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99国产精品尤物-国产高清色播视频免费看-男生肌肌往女人桶爽视频-精品国产-91PORNY九色|www.jqdstudio.net

|  站內搜索:
網站首頁 > 環球聚焦 > 深度評析 > 閱讀信息
張維為:東進,東進,我們的鐵軍!
點擊:  作者:張維為    來源:昆侖策網  發布時間:2023-10-30 09:51:14

 


“新四軍的將士,用自己的鮮血和生命鑄成的‘鐵軍精神’激勵著我們前行。”


“新四軍的光輝歷史,激勵我們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續寫奇跡。”


“紀念館如何吸引更多的年輕人參觀?”


1943年1月,中共中央華中局和新四軍軍部移駐黃花塘,從此江蘇淮安成為了華中抗戰的指揮中心和領導中心。在東方衛視10月23日播出的《這就是中國》節目中,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張維為教授和中共江西省委黨史研究室副主任劉津來到江蘇淮安,一起回望革命歷史,致敬光榮的新四軍。


 
這就是中國
 
 
,贊291

【張維為演講】

“光榮北伐武昌城下,血染著我們的姓名,孤軍奮斗羅霄山上,繼承了先烈的殊勛……八省健兒匯成一道抗日的鐵流,東進,東進,我們是鐵的新四軍”。

一曲慷慨激昂的《新四軍軍歌》把我們帶回到烽火連天的抗日戰爭,帶回到新四軍軍部所在地淮安。這里也是新四軍軍部在一地駐扎時間最長的地方,我們老一輩革命家陳毅、粟裕、張云逸等曾在這里運籌帷幄,指揮作戰,與八路軍配合,為奪取抗日戰爭的全面勝利作出了巨大貢獻。

新四軍教導總隊文化隊隊長何士德手書《新四軍軍歌》


我們來淮安是為了向新四軍的先烈們表示我們最崇高的敬意,新四軍的將士用自己的鮮血和生命鑄成的“鐵軍精神”永遠激勵著我們前行。對我個人來說,這也是向自己的父輩表示深切的懷念和敬意??箲鹑姹l后,我父親兄妹四人全都參加了新四軍,以自己的血肉之軀投入了偉大的抗日戰爭。

我父親先是在新四軍地方武裝,后進入蘇中公學,也就是抗大的新四軍分校學習工作。公學的主要任務是培養部隊的連級和區級以上的干部,時任校長是粟裕。公學歷史雖然不長,但為軍隊和地方先后培養和輸送了4000多名軍政干部。他參加的最大戰役是渡江戰役。而我的叔叔則一直在野戰部隊,先后參加了保衛新四軍蘇北指揮部的郭村戰斗、蘇中七戰七捷、孟良崮戰役、淮海戰役、渡江戰役,后來又參加了抗美援朝出國作戰。

父輩們沒有給我們留下金銀財寶,留下的是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特別是堅定的奮斗意志和強烈的家國情懷。

眾所周知,新四軍的前身,是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后在南方八省堅持游擊戰的紅軍將士和游擊隊武裝。1937年底,日軍開始進攻上海,威脅南京,國民黨被迫與中共達成協議,將這支隊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簡稱新四軍,北伐名將葉挺任軍長。

新四軍長期被蔣介石看作心頭大患,曾經歷“皖南事變”這樣的重大挫折。但在黨的堅強領導下,新四軍鳳凰涅槃,浴火重生,繼續戰斗在抗日前線,屢立奇功。

抗戰期間,國民黨部隊節節敗退,等于把經濟富饒、交通便利、戰略地位極其重要的華中地區讓給了日軍。新四軍部隊不畏強敵,深入敵后,成為插在敵人心臟地區的抗日勁旅,收復大片失地,建立了跨蘇、浙、皖、鄂、豫五省的八塊抗日根據地。新四軍先后對日偽軍作戰2.46萬余次,斃傷日偽軍29.37萬余人,俘虜12.42萬余。

