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8 全球人工智能與機器人峰會(CCF-GAIR)在深圳召開,峰會由中國計算機學會(CCF)主辦,雷鋒網、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承辦,得到了寶安區政府的大力指導,是國內人工智能和機器人學術界、工業界及投資界三大領域的頂級交流盛會,旨在打造國內人工智能領域最具實力的跨界交流合作平臺。
在機器人應用專場中,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機器人研究所名譽所長、長江學者特聘教授王田苗教授率先登場,為本專場做了題為“當前智能機器人發展若干挑戰性問題”的大會報告。
王教授的報告主要分為三個層面:智能機器人工業和服務的現狀、智能機器人行業面臨的挑戰性問題、關于機器人行業未來發展的思考。在談到智能機器人行業的現狀時,王教授認為伴隨著人工智能的發展,智能機器技術未來 5 到 10 年的幾個拐點將可能率先在中國出現,比如說工業機器人將進入到每個工廠;而國家層面也極為重視,出臺了一系列相關的政策規劃。
但與此同時,中國機器人產業鏈在基本形成的同時也存在著一些挑戰性問題。一個是核心零部件,特別是高端核心部件和核心算法;另外一個就是中國市場存在的殺價情況和惡劣競爭問題;還有就是無論是國內外市場,都普遍存在著對服務器人的產品痛點、形態、產業、規模、服務模式等不清楚的問題,導致機器人行業尤其是服務機器人行業存在一定的泡沫;此外就是我國機器人行業還沒有核心開放的操作系統與專用芯片來處理相關問題。
最后,王教授針對這些挑戰,提出了自己對機器人產業發展的三個建議:
? 深刻認識到過去以產品開發為主的主導模式正在慢慢過渡到以制造服務為主的模式。
? 在這樣惡劣的形勢下一定要注重品牌,要注重標準化,這樣有利于企業的長久和企業產品推向全球市場。
? 要重視技術創新與研發。
以下是王田苗教授在 CCF-GAIR 2018 大會現場的報告內容全文。
我今天在這兒想用 40 分鐘跟大家分享一下我最近這半年學習與思考的一些體會。
我主要學習思考了全球最大的信息與管理咨詢告訴埃森哲(Accenture)有關未來制造模式演變報告、世界著名的戰略咨詢審計稅務公司畢馬威(KPMG)有關 2018 年全球科技創新戰略報告、最有權威國際第一家信息技術與研究咨詢公司高德納(Gartner)有關 2018 年前沿技術預測與成熟度曲線報告,以及還有學習了包括國際機器人聯合會 IFR、中國電子學會、哈工大機器人集團等有關咨詢報告,我自己也提煉思考了一些想法跟大家分享一下。
分享三方面的內容:
? 第一,智能機器人在工業和服務的現狀;
? 第二,當前面臨的挑戰性問題;
? 第三,我認為作為一個創新型企業、包括上市公司的機器人企業應該采取什么對策。
最近有關機器人的幾個動向,先說國內的動向。目前采用國產的諧波減速器和 RV 減速器的排著隊購買,過去需要兩三個月,現在需要五個月到半年。目前國產輕型機械臂80%全部采用國產諧波減速器,國內的RV減速器廠商突破3萬臺,預計要不了多久突破 10 萬臺的話,中國機器人相關零部件生態初步形成。輕型機械臂我們稱為小六軸,銷售價格已經突破 5 萬元一臺套,還有一些廠商殺價突破了 3 萬元,這樣意味著一個機器人成本大致可以替代 2 個工人,所以從這里可以看出來它的痛點和需求的旺盛。
國產機器人在中國市場占有率已經由過去的 10%、20%、33%,今年將突破 40%,也就是說過去由四大家族包括其他機器人占了 80% 以上的市場,中國自主品牌現在正在迅速崛起,未來 2-3 年將會出現銷售過萬臺套的國際影響力中國龍頭或者頭部企業。
