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2025年-4月18日-星期五
7月27日《解放軍報》頭版頭條報道了第二炮兵“東風第一旅”,這個旅裝備的正是東風-5系列洲際導彈。作為中國第一款洲際導彈,東風-5的意義極其深遠。本期《鑄劍》特此紀念東風-5研制50周年暨580任務35周年。 (來自:澎湃新聞)
1965年,由共和國航天泰斗錢學森提出的“八年四彈”規劃明確提出研制全系列彈道導彈,其中就包括東風-5型洲際彈道導彈。不同于之前幾個型號技術發展上明顯的漸進性,東風-5的跨越性很大。 (來自:澎湃新聞)
相對東風-4,看似只是放大的東風-5需要克服包括大推力火箭發動機技術(推力幾乎是前者的三倍)、推力矢量技術、慣導平臺+集成電路計算機技術、新型突防技術和地下井熱發射技術等被稱作“十大技術”的工程難點。 (來自:澎湃新聞)
這些技術難點的限制,加上“文革”對研制工作的影響,以及這一時期航天一院的重點項目是東風-4號導彈/長征-1號運載火箭(負責發射東方紅-1號衛星),導致東風-5的研制工作早期長期停留在方案設計和初樣研制階段。 (來自:澎湃新聞)
1969年3月珍寶島沖突后,中蘇關系陷入冰點。蘇聯甚至放出風聲,要對中國進行外科手術式的核突襲。隨著長征-1號技術基本過關,在“沒有洲際火箭,毛主席睡不好覺”的感召下,1970年,東風-5的研制任務成為一院工作的重點。 (來自:澎湃新聞)
為加快研制速度,1970年5月,來自北京地區的科研院所、工廠和高等院校共178個單位參加了由國防科委牽頭組織的“705”會戰,意圖一舉攻克難題。但由于當時總設計師屠守鍔正被當做“反動學術權威”挨斗,會戰缺乏領軍人物。 (來自:澎湃新聞)
于是后來的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當時正在負責東風3號研制任務的王永志被調來擔任負責抓總的副總師。在他和另一位副總師梁思禮的堅持下,這場革命熱情蓋過了科學性的“會戰”范圍被盡量限定在地面設備和電源的范圍內。 (來自:澎湃新聞)
1970年底,東風-5的01批01發彈開始總裝測試。測試中不斷處理大量分系統兼容問題,1971年6月才完成總裝。技術人員圍繞這發在地面上折騰很久的彈是否該發射還產生過爭論,最終周總理在聽取總師團體匯報后拍板同意發射。 (來自:澎湃新聞)
1971年9月10日,01發彈進行飛行試驗,一級發動機工作正常,但二級發動機提前6秒關機導致彈頭沒有落在目標區。第二年10月,02發彈一級發動機電爆管短路導致導彈自動緊急關機,沒有發射出去。 (來自:澎湃新聞)
1973年4月更換發動機之后的02發彈重新進入發射場,但這次僅43秒之后就失穩自毀,也證明了了當年“會戰”的不靠譜性。由于原定的八年四彈計劃已無法按期完成,1973年10月,還是經周總理批準,東風-5的研制試驗計劃暫緩。 (來自:澎湃新聞)
01批共生產6枚導彈,剩下4枚改裝成長征-2號火箭,用于發射國產第一代返回式衛星。除第一枚失敗之外,1975-1978年的三次試驗都順利完成發射和回收工作,使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返回式衛星技術的國家,這是后話。 (來自:澎湃新聞)
1974年1月,經過對第一階段試驗的總結后,經歷10項重大改進,內部幾乎重新進行復核設計的東風-5 02批研制上馬。這次計劃生產的02批8枚用于特殊彈道飛行試驗,2枚用于全程飛行試驗。 (來自:澎湃新聞)
1975年,經毛主席批準,中央軍委通過了力爭在1977年拿出“打倒蘇修社會帝國主義的戰略導彈核武器”的決議。根據當時的技術情況,東風-5研制分兩步走,第一步射程達到8000公里,從簡化地下井發射,1977年基本定型并交付部隊。 (來自:澎湃新聞)
1978年10月第二批東風-5開始投入低彈道和高彈道飛行試驗,這6次試驗檢驗了彈的精度、再入大氣層和突防情況,標志東風-5具備進行全程實驗的條件。而同年決策的“一彈震全球”的580實驗已經箭在弦上。 (來自:澎湃新聞)
配套這次試驗的無線電外彈道跟蹤測量控制系統,幾乎是和東風-5同步開始研制的。盡管當時國產元器件的性能水平還不能和美國相比,但通過充足的冗余度設計可以隨時更換器件,仍然實現了同等的測控能力。 (來自:澎湃新聞)
而更大的魄力則體現在為這次全程試驗而打造的580特混編隊。如果沒有這次任務,中國海軍不可能在1980年就擁有導彈驅逐艦、航天測量船、遠洋補給艦和大型打撈救生船這些遠洋海軍的必需品。東風-5的意義又進一層。 (來自:澎湃新聞)
