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只想講一個自己父母親的真實而悲慘的故事。
我的家鄉在新疆庫爾勒市,我的父親80年代從貧困的甘肅只身一人來到廣袤無邊、四處是戈壁荒灘的新疆打拼,那時的父親只不過是一個將近20歲的年輕小伙兒,但卻背過水泥,干過餐廳,挖過甘草……吃過苦,流過血,流過汗,但卻從未流過淚。第一滴眼淚是得知我考上國內前十的知名大學時落下的。父親在新疆打拼了幾年,把母親接到新疆來,隨后有了我。一個偶然的機會,父親得以在某市園林處承包了一片18畝地的果園,種植香梨樹。父輩們十幾歲就背井離鄉來到這片荒無人煙、寸草不生的土地上打拼,開始父親是在園林處當苗圃的綠化工人,后來響應國家號召集體承包制,父輩們承包了這片土地,開始種植香梨,就這樣,從原來的綠化工人轉變成農民,本來想靠自己的雙手改變命運,辛辛苦苦三十年,不畏艱辛,終得碩果累累,但父輩們也從少年邁入老年,以為這樣可以頤養天年,然而事實并非如此。
2016年的某一天,園林處有人向在這里生活了一輩子的果農們通氣,說承包合同到期,將不再承包給父親及這片果園的鄉親們,需要招標后再重新承包,父輩們含辛茹苦養育的果樹就要拱手讓人?招標的價格,顯然也是這一群面朝黃土背朝天的果農們無法承擔的,面對這一殘酷的現實,鄉親們滿是愁容,不知自己的命運將何去何從。
這一片果園,只有二百多畝地,十幾戶人家。從我開始記事起,就從未享受過任何國家的政策補貼:我們這十幾戶人家的孩子們,由于學區既不屬于果園南邊的漢族隊小學,也不屬于果園北邊的維族隊小學(而實際上從地理位置角度來說,我們是漢族人,居住在漢族隊和維族隊之間的區域,但從行政區劃上來講,我們又屬于園林處。),所以我們這十幾戶人家的孩子在漢族隊念書,從學前班到六年級,全部交了高價學費,不僅如此,每年寒暑假,學校的勤工儉學制度要求每個學生要上交肥料給學校,我們都比學區內的學生多上交2-3倍的肥料。而今,父母和鄉親們都已年過半百,步入花甲之年,國家的農村醫療和養老保險政策,也似乎與他們沒有任何關系。前些年我回家幫父母親辦養老保險,由于漢族隊的鄉政府說我們在行政區劃上不屬于漢族隊,不給辦養老保險,可我們確實是住在漢族隊邊上呀。和我們相隔30公里遠的奶牛場的村民,他們不僅有醫療保險,還有養老金、退休金,而我的父親母親這群人,雖然沒有支農支邊這樣光榮的稱號,但卻在實際上也把自己的青春,把自己的一輩子都奉獻給了西部大開發的事業,使荒漠戈壁變良田,沙漠變綠洲,這些都是歷史不可磨滅的記憶。然而現在他們老了,卻落得個老無所依,老無所養。國家的各項惠農政策,作為一個普普通通的農民,果園里的農戶,沒有一家人享受到相關政策。
很重要的一個事實是,政府給這些承包戶辦的戶口,確實是農村戶口。既然是農村戶口,就應該屬于農民,可是如今這幫農民,為新疆的開發與建設奉獻了一輩子人生,卻要落得不知歸處。根據合同上的條款,承包合同到期,父母親們像養育自己的孩子一般精心呵護種植的香梨樹,父母親們像燕子銜泥般一磚一瓦修葺起來的房屋院落,按照合同,將一概與父母親這一輩人沒有任何關系。那么,他們將來要去向哪里呢?將來要以什么為生,將來要住在哪里?父親母親不識字,只懂得如何種香梨,年輕時也不懂得要爭取合法權益,不懂得合同的書寫要公平公正,當時只要有個營生,能養活自己和孩子們,也沒有更高的要求,承包主給的合同是什么,看也看不懂便簽了字。這一簽,便是一輩子,而這一簽,也終結了他們30年的人生。
國家當年提出的政策是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三十年不變,而今三十年過去了,三十年之后這些人的命運將走向哪里呢?
故事講完了,希望有關部門能夠重視這個問題,因為據我所知,新疆很多地區都涉及此類問題。
(【原創】來源:昆侖策網)
【昆侖策研究院】作為綜合性戰略研究和咨詢服務機構,遵循國家憲法和法律,秉持對國家、對社會、對客戶負責,講真話、講實話的信條,追崇研究價值的客觀性、公正性,旨在聚賢才、集民智、析實情、獻明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歡迎您積極參與和投稿。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jqdstudio.net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