我們都知道,中國工業機器人 1000 臺能夠存活,2000 臺能夠微利,5000 臺站立中國機器人市場的制高點,那么 10000 臺就意味著開始正面和四大家族進行競爭了。
中國服務機器人在單品銷售方面(所謂單品也就是在細分領域)許多都已經成為世界第一。無人機是第一、電動平衡車第一,掃地機器人第一、搬運機器人第一、科教機器人第一。隨著我國科技的創新創業和國家政策的支持,有可能中國醫療服務機器人、特定區域無人駕駛和農業機器人也將率先批量化,在國際市場占有一席之地。
前兩天我作為中國電動平衡車標準起草組的組長和國家 SAC/TC159 的副主任,參加了中國國家標準委員會與美國國家標準委員會 UL 共同成立了電動平衡車合作互認工作組,這是對中國產品走向世界奠定了一個重要的基礎。
國際四大家族依然以四高占領著汽車焊接、電子制造等高端領域(高速、重負載、高精度、高可靠性),并且由原來負重的 200 公斤、400 公斤、100 公斤,也在加緊往 6 公斤以下的輕型機械臂和協作機器人進行推進占領。去年包括日本國際機器人展覽會和今年 3 月、4 月分別在漢諾威和慕尼黑的工業自動化展覽會,到處可以看到輕型的機械臂,其中有優傲機器人 e-Series、德國自動化個人機器人 Pilz、Denso 的機器人等。所謂輕型機械臂或協作機器人,第一條是便于使用,不那么復雜;第二條是能夠避障,能夠安全交互。
亞馬遜預計明年將推出自己的第一款服務機器人,其實亞馬遜是電商互聯網服務平臺公司,但是它有硬件基因,十年以前它的電子書占領了全球 70% 的市場,六年以前收購了 KIVA 倉儲底盤升降移動機器人,形成了 4.5 萬臺套機器人在它的電商物流方面應用,兩年以前推出智能音箱 Echo 占領 60% 的市場,這個很有硬件基因的世界前五名的巨頭公司,從蘋果挖來了產品設計硬件工程師,在它的 Lab126 實驗室秘密開發機器人。
當音箱變成可移動、可顯示、可交互,它希望機器人功能能夠實現四個方面,第一是交互、第二是識別、第三是能夠完成一定的作業(比如說接收物品或者簡單搬運)、第四是能夠陪護,大家期待著 2019 年亞馬遜發布。
Google 機器人還可以方便對話幫助訂餐,大家已經區分不了是人幫助你訂餐還是機器人。另外被軟銀從谷歌購買的這樣一個機器人公司 Boston Dynamic,其總裁在今年 4 月份德國的漢諾威學術活動說要把 4 足式 Spotmini 像安卓一樣開放成為機器人開源平臺,今年計劃 100 臺,明年 1000 臺,要改變人們認為他們只搞技術沒有商業價值。當然,還有可穿戴式的無需電池、電機的裝置,以基于感知學習與軟體機器人,以控制作為突破口,自適應環境、無需編程以及工業物聯網進行突破,這就是我所了解的當下智能機器人視角與場景。
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回顧看看中國。
我們有時候需要從智能機器角度來看問題,跳出來,而不是把它作為一個智能機器人來看。它有三個要素:
1、要有載體,我們稱為機器人;
2、要感知,我們稱為物聯網;
3、能夠基于環境來認知控制,我們稱為人工智能。
有時候我們這樣理解智能機器的生態,比如智能機器,基礎層方面我們認為是材料、設計、核心部件、裝備、檢測。中間層方面出現了三個東西:一個叫數字化設計與智能服務;第二個叫操作載體,即叫機器人、3D 打印、數控機床;第三個叫商務的云制造與物聯網服務,從而推向了應用產業層,比如智能汽車、電子制造、醫療器件、機械制造、國防軍事等等。
在這樣的背景下,人們為什么特別關注人工智能和機器人呢?是人們認為在未來 5-10 年這幾個拐點可能會在中國率先出現。
