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武漢開辟3個“方艙醫院”,加上已啟用的火神山醫院,新增床位4400張。所以嘛,關鍵時刻,中國人民,還是得靠中國人民解放軍。說到解放軍,最近一位女少將也加入了“武漢會戰”,她就是《戰狼2》的原型陳薇。
陳薇是誰?
中國首席生化武器防御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傳染病重大專項總體組專家,軍事醫學科學院生物工程研究所所長……都只是她眾多頭銜光環中的“之一”。當然,頭銜不重要,這年頭太多盛名之下其實難副、紙上談兵禍國殃民的“偽專家”“偽權威”,所以我們還是要看成果,一切由“戰績”說話。
陳薇是軍人,49歲晉升少將,所賴無它,正是“戰績”。
舉個栗子:
2003年“非典”,包括小湯山醫院在內,全國30余所SARS定點醫院近14000名醫護人員,使用了陳薇研發的“重組人干擾素ω噴霧劑”,結果無一例感染!
再舉個栗子:
2014年,西非埃博拉疫情爆發,致死率50%~90%,世衛組織及歐美多國援非隊伍基本潰敗,陳薇率隊赴非,成功研制出抗埃博拉病毒新基因疫苗,硬是將塞拉利昂從死亡的威脅中拯救出來,被譽為“埃博拉終結者”。2017年暑期檔,吳京以陳薇援非事跡為原型,在電影《戰狼2》中,創作了不顧安危保護病毒疫苗的Doctor Chen這個人物,票房口碑創紀錄。
2020年1月26日,因武漢疫情緊急,54歲的陳薇剛過完大年初一,便臨危受命,率隊進駐“抗疫一線”。在武漢,陳薇團隊應用自主研發的檢測試劑盒,配合核酸全自動提取技術,加上緊急展開的帳篷式移動檢測實驗室,很快實現了新型冠狀病毒快速檢測。
相信以往戰功赫赫的陳薇,這次也不會令國人失望,接下來,她應該會在“武漢戰疫”中發揮更重要的作用。
因為陳薇既是少將又是院士,文韜武略集于一身,一路走來具有三個特點:快,穩,準。
二
1966年2月,陳薇生于浙江省金華市蘭溪縣。蘭溪人杰地靈,有“七省通衢”之稱,寫《閑情偶寄》的李漁,寫“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的張志和,以及作家曹聚仁,皆出于此。陳薇從小就是那種“別人家的孩子”,不但容貌秀麗,還是一名成績優異且穩定的“學霸”。
1984年,18歲的陳薇,幾乎沒有懸念地,穩進浙江大學化工系本科就讀。但這時的她,并沒想做科學家。生性活潑的陳薇,雖是理科生,但是愛跳舞,愛讀書,也愛寫作,夢想是以后當一名作家。如果不出意外,她以后會成為郝景芳那樣,有理工科背景的科幻作家。此外,在浙大就讀時,陳薇還熱衷于參加社會實踐。那年浙大咖啡館開業,招第一批女招待,她便是其中一員。
1988年,陳薇22歲,大四畢業的她,獲得了浙大保送清華大學的唯一資格,順利進入清華大學化學工程系,師從叢進陽教授攻讀碩士。同年進入清華大學,學著理工科卻有文藝夢的人還有一個,他就是后來退學搞音樂的高曉松。與高曉松的擰巴不同,讀研時的陳薇不但可以輕松搞定學業,興趣愛好也全面開花,業余生活極其豐富。她喜歡文學,當過記者,編過《研究生通訊》刊物,經常在上面發一些小美文。
她喜歡舞蹈,搞過舞會,因為清華女生少,甚至跑到北大等其他學校去拉人。當然,在浙大時就熱衷社會實踐的習慣也沒有丟。那些年,北京的風,天橋,和地下通道,都曾見證過陳薇擺地攤的燦爛青春。那時候的天總是很藍,日子卻過得不慢。
轉眼,1991年到了,25歲的陳薇從清華大學化學工程系碩士畢業,特招入伍,選擇了以純粹的科研工作為畢生的事業。同學們聽到這個消息,都驚得合不攏嘴,紛紛問她:你不是愛跳舞嗎?你不是想當作家嗎?怎么突然跑去當兵做科研了?到底發生了什么?
