出口物資得到美元等外匯后, 很快就換成物資包括黃金拿回國內了。現在美國敵對中國分裂中國的圖謀沒變,手法變了,只是崇美精英不這樣看。(注:他們不但不這么看,還極力打擊這么看的人。)還有一個原因是當時的美元貶值非常厲害(注:西歐貨幣同樣幣值很厲害),就是美國盟友日本西歐各國也都不儲備美元。這是由于美帝在全世界的侵略遭到毛澤東領導的世界各國人民的反抗,雖然美國還是當時世界上生產工業商品和出口農產品最多的國家,但是,美帝到處侵略,入不敷出,只能狂印美元,掠奪本國老百姓和其西歐日本盟友,這導致當時的整個資本主義世界都通貨膨脹,最嚴重的時候,日本英國等一年上漲30%【13】,日本西歐各國政府專門出臺政策,搞進口補貼政策,鼓勵老百姓花光自己手上的美元,到1971年5月干脆停止兌換美元,以杜絕美國拿美元從本國進口物資(注:中國也應該這么做,讓老百姓出國到美國,購買商品;國家也要從美國購買商品,把美元花掉)。只是美國精英控制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公布的各國外匯儲備數據都是以美元計算的,加上美國媒體的宣傳,就讓很多人以為各國儲備了很多美元。(注:中國精英也喜歡動不動以美元計賬,這也是一種有意無意的欺騙。)
四
人民幣成為國際貨幣歷史的啟示,如何恢復人民幣國際貨幣地位
從歷史來看,一國貨幣成為國際貨幣,其基本條件包括強大生產能力支持下的貨幣穩定,而持續貶值嚴重,時間過長,就會丟失國際貨幣地位。英鎊憑借英國武力控制的廣大殖民地,即使在二戰期間,都保持了國際貨幣地位,但在戰后,由于生產能力被戰爭破壞,英國物價上漲,英鎊高估嚴重,加上美國的進攻,將英鎊推下了國際貨幣寶座,讓美元取而代之。當時美國工業生產能力約占世界一半,加上強大軍事實力以及美國精英的行動決心和正確措施,推動美元取代了英鎊成為國際貨幣。但是,到上個世紀七十年代,美國因對外戰爭需要,長期高估美元,讓美國借美元國際貨幣地位,印鈔進口物資,加上擔心貶值美元影響美國國際貨幣形象,長期保持1933年的美元黃金比價,促使各國采取行動,停止使用美元結算,從而終止了美元的國際貨幣地位。相反,當時人民幣保持了穩定的購買力,中國政府也借美元和西方各國貨幣嚴重貶值機會,在國際貿易中推動使用人民幣結算。由于當時西方各國貨幣都不穩定,使得很多國家,包括西方主要國家,都同意使用人民幣結算,從而讓人民幣成為國際貨幣。然而,到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由于人民幣多次嚴重貶值,讓國內外商人逐漸不再使用人民幣結算,使人民幣逐漸丟失了國際貨幣地位。最近十多年來,我國推動人民幣成為國際貨幣的基本條件要優于上個世紀七十年代,這是因為中國生產能力大發展,大部分工業商品生產能力和生產量都占世界一半以上,遠超50年前的七十年代,生產的產品范圍也遠超那個時代。但是,我們在此期間的物價反而不如那個時代穩定,例如,按照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2008年和2011年我國消費品物價上漲率都超過5%,工業產品購入價甚至超過10%,都屬于嚴重的通貨膨脹。最近幾個月,我國食品類物價上漲率不斷增加,到8月份已經高達7.3%,遠超穩定物價的標準,同樣屬于嚴重的通貨膨脹。其根本原因是我們采用了錯誤的低貨幣匯率政策,低估人民幣(注:原因還在于:一是中國出口過多,二是出口多用外匯特別是美元結算)。在這樣的政策下,我國年年貿易順差高達5000億美元左右,讓大量商品離開國內市場;同時高價進口物資,從而從兩方面推動物價上漲。更加嚴重的問題是,我國為了獲得西方的市場,不惜犧牲經濟主權,讓美國和西方資本家從國內市場拿走了大量利潤。以蘋果公司為例,按照蘋果公司公布的財務數據,多年來,蘋果公司在中國每年要賺走1200億元以上【14】,而其在中國所做很少。其生產是國內企業代工,銷售是國內企業代理,蘋果公司主要在中國建了幾個示范商店,雇傭了幾百人。然而,蘋果公司在中國盈利和銷售額都遠超華為,繳納的稅款卻不到華為5%,很大部分利潤是應繳的稅款。其中約一半是消費者上交我國政府的增值稅,又稱消費稅,占銷售額17%,由蘋果公司代收,蘋果公司卻占為己有【15】。蘋果在美國和歐盟等偷稅漏稅,早已被西方國家處罰,其中僅歐盟就罰款蘋果公司130億歐元,超過1000億人民幣。而蘋果公司在中國利潤率還超過美國和歐盟,其偷漏稅是十分明顯的。我們應學美國和西方,禁止外國公司,包括蘋果公司,進入我國零售市場。我們早就應該在國內零售市場趕走蘋果公司,更不應該不處罰蘋果公司的偷稅漏稅等非法行為。(注:這就是中國對本國商品定價權的喪失導致的后果。這不是什么“比較優勢”,這是“比較劣勢”。)