比如拐點是工業機器人將進入每個工廠。我們知道,在十年以前,2007 年比爾蓋茨說廠廠都有機器人、家家都有機器人,其中第一個目標很快就實現,就是每個企業都有機器人,因為工業機器人售價突破了 5 萬,能夠提高生產與管理效率,并且進入無人化工廠、自動駕駛、會話式教育、養老機器人、無處不在的柔性可顯示與交換,還有包括區塊鏈、5G 物聯網、云服務、國防軍事武器等等。
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看看我們國家對這個事情的重視。2017 年國務院、工信部、科技部發布了一系列重大項目和重要的產業戰略,給予引導和支持;重要的是地方政府結合自己的優勢產業競爭與聚集,以相應補貼也在大力支持地方的智能機器發展,所以使中國在這方面有了很大的突破性進展。
在投資界,包括機器人和人工智能,大家可以看出來,在賽道上,芯片、傳感器、激光雷達、交互、安全等等,其中三個最高的,第一個是視覺,第二個是智能機器,智能機器里面主要是機器人和無人駕駛,第三個是自然語言理解。從涉及到的內容來看,監控、倉儲、智能汽車、醫療以及各種各樣的安防等等。
從中國的投資角度來理解,大家也可以看出來,比如說 40% 集中在 Pre-A,60% 集中在服務機器人,21% 分別集中在物流和教育,其中百萬級以上的占了 52%。
最近還有一個現象,并購、收購日益活躍。中國占了全世界在并購方面的 75%,其中 55% 的金額是億元級的,其中并購方面來看,特別關注有本體,大概占了 67%,另外系統集成和相應的本體零部件作為最活躍的領域。
在這樣一個前提下,有了政府引導,有了金融機構助力,有了相應地方的補貼政策,使中國目前的機器人創新創業日益活躍,其整體市場達到 1200億元,同比增長 25%。大家需要關注的是:這個增速在中國大概保持了八年,全球機器人的市場大概以 10%-12% 的速度保持了大概十年。
工業機器人在一個國家發展成熟度有一個指標叫密度,大概十年以前萬名工人的密度中國是 23 個機器人,一年增加 20%,現在到了 68,預計很快突破 73——也就是全球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剛剛說了服務機器人,大疆無人機、納恩博電動平衡車、小米科沃斯掃地機器人等開始盈利,特種機器人創新創業開始萌芽,仿生機器人作為高校院所的研究重點。
在整個機器人里面,我們把它納入到智能制造,我借助這張資料片,最活躍的依然是工業機器人,大概在340 億,主要集中在生產線,其次是倉儲和物流,再其次是信息化 MES 管理。
這是中國 2012 年到2020年的預測,大家可以看出規模。左邊是億元規模,右邊是增長率,其中在 2016年中國機器人增長速度最快達到 40% 多。
從機器人的分布來看,工業依然占據著主導,服務占了半壁天下。從增長率來看,服務機器人的增長率比較高,其次是特種機器人,工業的增長率在下降,但是依然為主。其中深色的是工業機器人占的規模大小,大概在 300多億,不到 400 億,服務機器人大概占到 100 多億。
從市場來看,這是目前工業機器人的產量,后面是外資所占的比例(見 PPT),大家可以看出,外資占的比例大概是 65%,不到 70%,中國已經到了 40%。
這是萬名工人的密度,黑色的部分是中國的密度,淡藍色的是全球平均的密度。可以看出,目前中國的密度已經到了 68 左右,世界的平均密度大概在 70 多。
這是相應的專利,醫療是最活躍的,以發明專利為主,其次是清潔、掃地、娛樂教育、仿生、陪伴機器人等。
這是工業機器人產業鏈的上游、下游、中游代表性企業。大家可以在網上查約,其中中國電子學會、哈工大集團整理的材料可以參考了解。
