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訪人物四:采訪對冀魯邊紅色歷史研究30余年的周克庸教授,請他就國民黨頑固派以“螞蚱尥蹶子——小踢騰”來諷刺和抹煞我敵后武裝斗爭成果的讕言,談談我黨領導的敵后游擊戰在抗日戰爭中的決定性作用。
——事實上,講清楚這個問題,恐怕也是周教授成為“周總”的真正原因了吧。
這些年來,社會上風傳著一種論調,說國軍在正面戰場與日寇對決犧牲巨大,一組組數據足以證明,國軍才是中國抗戰的主力軍,而共產黨卻“游而不擊”,一味保守實力;就算偶爾也與敵接戰,那也戰果了了,充其量是些不值一提的“小踢騰”,根本起不了什么實質性的作用。
其實,這種不符合事實的說法并不新鮮,就在八年全面抗戰時期,國民黨就長期以我黨領導的敵后武裝“游而不擊”為口實,否認我黨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的偉大作用。以致讓當時的盟國——美國,在1944-1947年先后派遣100多名專家組成軍事觀察團,冒死進入日占區去考察我黨領導的敵后游擊戰的實際情況。觀察團當年撰寫的報告《中共敵后抗戰的真實情況》,至今保存在美國檔案中。這份報告詳細記述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武裝力量和人民群眾開展敵后武裝斗爭的情況。
上海交通大學世界反法西斯研究中心對這批檔案進行系統收集、梳理、研究后指出:這批檔案表明,當年在美國觀察團所有成員心目中,中國共產黨,才是中國抗日戰爭中當之無愧的中流砥柱。
通過實地調查,許多西方軍事人士意識到:游擊戰是中國戰場上打擊日本侵略者最有效的方式。美國海軍陸戰隊隊長、羅斯福總統的親信卡爾遜前往根據地深入觀察后,曾在報告中寫道: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民眾具有一種嶄新的、不尋常的民族主義精神;軍事上開展了有效的游擊戰模式。盡管日軍應對傳統戰役時效率較高,但面對沒有固定章法可循的游擊戰術卻無所適從……
其實,這也正是日軍突然回師華北,武漢會戰后不再繼續南下與國軍主力作戰的主要原因。日軍“以戰養戰”的戰略構想,已被我黨領導的,在敵后無處不在、無時不在的以人民為主體的游擊戰徹底粉碎了。意識到中共領導的敵后游擊戰才是實現自己占領中國夢想的最大阻礙后,日軍在我敵后戰區推行了殘酷的“大掃蕩”,在岡村寧次指揮下,繼近一個月的冀中“五一大掃”之后,日軍又對冀魯邊區進行了持續58天之久的“六九大掃蕩”。在極為艱苦危險的歲月里,我敵后武裝化整為零,依靠人民群眾,捕捉一切戰機,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
周教授在紀錄片《烽火冀魯邊》里,列舉了冀魯邊戰場上的大量實例,印證了我方這種被稱為“螞蚱尥蹶子”的、以小博多、集腋成裘的游擊戰略在對抗日本侵略的戰場上是何等有效:
1942年“大掃蕩”結束后,冀魯邊區抗戰進入最艱苦的階段。邊區抗日武裝一半以上主力部隊撤到清河區。留下的隊伍換上便裝,化整為零——他們不僅沒有停止戰斗,而且更更加主動靈活地出擊,不間斷地從政治、軍事上打擊和瓦解敵人。
對敵喊話,是我向偽軍開展政治攻勢的常用手段,1943年,在匡五縣任五區區長兼區中隊長的傅杰民,就經常在夜晚向據點里的偽軍喊話。在強大的攻心戰下,據點里的偽軍保證今后不再替小鬼子賣命、與八路為敵、禍害百姓。偽軍們還經常為我區中隊提供彈藥。
某天,南皮縣大隊副大隊長牟致祥得到消息,范家村漢奸歪鼻子,要帶十幾個鬼子到村里去尋找“花姑娘”。于是,牟致祥率戰士在村外土道旁設伏,將鬼子、漢奸擊斃,然后進村莊發動群眾扒掉歪鼻子的宅院……
1943年,日、偽軍逼迫百姓,圍繞寧津縣縣界修起所謂的“鴻溝”,與外縣隔離開,又把全縣分割成若干小塊,用四大干路、32支路計726華里的公路,相互接連起來,四處崗樓,形成宻集的火力交插網……
雖然鬼子用盡心機,但面對以人民為主體的人民戰爭,他的一切對策,都在我抗日武裝持續的、靈活機動的不斷出擊下宣告了破產。
除奸反特殺鬼子,采取各種主戰場外的非常規斗爭手段,保護自己、消滅敵人——正是這種分散的、持續的與敵斗爭,以量變積累,一點點贏得了戰爭的主動權。
周教授說:小踢騰,小踢騰,似乎沒啥了不起,但架不住今天踢騰、明天踢騰、天天踢騰;架不住在這片所謂“敵占區”的大地上,這兒踢騰、那兒踢騰、處處踢騰。啥叫“積沙成塔”? 啥叫“集腋成裘”? 別看這些“小踢騰”都是些不怎么起眼的戰斗,但一個個微不足道的戰果,積以時日就會引起質的變化,敵人就會泥足深陷,在持續的被動挨打中,日漸衰弱,而我們的力量則會一天天強大起來。在這場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中,貌似不可戰勝的日本侵略軍,注定會陷入萬劫不復的滅項之災(待續)。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