三
1989年4月,23歲的清華大學研究生陳薇,受同學之邀,去山東泰山旅游。清晨,沒買到坐票的她,匆匆擠上由北京開往濟南的火車。她靠在車門附近,一手扶著車壁,一手捧著一本世界名著,津津有味地讀起來。
忽然,火車拐彎,車身一震,陳薇一個踉蹌,差點摔倒。這時一個陌生的男人,將三個人的座位,使勁往里擠了擠,騰出一個十幾厘米的空地兒,招手示意陳薇來坐。陳薇向來開朗,也沒多想,便擠過去面朝過道坐了下來。不久之后,車到天津,對面有人下了車,男人就過去,和陳薇面對面而坐。陳薇向男人道謝。男人自我介紹叫麻一銘,35歲,青島萊西人,出身農家,是青島一家葡萄酒廠的工作人員,剛從北京出完差,準備返回青島。兩人相差12歲,但卻沒有距離感,相談甚歡,聊了一路。臨下車時,麻一銘問陳薇要電話,陳薇語速極快地說:正好,我們宿舍剛裝了一部電話,號碼是,010……
最后,麻一銘又說:我過一個星期還要去北京,可不可以去找你?陳薇毫無城府,不假思索就點頭說,可以。
一星期后,麻一銘真的出現在陳薇面前。兩人相愛了。
然而因為條件懸殊,陳薇最初并未將這段戀情告訴父母。后來,父母到北京旅游,陳薇提前把要去的景點告訴麻一銘,麻一銘便出現在景點,假裝偶遇,熱心地幫忙拍照、提包、指路,以期留下一個好印象。
1991年春天,陳薇25歲,研究生畢業之前,就和深圳一家著名企業簽了合同,工資不菲,公司領導層都對她的到來充滿期待。后來有一天,老師讓她去位于海淀太平路的軍事醫學科學院,買一種實驗試劑。
她一去,就被那里的尖端課題和科研設備所吸引。
又聽說軍事醫學科學院是周恩來總理親自簽署命令,從全國抽調最優秀的科學家迅速成立的,她便萌發了參軍,到軍事醫學科學院做科研的想法。
和麻一銘一商量,麻認為軍隊單純的環境和嚴肅的治學氣氛,更適合陳薇的發展,堅定不移地支持她。深圳那邊卻不答應,沒辦法,最后請她的導師出面,才終于“擺平”。25歲的陳薇如愿以償,特招入伍,碩士畢業后進了軍事醫學科學院。
為了跟陳薇在一起,麻一銘辭了青島待遇優厚的工作,只身來到北京。
兩人先在石景山區的蘋果園,租了一間只有10來平米的平房,屋內除了床,只有一張沙發,和房東給的一個蜂窩煤爐。日子過得很艱辛,但也很溫馨。陳薇父母得知后,堅決反對,其他親戚朋友也表示不看好。然而陳薇很有主見,她堅決地,迅速地,于1992年26歲時,與麻一銘領證結婚。
婚后,麻一銘在一家事業單位上班,業余承擔了大部分家務,為陳薇忙碌的科研工作解除了后顧之憂。1998年,32歲的陳薇,從軍事醫學科學院博士畢業。同年,她成為了一位母親,但只休了一個月產假,就回到了實驗室。陳薇的研究對象很恐怖,包括鼠疫、炭疽、埃博拉……以至于她的一位同事,在轉業前特意勸她,少搞這些“魔鬼”課題研究,危險。
但是,陳薇認為,各種致病微生物,在戰時都可能成為敵人手中的武器,而在和平時期,則可能成為大規模疫情發生的罪魁禍首,給國家和民族帶來災難。所以,她有責任投身其中,去研發保衛國家和庇佑人民的“生物盾牌”。
2002年,36歲的陳薇因為成績突出,被破格評為教授,晉升研究員,并被遴選為博士研究生導師。她比以往更加努力地帶隊研發、奮戰,冥冥之中,為即將到來的2003年積蓄著“洪荒之力”。
四
2003年春天,“非典”爆發,學校停課,娛樂場所停業,全國到處人心惶惶。危急時刻,37歲的陳薇,受命研制預防“非典”病毒的疫苗。她沒有周末和節假日,晚上0點以后從實驗室回家是常事。
為了和疫情搶時間,陳薇帶領課題組冒著生命危險,與“非典”病毒零距離接觸,進行非典病毒的體外細胞試驗,構建新的動物實驗模型。她和同事們,不顧實驗室里負壓缺氧的環境給人體帶來的不適,每天進去一待就是八九個小時。
為了多待一會兒,進實驗室前,還盡量不吃飯不喝水,使用成人尿不濕,以減少出來的次數。
在實驗最關鍵的時候,陳薇和組員們在實驗室48小時沒有合眼,終于得到了一個振奮人心的結果:由于干擾素的保護,細胞在“非典”病毒的攻擊下安然無恙。在隨后進行的大動物與臨床實驗中,因為每天都要與高濃度的“非典”病毒零距離接觸,陳薇與團隊被單獨隔離。長達100多天的時間里,陳薇的丈夫麻一銘和4歲半的兒子,只有從電視節目中才能看到陳薇。有一次兒子看到媽媽出現在電視里,撲上去親吻,才發現不是真的,忍不住哇哇大哭,這一幕被細心的麻一銘及時拍了下來。
功夫不負有心人,陳薇在最短時間內驗證了干擾素的有效性。2003年4月28日,她帶隊研發的“重組人ω干擾素”,通過了國家食藥監局的批準,獲準進入臨床。
為滿足急需,她組織全室人員加班加點生產,在營區外連續奮戰20多個晝夜,使“重組人ω干擾素噴霧劑”的日產量,由最初的幾百支很快增加到兩萬支。事后,她又親自將2000多支噴鼻劑及時送到小湯山醫院。此后,全國共有1.4萬名醫護人員使用了“重組人ω干擾素噴霧劑”,無一例感染。