這是服務機器人增長的數目,在 2017 年大概有 200 多家新的服務機器人公司誕生。
6 月 29 號新松、新時達、埃斯頓和拓斯達的市值,以及他們 2017 年前三個季度統計出來的利潤,其中可以看出如果除去一定補貼,目前機器人公司利潤空間有限。
中國機器人以 25% 的速度在增加,直接引領全球市場需求,中國機器人的產業鏈基本正在形成,但是還存在挑戰性的問題。
一個是核心部件,特別是高端核心部件和核心算法,我們依然和四大家族有比較大的差距。
有關這些算法或者核心部件是一個系統性的問題,不是一個單一產品的問題。比如說核心部件,材料、設計、加工、裝配、測試、反饋、服務,不是一個簡單的設計,也不是簡單制造能不能出來的,甚至涉及到管理問題,所以這是一個系統。帶來的問題是什么?精度、壽命、噪聲等問題。核心算法也一樣,核心算法是指機器人本身的電機參數所作用對象的動態模型、工作環境變化,如何通過周邊的感知來實現快速響應、超調幅度較小、到達穩態誤差時間段等。
另外一件事是比較讓人擔心的,中國比較喜歡殺價來搶占市場,這樣就造成了惡劣的競爭。
這種競爭的問題會出現什么呢?會造成品質、服務以及相應的滿意度下降,這個無論對工業還是服務機器人,我認為都是非常擔心的問題。如果你價格太低了,無論系統集成商還是整機機器人,你就沒有時間、沒有空間認真做好產品品質與真誠服務了。所以,我認為這種發展思路到中國的下個十年、二十年要徹底改變,否則你的機器人在世界客戶觀念認知中就是低端,就是劣質,就是賣白菜,就是不好的產品。我覺得這件事情要引起高度重視。
還有一個挑戰性問題是,無論國際還是中國,未來對服務機器人的產品痛點、形態、產業、規模、服務模式等很多東西不是很清楚,也就是痛點不痛,造成了機器人特別是服務機器人有一定的泡沫。
從服務機器人需求發展來看,它應該是一個工具,能完成特定家政作業服務,二是能夠幫助主人進行一些事務的監控管理,三是能夠作為主人很好的朋友進行交流陪護。這三個東西集成在一起很難,要不然不實用,要不然維護成本很高,要不然價格昂貴。所以現在的服務機器人研發思路,一種是從工業界是想從具體工具任務產品入手,另一種是互聯網云服務角度想從主人交流陪伴入手,逐步形成服務機器人的痛點產品。當然,作為機器人開放核心的操作系統、專用芯片以及情感陪護,也依然是世界范圍的挑戰性問題。
這樣的背景下為什么會形成泡沫呢?從歷史來看,從科幻到三個準則,到人們希望機器人像人一樣能夠打高爾夫、能夠跳舞,那個時候是 1960 年。而美國大力發展推動了很長時間,距離科幻想象的機器人有很大差距,特別是由于傳感器、機械、成本和智能認知等各種各樣的問題解決不了,所以 1968 年前后,這項技術就轉移到日本,日本把它應用在了摩托車上,通過川崎又用到了汽車上,從而發展形成了工業機器人產業。
隨后機器人一直沒有衰落,但也沒有形成大的產業。沒有衰落的原因,一個是從月球、南極到我們所說的太空、水下,不斷推動著特種機器人發展。后面到了索尼機器狗,想進入家庭,一度曾經放棄,現在索尼又想接著繼續研發推入家庭娛樂。
然后 1997 年前后日本本田推出了仿人機器人,另外就是讓我們看到是 2002 年 MIT 教授 Brooks 讓他的學生創業,先做教育,做到阿富汗反恐防暴機器人,洞穴偵查,發現訂單嚴重依賴于美國軍方,公司發展于銷售具有不確定性,后來他們想能不能做家政服務,掃地清潔自動化的就是從 iRobot 開始的,2006 年上市。隨后 MITBrooks 教授又創立了雙臂協調交互的協作機器人等等。
在這樣一個歷程中想說明一些想法的是:第一,機器人發展的動力就是科學幻想與探索、市場需求和戰爭軍事推動。最后的結果是,科學幻想和基礎研究會形成顛覆的技術,但是真正把它變成一個可持續發展的產品,是通過工業與社會具體痛點需求與具體應用的場景而發展起來的。