新四軍從組建時才1萬人,到1947年1月新四軍改編為華東野戰軍時已經發展到31萬人,為接下來的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提供了驍勇善戰的主力部隊。

看過電影《長津湖》的人都記得,志愿軍戰士趴在零下三四十度的冰天雪地里一動不動,隨時準備向敵人發起沖鋒,但最后大部分戰士的生命永遠定格在這個動作上。這就是“鐵軍”血脈的延續。

電影《長津湖》劇照】

這三個冰雕連中的兩個連,隸屬志愿軍九兵團二十軍。二十軍的前身是新四軍第一縱隊,源于紅軍時期的閩東獨立師、淞滬游擊隊、江南人民抗日義勇軍等武裝力量,后成為新四軍的三支隊六團,團長是葉飛。早在1939年初,這支部隊就挺進到江陰、無錫、常熟、蘇州和上海近郊一帶,直插敵人心臟,并在1939年7月直接攻擊日軍控制的上海虹橋機場,燒毀日軍飛機四架。這一勝利當時極大地鼓舞了國人抗日救國的士氣。

我記得在2019年《這就是中國》播出后不久,我們專門做過一期談中國理念的節目,談到“實事求是”時,我曾經講過人民解放軍“戰神”粟裕的故事。粟裕曾任新四軍第一師師長,華東野戰軍的代司令。他的作戰思想是徹底的實事求是。

1948年前后,中央軍委最初考慮是讓華野三個縱隊挺進江南,逼國民黨調整他們在中原的戰略部署。但粟裕從戰爭全局和中原的實際情況出發,做了分析,看到了難得的戰機。他展示了了不起的擔當精神,向中央軍委直接建議,在中原黃淮地區打幾場大規模的殲滅戰,這也就是后來著名的淮海戰役。

當時淮海戰役第一仗是要消滅國民黨的黃百韜兵團,總攻日期定在11月8日,但粟裕在前線發現戰局千變萬化,黃百韜兵團的集結動向發生了變化,戰機稍縱即逝,所以他及時調整部隊的部署,同時給中央軍委發電報,請求將淮海戰役發起的時間提前兩天,改到11月6日。毛主席親自批準,并說堅決地打,不必事事請示。實踐證明,這一決策打亂了敵人的部署,迅速奪取了整個戰場的主動權。后來毛主席專門評價淮海戰役的時候這樣說:“一鍋夾生飯,硬是被你們一口一口地吃下去了。”

我當時還表述了這樣的看法:我們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們需要一大批像粟裕這樣的“一門心思謀打仗”的戰將,既能夠吃透黨中央的整體戰略部署,又富有擔當精神,敢于創造性地工作,這樣才能打開一個又一個的新局面。我們面臨的中美貿易戰、科技戰、金融戰輿論戰,還有兩岸關系問題、“一帶一路”倡議的高質量落實、第四次工業革命等等,其實都是我們的機遇。

新四軍為抗戰和解放戰爭的勝利作出了巨大貢獻,在中國人民解放軍1614名開國將帥中,新四軍出身的將領總計371名,將近是總數的四分之一。同樣,新四軍也為新中國的建設和改革開放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涌現了一大批治黨治國治軍的棟梁人才,包括劉少奇、李先念、陳毅、鄧子恢、粟裕、譚震林、方毅、張愛萍、吳學謙、鄒家華、韋國清、葉飛、張鼎丞、陳丕顯、彭沖等黨和國家的優秀領導人,包括薛暮橋、孫冶方、范長江、李一氓、錢俊瑞、夏征農、馮定、賀綠汀、沈西蒙、亞明等一大批優秀的專家、學者和文化人。

陳毅和部分干部合影】

新四軍展現的勇往直前的“鐵軍精神”和勇于擔當的實事求是精神,也一直鞭策著我們做好每一期《這就是中國》節目。過去五年先后發生了中美貿易、科技戰、疫情防控、香港修例風波、烏克蘭沖突等許多事件,我們都在第一時間發聲,從不人云亦云,而是從底層邏輯出發,做出自己獨立的判斷和預測,這些判斷和預測經受住了時間和實踐的檢驗。

