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2025年-5月3日-星期六
【“這五年來,中央重視平安建設,我們社區的治安越來越好,安全感越來越強了!”
“依法治國戰略的實施,讓我們農村有了為自己服務的‘大狀’,村民們的法律意識越來越強,有矛盾就開打的陋習成為了過去,這才是我們的真正實惠!”
“感謝黨和政府的扶貧政策,讓我們走上了脫貧的路,生活越來越有盼頭!”
……】
十月金秋,南粵大地仍舊驕陽似火。即將召開的黨的十九大,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關鍵時期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盛會。身處改革前沿的這片熱土,社會各界等待這次盛會的熱度如同這里的高溫,人們熱議著五年來的成就,細數著從中獲得的實惠,憧憬著十九大后的未來。
生活得安不安全才最重要
“實話說,這些年的治安真的越來越好,我們出門再也不用提心吊膽了。”坐在入戶走訪的廣州市海珠區鳳陽派出所康樂警務片片長蘇勇東面前,在康樂村土生土長的村民李錦英對當地的治安給出了這樣的評價。
逼仄的握手樓,狹窄復雜的街巷,高度密集的流動人口,深夜時分依舊喧鬧的市集,鳳陽街道轄區有超過40萬的常住人口(其中流動人口35萬),既是全國最大布匹市場所在地,又是城中村集中地,治安形勢十分復雜。
“十八大以來,從中央到廣東各級黨委政府,都非常重視平安建設。為此,從區委、區政府到鳳陽街道辦事處、派出所,想了很多的辦法,通過集中整治,一舉摘掉了省社會治理重點整治地區這頂帽子。”蘇勇東對《法制日報》記者說。
2012年以來,鳳陽街以康樂村作為突破口,分步實施綜合治理工程,全力推動康樂村舊貌換新顏。如對村道市政設施進行改造,村容村貌有了質的改觀;推進弱電銅改光,一步到位解決城中村“三線”亂拉掛安全隱患、視覺美觀問題;探索規范化圍院管理,探索城中村綜合治理新方法,分步解決村內交通秩序亂、環境衛生差、治安形勢嚴峻等問題。
看著整齊劃一,沒有了五類車橫沖直撞的街道,已經在中大布匹市場從事個體戶十多年的蔡清輝說,“生活得安不安全才最重要。這五年來,我在的康樂村真是大變樣,治安一年比一年好。我相信,十九大以后,還會越來越好。”
好政策讓貧困戶有了盼頭
“感謝黨!感謝政府!感謝駐村干部!以后下雨再也不用在房間里打傘,不用拿一堆盆盆罐罐接漏了。”坐在修整一新的屋前,地處粵北貧困山區的連州市龍坪鎮龍坪村貧困戶何玉珍對著記者連說了三個感謝。
不久前,廣東省司法廳駐龍坪村扶貧工作隊經過多方努力,將全村戶100多戶貧困戶的危房進行了全面整修。
龍坪村共有1209戶4513人,有耕地面積4206畝,人均耕地面積0.93畝,村集體自有經濟收入僅1.3萬元,新時期精準識別貧困戶106戶265人。
自打扶貧工作隊進村后,村里的面貌發生了極大的改變:村道變成了硬底路,安裝了太陽能路燈,夜晚,村民再也不用在黃泥路上摸黑走路了;有了文化室,村民茶余飯后有了好去處。今年2月,龍坪村成立了合作社成立,村民的農產品外銷有了出路。
“種了半輩子菜,第一次賣到這個價錢。”貧困戶李建忠告訴記者,國慶節期間連著下了幾場大雨,他種的菜眼看就爛在地里了。他通過合作社賣掉了1000多斤生菜,一次性收入2000塊。他笑著說:“說到底,還是黨的政策好,讓我們走上了脫貧的路。我們盼著十九大,因為我們相信,往后的生活會越來越有盼頭。”
扶貧干部曾鵬輝表示,黨的十九大即將召開,我們一定以習近平總書記脫貧攻堅的重要講話為指引,按照廣東省司法廳黨委的部署和要求,找準切入點用對方法,把籌措到的800萬扶貧資金用在刀口上,幫助龍坪村脫貧致富奔小康。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都不能少。根據中央對扶貧工作的部署,廣東通過精準扶貧、靶向療法等創新舉措,近三年來有2571個重點幫扶村、20.9萬戶相對貧困戶、90.6萬貧困人口實現了精準脫貧。