我自己老是回想,計算機信息六十年,人工智能六十年,數控機床六十年,機器人六十年,為什么計算機信息、數控機床發展很快成為產業的老大,而人工智能和機器人落在后頭?我從需求、產業、痛點來思考,得到的結果是:
機器人之所以沒有發展起來,一是在家庭、公共環境,沒有解決的有效痛點問題,即使解決也是十分有限,最后發現在軍事、太空、水下專用的市場迫切需求而發展起來;二是受當時微電子、傳感、控制和各種各樣制造的成本制約,特別昂貴限制;三是機器人技術體系相對比較封閉,比如四大家族的操作系統、CAD、焊接軟件、整體解決方案等等,從不兼容。沒有像我們理解的機械結構、控制軟件、系統平臺能夠實現軟硬分離、即插即用。
還有一點,在產業上不能太追求純粹的仿生技術產品研發,仿生想象的東西適合于技術研究,如果把純仿生的東西用在工業界是非常難的,這條路是行不通的,比如飛機不能研制像鳥一樣翅膀,比如洗衣機不能研制像雙手搓洗的機械等。
在這樣的一個背景下,基于高端的性能、成本的制約、服務機器人的痛點和前沿技術的研發,我自己想提出自己的三個思考,供產業界、精英界和創業企業思考。
我們先把智能機器、機器人載體、傳感物聯網、人工智能的學習和決策軟件,它們能夠應用的幾大領域如:消費、汽車、材料、醫療、制造、軍民融合。
我覺得要重視三點。
第一個建議是:深刻認識到過去以產品開發為主的主導模式正在慢慢過渡到以制造服務為主的模式。
什么叫傳統產品制造?在座的創新企業都知道,功能、品質、成本,這是產品制造最重要的,往往需要重資產,需要建廠房、購買機床、招很多工人。我認為如果制造優質產品需要這些,因為產品要出來本身就需要工廠,要員工、要線下。但是僅基于此已經不行了,這是因為當前信息非常公開,競爭非常激烈,研發人員和核心技術正在加速擴散、轉移與流動,同質化產品十分嚴重,產品生命周期也越來越短,只關注產品功能本身的開發,它就會制約企業以更前瞻的眼光來看待。
原因是什么?我的客戶把功能解決了以后,更重要的是服務。這種服務是什么?是便利、及時、建議和親和,比如在電商行業,比如外賣、小時工、家裝、旅游、健身、娛樂以及各種各樣的家電服務,你會發現,除了功能、品質,你要很簡單、很快的給予反應,很快給我建議,告訴我原因是什么。
比如說目前生活節奏越來越快,專業分工也越來越細,一個人搞媒體、搞論文、搞銷售、搞研發、搞管理,他沒有時間考慮那么多自己衣服、自己健康、自己娛樂、自己做飯、自己收件、自己整理房子等等,所以這時候就需要這樣的服務生態。再加上,由于需求的不確定性,伙伴合作的不確定性,制造成本以及收益都不確定,你會發現創新企業沒有那么大的資金去解決許多問題,從而也就特別焦慮和困惑。
這時候,率先從美國、歐洲開始,特別注重服務,注重產品品牌,注重貴族尊重。首先要有了解服務,知道產品的品質內涵,然后知道用戶操作的感知,然后把用戶感知的數據傳過去,到后臺才能發現產品的問題,才知道用戶使用的習慣,比如經常按哪個鍵、經常去哪個餐館、經常看哪部電影,然后進行改變提高,粘住客戶,獲得收益,這就是所謂的制造服務。
這種情況下,全生態的產品作為生命周期的視角來考慮數據連接、考慮共贏和產品功能,從而人們不難想象為什么阿里、百度、騰訊、亞馬遜、谷歌對嵌入式芯片感知、物聯網、AI 軟件、機器人那么重視,就是因為以產品為中心的方式正在向以服務為中心的方式轉變。
大家知道,早先人做機器,以人為主,機器是工具。到了后面,在上世紀中期的時候,機械自動化工廠發展,人變成了機器,卓別林的摩登時代描述的就是那個時代。到了后面,由于機器人、由于人工智能的發展,人漸漸退出來了。我們所說的自學習、服務就是從這兒開始的。開始的原因是,人都不愿意做三件事情,危險的不愿意去做,單調的不愿意去做,重復復雜的不愿意去做,這是人性決定的,人愿意做親和、交流、創新性的工作。