最近,隨著華為Mate 60 Pro手機上市,一句“遙遙領先”金句傳遍海內外,而我們在中美科技戰爆發最初就明確地預測,美國將會輸得很慘,我們要給美國領導人頒發“特殊貢獻獎”。我們經常對圍剿中國的西方話語進行“范式解構”和“降維打擊”,我想這也是“鐵軍精神”在新時代的展示。我們節目的成功表明,西方話語可以隨便忽悠中國人的時代已經終結。

新四軍的“鐵軍精神”在中國各個戰線都在延續,我們在華為公司所取得的巨大成功中也看到這種“鐵軍”傳承的延續——華為的口號是:鐵軍出擊,勇往直前,勢不可擋,必爭第一,勝利勝利勝利!

讓我們再一次致敬新四軍、致敬人民軍隊、致敬華為、致敬淮安、致敬所有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奮斗者!


【劉津演講】

我們回顧人民軍隊的歷史,可以看到有這樣一支部隊,信仰堅似鐵、斗志硬如鋼,在抗日戰爭中筑就了抗日的“鋼鐵長城”。

為什么叫“鐵的新四軍”?因為他們有著“鐵軍”的緣起。

在大革命洪流中,共產黨員葉挺率領國民革命軍第四軍的獨立團立下赫赫戰功,為四軍贏得了“鐵軍”稱號。1927年8月1日,在南昌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第一槍的葉挺,擔任總指揮,劃破夜幕的槍聲拉開了武裝反抗(國民黨)的大幕。1938年1月,新四軍的軍部在南昌成立,新四軍在這里組建。

從國民革命軍的第四軍到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不僅是番號的接續,更是歷史的蛻變,新四軍在抗戰當中再鑄了“鐵軍”的輝煌!葉挺曾經說過,“就是因為獨立團是共產黨的軍隊,因為有了共產黨,我們才能成為‘鐵軍’。”

為什么叫“鐵的新四軍”?是因為有著鋼鐵般的意志。

皖南事變后,新四軍軍長葉挺在囚牢里寫了《囚歌》,直訴要以烈火和鮮血推翻國民黨的反動統治,出獄次日即要求加入中國共產黨,堅定地捍衛自己的信仰!歷經三年游擊戰的苦難砥礪,紅軍游擊隊在與黨中央失去聯系以后,啃樹皮、吃草根,露宿荒山野嶺,在極端惡劣的情況之下依然信念堅定。

【葉挺《囚歌》手跡(圖/中國軍網)】

東進的新四軍,既要正面抗擊日偽,還要防止國民黨頑軍制造的“摩擦”,處境十分危險,即便在國民黨頑軍制造“皖南事變”遭受重大挫折之后,仍以堅定的信仰激勵斗志、以使命擔當激勵奮發向前,用生命書寫了奇跡!

為什么叫“鐵的新四軍”?是因為筑就了御倭的鋼鐵長城。

新四軍由組建時的1萬余人,發展到抗日戰爭勝利之后的主力部隊21萬余人、地方部隊9萬余人。

我們看到“劉老莊連”的82名勇士為了掩護主力部隊撤退,和領導機關(轉移),血戰1600余日偽軍,殲敵170余人,最后全部壯烈犧牲。戰斗僅僅結束了3天,劉老莊的村民就送來了82名青年,在烈士犧牲的地方重新組建了連隊。

同樣是在1943年,面對傳染性極強、致死率極高的“黑熱病”,新四軍的衛生戰士逆行疫區,奮戰一年多,取得了戰疫的勝利。

為什么叫“鐵的新四軍”?還因為新四軍孕育了“鐵軍”文化。

新四軍的領導十分注重“鐵軍”的文化建設。我們可以看到葉挺、項英都是文武兼備,劉少奇、陳毅文采斐然,在其中還有一位開國上將賴傳珠,每日必記日記。他們的這種品格,與先進的抗日知識分子有著強烈的文化共鳴,也吸引了大批人才的加入。

