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2025年-4月23日-星期三
【導讀】:特朗普政府“通俄案”就像核彈爆炸一樣在華盛頓引發巨大震蕩,成為美國政治中的頭等大事。特朗普團隊在競選前后與俄羅斯政府的交往互動,哪些屬于正常范圍,哪些超出正常范圍,其實是很難斷定的事。
特朗普政府“通俄案”就像核彈爆炸一樣在華盛頓引發巨大震蕩,成為美國政治中的頭等大事。
與“水門事件”相比,這件事更應讓人回憶起的是一樁塵封多年的蘇聯高官“通美案”——很多人相信正是因為這位蘇聯高官“通美”而加速了蘇聯垮臺。如今,“通敵”這種事竟也在美國上演,即便還未最后定論,也足以讓美國人驚出一身冷汗,并且絕對算得上是美國的奇恥大辱。
如何判定和處理“通俄案”,成為擺在美國政治家們面前的一道巨大難題。未來,“通俄案”不僅會持續挑動人們的好奇心,還將對特朗普政府的執政能力構成極大考驗,更可能成為影響美國政治甚至美國國運的標志性事件。
1“通俄案”愈演愈烈
人們對特朗普團隊與俄羅斯之間關系不正常的懷疑,已經不是一天兩天了。
早在2016年大選期間,特朗普對俄羅斯不同尋常的曖昧態度,就引起廣泛關注。人們發現,特朗普對誰都可以隨口損上幾句,唯獨對俄羅斯和普京從未惡語相加。
2016年12月,特朗普如愿當選總統沒多久,媒體便披露出俄羅斯通過干涉總統選舉而暗助特朗普勝選,一時間輿論嘩然。
2017年1月,中情局、聯邦調查局和國家安全局等情報部門發布報告,宣稱有確切證據表明普京親自指揮了此次“干選”活動,并明確指出“俄有意幫助特朗普贏得選舉”,從而將特朗普與俄羅斯的不正常關系問題擺上臺面。
同一時期特朗普提名蒂勒森為國務卿,因后者與俄瓜葛太深而備受爭議。當特朗普決意任命弗林為國家安全事務助理時,奧巴馬總統更是語重心長地警告“此人絕不可用”。果然,弗林上任不到一月,就因未如實報告與俄的私下互動而被迫辭職,“通俄門”正式爆發。
此后,在民主黨人和自由媒體合力圍剿下,司法部長塞申斯和特朗普其他側近人士私下與俄互動的更多情況公布于眾,人們越來越感覺到特朗普攤上事兒了。
3月20日,時任聯邦調查局局長科米在國會作證時透露,FBI正就“通俄”事件展開調查,標志著“通俄門”升級為“通俄案”。
5月9日,特朗普突然宣布解雇科米,并私下對俄羅斯人說“終于解除了巨大壓力”。
媒體還接著放大招,陸續爆出一系列涉嫌干涉司法的猛料——特朗普曾私下要求科米對其個人表示效忠但被拒,特朗普要求聯邦調查局中止對弗林調查等。
事態愈發膠著起來。
當前,司法部和國會已組建專案組,要對“通俄案”一查到底。
2猶記當年“通美案”
“通俄”絕不是小事。即便是同一般的外國政府發展不正當聯系,已是觸犯了政治大忌和法律紅線,更遑論美俄(及此前的美蘇)還是斗了幾十年的宿敵。
因而,弄清特朗普團隊究竟有沒有與俄共謀,以及“通俄”的性質、范圍、程度與實際結果,就顯得異常重要。
對此,現階段仍難下定論,但將其與一樁塵封多年的蘇聯高官“通美”事件做比較,或許有助于我們拓展在此方面的理解。
這位高官就是當時主管全蘇聯意識形態工作的雅科夫列夫。
據前蘇聯國防部長德米特里·亞佐夫等人回憶,有可靠情報顯示,當時位高權重、儼然是前蘇聯國家安全委員會主席克留奇科夫“左右手”的雅科夫列夫,早在1960年代赴美進修期間就已被美國情治部門策反,成為“第五縱隊的思想家”。當蘇聯情報部門向戈爾巴喬夫匯報此事時,戈爾巴喬夫并未予以重視甚至還有意袒護。
正是雅科夫列夫幫助戈爾巴喬夫力推的“新思維”、“公開性”運動,使蘇聯輿論導向出現偏差繼而出現社會混亂,最終導致蘇聯解體,被一些人視作美國對蘇和平演變的成功案例。
3歷史總有相似
與當年這樁蘇聯高官“通美案”相比,眼下這樁“通俄案”中有幾個事實值得強調:
一是弗林也算得上是位高權重。弗林曾短暫擔任的國家安全事務助理一職是總統在國家對外和安全事務中最重要的參謀助手,對國家決策影響極大,一旦用人不慎將后患無窮。
二是弗林也很可能被俄收買。前任司法部長耶茨5月在參院作證時稱,弗林“很可能受到俄羅斯勒索”;能在公開官方場合這么講,必定握有充分證據。此前媒體就爆出2015年幾家和俄羅斯有聯系的公司(甚至包括一家與俄情報機構有關的公司)曾向弗林支付逾6.5萬美元,還爆出弗林曾收取土耳其政府53萬美元——看起來弗林拿外國政府的好處已是家常便飯。
三是都得到領導人袒護。據媒體報道,特朗普曾罔顧法律的嚴肅性和事態的嚴重性,向時任聯邦調查局局長科米私下求情說,“弗林是個好人,你就放過他吧”。當年戈爾巴喬夫袒護雅科夫列夫,引來后人對戈爾巴喬夫的諸多懷疑,如今特朗普也這么做,難免令人浮想聯翩。
