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99国产精品尤物-国产高清色播视频免费看-男生肌肌往女人桶爽视频-精品国产-91PORNY九色|www.jqdstudio.net

您好!今天是:2025年-4月24日-星期四

|  站內搜索:
網站首頁 > 時事聚焦 > 深度評析 > 閱讀信息
2017年高考歷史題:事實不清,邏輯混亂 | 短史記
點擊:3939  作者:楊津濤    來源:今日話題  發布時間:2017-06-12 10:56:20

 

        【導語】:2017年高考落幕,歷史題目讓人失望。

2017年高考已經落幕,各科試卷陸續公開。在文科試卷的歷史題目中,我們發現不少題目存在比較嚴重的邏輯問題和事實錯誤。試略舉幾例,以說明具體問題之所在:

例一:全國卷選擇題第25

考題:

圖:全國卷選擇題第25

問題所在:

這道題的標準答案A。顯然,出題人希望考察學生對西漢郡國制度演變的掌握程度。

這道題存在兩個問題:

1、表格數據,內在邏輯混亂

高帝、漢文時代,王國之諸侯可掌治其國,中央直轄地區為郡;景帝平定七國之亂,拆分諸侯王國,縮小其領地,且命諸侯不得復治國,王國漸向成中央直轄區域轉型。武帝行推恩令,王國實力再度被削弱。

但是,表中所示中央直轄郡、國數量的增多,與答案本身并沒有邏輯關系。因為影響漢朝郡、國數量的因素很多。將舊有大郡拆為幾個小郡,會增多朝廷的直轄郡數量;征服了新的領土,也會增加朝廷直轄郡的數量——如武帝在一系列的對外擴張戰爭之后,即新設郡多達20余個。

因為存在上述因素,如果命題人想要展示諸侯王國和中央朝廷之間實力的此消彼長,單純列舉中央直轄郡、國的數量的變化,是不足以說明問題的——題目中的由此可知,其實是不可知(比較中央和王國轄區面積的變化、轄區人口的消長,是更合理的選擇,當然,這樣的數據很難統計)。

2、標準答案,不符合史實

本題的標準答案是A:諸侯王國與朝廷矛盾漸趨激化。但歷史事實而言,高帝時期,以內戰的形式消滅了6個異姓王國;景帝時期,又以內戰的形式平定了七國之亂,這是漢朝廷和諸侯王國矛盾最激烈的兩個時期。文帝、武帝時期,朝廷和諸侯王國之間雖然矛盾仍在,但并沒有爆發大規模的戰事。也就是說,從高帝到武帝,并不存在諸侯王國與朝廷矛盾漸趨激化這樣一種趨勢。

例二:全國卷選擇題第29

考題:

1904年,湖南、四川、江蘇、廣東、福建等長江流域與東南沿海9個省份留日學生共計1883人,占全國留日學生總數的78%,直隸亦有172人,山西、陜西等其他十幾個省區僅有351人,影響留日學生區域分布不平衡的主要因素是:

A.地區經濟文化水平與開放程度有別

B.革命運動在各地高漲程度存在差異

C.清政府鼓勵留學生的政策發生變化

D.西方列強在中國的勢力范圍不同

問題所在:

這道題的標準答案A。命題人顯然希望考察經濟基礎決定XXXX”這個套路。

這道題存在兩個問題:

1、不講邏輯,將原材料的相關性,升級為因果性

這道題,從題干到答案選項,均出自張海鵬、李細珠著《中國近代通史 第5卷》。該書有一張統計表,截圖如下:

圖注:表格為該書原文所有

該書對這張統計表的解讀如下:

據上表數據,1904年全國共有留日學生2406人,其中湖南、湖北、四川、江蘇、浙江、廣東、安徽、福建、江西等長江流域與東南沿海這9個省份共計1883人,占總數的78%強,其他內地與邊遠地區十幾個省區僅有523人,約占22%。有些省區,如甘肅、青海、新疆、蒙古、西藏等甚至榜上無名。顯然,長江流域與東南沿海地區已經成為中國留學生來源的中心區域,這是與這些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和開放程度相一致的。

顯然,標準答案A,正是出自該書長江流域與東南沿海地區已經成為中國留學生來源的中心區域,這是與這些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和開放程度相一致的。這句話。

但是,需要注意:考題的提問是影響留日學生區域分布不平衡的主要因素”——這是在要求考生回答因果性;而原著作的表述是(留日學生分布)與這些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和開放程度相一致”——這是在較為謹慎地表述相關性

2、史實錯誤,影響1904年留日學生分布的最重要因素,是具體的地方執政者,而不是地區經濟文化水平與開放程度

命題人略去了原著作中的表格,來向考生提問影響留日學生區域分布不平衡的主要因素,這是一個很嚴重的失誤。

從表格可以看出,湖南、湖北、四川的經濟水平和開放程度,顯然遠不及江蘇、廣東,浙江,可他們卻牢牢占據著留日學生總量排行榜的前三位。甚至于經濟水平和開放程度非常落后的云南,也人數過百,居于第8的高位。直隸在晚清,歷來是相當保守的省份,其留日學生數量卻可以與廣東相差無幾。僅這五個省份的留日學生,加起來就已經有1323人,達到了總數的約55%。