讓蘋果這樣的外國公司每年拿走大量利潤,等于讓他們免費拿走了大量物資(注:除了低價拿走物資,還有低價使用中國勞動力),從而進一步嚴重影響國內物價。最近20多年來,美國和西方紛紛將他們的工業生產能力關閉,轉而印鈔在中國建立生產能力,利用中國資源和勞動力生產,形成中國負責生產,美國負責消費的中美國模式【16】,嚴重消耗了中國的礦產資源。到2013年,國務院發布政策,已經有69個城市被確定為資源枯竭型城市。大量資源消耗在為西方生產工業產品上,導致國內資源走向枯竭,很多資源產品價格輪番猛漲,也推動國內物價嚴重上漲。貿易戰以來,更是加大了貶值人民幣步伐,使人民幣匯率從去年3月27日的1美元兌換6.241元貶值到本月3日的7.186元,貶值幅度高達15.1%。這是造成當前物價上漲過快的重要內因。從2005年到2015年,我們雖然逐漸提高了人民幣匯率,但同時也通過加大出口退稅抵消了人民幣匯率上漲的作用,加上國內企業的相互競爭,壓低了出口價格,增加了出口和出口順差,從而不利于穩定人民幣(注:不掌握定價權、結算權情況下的“出口導向”型經濟的必然結果)。筆者早就發布文章分析過,降低人民幣匯率,雖然可以降低出口產品價格,即使特朗普加征關稅,也能保持價格和對美出口,但卻引起國內物價上漲,從而降低國內購買力,一樣增加國內生產過剩,不能解決美國發動貿易戰帶來的生產過剩問題。其主要作用是維護了美國的物價,同時讓特朗普政府免費從中國征收了關稅,是單方面向美國的投降措施,這是特朗普政府不斷加大貿易戰訛詐的主要原因。正確的對策是大幅度提高勞動者工資,增加國內市場,才能真正消除美國發動貿易戰帶來的出口減少,生產過剩增加問題。本來我們每年貿易順差,讓美國和西方印鈔,從中國拿走大量物資,嚴重損害中國利益,中國就可以按照國際貨幣基金協定條款,停止兌現美元為人民幣,從而終止美國和西方侵犯我們的貨幣主權。但是,我國主流經濟界卻將不斷自動貶值的美元等西方貨幣欠條看成是財富,不但不知道制止美國和西方對我國貨幣主權的侵犯,反而犧牲多項經濟主權,諸如優惠引進外資,開放金融業、(開放更多領域市場)等(注:越這么開放,美元霸權越穩定,對中國的殖民越深越廣),以便換取更多西方貨幣,等于祈求美國和西方侵犯我國金融和市場主權。另一方面,上個世紀七十年代,當時各國貨幣都是自定含金量,從而確定不同貨幣之間匯率,美國單方面高估美元,各國不愿單方面行動,以免其他國家不采取行動,就會破壞與這些西方國家的貿易平衡和經濟。現在人民幣匯率是我們自主決定的事情,而且人民幣兌西方匯率都嚴重偏低,只需提高人民幣匯率到購買力平價匯率,就能扭轉這種單方面奉送貨幣主權的情況,就能扭轉這種狀況帶來的人民幣不穩定,而且必然推動美國和西方物價大漲,因為西方本身缺少生產能力,嚴重依賴從中國進口物資;尤其在美國征收高額關稅情況下,更是會讓美國物價上漲更加嚴重,從而有利于推動人民幣占領國際貨幣地位。(注:即恢復人民幣對本國商品的定價和結算權。)七十年代的美國工業生產能力還占世界三分之一,遠超中國,都在中國領導的世界各國人民的反抗下,物價飛漲,經濟瀕臨崩潰。現在美國和西方基本沒有工業消費品生產了,(注:金融資本泛濫導致實業生產萎縮。中國漢朝文帝時即發現并合理利用此規律。)穩定物價,主要依賴中國低價提供產品,如果我們大幅度提高人民幣匯率(注:還要加上開拓第三世界市場,因為中國的生產能力的確“過剩”),也就大幅度提高了美國和西方物價,從而為我們恢復人民幣國際貨幣地位提供基礎。我們應提高人民幣匯率,使其達到購買力平價匯率,以便達到貿易平衡,消除貿易順差。貿易平衡或逆差才是美國和西方各國實際做法。按照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米德的觀念【17】,“國際經濟政策的基本問題之一,是找到有效的方法以使一個國家收支為大量盈余或嚴重赤字的國家能夠恢復它的外部平衡”。克魯格曼同樣指出,應避免過大貿易順差或逆差【18】。對外貿易平衡也是德國政府制定的四大經濟目標之一【19】。當前我國采用低人民幣匯率,也明顯偏離了米德等主流經濟學家的觀點和德國政府的經濟目標【20】。考慮到我國儲備大量外匯,占世界四分之一的外匯儲備,遠超世界其他國家,要在市場經濟下真正使用它們,收回物資,就需要更大幅度提高人民幣匯率,從而形成貿易逆差(注:重點是對美國的逆差)。這將極大地提升人民幣形象和地位,而且給國內提供大量低價格物資,穩定國內市場物價,不僅僅解決貿易戰帶來的問題,而且為推動人民幣成為國際貨幣打下良好基礎。