為什么我要強調這件事?大家可以看這條綠線,我們都知道重資產的企業是過去的傳統,標識 500 指數的代表新科技企業,后面的代表盈利。大家可以看出,以重資產制造為主的企業利潤都在下降,而且下降很快。由于人才、信息的高速流通,企業的裂變和成長速度也會越來越快,比如說達到 10 億美元需要的年數,過去傳統企業都是二十年,現在是八年、五年、四年。
根據我的邏輯可以理解,在物質匱乏的年代,政府讓企業做什么,企業做什么,客戶就買什么,比如落后地區,三十年前就是這樣。隨后出現需求牽引時代,我想要什么就問互聯網 BAT,BAT 就把這些需求收集起來,找到制造商,然后通過物流配送提供給我們,即 C to BAT to M,這就是過去三十年。現在出現了精準需求時代,每個人吃藥不一樣、生活起居的習慣不一樣、工作內容不一樣、家庭組成不一樣、性格愛好不一樣,它要精準的通過客戶數據 Data 驅動 Driven,BAT/M 這些各式各樣大小公司以共贏生態支撐,來服務 C,還有華為、小米等等,這就是未來的社會發展形態。
工業科技變革將以感知與物聯網、人工智能與區塊鏈和機器人與服務為重要的核心技術,當然不說量子計算、人造皮膚、腦科學不重要,但是就五年、十年來看,這三個核心技術將推動著工業科技的變革。這就是為什么為什么手機終端毛利那么低,那么多企業還是敢于去砸;為什么云計算的中間件這么重要;為什么以智能裝備、機器人、人工智能的應用系統得到國家和投資商的高度重視。
這是我想解釋產品思維和服務思維的不同。產品思維就是剛剛說的功能、質量、成本,服務思維不一樣,用戶喜歡什么、發現產品什么問題、有沒有什么新需求,比如以農業生產設備為主,產品思維就是功能、質量,而服務思維就看農業裝備用于什么種子,耕種在荷蘭、澳大利亞還是在新疆、山東,是誰來耕種,作業時間怎么樣、作業效率怎么樣、作業習慣怎么樣、它還需要什么,然后再來迭代,包括還有氣候等等。這就是一個系統,并不是在坐的創業企業都要做這些全生態的系統,而是你要理解這些服務的重要性,自己定位在一段認真做好,和上下游形成緊密的關系。
第二建議是:在這樣惡劣的形勢下一定要注重品牌,要注重標準化,這樣有利于企業的長久和企業產品推向全球市場。
原因是什么?當前物質制造非常豐富,產品同質化十分嚴重,這時候品牌顯得很重要。比如說汽車,一定說豐田比本田好嗎?或者一定是奔馳比寶馬好嗎?或者 TCL 的電視比小米的好嗎?已經沒有差別了。這種東西隱形競爭要靠什么?靠品牌。所以說,品牌是品質、可靠、獨一無二、熱情的服務、擁有它是一種尊重,她需要長期呵護和積累,只有這樣,你的企業和產品的生命力才長久。
當一個產品得到尊重的時候,其實你的品牌就確立了,特別是我經常跟創業者講,當你創造一個企業的時候,永遠要想到你的企業要得到尊重,因為你的生存是給別人服務,通過服務交換了價值你才存在,所以說,萬不得已不要進行惡劣的低價競爭。當然,采取一定策略是可以,你可以割個草再把價格提上來,再來服務,但是你始終要記住,品牌很重要,標準化也很重要。
我參加了中美電動平衡車標準互認大會,我們都知道平衡車控制失靈、電池充電失火,比如說電路在熱天 40 度或者 50 度的時候過載或者斷電等,這些都會帶來傷害與安全。這要不要標準?沒有標準不行,所以美國強制對中國的電動平衡車進行標準檢驗。我們都知道,電動平衡車除了前后輪、扭扭車、還有兩輪平衡車,中國制造大概占了全球 90 %的市場。
這方面的技術和標準就顯得非常非常重要,否則就出現一個情況,美國一個標準,歐洲一個標準,澳大利亞一個標準,這個市場如何推廣?從標準角度來看,不僅解決用戶的安全,還要解決有序的企業的競爭和發展,因為沒有標準就濫竽充數,就連米其林餐廳和醫院都有標準。大家知道標準有接口、充電、電池,統一標準就減少了污染,容易拆卸和回收。如果有了標準,中美合作,中國可以、美國可以,歐洲自然容易認可。
