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員、重慶市原市長黃奇帆(主辦方供圖)
3月25日,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23年年會上,研究員、重慶市原市長黃奇帆強調,中國的超大規模單一市場是應對各種“脫鉤斷鏈”挑戰的重要基礎。
“過去十幾年,中國經濟在勞動力紅利之后迎來一個新的紅利——這就是我們的超大規模單一市場所產生的紅利,即市場紅利。”黃奇帆說,就規模而言,中國人口有14.11億,占全球總人口的比例接近20%。就市場結構而言,中國是個單一的大市場。單一市場是指法律體系統一、稅務體系統一、商業規則統一、語言文化統一的市場。就工業基礎而言,中國是全要素全門類全產業鏈集成的經濟體。這三者疊加在一起將產生三方面的紅利。
一是“規模經濟”的成本攤薄效應。進入中國市場的制造業,一旦規模上去了,就能夠大幅攤薄六項成本。一是研發成本,二是固定資產投資成本,三是采購成本,四是人力成本,五是物流成本,六是市場開拓成本。一般來說,規模經濟可以從以上五個方面影響到整個制造業成本,一旦達到了充分的規模,就可以把價格壓低30%-40%左右,從而形成產業發展的核心競爭力。
二是“引力場”效應。這種“引力場”主要體現在幾個方面。從需求的角度看,超大規模市場意味著超大規模的本國消費市場和超大規模的進口貿易量。從生產角度看,超大規模市場意味著市場分工可以更加深化,有利于全產業鏈各環節之間甚至各工序之間都可以通過分工和專業化形成相互嵌套、相互共生的產業鏈集群。從時間角度看,超大規模市場意味著供給和需求互促共生現象將會十分顯著。不僅需求端在不斷的更新升級,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市場主體去“供給”;而且由于作為供給端的生產本身具有“學習效應”,將會帶來越來越多的創新產品,也就是說“供給”也在創造“需求”。二者互相促進,相互吸引。
三是“大海效應”。與小國經濟不同,在面臨外部沖擊時,超大規模市場可以讓本國經濟具有更大的內循環余地,具有更強的抵御外部風險的能力。一般的“狂風驟雨”無法掀翻這個“大海”。對企業來講,對基本面的預期十分重要。中國經濟的超大規模造就了其如“大海”般穩定。
黃奇帆強調,以上這三種效應是中國超大規模單一市場所帶來的,是中國發展到如今這個階段自然產生的新紅利,這也是中國式現代化作為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所蘊含的自然邏輯。在這個大市場的帶動下,跨國公司合理的產業鏈布局邏輯突出體現在產地銷、銷地產兩個方面。
所謂產地銷,就是利用當地的綜合要素成本的優勢組織生產,面向本地市場和全球市場進行銷售。中國大市場的六個成本攤薄效應仍將是影響跨國公司“在中國、為全球”的重要因素。所謂銷地產,就是面向本地市場組織生產,更好地組織供應鏈響應消費者需求變化,即“在中國、為中國”。中國有14億人口、4億中等收入群體,這將是一個龐大的“引力場”。
“從產地銷、銷地產這兩個角度看,一些人鼓吹‘脫鉤斷鏈’是不會成功的。”黃奇帆說。
來源:澎湃新聞今日頭條號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國策建言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