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2025年-5月7日-星期三
“建軍90周年”系列網文 ⑨
宋代文天祥曾說:“兵者,戰、守、遷,皆施于營壘。”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歷史的長河,大大小小的戰場,撕殺過后,濃煙散去,留下了一座座凝固的軍營,歲月磨去了它的色彩,時間消隱了它的聲音。軍營,這個特殊的、具有特定含義的建筑群,為我們展現出一幅幅別樣的歷史畫卷……
上古時期,炎黃阪泉交戰,席地而臥的宿營地雖然簡陋,但已有警戒和分區,那是軍營的雛形。先秦時代,營房與工事融為一體,萬里長城、峰火臺,詮釋著當時軍營的格局。赤壁之戰隔江對壘,清軍江南江北大營,都體現了當時雄兵對陣的氣勢與規模。近代軍營,典型的如旅順口,那沉寂的炮臺、寧靜的軍港、高聳的了望塔,無不印證著歷史發展的烙印。
光陰似箭,歲月如梭。轉瞬之間,人類已進入了21世紀。在歷史的長河中,戰爭與和平始終與人類如影相隨,“帳幕帷蓋”一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始終與軍隊作戰相隨相伴,須臾不離。
在風雨如磐的革命戰爭年代,我軍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依靠人民群眾,開展游擊戰、運動戰,打到哪,住到哪,進村莊、住民房,天當被,地當床,風餐露宿,歷盡艱辛。建國以后,自50年代的蘇式營房、 60年代的“干打壘”,到80年代的新式營房,再到新世紀以來的綠色營區、生態營區、節能營房,90年來,我軍營房實現了從無到有、由弱變強,從簡單維持到系統配套的歷史跨越,創造了輝煌的歷史。
然而,這一支中國人民用小米喂養成長起來的強大軍隊,其營房發展之路,從起步就不是一帆風順的。追尋我軍營房發展的足跡,不難發現,軍隊的營房建設與后勤建設如影相隨,而后勤的建設與祖國的發展又息息相關,緊密相連。
“天當被、地當床”“老鄉房”——
營房與軍隊一起走過血火歲月
土地戰爭年代,我軍遵循的是“農村包圍城市”的戰略方針,以游擊戰、運動戰為主要作戰方式,部隊轉戰南北,散居村鎮,或借住老鄉住房、或露營野地山崗,都是自己想辦法,只見南來北往流水的兵,不見鐵打的營盤固定的屋。而部隊后勤保障也沒有專門的營房管理業務和工作機構,具體業務由軍需、衛生和運輸等后勤業務部門負責。大量的營房勤務工作,包括宿營地的選擇、營舍的分配,都由部隊自行保障。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游擊戰、運動戰,我軍難以有自己固定的營房
抗日戰爭時期,我軍的基建營房除繼續依靠群眾支持外,廣大官兵也依托根據地興建了大批茅草房、土坯房和各項基礎設施,基本解決了部隊宿營難題,如延安抗大校舍就是該時期軍工自建的代表性建筑。解放戰爭時期,我軍在接收日偽營房設施的基礎上,有計劃地修建了后方倉庫、軍隊工廠等后勤設施,以及中央指揮機關、野戰部隊指揮機關的部分營房;各解放區地方政府與軍隊聯合組成“戰委會”“支前委員會”等戰勤機構,小批量建造了簡易營舍、窯洞及醫院,一定程度上解決了部隊工作生活的住用需求。
抗戰時期,我軍在陜北居住的窯洞
“接收房”“破兵營”——
建國初期無奈的權宜之計