遇到糾紛就找村里的大狀
10月12日下午17時,為調解一宗因遺產分配而引發的贍養糾紛,在惠州市委黨校培訓下課后的鐘君安律師坐上了同事的車,馬不停蹄地趕往200公里外梅州市五華縣安流鎮司前村。三個小時后,鐘君安與司前村村支部書記陳孟初坐在了一起,商量調解方案。
司前村村民巫某去世后,他的小兒子因為對遺產分割有意見,與體弱多病的母親就贍養費產生矛盾。為了修補親情,鐘君安除電話溝通外,已三次從惠州趕往司前村,但因分歧太大,調解一直不成功,這成了鐘君安的一塊“心病”。
記者了解到,自中央提出依法治國戰略以來,惠州在廣東率先探索聘請律師擔任駐村(居)法制副主任,為村(居)民提供法制宣傳、法律咨詢、調解矛盾等法律服務。2014年5月,廣東省委省政府聯合發文,將“一村(社區)一法律顧問”制度作為‘一號民心工程’,在全省推行聘請執業律師擔任村(社區)法律顧問,并在次年8月實現全省25500多個村(社區)法律顧問全覆蓋。
作為惠州第一批的法制副主任,鐘君安目前不僅是惠州三個村的駐村法律顧問,還志愿支援律師資源匱乏的粵東地區,擔任五華縣四個村的法律顧問。
“以前村民們遇到糾紛,要不就打架,要不就上訪來解決。”陳孟初表示,自從來了法律顧問,村民們法律意識得到很大提高,遇到糾紛都會先找法律顧問咨詢或調解,學會了理性解決。
鐘君安對記者說,在中央依法治國的大政推動下,不僅讓律師有了更廣闊的用武之地,通過專業律師服務基層,以百姓樂于接受的方式,“潤物細無聲”地提高他們的法治意識,達到社會長治久安的效果。
統計顯示,截至今年上半年,廣東首創的村(社區)法律顧問制度,共為村(社區)提供服務超過187萬人次,開展普法講座近21萬場次,直接參與調處矛盾糾紛5萬多宗,出具法律意見和審查合同4萬多份。
生活環境一定會越來越好
廣州市從化區鰲頭鎮大石古社的一個水塘,因承包人和經營者非法向水塘填埋建筑和生活垃圾從中牟利,清澈的水塘變成了垃圾場,臭氣熏天,蚊蠅肆虐。
龍角村村民潘汝申回憶說,一次親戚來做客,飯菜都已經備好了,看到蒼蠅亂飛的場景,親戚飯都沒吃就走了。
作為守護公共利益的一道重要屏障,檢察機關站了出來。2016年,廣州市人民檢察院以公益訴訟人的身份,將污染水塘的兩名責任人告上法庭,請求法庭判令兩被告連帶承擔污染造成的水塘環境功能損失費用及修復責任。
雖然案件目前仍在審理之中,追究責任人的刑事責任以及相關部門負責人的瀆職問題也在同步進行,但通過檢察機關的督促,水塘的整治恢復工作取得明顯的成效,被污染的水塘水質已恢復到地表水Ⅴ類水標準。
記者日前來到大石古社,只見有7個足球場大的水塘,經過垃圾打撈清理和后期治理,異味沒有了,水體干凈了,在淺水處可以看到有魚在游動。
“沒想到,檢察機關提起公益訴訟,整治速度變得這么快。”龍角村村支書邱柱安說,“現在,中央對環境保護力度的越來越大,還有了檢察機關的這道屏障,我們生活的環境一定會越來越好,聞著臭味吃飯的經歷一定不會再發生。”
五年前黨的十八大報告,首次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從2015年7月被全國人大常委會授權為首批公益訴訟試點省份至今年8月,廣東檢察機關發現環境資源領域公益訴訟線索1222件,進入訴前程序案件580件,督促修復、挽回被損害的水源地、基本農田等3700多畝,督促治理被污染水域近750萬平方米,督促清理固體廢物及垃圾近2萬噸。
來源:法制日報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