4真相撲朔迷離
弗林“通俄”顯然并不是問題的全部。除弗林外,還有其他多位特朗普側近人士與俄羅斯往來頻繁,特朗普本人同俄羅斯的關系更是撲朔迷離,這就使事情異常復雜。由于事關重大,有關部門的表態都相當謹慎。但從特朗普對俄一直“嘴下留情”,到手下這么多人與俄私下互動,甚至到弗林事發仍百般袒護,已經很難說特朗普本人與“通俄”事件沒有半點干系。
或許特朗普只是像歐洲某些民粹主義者那樣本能地以俄羅斯和普京為尊,或許特朗普只是希望繞開國內反俄勢力阻撓與俄羅斯密謀一些戰略突破,或許是身邊人辦公事的過程中偷偷拿了俄羅斯的好處但特朗普本人并不知情,也不排除是國內政治斗爭和反特媒體的選擇性報道夸大了事態的嚴重性。
但是,如果考慮到上述蘇聯高官“通美案”的慘痛教訓,考慮到冷戰結束以來20多年俄羅斯人的內心感受,考慮到俄羅斯情報部門的行事風格和謀略本領,考慮到美俄關系這幾年的劍拔弩張和俄羅斯的不利處境,人們完全有理由從更寬廣的視角,去思考當前這樁“通俄案”的來龍去脈與前因后果——或許真相足以讓美國驚出一身冷汗。
5“通俄案”是個大難題
感覺歸感覺,法律是法律。
要查弗林個人“通俄案”或許相對容易,若要從法律層面確認特朗普團隊及特朗普本人是否主動與俄共謀可就難了。
美俄之間盡管敵對,但畢竟還有外交關系。
特朗普團隊在競選前后與俄羅斯政府的交往互動,哪些屬于正常范圍,哪些超出正常范圍,其實是很難斷定的事。
聰明人之間辦事往往心照不宣、不留痕跡,特朗普對俄羅斯的暗中相助到底事先知不知情,也很難斷定。
俄羅斯“網絡干選”到底是否決定性地改變了大選結果,也是沒有答案的哲學論題。
特別是,特朗普本是個自由隨性的生意人,從商期間同俄羅斯的經濟往來以及其他不為人知的互動是否違反了當時的法律,是否影響到其從政后的政治立場,以及這種影響是否同國家利益相沖突,同樣是很難斷定的事。
判定已不易,處理更棘手。盡管這是必須依法處理的事,但更重要的還是政治。試想:如果案件越查越深,并且大張旗鼓地不斷抖出驚人猛料,向外界發出特朗普政府與外國政府共謀甚至受人脅迫的暗示,這雖然遂了民主黨人的愿,但無疑是報了黨派的仇卻丟了國家的丑,國家顏面掃地是任何一個講政治的美國人都不愿意看到的。
如果將整個特朗普團隊的“通俄案”最終縮小為弗林個人的“通俄案”,將全部責任推給弗林一人來擔,看起來好像可以大事化小,但恐怕無法解釋為何特朗普本人及其團隊都對俄如此親善,既難消除公眾懷疑,民主黨也不會善罷甘休。
如果最終證據不足或根本查無實據,一切都被歸為捕風捉影或反應過度,或者干脆自認“吃了啞巴虧”,則既無法向全國民眾交代,更會讓國際社會看了笑話。
總之,如何判定和處理通俄案,已經成為擺在美國政治家們面前的一道天大難題。
6“拖字決”的后果
拖而不決更不是辦法。“通俄”案取證并非輕而易舉,推理時必須慎之又慎,因此有人估計到最終結案很可能歷時數年。
在這種有意無意的“拖字訣”之下,人們的關注度會不會隨著時間推移而逐步消逝呢?答案顯然是不會,因為這件事太大了。而且,這種“拖字訣”不僅不會解決問題,還會對美國政治帶來越發嚴重的負面影響:
首先是全民的沮喪。人們每次看到特朗普在媒體上出現,都會想到自己國家的最高領導人居然有可能是在外國政府幫助下當選的,甚至還同外國政府有著說不清的關系,民主黨人肯定會越想越生氣,即便是特朗普的支持者也會心里堵得慌。
其次是政府的“空轉”。特朗普團隊本來就是個小圈子,各部門干部遠未配齊,今天這個被查,明天那個被查,怎能安心治國理政?而且特朗普對外政策尤其是對俄政策中的很多舉措,難免被人帶著有色眼鏡加以嚴苛審視,對政府施政空間構成極大約束。
最后是政治的內耗。長期以來,民主、共和兩黨之間磕磕絆絆乃是常事,但多是政見不合,很少有在政治忠誠方面的相互攻擊。如今“通俄案”使兩黨勢如水火,兩黨合作已是難上加難。國內不睦,諸事不成,即便是美國國家治理的四梁八柱再穩固,長期這么折騰下去也必將傷及國本。甚至可以說,“通俄案”不管最終結果如何,都可能成為影響美國國運的分水嶺式事件。
中國顯然不能以吃瓜群眾的心態看待這樁“通俄案”。無論是從美國內政之亂的外溢效應角度,從美俄密謀中可能包含的涉華內容,從當前大國博弈新動向新特征的角度,還是從維護國家安全的角度,“通俄案”都有很多值得我們持續跟蹤、深度研究和認真總結的地方。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