歐洲經常有一個 CE 標準,你把這個標準做了,自然就容易進入歐洲。我們要以安全可靠性、環保和使用便捷為基準,對環境和技術體系進行分析,讓客戶、整機、測試進行交流,從而形成傳動、傳感、電氣、電池等等的標準,我認為這對安全、環保、客戶、企業都有好處。所以,企業到一定的規模,標準很重要。
在這樣的前提下,智能移動終端是智能機器的新時代,將來會把汽車作為室外的移動終端,家用服務機器人作為室內移動終端,工業機器人作為企業的移動終端,它進行協調、合作、信息的調度,進行各種裝備的互聯和協同。其中,智能機器的重要特點,除了我們所說的載體、操作,其中數據、智能十分重要。以特斯拉為例,估值 582 億,福特 441 億。福特 120 年歷史,已經銷售 1 億輛車,而特斯拉十五年不到和 30 萬輛車,市值上卻超過福特 31%,就是因為它不僅僅是一個機器,而是一個智能的機器。
這是我參加中美的電動平衡車標準互認工作組成立大會上的圖片,只有市場規模和技術創新這兩項才有制定標準的話語權。
第三個建議是:要重視技術創新與研發,我們查閱大量資料,在工業科技變革的時代,傳感、物聯、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虛擬現實、操作系統、芯片、區塊鏈,推動著智能制造、智能產品和智能服務發展。
由于時間關系,我把自己所學習思考的國外戰略報告跟大家分享一下。未來 3 項科學技術將加速推動工業科技的變革:
? 第一項技術是數字化感知,我們稱為物聯網。其中全球總體影響 17%,到 2021 年上萬億新花費的市場,對中國的影響,將會達到 13%,美國的影響是 16%,日本的影響 20%,英國的影響是 21%。
? 人工智能排第二,全球總體影響是 13%,到 2021 年 500 億美元以上新花費的市場,中國的影響是 13%,美國是 17%,印度與英國的影響是 15%。
? 機器人排第三,全球總體影響 10%,其中中國 11%,美國 8%,日本 13%,到 2021 年 2180 億以上新花費的市場。
這三項技術物聯網、機器人和人工智能這三項技術將重點在哪些領域是顛覆性的呢?分別影響的是汽車與交通、電子支付與消費、娛樂、安全監控等等。
從 Gartner 曲線可以看出來,三角表示的是十年,綠的是二到五年,黑色的是五到十年。機器人五到十年是爬坡,投資商期望最高;智能汽車是三角,也就是未來十年;其中綠色的將進入商業應用的是機器學習、物聯網平臺。創業性企業要理解時代的變化和熱點,對接到這個領域,你才有很好的競爭力。
最近歐洲生效一個 GDPR 法律,可能對很多是制約的,比如說對中國,這個錢是不能隨便取的,它的影響力是 22%。大家可以看出,日本對隱私的商務應用有抵觸,美國在信息安全、錢的方面的制約在 27%左右。
最后總結一下智能機器人的幾個趨勢:
一個是技術,傳統的主要是零部件、核心算法,主要在四高上。顛覆性創新在芯片處理、物聯網、精確感知、人工肌肉、智能軟體、認知與情感交互 AI。可能會出現定制化無人化工廠,服務機器人從 2B 向 2C 發展,如果太貴,能不能以租賃共享提供內容的方式來推動。最后,要高度重視智能制造服務,要重視產品品質和標準,要重視感知與物聯網、人工智能與區塊鏈和機器人與服務。
來源:雷鋒網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 社會調查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