在建國之初,人民軍隊的制式營盤幾乎是一片空自。舉目四望,除了散落在一些港口、要塞和租界地的外國兵營作為國恥的歷史遺跡以外,守望和平的中國軍人卻一時沒有安身的居所。由于建國初期國家百廢待興,綜合國力極其脆弱,經濟建設需要用錢的地方很多,國家拿不出太多的錢用于軍隊營房建設上,再加上我軍接收了大量國民黨軍隊的營房和舊政府辦公用房,利用接收的房屋作為臨時營房成為了當時的不二之選。
二戰后位于天津的美國海軍陸戰隊軍營
根據1952年統計的數字得知:全軍接收敵偽營房和添置營房共計1406萬平方米,租借民房64萬間。而這些接收敵偽的營房和添置的營房,多數是駐華外軍、日偽和國民黨軍的兵營、倉庫或馬廄,年久失修,破爛不堪,殘煩斷壁上留存著戰爭烙刻的遺跡。在北方某日軍建造的兵營,一間約20平方米的通房里,得擠擠挨挨住進去一個排,戰士們晚上睡覺頭頂著頭,像放了一地西瓜,一躺下就出不來了,沒有下腳的空。為了晚上尿尿,他們甚至在每人身邊準備一個小瓦罐。而在由外國軍隊蓋的馬廄里,由于住不下,有人便在馬廄里一根根棚柱間,纏上了繩子成漁網狀,然后鋪上木板,制作成一個個“吊床”,變成了兩層鋪,為此發明者得到了一次嘉獎......今天我們看來,或許這些手段有些好笑,但這確實是當時真實的記錄。
蘇式營房——
我軍第一代制式營房的里程碑
幾百萬中國軍人的營房難題,擺在了共和國的領袖、元帥和將軍們的辦公桌上,朱德總司令指示:“軍隊走向正規化,變成國防軍,必須有房子住!我們要動手建設固定的營房!”1950年1月25日,中央軍委發布了《關于營房建設問題的指示》:國民黨匪幫即將全部被殲,中國人民解放軍將進入一個從所未有的新時期,逐漸由作戰轉入駐戍兵要地帶……不能久住民房。因此,在我全國兵要地帶房舍、營棚、軍用倉庫及一切軍用建筑物甚屬迫切......
白手起家與從零開始都是不易的。建房需要經費,但是經費相當緊缺。當時正值朝鮮戰爭爆發,全國人民都在咬緊牙關過日子。在這種情況下,時任總后勤部部長的楊立三經請示軍委批準,決定全軍各單位的營房管理維修經費按每人每年52斤小米劃撥部隊。每人每年52斤小米,這是全軍每人每年口糧的十分之一,軍委下如此大的決心用于解決營房問題,足以說明中央軍委把全軍官兵的安危冷暖惦掛心頭,也說明軍隊營房對于提高部隊戰斗力和凝聚力有著多么深遠的意義。就是這52斤小米,使東西南北筑起的共和國營盤,撐起了軍營希望的藍天。
這一時期建設的營房主要以蘇式營房為主。主要是因為1955年部隊實行軍銜制以后,軍隊提出正規化建設的口號,部隊開始探索制式化、標準化營房建設,但由于當時我軍極度缺乏營房建設的經驗,所以只能借鑒蘇軍營房圖紙建設蘇式營房。這也是我軍建設的第一代制式型營房,基本解決了部隊住房急需,結束了租民房、住廟宇的歷史。
蘇式營房是我軍建設的第一代制式型營房
蘇式營房的建房特點是布局規整,中軸對稱,前后有序,大操場、閱兵臺、排列整齊的連隊宿舍,一字排開的連隊食堂,車場、炮場、庫區,界限很分明。營房一般高3至4米,進深十幾米,長30至40米,磚墻、石柱、木屋架,南方地區一般是坡屋頂,北方有些地區是平屋頂。因為房子特別大,所以一個屋子住一個連,靠墻兩邊是大通鋪,中間過道很寬,槍架就支在過道上。當時還有句笑話,叫“一人放屁全連醒”,100多號人睡在一個大房間里,打鼾、磨牙、說夢話,夜里一有動靜,大家都睡不安穩。雖然新營房還有種種不足,但起碼通了電,有的還配發了制式營具,與馬廄相比已經算得上“豪宅”了。
“干打壘”、“地窩子”———
一部凝固在戰爭陰云上的建筑史詩