先進知識分子的加入,帶來的是人才儲備的增多,體現的是教導隊、隨營學校、戰地服務團的大量舉辦,報紙、雜志的積極開辦,進而又吸引了更多的進步青年。據1941年10月新四軍第一師的統計,營職以下干部60%是知識分子,連隊政治指導員80%是青年學生出身。

【新四軍之青年隊(圖/《良友》)】

在文化抗戰當中,新四軍既強調“抗日”“救國”兩大時代主題,又注重通俗化、大眾化融入生活。所以我們今天可以看到新四軍袖標上的“N4A”的符號,可以看到指戰員們通過演話劇來講述革命道理,甚至新四軍的指揮官用著萊卡相機;但我們同樣可以看到更多專業的文藝團體,深入基層,看到他們“為工農兵服務”,他們扭秧歌、唱地方戲、刻板畫、畫年畫,創造出扎根中華大地的時代文化經典。

歷史承載基因,厚積力量!我們回望新四軍的光輝歷史,就是要激勵新時代的我們,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更好地扎根中華沃土,牢記民族大義,勇擔歷史使命,敢于斗爭、善于斗爭,續寫新時代的更大奇跡。謝謝大家!


【圓桌討論】

主持人:在2021年的時候,習近平總書記給上海市新四軍研究會百歲老戰士回信,在回信中他說,“對中國共產黨人來說,中國革命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常讀常新。”所以今天我們在江蘇淮安錄制這樣一期《這就是中國》,我們一起來回望新四軍的戰斗史,從他們的光榮歷史當中汲取許許多多的力量。

從游擊戰走來,到抗日戰爭壯大,經歷解放戰爭,還有一部分戰士還參加了抗美援朝戰爭等等,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整個新四軍隊伍的形態可能也不一樣,人數也不一樣,戰斗的狀態也不一樣。所以在回望革命歷史汲取力量的時候,我想請兩位再給我們做個解讀,對于這支隊伍來說,到底是一種什么樣的力量把他們牢牢地組織起來,穿越歷史的硝煙,始終是一個那么堅挺的符號?

張維為:我當時問我父親,“當時國民黨也抗戰,共產黨也抗戰,你為什么參加共產黨?”他說當時南京作為首都已經被日軍攻陷了,然后國民黨的基層政權本來老百姓就有很多抱怨,它們的腐敗非常厲害,到南京攻陷之后,整個就垮掉了,沒有基層政權了。這個時候就是我前面講的,包括新四軍襲擊上海虹橋機場等等,讓他們一下子看到了希望。這是一支完全新的力量,這個力量有希望,這是很樸素、很直覺的認識,所以他們就要加入新四軍。

另外前面你也提到,新四軍的傳統是第五次反圍剿失敗之后,他們留在根據地,分在八個省、十五個板塊。極為分散的游擊武裝,在很多情況下甚至很長時間根本聽不到中央的指示,所以他們必須獨立地做出許多判斷,哪怕是為了自己的生存,他們也要豁出去。這是一批癡心不改、就是要搞革命的人。

主持人:我們用現在年輕人說的一個詞叫“氣質”,新四軍這支隊伍是氣質很不一樣的一支隊伍。您剛才在演講當中也說到,這隊伍里很多人的文化水平比較高,他們同樣信仰非常堅定,而且作戰能力非常強,特別是游擊戰爭,自己獨創了很多打法。