相關國外報道來自參考消息,參見參考消息1957-2002在線全文文字檢索https://ckxx.online/thread-htm-fid-321-page-13.html【1】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Articles of Agreement of th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https://www.imf.org/external/pubs/ft/aa/. 2016.【2】Eichengreen, B., 資本全球化 國際貨幣體系史,彭興韻譯,pp112. 2009,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p. 84,112.【3】王新謙著, 馬歇爾計劃 構想與實施. 2012: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4】Kindleberger, C.P., 西歐金融史. 1991, 北京: 中國金融出版社. p. pp73-100,579-581;591-593.【5】(英)康南(A.R.Conan)著;漢敖譯, 英鎊區. 1956: 世界知識社.【6】Hudson, M., 金融帝國,美國金融霸權的來源和基礎,嵇飛等譯. 2008, 北京: 中央編譯出版社. p. 118,311,335,401.【7】張振江, 從英鎊到美元:國際經濟霸權的轉移(1933-1945). 2006, 北京: 人民出版社. p. 221-239;387-392.【8】Hudson, M., 全球分裂 美國統治世界的經濟戰略,楊成果等譯. 2010, 北京: 中央編譯出版社. p. 70.【9】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 美國中央銀行的宏觀管理 1987, 北京: 中國金融出版社,譚秉文譯. p. 82-86.【10】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對外貿易系國際商務教研室編, 國際貿易實務參考資料 下. 1990: 北京:對外貿易教育出版社. p. 89.【11】喻權域, 評一則新謊言,中華魂, 2008(10): p. 59-61.http://www.doc88.com/p-2874695151298.html. 【12】姜長青 and 陳淵, 陳云“文革”后期提議加強黃金儲備. 黨史博覽, 2008. 2008(12): p. 38-40.【13】Friedman, M., 貨幣的禍害,安佳譯. 2008, 北京: 商務印書館. p. 182-195.【14】USApple, Apple - Investor Relations - Financial Information https://investor.apple.com/investor-relations/financial-information/, 蘋果公司公布的10-K Annual Report. 2018.【15】黃衛東, 蘋果公司六年少繳稅3000億?. 財經科學,投稿, 2019.【16】Ferguson, N., 貨幣崛起,高誠譯. 2009, 北京: 中信出版社.【17】Meade, J., 國際經濟政策理論第一卷國際收支. 2001, 北京: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 p. 3.【18】Krugman, P., 國際經濟學,第四版中文版. 1998, 北京: 中國人民出版社. p. 161,495,505.【19】周弘,(德)榮根著, 德國馬克與經濟增長. 2012: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p. 59.【20】蔡來興等主編, 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宏觀經濟管理. 1991: 上海:上海翻譯出版公司. p. 18.(作者單位:中國科技大學;來源:昆侖策網【授權】,推薦語和批注有修改)

【昆侖策研究院】作為綜合性戰略研究和咨詢服務機構,遵循國家憲法和法律,秉持對國家、對社會、對客戶負責,講真話、講實話的信條,追崇研究價值的客觀性、公正性,旨在聚賢才、集民智、析實情、獻明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歡迎您積極參與和投稿。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jqdstudio.net
責任編輯:紅星
特別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