然而時光進入60年代,由于中蘇關系日趨緊張,人民軍隊建設的指導思想由和平時期轉入臨戰狀態。1961年至1971年,軍隊按照“早打、大打、打核戰爭”的戰略方針,確立了部隊“靠山、分散、隱蔽”的“山散洞”部署,一個營一個溝,一個連一個點,團隊由寬闊的平川,搬進了隱蔽的山溝,營房保障發生了退變。這一時期,由于部隊員額成倍增加,建設的營房普遍都屬于應急簡易型營房,而且建設數量還相當大。在那個年代,官兵們自己動手,上山采石伐木,下河撈沙,制坯燒磚,手推肩扛,建設了大量‘干打壘’、‘地窩子’營房。
六七十年代的簡易營房
“干打壘”營房屬于土木結構。我國西北等地的土質屬大孔隙土壤,粘性高,在降雨少的干燥地區,這種土適合壘墻,不用花錢,建房速度快。一般的建筑方式有兩種:一種是用土坯壘起來的房子;一種是用土直接打成墻蓋成的房子。
干打壘
“地窩子”營房也是當時的一大景觀。“ 地窩子”大多為半地下式建筑,房子一半建在地下,一半露出地面。建房時,在平地上挖一個長方形的坑,在坑里直接打洞,這種房子的特點是墻體特別厚、保暖性能好,但實用面積比較小。房屋一般可供一個班使用。
地窩子
干打壘和地窩子這類營房只能做到通電照明,什么集中供水和集中供暖根本想也不敢想。很多營房吃水靠肩挑,冬天取暖靠燒爐子,廁所普遍使用的是旱廁,營區路面也大多是土路,根本談不上硬化。如果說建筑是一種創作,它不可避免地帶有時代的烙印;那么它也是歷史,是建設者在地球上豎立的一座座豐碑。土石結構的營房,就像土石結構的長城一樣,在軍隊營房建筑史寫下了重重的一筆,是人民軍隊在特定時期,在戰爭廢墟上筑就的藝術品。
“下山、出溝、靠城”——
營房建設迎進入發展快車道
進入80年代,國際形勢總體趨于緩和,特別是我國開放以后,軍事戰略也相應作出了重大調整,走精兵之路和質量建軍成為了我軍新時期發展的主要方向,部隊營房建設也隨之作出了重大調整,向著穩定型、永久性現代化營區邁進,“下山、出溝、靠城”成為建設規劃的重要內容。在布局上由原來的分散變為相對集中,由過去的以連為點變為以團為點,條件許可的部隊則以師、旅為點建大營區。制式辦公樓、戰士宿舍樓拔地而起,興建了大型軍人禮堂,建設了統一制式的食堂,完成了道路硬化,全面進行了營區綠化,實現了營院的集中供水、供暖。
改革開放后,營房雖有大發展,但仍以實用為主,不夠美觀
說起戰士宿舍樓,還有個插曲,1986年,駐守在東北的一個團有兩個營第一次蓋了二層和三層樓房,部隊住用后很高興,但也在軍內產生了爭議,有人提出連隊住樓房影響緊急行動;有人說一連一座樓,集中住用,便于管理。有關部門經過論證,認為符合戰備要求、便于官兵生活,解除了大家的憂慮。隨后總部組織觀摩,向全軍推廣。以此為開端,樓房如雨后春筍一天天多了起來。住進樓房的戰士們歡天喜地,廁所進了樓,再也不用半夜跑到外面旱廁去方便了,水電氣暖一應齊全,極大地方便了官兵們生活,北方部隊晚上睡覺再也不用戴皮帽子、蓋皮大衣了。
進入上世紀90年代中期到新世紀初,隨著國家經濟持續多年高增長,綜合國力的大幅度提升,以及我軍幾次大的精簡整編,營房建設投入不斷增多,軍隊營房建設又逐步開始了從實用型向優化型、美觀型方向發展。部隊新建的營房都越蓋越漂亮,精美的建筑設計、科學的內部結構、美觀的內外裝修、系統的營院綠化,將部隊營院裝點得分外美麗,營院園林化在很多部隊營區已經不是什么稀罕事,如今無論江南還是塞北,軍營處處達到“春有花、夏有蔭、秋有果、冬有青”的綠化要求。
煥然一新的新時代營房