張維為:我記得1939年周恩來到新四軍總部演講,然后他就發現一個細節,他說“我看見下邊聽課的人都會做筆記,有的還會做速記。”實際上當時在我們的部隊中,很多還是文盲,新四軍總體的文化水平在我們部隊當中是比較高的。后來很多技術人才,你仔細追溯,比方說我們兵器工業的開創者之一吳運鐸,又被叫作“中國的保爾·柯察金”,我們(華東軍區)海軍第一任司令員是張愛萍,我們部隊的很多技術兵種都從新四軍出去的。

主持人:對,還有賀綠汀,他是中國著名的音樂家,是上海音樂學院的院長,由他作詞作曲的《游擊隊歌》影響了很多人。

劉津:文化其實體現出來的就是氣質。那么為什么新四軍的成員的文化水平會這么高?首先,在民族危亡關頭,廣大青年有著一腔報國熱血,為了民族復興,他們愿意報國。在那個時代,在國民黨的腐敗之下,他們看不到希望,而中國共產黨在那個時代成為了中流砥柱,所以知識青年不斷地涌入,極大地優化了新四軍成員的文化素質。

主持人:對,就像剛才張老師舉例,他的父輩參加新四軍,明顯感覺到這支隊伍的精神力量是很不一樣的,令人耳目一新。我們剛才也說,新四軍這支隊伍從游擊戰一路走來,不斷地淬煉、不斷地壯大。您剛才舉到一個時間段,就是在抗戰大局之下要跟國民黨合作,當時局面很復雜,國民黨還在打壓我們的軍隊,我們怎么既服務好抗日大軍,同時也跟國民黨合作好,這也是一種能力。

張維為:我記得有部老電影叫《東進序曲》,它講的就是這段歷史。新四軍要進入蘇北和八路軍匯合,同時在江蘇的國民黨頑固派就阻撓——當時還是“統一戰線”,新四軍嚴格意義上講是國民革命軍——所以這當中既有斗爭又有合作,甚至發生嚴重的沖突。當時毛主席講的“有理,有利,有節”就是這個意思,既要斗爭也要合作,斗爭是為了合作。最后他們成功地打敗了國民黨的頑固分子,和八路軍會合了。


淮安這一帶,有很多很多這樣的故事。包括我們小時候看吳強寫的小說《紅日》,也和這里有關;一直到山東萊蕪戰役,都和這段歷史有關。

主持人:說到以斗爭求團結,“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之下整個國際格局是非常復雜的,總書記也特別強調,一定要“堅持發揚斗爭精神”。而“斗爭精神”不是簡單的斗爭,我們就是以斗爭求最大的和平、求最大的團結。所以當我們學習新四軍的發展歷史的時候,這也是其中的一個學習點。

劉津:在新四軍的這個特質當中,有幾個點特別值得我們學習。

第一,它有強大的生命力,只有自己生存下來、壯大起來,才能夠真正地站得住。這生存能力在抗日戰爭期間也得到了極大的體現。

第二,要有極強的決斷力。我們都看到,新四軍無論是在三年游擊戰時期,還是在抗日戰爭時期,都是在夾縫中求生存,很多時候戰機是稍縱即逝的,所以準確地抓住戰機,迅速地開展作戰,擴大戰果,這個非常重要。

第三是執行力。我們的人民軍隊最強的應該就是這種黨的領導之下的執行力了。一旦黨中央或者上級下了命令,我們可以迅速地集結并開展作戰,最終取得了很大的勝利。所以我想學習這個,對于我們新時代應對挑戰很具有啟示意義。

主持人:我想可以用很形象的一句話來總結,那就是最好的生存能力,其實就是最強的競爭力。在任何時候,比如新四軍打游擊戰時面對的生存環境跟抗日戰爭時面對的環境不一樣,面對解放戰爭時又不一樣,但是如何把這支軍隊保存好、發展好、壯大好,無形當中最強的競爭力就出來了??赡軐ξ覀儺斚碌慕ㄔO也有這方面的指導。

