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2025年-4月7日-星期一
三思派(Science-Pie)
作者:王雪瑩,上海市科學學研究所創新政策研究室副研究員
美國創新管理專家埃里克·馮·希普爾[1](Ericvon Hippel)著作的《創新之源》[2](The Sources of Innovation)一書,以上世紀80年代美國與日本在半導體產業技術領域的創新競爭為主要案例,分析了科技創新策源力的主要特征、重要功能以及形成科技創新策源力的關鍵要素和過程。我們特對該書的重要觀點進行摘要整理,以期對新一輪科技中長期規劃研究和增進對科技創新策源力的理解有所啟發。
“首次”和“源頭”是科技創新策源力的兩大核心特征
在《創新之源》總論中,希普爾指出,“要想推進和指導創新,就必須對創新源有一個準確的理解”。希普爾主要從企業和產業創新的視角出發,提出了創新策源理論。希普爾認為,“創新是按一種可預測的方式分布于創新用戶、制造商、供應商及其他對象的過程”,而界定創新策源者,一是取決于“首次”,“第一次研制了一種新產品或改進了某種生產工藝過程,使其變得功能更強大”,二是取決于“源頭”,“領先的創新企業會引發創新鏈連鎖反應,進而形成產業創新優勢”。希普爾指出,科技創新策源力的這兩項特征具有普適性,“雖然本研究是針對產品制造商影響用戶創新的能力而展開的,但其結論適用于相當廣義的用戶、供應商甚至政府。在不同領域其原理是一樣的”。
科技創新策源力已成為知識經濟時代最主要的產業競爭優勢壁壘
在《創新之源》第四章“作為一種經濟現象的創新功能源”中,希普爾引用熊彼特創新理論,把日本上世紀80年代半導體產業崛起的訣竅歸納為“成功的創新者可以從他們對自己創造出的創新的暫時壟斷控制中獲得回報。這種能力隨后將發揮一種杠桿作用,使創新者在市場中占有優勢”。希普爾指出,有時個別創新領導型企業足以在全球產業競爭中發揮重要作用,“特定產品相關的創新功能源可以因單個企業的行動而被改變或轉移”,但全產業鏈創新的體系優勢更具有決定性意義,“日本企業在半導體產品和設備的系統水平上的優勢難以被擊敗的部分原因是這一優勢基于流程創新(process innovation)而非產品創新”。“流程創新意味著‘知其所以然’(know-how),是難以復制的,而產品創新則可被很快地模仿”。對此,希普爾總結提出了“系統水平上的創新問題”,并指出,對系統性問題需要提供系統的解決方案,“新的創新源要求有新的管理工具和新的組織”。
塑造區域科技創新策源力優勢在區域發展中具有戰略意義
希普爾系統分析了上世紀80年代美日半導體產業領域的競爭優勢轉移過程,并指出科技創新策源力能夠形成良性“連鎖反應”,對區域乃至國家產業發展起到引領促進作用。“當美國主要的半導體企業成為重要的創新源時,它提高了這些企業的競爭地位,但這僅是美國產業所獲收益的開端。它同時提高了美國設備制造企業的競爭地位,這些企業由于與創新源在地理上更接近,從而一般可先獲得這些創新成為最早的設備制造者。其次,它提高美國非創新用戶的競爭地位,它們因和創新源距離近可比國外競爭對手更快地采納這些創新。最后,它還提高了美國半導體購買者的競爭地位,因為他們可比國外競爭對手更快、更方便地獲得因美國工藝創新的應用而出現的更便宜或更好的產品。相反地,當許多領先的創新企業是外國企業時,所有上述提到的連鎖反應便會逆轉,從而阻礙美國產業的發展”。希普爾進一步指出,塑造區域科技創新策源力優勢需要政府和企業的共同努力,“美國的單個企業現在難以用自有資源去彌補已失去的地位,這是因為美國企業目前在先進芯片產品上只占一個小的市場份額”。因此,希普爾呼吁“美國的政策制定者應當作出改變,通過幫助美國企業創新以使它們再次獲得領先地位”。
政府可通過多元化的政策措施有效幫助提升科技創新策源力
希普爾指出,對創新過程和創新源的深入理解,能夠幫助推動創新的研究、實踐和政策制訂。在激勵“首次”創新方面,要提升創新行為的經濟性優勢,使創新蓬勃地涌現。對此,希普爾站在經濟學家的視角,從降低創新成本和提升創新收益兩方面給出了具體政策路徑。“降低創新者的創新預期成本,一種方法是政府資助美國創新企業致力于解決技術前沿問題的追趕性研究與開發;另一種方法是鼓勵上下游企業進行合作性的工藝開發以降低研究開發成本;政府還可為其所要鼓勵的創新者提供免費的設備或設備幫助。從提升創新者收益的方面說,我們可以考慮如何使創新者對于創新有更高或更確定的利潤期望,如通過稅收政策、政府訂購等使創新投資獲得更有利的預期收入”。在促進“源頭”創新方面,要加強對創新者的權益保障,幫助創新有效地擴散。希普爾指出,促進創新技術的轉移轉化對于現代經濟具有重要意義。“創新者要想與他們的創新建立一種全新的功能關系是十分困難(昂貴)的。一旦創新者對創新技術的擁有權受到了真正的保護,那么進行有效的轉讓將成為十分重要的問題,他必須能從創新受益人那里以較少的風險或代價獲取利潤”。
培育新興產業“領先用戶”有助于從需求側提供產業創新策源新動能
“用戶創新”[3]是希普爾近年來創新研究中產生廣泛國際影響的重要理論。希普爾指出,高技術產業因為其進步迅速的特點,用戶培育與產業發展往往是同步的甚至一定程度上滯后的。“普通用戶的實際經驗常常在產品開發時或在商業生命有效期內便過時了”。因此,希普爾提出了“領先用戶”的概念,并認為“領先用戶”是新興高技術產業創新策源力的重要源頭之一。希普爾指出,“領先用戶”具有兩個重要特征:一是對未來市場需求的敏感性,二是對產業鏈創新的主動參與性。“總的來說,領先用戶是這樣的用戶:他們今日的強烈需求只是在幾個月或幾年之后才成為大多數人的需求。由于領先用戶對未來發生什么比大多數人的感覺要深刻得多,他們不僅可以提供需求方面的資料,還可以提供對制造商很有用的新產品概念和設計的信息”。希普爾提出,為培育新興產業科技創新策源力,政府應積極支持形成“制造商與掌握創新信息的用戶相聯系的特定界面(interface)”,并提出了建設面向未來應用場景的“應用實驗室”、支持企業面向用戶個性化需求開發“定制產品群”和組建以“領先用戶”為引導的“需求側集群”等三種具體的可能實施模式。
[1]埃里克·馮·希普爾教授,麻省理工大學斯隆學院創新與創業部主管,美國著名經濟學家,用戶創新理論創始人
[2]《創新之源》(The Sources of Innovation), 埃里克·馮·希普爾,牛津大學出版社,1988
[3]參見《民主化創新》(Democratizing Innovation),埃里克·馮·希普爾,麻省理工大學出版社,2005;《大眾創新》(Free Innovation), 埃里克·馮·希普爾,麻省理工大學出版社,2016
文章觀點不代表主辦機構立場。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