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逢端午,在緬懷楚國詩人屈原的同時,又不禁懷念中國歷史上另一位更偉大的楚國人——毛澤東! “惟楚有才,于斯為盛”。開國領袖毛澤東是湖南人。湖南是戰國時楚國舊地,也是屈原流浪過的地方,嘔歌過的地方,殉難的地方。也許是因為這種特殊的“地緣”情結吧,毛澤東對屈原可謂情有獨鐘,終生摯愛。 在眾多毛主席對屈原和屈原作品的評價中,最能反映毛澤東對屈原的綜合評價的,大概要算他晚年寫的《七絕·屈原》了。 毛澤東為古人寫的詩僅有4首,其中就有作于1961年秋的《七絕·屈原》: 屈子當年賦楚騷, 手中握有殺人刀。 艾蕭太盛椒蘭少, 一躍沖向萬里濤。 在20世紀60年代初期,毛澤東寫下緬懷、歌贊屈原的這首詩,既是他畢生研究屈原其人其詩的深刻而獨特感受的結晶,也是在當時國內外斗爭形勢下的有感而發。 《七絕·屈原》是毛澤東贊頌屈原詩品和人品的詩化評論。 “屈子當年賦楚騷,手中握有殺人刀”, 是說屈原的《離騷》等光輝詩篇,是他手中緊握的足以致敵于死命的利劍。這是贊屈原作品的戰斗威力。 毛澤東曾把屈原的思想概括為“批判君惡”,指出騷體有民主色彩,是“對腐敗的統治者投以批判的匕首”,“屈原高居上游”。詩中“殺人刀”的比喻,是對屈原作品的真理性和批判威力的形象化表述。毛澤東這兩句詩對屈原作品的評論,一掃千百年來詠屈原詩作中的憂愁幽思、悲憤同情的氣氛,出語驚人而深刻地指出: 屈原的詩歌是指向腐朽勢力的戰斗檄文,讀之使人感奮! 這是前無古人的獨創之論。 “艾蕭太盛椒蘭少,一躍沖向萬里濤”, 是說由于社會的黑暗,奸佞小人太多而賢德之士太少,屈原感到政治理想無法實現而奮身躍入汩羅江以死報國,歌頌屈原偉大的人格。一“躍”一“沖”兩個動詞的運用,“萬里濤”對汩羅江的夸張描寫,形象地表現了屈原自沉汩羅江的凜然正氣和悲壯氣氛。 從表面上看,屈原是被反動勢力迫害死了;但從本質上看,屈原的精神永遠活在人民的心中,千古流芳。正如毛澤東所說: “他的形象保留在每個中國人的腦海里……我們就是他生命長存的見證。” 就像“怒而觸不周之山”的共工,屈原沒有死,他是勝利的英雄。這就是毛澤東在此詩中對屈原人格精神前無古人的評價。 作為偉大的無產階級政治家,毛澤東作詩詠屈原,當然不會是發思古之幽情。聯系到此詩寫作的時代背景,就不難體會到毛澤東歌頌屈原與現實斗爭的聯系。 20世紀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初,國際風云動蕩,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如同中流砥柱出現在國際舞臺上。毛澤東曾把斯大林和列寧比做無產階級專政的“刀子”。他把屈原的“楚辭”比作“殺人刀”,我們也可以聯想到:在毛澤東看來,在中國共產黨的手里掌握的馬克思列寧主義真理,是當時反對他所痛恨的“現代修正主義”的銳利武器。 正如屈原由于“艾蕭太盛椒蘭少”,才有“一躍沖向萬里濤”的悲壯之舉一樣,在60年代初期,面對蘇聯集團和國際反動勢力大反華,國際上多數共產黨放棄了馬列主義原則,走上背離革命和人民的道路,中國共產黨不也同樣面對著“艾蕭太盛椒蘭少”的困難局面嗎? “一躍沖向萬里濤”所塑造的敢于斗爭、敢于犧牲的屈子形象,集中地表現出毛澤東的道德評價,也是對在反修斗爭中的中國共產黨人為捍衛馬列主義真理而戰斗到底的心靈召喚。由此可以看到,毛澤東正是在斗爭最困難的時候想到了屈原,他從屈原精神中吸取了力量。 毛澤東與屈原雖然相隔千載,但他們的心是相通的! 總之,屈原和毛澤東,都是楚湘大地山川奇氣所鐘的偉大人物,是中國古代和現代兩位偉大政治家和浪漫主義詩人,他們的詩歌創作和人格精神的聯系,是多方面的。毛澤東一生研讀屈原詩歌,崇敬屈原人格,對屈原作了許多深刻而獨到的評論,在詩詞創作中發揚屈原的人格精神,吸收屈原作品的藝術營養,繼承了屈原的浪漫主義詩風,從而使毛澤東詩詞的藝術成就達到前無古人的高度。 (來源:昆侖策網【授權】,轉自“紅色小小兵”)
【昆侖策研究院】作為綜合性戰略研究和咨詢服務機構,遵循國家憲法和法律,秉持對國家、對社會、對客戶負責,講真話、講實話的信條,追崇研究價值的客觀性、公正性,旨在聚賢才、集民智、析實情、獻明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歡迎您積極參與和投稿。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jqdstudio.net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