【向蘇南敵后挺進的新四軍第一支隊】

張維為:它這個基因,離不開當時三年極其艱苦條件下的游擊戰。當時國民黨是徹底地封山,大米、油、鹽都進不去,生存條件極其艱苦,與外邊的信息又幾乎全部隔絕,在這種情況下,你要生存下來本就不容易,還要打仗,還要打勝仗;之后變成新四軍,還要跟國民黨進行合作。這個就是它復雜的地方。

主持人:對,精神傳承最重要的載體就在于人,因為人是有思想的,人是有精神力量的,人是有能力的,那么多人在一起,就是一股巨大的作戰力量。所以當我們回顧新四軍的歷史的時候,可能最早打游擊戰的時候人都已經很少了,但是每一個人都是一顆火種,這些人還會吸引更多的人,這個隊伍會越來越壯大,就像張老師的父輩這樣的有志青年都會投身新四軍,只要是想要報效國家、為人民謀福利的都可以吸納在其中。我們剛才講到了“統一戰線”,“統一戰線”是不是也是新四軍的一個很大的特色?

張維為:對,實際上當時新四軍組建的時候,國共雙方就誰擔任軍長發生分歧,最后葉挺是一個大家都能接受的人選,就讓葉挺出任了。你看新四軍里邊的名將葉飛,他是華僑,從菲律賓回來的,此外新四軍還有很多技術人員。所以新四軍的整個組成也顯示了我們革命隊伍本身就是一個“統一戰線”,大家為了愛國、為了救國、為了抗日而團結在一起。

劉津:新四軍這個“統一戰線”,有著特殊的歷史環境。首先,理論上它是國民革命軍,是國民政府下轄的一支部隊,所以它要從國民黨那里爭取更多經費和政策上的支持;第二個方面,我們要爭取更大的、更多的力量投入,特別是我們的新四軍來到比較富庶的江淮地區,我們怎么樣和當地更好地結合、怎么扎根下來,進而吸引更多的人加入以推動發展,這也需要新四軍去不斷地努力。

張維為:我還可以舉一個例子,就是當時襲擊虹橋機場的主力,我們現在都叫新四軍,實際上當時那個主力是叫江南抗日義勇軍。這個抗日義勇軍活躍在江陰、無錫、上海一帶,他們希望成為新四軍的一部分,但新四軍軍部說現在還有困難,因為這是要國民政府同意的,你們再等一等,但你們就是我們的人,只不過名稱上還是用你們現在這個“江南抗日義勇軍”。

主持人:工作先做起來。

【觀眾互動】

朱鴻禹:我來自江蘇淮安淮陰,我小時候每次過年回家的時候,都會路過劉老莊。在劉老莊的街心矗立著一座烈士雕像,雕像的周圍是熙熙攘攘的人群,老百姓們都非常擁護著(劉老莊連)八十二烈士。在今天我走上工作崗位之后,我想問一下,我們新四軍“一門心思謀打仗”的精神要怎么運用在我們的工作崗位當中?謝謝。

劉津:剛才這個年輕人提的這個問題非常之好,如何找準這種大局和方向,一門心思地往前走?正如新四軍抗日,宣傳群眾、發動群眾,取得更大的勝利,這是他們那一個時代走的路;今天我們的年輕人學習新四軍,我覺得也是要更好地走好自己的路,強大自己,進而推動整個社會的發展。

張維為:我補充一點,新四軍有這么一個特點,就是對黨中央的戰略部署理解得比較深刻,但在處理具體工作的時候,又往往具有很大的創造性,能發揮自己的創造力。粟裕就是最典型的人物,他對中央的部署理解得非常深刻、非常全面,但他不是機械地執行的,他是創造性地執行,而且有意見時他直接跟中央反饋,直接報告到毛主席那,問能不能是這樣一種打法。

這點對年輕人應很有啟發,就是很多工作千萬不能滿足于上面一個命令,你就機械地執行,而是要動腦子,發揮創造性。我覺得帶著創意做任何一項工作,你的工作一定會做得更好。我們一起共勉。