陳薇因此一戰成名,名震學界,榮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第14屆中國十大杰出青年”“全軍非典防治工作先進個人”等多項榮譽。2006年,40歲的陳薇當選總后勤部“科技銀星”。同年,陳薇覺察到“埃博拉離我們也許只有一個航班的距離”,針對這一烈性病原體展開研究,其“重組埃博拉疫苗項目”獲得國家“863計劃”支持。
五
2008年5月,汶川8級地震,全國揪心。陳薇擔任國家抗震救災衛生防疫組組長,組織編寫《震后衛生防病30問答》和《衛生防疫與心理援助知識手冊》,冒著余震率隊入川,戰“疫”長達兩月。后從災區回家,立馬又投身“奧運安保軍隊指揮小組”專家組,帶隊負責北京奧運會期間各場館的核、生、化反恐防護任務,成功處置了數十起核生化疑似事件。此后,陳薇繼續兢兢業業,開拓進取,先后獲得“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第八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等多項殊榮。
2011年時,45歲的陳薇博導,所帶團隊中碩士研究生以上就有32人,其中3人晉升副研究員,6名博士生還以第一負責人身份承擔多項國家課題。2012年,陳薇登上中央電視臺《小崔說事》,獲著名主持人崔永元點贊。
2014年,西非大規模爆發埃博拉疫情并迅速向外蔓延。由于這種病傳染性強,死亡率高達50%至90%,病毒潛伏期可達2至21天,因此被美國歸類為“最高等級之生物恐怖襲擊武器”,由此引發全球恐慌。陳薇認為疫情就是一把鎖,而這個鎖的密碼,卻在不斷變化。她知道,埃博拉這種自己從2006年就開始研究的病毒,又發生了變異。
為了將疫情阻擋在國門之外,陳薇不顧艱險,率隊赴非,研發出世界首個2014基因型埃博拉疫苗,實現了中國疫苗在境外臨床試驗的“零突破”。
由于中國陳薇團隊的新基因疫苗推廣,世衛組織2015年宣布,埃博拉病毒的傳播在塞拉利昂已經終止。那一刻,全球為之驚嘆,陳薇名揚中外。
2015年7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后勤部舉行晉升少將軍銜儀式,49歲的陳薇,成為當天晉升的唯一一名女軍官。
2016年,因“抗埃”貢獻突出,陳薇榮獲“2015年度中國十大科技創新人物”,同時入選的,還有因發現青蒿素而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屠呦呦教授。
2017年10月,作為全球首個獲批新藥的埃博拉疫苗研發者,陳薇榮獲“2017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
2019年11月,53歲的陳薇眾望所歸,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作為中國首席生化武器防御專家,陳薇還是全軍生物武器損傷防治藥物重點實驗室主任,負責研制生物盾牌基因疫苗,有效阻止敵人的生物武器滅國計劃。
六
今年大年初二,54歲的陳薇率隊入漢。在金銀潭醫院,陳薇見到了身患漸凍癥,妻子感染“新冠病毒”,但仍堅守一線的張定宇院長。她對張院長說:你的事跡讓我非常感動。張院長想必英雄相惜,和陳薇說:彼此彼此。
到武漢后,除了實現“新冠病毒”快速檢測,陳薇“非典”時曾用于1.4萬醫護人員而無一例感染的“重組人干擾素ω噴霧劑”,也在發揮作用。這種噴鼻劑,能抑制RNA病毒,還能提高免疫力,但因為技術難度大,沒能大規模生產,目前還只用于部分一線醫護人員。
在缺乏疫苗和特效藥的當下,康復患者的血漿是臨床特異性治療最可及的資源。國家科技部發函之后,已有20多名康復患者同意采集血漿用于他人救急,對這些康復者,陳薇表示非常感動。
作為阻擊“非典”、抗擊埃博拉等硬仗中,表現如同開掛,總能以一己之力扭轉戰局的“少壯派”女科學家、女少將,陳薇在本次“武漢戰疫”中,也被寄予厚望,被視為“新型冠狀病毒疫苗”研制賽跑中的“種子選手”。
中國人口眾多,疫情影響全球,目前全世界的科學家都在快馬加鞭地研發疫苗,連特朗普都在一周前宣布,說美國將會在12周內研制出“新冠疫苗”。對此,陳薇的態度是:我相信,我們國家科研人員的速度,不會亞于美國!
84歲的鐘南山,73歲的李蘭娟,54歲的陳薇,解放軍醫療隊,各省援鄂醫療隊,湖北本地精英……全國最頂尖的醫學人才,都已在武漢集結“會師”。多兵種、跨學科協同作戰在即,我們離打贏“武漢戰疫”的日子,已不會太遠了。
武漢贏則湖北贏。
湖北贏,則全國贏!
作者簡介:萬小刀,(公號ID: wanxiaodao1 )寫江湖,寫八卦,也寫點文學。來
源于萬小刀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