之所以出現這種反常現象,是因為決定1904年各省留日學生多寡的第一原因,不是經濟條件,不是開放程度,而是各省督撫的政策與立場。

湖南、湖北之所以高居前兩名,是因為當時的湖廣總督張之洞,正是晚清留日風潮的最大鼓吹者和最大的推動者。張之洞在其名著《勸學篇》和其他各種政治場合中,一再宣傳游學之國,西洋不如東洋,且身體力行,在其所轄湖南、湖北兩省,大力推行官費、公費留日(如第一批赴日39名士官生中,有11個湖北人;第二期25人中,更有17個湖北人。)。直隸留學生總數之所以能與廣東相差無幾,與該省總督袁世凱密不可分。袁在直隸號召官紳博采鄰邦良法;1903年直隸派往日本的留學生有60人,僅次于湖北的81人,居全國第二。四川、云南的情況也是同樣,四川總督錫良、云貴總督林紹年,都是出于為本省新式教育培養師資的目的,積極號召下屬府、縣向日本派遣留學生(如四川1904年僅留日師范生就派出了160余人)。

誠然,經濟條件和開放程度會影響留學生的多寡。但在具體的案例當中,經濟條件和開放程度卻未必會是影響留日學生區域分布不平衡的主要因素。在1904年這個案例中,居于第一位的主要因素,顯然是督撫們的政策,其次才是經濟條件和開放程度。

附帶一提:到了1922年,各省留日學生數量對比大變。直隸、京兆加上一起僅53人,云南37人、湖北126人,遠不如1904年。沒有了張之洞這樣的地方高官的推動,這些身份學子的留學熱情,已遠遠無法同江蘇、浙江、廣東等沿海地區相比。此時,經濟條件和開放程度才可以被視為主要因素

例三:全國卷選擇題第27

考題:

明初朱元璋嚴禁宦官讀書識字,但后期宦官讀書識字逐漸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針對性的編纂適合宦官學習的讀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

A.中樞決策過程發生異變

B.皇帝權力日趨衰落

C.內閣議政功能已經喪

D.宦官掌握決策權力

問題所在:

此題意在考察學生對明朝政治制度的了解。該題的標準答案A。

該考題同樣存在兩個問題:

1、史實錯誤

首先,所謂明初朱元璋嚴禁宦官讀書識字,此說之真偽,在學術界是存在爭議的。爭議雖難有定論,但可以肯定的是:宦官在洪武年間被廣泛安排從事外交、軍事、財政、司法、文書、記事等工作,他們是識字的。洪武十八年,11歲的太監羅氏被選入內庭攻習書史,日有進益”“至于道經釋典,靡不博覽,文化程度不能算低。

其次,宦官讀書識字的制度化,也不是在明朝后期才成型。早在永樂年間,明成祖就大量任用宦官,使宦官在宮內讀書、識字成為常態。隨后,明仁宗、明宣宗在位期間,選撥聰慧的小太監,命人在文華殿教他們讀書,逐漸成為一種制度;由宦官代皇帝批閱奏章的票擬制度,也形成于此時。顯然,宦官讀書、參政,早在明朝前期即已制度化。

2、邏輯錯誤

考題希望考生由材料推知出一個答案。但是,如前所述,由于題目本身存在事實錯誤,其實是法推知A這個標準答案”——票擬制度確實改變了明朝的中樞決策過程,但明朝宦官識字的制度化,遠早于票擬制度的出現。二者存在相關性,但不存在因果關系。明成祖、明仁宗時代,宦官識字早已成常態,中樞決策過程有沒有異變呢?

明朝廷允許宦官讀書、識字的初衷,也不是為了搞出票擬制度來改變中樞決策過程,而是想讓宦官分擔一些內廷基層事務,比如到宮內各衙門充當寫字負責抄錄文書等。

據此可知由此可以推知等材料型考題,是近年來高考極常見的歷史題目類型??上У氖牵绫疚乃?,多數此類題目,材料與標準答案之間邏輯關系往往是混亂的??忌绻娴恼莆樟吮容^詳盡的相關知識,真的嚴格依照邏輯去推知,恐怕就要發生悲劇。當然,中國教育已經無視邏輯課數十年了,考生在回答這類問題時,自有心得,并不依賴邏輯推知。

注釋

唐贊功:《吳楚七國之亂與西漢諸侯王國》,《北京師范大學學報》1989年第1期;雷虹霽:《秦漢歷史地理與文化分區研究》,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7年,第91、92頁;張海鵬、李細珠:《中國近代通史 第5卷》,江蘇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20頁;魏善玲:《清末新政時期袁世凱對留學生的選派及任用》,張華騰主編《辛亥革命與袁世凱:清末民初社會轉型時期人物研究》,河南大學出版社2014年;陳學恂、田正平主編:《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匯編:留學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375頁;⑥⑦包詩卿:《翰林與明代政治》,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第121、122頁;諶旭彬:《邏輯課被中國教育無視數十年,太不應該》,短史記第595期。

責任編輯:向太陽
特別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發表評論 共有條評論
驗證碼: 匿名發表

熱點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點贊榜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評論榜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圖片新聞

    友情鏈接
  • 186導航
  • 紅旗文稿
  • 人大經濟論壇
  • 光明網
  • 宣講家網
  • 三沙新聞網
  • 西征網
  • 四月網
  • 法律知識大全
  • 法律法規文庫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檢察院
  • 中央紀委監察部
  • 共產黨新聞網
  • 新華網
  • 央視網
  • 中國政府網
  • 中國新聞網
  • 全國政協網
  • 全國社科辦
  • 全國人大網
  • 中國軍網
  • 中國社會科學網
  • 人民日報
  • 求是理論網
  • 人民網
  • 備案/許可證編號:京ICP備15015626號-1 昆侖策咨詢服務(北京)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舉報郵箱:kunlunc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