1980年5月19日,02批07發遙測彈順利完成9070km的全程試驗,彈頭濺落在南太平洋預定海域,精度符合設計要求。而將全部數據都記錄在內的數據艙也被海軍直升機成功打撈,標志著東風-5走過了最難的一道關卡。 (來自:澎湃新聞)
東風-5通過橫偏控制系統實現了無尾翼布局,通過彈載陀螺實現了高精度控制,這都是洲際導彈的必備技術。通過融合當時國內最好的技術,總體水平和美制“大力神”洲際導彈接近,但精度稍遜,且東風-5服役時后者已經退役。 (來自:澎湃新聞)
作為一個全國大協作項目,東風-5走向成熟的過程不僅推動了導彈上從計算機制導系統到大推力液體燃料發動機等各項分系統技術的進步,更是推動了國防工業基礎的進步。這對于在1980年代缺乏經費的國防尖端科技工業來說十分重要。 (來自:澎湃新聞)
在580實驗結束之后,通過由其民用版長征2號運載火箭進行的多次衛星軌道飛行實驗,進一步驗證了東風-5基本設計的正確性和協調性,在試驗中其精度和可靠性也在不斷改進和完善,逐漸打造出了有著“神箭”之稱的長征-2家族。 (來自:澎湃新聞)
在580實驗結束之后,通過由其民用版長征2號運載火箭進行的多次衛星軌道飛行實驗,進一步驗證了東風-5基本設計的正確性和協調性,在試驗中其精度和可靠性也在不斷改進和完善,逐漸打造出了有著“神箭”之稱的長征-2家族。 (來自:澎湃新聞)
加上這一時期研發重點是第二代固體燃料推進戰略導彈(東風-31),因此東風-5的第二階段研制長期拖延。直到進入1990年代中美關系急劇變化,而東風-31還不能在短期內服役,代號為東風-5甲的改進型方案才開始被考慮。 (來自:澎湃新聞)
最終經過多年艱苦游說,東風-5甲終于靠著“擦邊球”——利用軍隊經商的“專項資金”得以內部上馬。通過對發動機燃料加注方式的改進和對彈頭再入大氣層防熱問題的處理,東風-5甲僅用數千萬經費就達到了13000km以上的射程。 (來自:澎湃新聞)
經過兩次高低彈道試射,東風-5甲在1990年代中期服役,直到21世紀初它都是對美核威懾的唯一力量。它實現了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擁有洲際戰略武器的夙愿,使二炮擁有了真正能打仗的洲際導彈。 (來自:澎湃新聞)
由于技術需求和研制經費的限制,東風-5甲并沒有使用分導式核彈頭技術。隨著東風-5的“親戚”長征-2發展到可以實現“一箭多星”技術的長征-2丙之后,以及其他型號導彈分導彈頭技術的發展,東風-5也開始運用這些技術改進。 (來自:澎湃新聞)
可以攜帶4-6個分導式核彈頭的東風-5乙于2006年6月首次試射成功,其技術被用于彈頭已經到壽的東風-5基本型的延壽升級。更換多彈頭之后的“新東風”在基本保持了原有打擊效能的同時,大大提高了突防能力。 (來自:澎湃新聞)
2011年,東風-5系列總師,“航天四老”之一屠守鍔院士逝世。直到逝世時,這位締造了世界上少有的大國重器的老人的貢獻仍然不被大多數人所知曉。而他的助手梁思禮院士和王永志院士們在東風-5之后又締造了一個接一個的傳奇。 (來自:澎湃新聞)
不僅是在載人航天任務中功勛卓著的長征-2號家族,承擔“北斗”和“嫦娥”發射任務的長征-3(在長征2號基礎上加裝氫氧燃料發動機第三級)家族也同樣是東風-5的“遠親”。可以說東風-5締造了今天中國航天運載火箭家族的基礎。 (來自:澎湃新聞)
雖然射程達到11200km以上(可以打擊美國西部),采用機動部署,生存能力和突防性能也更強的東風-31甲已經批量裝備多個戰略導彈發射旅,但在射程更遠的東風-41服役之前,歷經改進的東風-5甲/乙仍然是對美戰略核威懾的主力。 (來自:澎湃新聞)
而通過長時間的戰備值班經驗摸索,對液體導彈的儲運技術也有改進。這一點蘇/俄也一直在進行相關研究,使得地井部署的液體燃料戰略導彈也能通過預先加注燃料具備一定的快速反應作戰能力。 (來自:澎湃新聞)
根據《紐約時報》5月17日報道,中國近期對東風-5甲也進行多彈頭升級,這將進一步提升對敵大城市的打擊能力。這將使其能在未來和打擊精度更高,適合打擊美國核設施等加固點狀目標的東風-41配合進行戰略威懾。 (來自:澎湃新聞)
作為共和國歷史上最具傳奇色彩的戰略武器研制項目之一,東風-5的故事遠遠不是筆者這點微末道行和這小小的圖集能夠徹底詮釋的。權以一闋《東風第一枝》為本期《鑄劍》作結。
(來自:澎湃新聞)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