主持人:張老師說做事情要有創意,但是創意的來源,我覺得首先是心里要有那股子勁,只有你一心一意地一定要把這事做成,創意自然就來了。對于普通年輕人來說,可能可以把這句話改成“一門心思謀奮斗”,或者“一門心思謀發展”。

粟裕將軍的目標就是在黨的指揮下,為人民謀福利,為了打勝仗。所以我想對我們年輕人來講,整個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目標在那,但你具體到自己身上,非常簡單的一點,就是一定要實現你個體的奮斗目標。我想每個人把自己的奮斗目標實現好,這個宏偉的目標可能也會實現。

徐晶晶:在新四軍中,我們已經很熟悉許多男性將領的事跡了,我想知道女性在新四軍甚至在后來我們的婦女權益保障中發揮了怎樣重要的作用?謝謝。

主持人:我們這位觀眾還別著黨徽,是一位青年黨員,她特別關心女性發展,關心在新四軍當中女性的作用,以及她們又為婦女的權益保護等等做過哪些事。

張維為:我母親也是新四軍。她當時當小學老師,進入新四軍以后繼續教書,也做財會。新四軍的根據地是相當廣的,收復失地后需要大量的基層干部,現在叫公務員,她就做這個事情。

劉津:張老師母親的親身經歷也充分地說明了,在那個時代新四軍的各種文化創造吸引了一大批女性青年加入其中。同樣,在這個戰斗過程中還有阿慶嫂、“雙槍老太婆”,這些都是新四軍里非常著名的女戰士的故事。

其實無論是新四軍還是我們黨的其他部隊,都有大量的女性加入,另一方面,我們也可以從中看到中國女性對國家、對家庭、對事業的支持。封建時期會講“婦女不能犁田,不然會受到雷擊報應”等等,但是在黨的帶領之下,不僅允許婦女犁田,還創造了更多的業績。在新四軍當中也是,前方打仗更多依靠男性,而后方更多的是依靠女性。所以我們看到新時代的中國,婦女的地位應該說是得到了極大的肯定。這是我的一些體會。

“新四軍女學員”(圖/《良友》)】

卞龍:兩位老師好,我叫卞龍,是黃花塘新四軍軍部紀念館館長。1943年1月,新四軍軍部從鹽城轉移到黃花塘這個地方,從此以后,就成為華中敵后的抗戰中心,一直到抗戰的勝利。陳毅、張云逸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這里領導華中軍民鞏固根據地、發展抗日武裝,后來就是反攻作戰,直到取得了最后的勝利。

那么作為一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紀念館如何發揮它的作用?如何吸引更多的年輕人來參觀、學習、繼承新四軍的精神?

張維為:總體上現在的年輕人特別正能量。我們現在講平視西方、平視世界,基本上年輕人是完全平視的,特別是“95后”、“00后”。這點很明顯。比方說,他們購物已是以國產品牌為主,這現象背后就是發自內心的一種自信。這就為我們講好新四軍的故事,包括做好展覽這種事業,奠定很好的基礎。

新四軍一代名將粟裕當時要到黃花塘軍部來開會,但他是“一門心思謀打仗”,于是他帶了一個偵察班,一路偵察日軍的情況,回去又一路偵察,而且偵察得很細,甚至到村莊里去了解偽軍的派系、日軍的步兵,最后打了車橋戰役。車橋戰役的第一個方案出來后,他說,這個不行,只能消滅50個日軍,太少,我們干一票大的;又做調研,最后說能消滅500個左右的日軍,他才說“打!”。這場戰役很有名,連毛主席都表揚了。一場戰役下來,450個日軍被消滅,50多個日軍被俘虜,我們的抗戰也由此進入對日軍的反攻階段。