這與我軍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簡易型營房相比,確實是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營房的巨大變化不僅為部隊戰斗力的生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更向世人展示了我軍現代化進程的新風貌。如今,無論到哪里,現代化營區都呈現出不拘一格的建筑特色,既體現著軍隊的整齊劃一、莊重威武,又有鮮明的地區特色和時代特征。從正在熱播的湖南衛視《真正男子漢》第二季中就可以看到,走進空軍航空大學,那里有可以與一流大學媲美的現代化營區;走進華南的防空英雄營,那里有融戰備、訓練、生活為一體的院落;走進隸屬于空降兵的雷神突擊隊,那里有綠草如茵、鳥語花香的花園式營盤……
“實戰化、打仗型”——
改革強軍新時期營房建設吹響了新號角
今天,軍營的概念已經大大拓展,既有官兵住用的營房,又有軍港、機場、陣地、發射場。既為養兵訓兵提供條件,又為武器裝備發揮作戰效能提供平臺。新時代的軍營,已經與戰斗力建設密不可分。隨著我軍編制體制改革大幕的拉開,未來的營房將如何發展?是生態化?環保化?習主席高屋建瓴,明確提出“營房畢竟是我們一個作戰單位的基地,營房就要有營房的樣子”。營房要有營房的樣子,無論是干打壘、山散洞,還是制式營房、現代營房,說一千道一萬,核心就是服務保障打勝仗。
2014年,原總后勤部部長趙克石提出了建設現代營房要有“服務作戰、功能完備、堅固耐用、信息智能、綠色環保、標準規范”六個樣子,首要的一條,就是“服務作戰”。未來的打仗型營房將是什么樣子呢?首先就是基地化。堅持走建設基地化大營區的道路,集中部署部隊,集約使用營房,為三軍一體化聯合保障奠定基礎。對地理偏遠、條件艱苦、環境復雜地區部隊,優先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改善戰備訓練執勤生活條件,始終用能打勝仗的標準統籌任務、建制推進、評估效能。其次是戰備化。
新建營區勘察選址盡量靠近港口、鐵路、公路、機場,利于戰備出動、快速反應;規劃設計要緊貼使命任務,統籌考慮各型裝備駐屯和多種建制部隊集結要求,既突出主體建設,又考慮基礎設施配套,既滿足當前急需,又適應信息化條件下聯合作戰發展趨勢;各類指揮場所、專業用房、訓練場要齊全配套,實現一房多用、一室多用、一庫多用、一場多用,能夠在較長時間、較大范圍滿足各類部隊、各類人員、不同領域、不同專業對營房的使用需求。第三是智能化,充分考慮部隊編成和武器裝備發展變化,利用大數據、物聯網和自動控制等先進信息技術成果,對傳統營區營房設施和保障體系進行系統改造,營區應急指揮調度、物流傳輸、供應管理均要實現智能化,設施設備能滿足信息化裝備電磁屏蔽、信息防護、電子偽裝等方面要求,具備承載信息化部隊的能力。
鐵打的營盤,飛揚著時代風采;新世紀的軍營,風景這邊獨秀!回望營房與軍隊建設同步發展的90年,有太多的感慨思考;展望未來,有更多的期盼希望。在習主席強軍目標重要戰略思想指引下,在新的歷史時期,我軍營房必將實現嶄新的跨越,以全新的面貌,為建設信息化軍隊、打贏信息化戰爭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撐!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社會調查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