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代的衰落,從國民精神狀態維度看,和文化及價值觀的衰落正相關。
中國最后一個封建盛世“康乾盛世”結束后,社會風氣和文化價值就一路下行,“當今大弊,在因、循、怠、玩四字”。
從軍人的精神狀態看,嘉慶17年(1812年)以后,幾十年無大閱,營中操練逐漸廢弛,軍營中流傳著“進營要少,見賊要跑,雇替要早”的訣諺。軍官吃空額、扣兵餉成了普遍做法,還有官弁出售兵缺,軍營設賭收費,有的水師干脆把戰船租賃給商賈販貨。
以至于后來曾國藩不禁發出浩嘆:“國藩數年以來,痛恨軍營習氣,武弁自守備以上,無不喪盡天良!”
林則徐到廣州查禁鴉片走私,主要依靠力量是廣東水師,但他發現,廣東水師恰恰是走私鴉片的最大獲利者。
林則徐被革職后感嘆說:“粵營以水師為最優,其歲入得自糧餉者百之一,得自土規者百之九十九。禁絕煙土,則去其得項百之九十九,仍欲其出力拒英夷,此事理之所必不得也。”
中國近代被西方打敗,一個耳熟能詳的說法,是敗于西方的“船堅炮利”。但親歷了鴉片戰爭的近代思想家魏源卻發現,那有這回事?清軍遇到英軍,即望風而逃,沿海的寧波、余姚、慈溪、奉化、上海等地皆不戰而棄,“我兵望風輒潰,及夷至,城中已無一人,何嘗與炮事哉?”
1895年甲午戰爭失敗是一個關鍵轉折點。此前中國主要是被英法等西方大國打敗,朝廷和士大夫階層還覺得“敗的有理”,但這次被一直處于中華朝貢體系邊緣地帶的“彈丸小國”日本打敗,“天朝”朝野上下這一驚非同小可,覺得再這樣人人只為自己私利考慮,恐怕亡國不遠,于是價值觀開始出現觸底反彈。
首先覺醒并且站出來的是傳統的“士”這個階層,其政治上表現就是“公車上書”,戊戌變法。失敗之后,傳統的“士”就邊緣化了,由他們作為主要承載者的傳統文化也受到強烈質疑。
第二波站出來救亡的是沐浴了歐風美雨的留學生階層——看以辛亥革命為背景的影視作品,里面角色個個都是西裝革履,一副洋派,就是這個原因。他們搞出來的救亡行動就是辛亥革命。
但辛亥革命并沒有解決救亡問題,中國反而陷入了軍閥混戰。袁世凱為了稱帝接受了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條”,中國作為一次大戰的“戰勝國”反而受到了戰敗國的待遇,亡國滅種的陰影始終揮之不去。
很顯然,要救亡,僅靠精英覺醒是不行的,必須有民眾的覺醒,在作為農業國的中國,必須要靠占人口絕大多數的農民覺醒,這就有一個“喚醒民眾”的問題。
正如毛主席所言:“國民革命需要一個大的農村變動,辛亥革命沒有這個農村變動,所以失敗了。”
魯迅正是在這樣一個背景下走上歷史舞臺的,在一個需要巨人的時代,魯迅成了時代召喚出的當之無愧的巨人。
毛主席對魯迅的評價是“文化新軍的最偉大和最英勇的旗手”,“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他不但是偉大的文學家,而且是偉大的思想家和偉大的革命家。”這是恰如其分的。
魯迅在其名著《藤野先生》中,記載了他如何從學醫轉向文學,致力于喚醒民眾的心路歷程,他在仙臺醫專觀看日軍斬殺中國人,中國人卻麻木圍觀的紀錄片——
“‘萬歲!’他們(日本學生)都拍掌歡呼起來。
這種歡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這一聲卻特別聽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國來,我看見那些閑看槍斃犯人的人們,他們也何嘗不酒醉似的喝彩,——嗚呼,無法可想!但在那時那地,我的意見卻變化了。”
從此,魯迅將改革國民性當作自己畢生努力的目標。他清楚的知道這是一項曲折艱難的歷程,雖然也曾失望消沉過,但他毫不妥協,不留情面地痛斥國民性弊端。
魯迅的雜文對國民性的生存哲學等劣根性進行了無情的批判,他的三部小說集《吶喊》《彷徨》和《故事新編》都是揭示國民劣根性的作品。
魯迅也毫不留情的抨擊封建文化的荒誕與殘忍,曾對《二十四孝圖》所表彰的孝子事跡進行了潑辣犀利的諷刺——
“老萊子娛親”行為其實是“將肉麻當有趣”,“侮辱了孩子,污蔑了古人,教壞了活人”,而“臥冰求鯉”、“郭巨埋兒”則是“有性命之虞”的行徑,只能使“自己不敢再想做孝子,并害怕我父親做孝子”。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這是魯迅精神真實而全面的寫照。在魯迅那里,一切的憎都源于愛。怒其不爭的另一面是哀其不幸,憎惡與痛斥的另一面是希望他們覺醒與強大。
魯迅在《文化偏執論》中提出了“立人”的主張。他認為“歐美之強,根柢在人”,“是故將生存兩間,角逐列國事物,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舉,若其道術,乃必尊其個性而張揚精神”,使大家“漸悟人類之尊”和“個性之價值”,也就是悟出自身的奴性,不甘于再做奴隸,受人奴役。這樣“國人之自覺至,”“沙聚之邦,由是轉為人國”。
毛主席曾經說,“我和魯迅的心是相通”的,這絕非虛言。
魯迅“改革國民性”、“立人”的構想,在毛澤東波瀾壯闊的革命實踐中得到了遠遠超過魯迅夢想的實現。
魯迅的阿Q、祥林嫂、閏土,變成了毛澤東的張思德、劉胡蘭、董存瑞、黃繼光和雷鋒,中國也從一個積貧積弱、任人宰割的半殖民地,變成一個自豪、自尊、凜然不可侵犯的中國。
毛澤東是如何做到這一點呢?從文化和價值觀的角度來看,就是確立并身體力行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核心價值觀。
我曾經在《“老三篇”應成為當代中國文化的“四書五經”》【點擊閱讀】一文中說,毛澤東就是張思德,就是愚公,他一方面通過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來“感動上帝”(即人民群眾),另一方面,又不斷地對群眾進行教育和組織,確立人民的主體性,“喚起工農千百萬,同心干,不周山下紅旗亂!”
從甲午戰爭開始,中國社會的主流價值觀逐漸上揚的曲線,經過魯迅和毛澤東的前后接力,在毛澤東時代達到了頂點。
魯迅的“國民”轉化成了毛澤東的“人民”,在毛澤東的領導下,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國(這是一個人民當家做主的人民國家),打贏了五次對外戰爭,實現了工業化……奠定了今天一切騰飛和崛起的全部基礎。
今天的中國,如果說有什么隱患的話,那就是在文化和價值觀方面,存在著從“毛澤東時代”墮落到“魯迅時代”的時代的嚴重危險,也許這種墮落已經發生了,回過頭來看看近代以來的歷史軌跡,晚清各種“當今大弊”的重現令人不寒而栗。
十八大以來空前力度的反腐,令人看到了希望,但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中國還必須在文化與價值觀方面向毛澤東時代復歸!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郭松民:從魯迅的“國民”到毛澤東的“人民” ——紀念魯迅逝世81周年
2017-10-20鹿野:《焦點訪談》介紹新教材時存在不實——從《友邦驚詫論》被刪除看語文課本對魯迅的閹割
2017-09-25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