這故事很有特色,要么不打,要打就要打得痛快,而粟裕有很多這樣的故事。我想可以把一個個這樣的故事發掘出來,讓年輕人多了解。


劉津:我和卞館長也算是同行。在我看來,新時代的年輕人特別喜歡歷史,喜歡從歷史中尋找智慧、尋找當下的路。到了這個時代,我們的年輕人平視世界,很多善于獨立思考,像以前那種你講我聽的方式已經過時了,他們如今要求更多、也要求更高,這也就要求我們要思考怎么找準主題并講好。

比如剛才我們講到的,新四軍如何做到吸引這么多知識青年加入自己隊伍。國難之下,當時的青年人放棄他可能已經有了的安逸生活,而投身于可能隨時犧牲的戰斗中去,他求的是什么?他為什么會有這種想法?無論時代多么久遠,青年的心是相通的。如何讓新四軍的故事從高堂之上走入我們青年當中,我想這個值得我們去認真探討。

張維為:實際上新四軍有很多精神財富可以發掘。中國共產黨有很多非常優秀的軍事將領,粟裕又是他們當中的佼佼者之一,他往往有五成把握就敢打仗,而且他打仗幾乎全是先發制人,我們可以把這些作戰特點背后的機理都研究出來。另外,他善于“精算”,被稱為“打仗的精算師”,部隊怎么部署、武器怎么配置,什么場合什么階段投入多少兵力、配置什么樣的火力,他腦子跟計算機一樣。這些東西如果發掘出來,對于治國理政、企業管理以及我們的很多工作都會有啟發。

所以,不能把一個展覽簡單作為一個展覽,它內容的深度、廣度、厚度、溫度都可以開發。

主持人:確實故事是最感染人的,最能夠走進年輕人的心。就像我開篇時引用的,習總書記說,“中國革命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常讀常新”,當我們學習新四軍歷史的時候,宏大的歷史敘事是一個維度,但是我們把它掰開了、揉碎了,會從里面看到許多歷史的斷面,會看到一個個活生生的人,他們的精神完全可以穿越歷史時光,讓現在的我們受感染,同時讓我們的身上再生出力量,做好自己手上的事。

(主講嘉賓:張維為,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教授,昆侖策研究院高級研究員;劉津,中共江西省委黨史研究室副主任。來源:昆侖策網【授權】,轉編自“觀察者網”“東方衛視”,修訂發布)

【本公眾號所編發文章歡迎轉載,為尊重和維護原創權利,請轉載時務必注明原創作者、來源網站和公眾號。閱讀更多文章,請點擊微信號最后左下角“閱讀原文”】

 



【昆侖策研究院】作為綜合性戰略研究和咨詢服務機構,遵循國家憲法和法律,秉持對國家、對社會、對客戶負責,講真話、講實話的信條,追崇研究價值的客觀性、公正性,旨在聚賢才、集民智、析實情、獻明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歡迎您積極參與和投稿。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jqdstudio.net
責任編輯:向太陽
特別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內容 相關信息

  • 張維為:東進,東進,我們的鐵軍!

    2023-10-30
  • 熱點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盧克文:如何評價猶太人?
    吳鵬飛丨青島假藥案最終怎么判,全國都在看

    建言點贊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圖片新聞

    友情鏈接
  • 人民網
  • 央視網
  • 新華網
  • 求是
  • 中國軍網
  • 中國經濟網
  • 中國社會科學網
  • 中國科技網
  • 中國共產黨歷史和文獻網
  • 紅色文化網
  • 觀察者網
  • 參考消息
  • 環球網
  • 毛澤東思想旗幟網
  • 紅旗文稿
  • 紅歌會
  • 紅旗網
  • 烏有之鄉
  • 橘子洲頭
  • 四月網
  • 新法家
  • 中紅網
  • 激流網
  • 宣講家網
  • 中共黨史網
  • 國史網
  • 全國黨建網
  • 中國集體經濟網
  • 中國延安精神研究會
  • 西北革命歷史網
  • 烽火HOME
  •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 趙曉魯律師事務所
  • 備案/許可證編號:京ICP備15015626號-1 昆侖策研究院 版權所有 舉報郵箱:kunlunc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