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5日下午,劉先林院士接受專訪。 澎湃新聞記者 趙實 圖
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攝影測量與遙感專家劉先林怎么也沒想到,自己會在78歲的時候成為“網紅”。
他說,那張他光腳穿著舊皮鞋、坐在高鐵二等座上修改文件的照片,不應該受到這么多的關注,“這次是朋友圈沒弄好,鬧出的一個‘事故’。”
這個曾依靠科研成果結束中國先進測繪儀器全部依賴進口的歷史、加快中國測繪從傳統技術體系向數字化技術體系轉變的引導者,說這番話時,有些害羞,但輕描淡寫。
6月15日下午,在位于北京蓮花池西路28號中國測繪科學研究院辦公室里,滿頭花白的劉先林笑容矍鑠地拉過兩把電腦椅,會見前來探討科研業務的客人,隨后也是在這里接受了記者的專訪。
“這兩天,要采訪我的記者我都拒絕了,網絡媒體發酵得太快、太集中了,這不應該成為大家的關注點,浪費那么多時間。”劉先林對于這些拒絕深表歉意,“記者們都很不容易,我理解。自媒體也真的很厲害,我注意到了。”他還特地給研究院辦公室副主任丁劍打電話,解釋自己的初衷。
“但是你已經當面來了,我就無法拒絕了。”他笑言,自己其實是一個不太會拒絕別人的人。
“這雙鞋其實挺好的”
6月12日,劉先林院士率團隊到河南鄭州參加項目交流后,乘坐G808次高鐵回京。為了便于和團隊的交流,他選擇和團隊工作人員一起乘坐二等座。
車上,他為了準備14日中國測繪科學研究院召開的科技成果發布與應用交流大會的主題報告,就把PPT打印出來,利用乘車時間進行修改。
劉先林院士 微博@人民日報 圖
“網上流傳的那張照片,其實是我們團隊的一位博士拍下來的,然后發到了微信群,表示感嘆,之后就有人發到了朋友圈,再然后就被傳播開了。”當天和劉先林院士一同乘坐高鐵的科研團隊的軟件負責人魏占營說,像網上流傳的這張劉院士照片,團隊的人手機里有很多,都是以前拍的,“每次一起乘飛機、乘火車的時候,我們時常會玩一會兒手機,但是他每次都會借這段時間來工作,看到他這么認真地工作,我們就會不由自主地就拍下來,只不過沒有放在網上。”
現實中的劉先林比網絡流傳的照片里更加隨性,絲毫不介意旁人對他穿著的評品與建議,身上的藍色舊汗衫布滿褶皺,背后還粘著線頭,鞋子還是照片里的那雙,依舊光著腳。他向澎湃新聞記者解釋,“這雙鞋其實挺好的,很透氣,夏天光腳穿鞋也比較舒服方便。”
劉先林還強調了一下他在照片中的那件襯衫,“我很少穿,那天我是特意為了談項目穿的,2000萬的項目。”在他看來,襯衫已經算是正裝,“只有去人民大會堂和推廣科研項目的時候才會穿。”
山東科技大學測繪科學與工程學院副教授石波在山東科技大學讀博期間,曾參與劉先林院士移動測量課題組的研究工作。他告訴澎湃新聞,2008年,他在北京與劉先林共事期間就發現,劉先林不習慣穿襪子,有時候褲腿還卷著就出門,穿著隨意得像個老農民,“大家一起吃飯時他也沒有要求,但是他搞學術研究時卻喜歡較真,認定正確的事情就一股腦地去做。”
劉先林曾給石波講述過一件學術糗事兒:1985年的一天,中國測繪科學研究院三樓的一面墻被砸開了一個大洞,目的是把他帶頭研制完成的正射投影儀運出樓去,因為他只顧著研發設備,卻沒考慮后續如何將設備運出房間。
劉先林是山東科技大學的特聘教授,曾與該校聯合研制新型車載導航儀。山東科技大學測繪科學與工程學院副教授牟乃夏也曾在多個場合與劉先林打過交道,他回憶,有一次學校舉辦一個學術會議,邀請了劉先林參加,但是由于參加人數過多,嘉賓坐席緊張,劉先林就主動協調大家將就一下,不刁難主辦方。
匠心60年
一屋子的辦公卡位和電腦,空地上堆滿了資料和設備,沒有專門的辦公桌,所有工作人員都可隨意進出走動……這是屬于劉先林院士的辦公室,位于研究院的7樓,他許多科研成果的軟件開發也是在這里完成的。
“這個大辦公室本來是批給劉院士的,但他硬是給改成了‘機房’,現在團隊的人都在這辦公。”魏占營說,他們也勸過他,作為院士,應該有一個用于會客、召開會議以及休息的辦公空間,但他還是堅持讓大家都搬進來,“他說,他一個人占著那么大的辦公室太浪費,多騰出些地方給大家一起辦公,更方便科研交流。”
劉先林與測繪的深刻關聯,從1958年考入武漢測繪學院開始。1962年畢業之后,來到國家測繪局科學研究所工作,至今一直耕耘在測繪工作第一線。“他年輕時,電腦還沒有普及,全單位只有一臺,他那時候就已經開始自己寫程序,為了能用電腦,就趁著晚上別人不用時,去等著用。”丁劍說,劉先林年輕時的故事,在后輩之中一直被稱頌。
工作一年后的1963年,劉先林就提出了解析輻射三角測量方法,是寫入規范的第一個中國人發明的方法;上世紀70年代研制的“數控測圖儀”、“ZS-1”正射投影儀及配套軟件,使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生產該類儀器的國家;80年代,為了擺脫我國由于航空測量儀器要完全依賴進口而花大價錢的局面,劉先林潛心研究出一系列重大成果,為國家節省資金近2億元,還出口多個國家,創匯1000多萬元……
劉先林帶給中國測繪領域引領性的突破與顛覆,兩次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即便年齡逐漸老邁,依然在不斷創新。現在已經78歲,依然在為剛剛研發完成的車載激光電子建模系統而奔走,“他們老開我玩笑,說我又去推銷、做廣告。”劉先林并不在意, “百起百落搞科研。”劉先林如此形容,“搞科研,苦,實現成果轉化,更苦更難。但是把技術應用起來,才是科研成果,不能置于一邊、鎖在抽屜里。”他也正是如此堅持著,一直深入一線,甚至參與野外作業,用很少的經費,推動著重大科研成果的產業化。
魏占營介紹,車載激光電子建模系統不同于傳統的設備的靜態,可以實現全息三維地理信息的掃描,“在任何街道上,只要掃描一下,視線內的所有東西都能經過系統處理分析,然后實體化。能具體到依據車流量、人流量判斷這條道路的存在是否合理,甚至細微到能夠將道路上公共設施的受損程度進行識別。”
提到車載激光電子建模系統時,劉先林瞬間神采飛揚,話也變得密起來,他用了10余年的時間,終于使該項目邁向產業化的端倪。“它是一種可以廣泛應用的車聯網。如果應用于保險,能把車的事故發生率降低5%,可以帶來很大效益,這就需要道路兩側盡可能詳細的數據。我們的技術就是把車開過去,用激光掃描,然后建模建型,利用最高級的結構化數據,生產低級的數據,例如三維、平面數據、提高效率、通過云計算等等來實現。”
劉先林說,科研工作就是需要工匠精神,更需要不斷創新,成果就是需要經過多年的研究實踐,這樣才能經得起考驗,實際發揮作用。
6月15日下午,劉先林院士(左)接受記者專訪。
院士的人間煙火
為了給國家節省出更多的科研經費,拒絕配備專車和專門的司機,劉先林自己掏錢買車,自己開著車上下班;親自去接孫子放學、買菜,中午跑回家給老伴兒做飯;自己裝修、修下水道、去4S店修車;玩微信、刷朋友圈、用釘釘……生活中的劉先林院士,和普通老人并無二致。
他總是不自覺地提到他的愛人。“她對我的穿衣服風格很有意見,這次還批評我了。”劉先林的語調無奈但歡快,“沒辦法,我幾十年都是這樣子的,已經習慣了。”
這些年里,劉先林只要人在北京,中午一休息,就馬上跑回家給愛人做飯吃,“我能明白,人老了,一個人在家的時間是很寂寞很難熬的。”所以他就盡力多陪她、多照顧她,為了給她做的飯更好吃、更健康,他買了各種各樣的鍋,“砂鍋、炒鍋、高壓鍋十幾種。但她還是老覺得我做的不夠好吃,我現在在改良。”
“80歲之前,我必須要退休了,我已經交了退休報告。”對于徹底退休之后的生活,劉先林還是最先想到老伴兒,“我要陪她出去走一走”,結婚快50年了,“我這么多年一直忙著工作,陪她太少了”。
問劉先林有什么業余愛好,他想了想,說不出。他最大的熱衷,就是測繪,就是科研工作,“退休以后,我就只做一些小事情吧,把大的天地留給團隊的年輕人。”
年輕時,劉先林是玩轉黑管和小提琴的音樂達人,退休之后,也沒想過重新操練。但他卻一心念著老伴兒的愛好,“她經常去家旁邊的廣場散步,也想去跳廣場舞,我退休之后就能陪她去了。”
網友熱評↓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鐘南山院士:生病的一半問題都出在心理上 1/3的腫瘤患者是嚇死的
2017-06-18坐高鐵二等座的“網紅”院士:80歲之前,我必須要退休了,是因為...
2017-06-17中科大前校長&中科院院士朱清時創立量子佛學理論,是科學新發現還是晚節不保?
2017-06-15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