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和發展,深刻地改變了中國的歷史進程。古老的中國傳統文化因馬克思主義的融入而枯木逢春。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當前,如何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僅直接關系到社會主義文化的發展繁榮,而且將影響到中國的發展方向、道路和未來。
一、澄清對中國傳統文化的錯誤認識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春秋戰國時代是中國古代哲學高度繁榮的時期,儒家、法家、兵家、道家等諸子百家的思想為中國傳統文化提供了深厚的積淀。例如,儒家和法家的社會治理思想,兵家的戰略思想,道家的樸素唯物主義,都對中國歷史其后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但在實踐中,許多人雖然表面上認同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卻對中國傳統文化存在許多錯誤認識。
1、將中國傳統文化不加篩選地照搬
有些人以為把古代的思想和文化原封不動地搬到今天來,就算是“弘揚中國傳統文化”了,結果簡直成了荒誕的鬧劇。更有甚者,在“國學教育”的幌子下把二十四孝、三綱五常、男尊女卑等封建禮教重新搬出來。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絕不是“復活古代文化”。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在封建社會及其生產關系皆已作古的當下,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些成分已經失去了存在的土壤,絕無可能復活。更何況它們放在當下社會環境來看并不正確。弘揚中國傳統文化應著眼于中國傳統文化中與社會主義價值觀并不沖突的積極成分。也可以說,中國傳統文化中值得弘揚的、可以被稱為“優秀傳統”的成分,應當是歷經中華民族自1840年以來一百多年救亡圖存、走向復興的歷史實踐,被證明仍然有價值的適應當今時代發展和社會進步的成分。
2、將中國傳統文化簡單等同于儒家思想
由于漢朝以后的封建王朝大多以儒家思想為官方意識形態,古代中國在儒家思想的基礎上,構建了基于社會倫理而非宗教的道德體系。現在的一些人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認識過于狹隘,局限于一家乃至一人之言。說起弘揚中國傳統文化,他們只會搬出“四書五經”來講講注解。中國傳統文化擁有遠比儒家思想更為豐富的內涵,囊括了中國古代的政治、軍事、哲學、道德、文化思想等多方面的內容。例如,法家思想提供了許多來源于實踐的、有價值的社會治理理念,強調國家確立的利益分配格局要與提倡的價值體系相匹配;墨家思想提倡人與人之間互愛互利的“兼相愛、交相利”,反對人與人之間互爭互害的“別相惡、交相賊”,對于當下有很好的借鑒意義;兵家思想的代表作《孫子兵法》是世界范圍內最早的戰略學著作,《孫子兵法》提出的“上兵伐謀”“不戰而屈人之兵”等戰略威懾的理念,仍有積極意義。如果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研究局限于儒家一家之言,就過于簡單化了。
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前提是真正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這就要求對中國傳統文化有宏觀的、整體的了解。這樣才能從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各個源流、發展脈絡中汲取對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有積極意義的成分。
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現實意義
1、堅定文化自信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優秀成分,對中華文明形成并延續發展幾千年而從未中斷,對形成和維護中國團結統一的政治局面,對形成和鞏固中國多民族和合一體的大家庭,對形成和豐富中華民族意識和民族精神,對激勵中華兒女維護民族獨立、反抗外來侵略,對推動中國社會發展進步,都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利于堅定人民群眾的文化自信,進而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激發由衷真摯的民族自豪感。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拋棄傳統、丟掉根本,就等于割斷了自己的精神命脈。”歷史教訓充分說明,喪失文化自信必然導致意識形態領域的極大混亂,使人們對于國家的發展前途產生深切懷疑,甚至對黨的領導和社會穩定構成威脅。歷史虛無主義否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中國在發展中取得的成就,說到底就是否定中國道路,認為改旗易幟才是唯一出路。從這個意義上說,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堅持文化自信是對歷史虛無主義最為直接有力的斗爭。須知中華文明是世界5000年文明史中唯一未曾中斷的文明,而且在絕大多數歷史時期內處于世界領先的地位,特別是漢唐盛世和經濟繁榮的兩宋。雖然在近代中國一度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國家,但是經過其后100余年的接續奮斗,在我們黨的領導下又迎來了偉大復興。
2、增強社會凝聚力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高度強調家國情懷與社會責任感。例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與革命傳統提倡的“有國才有家”一脈相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與革命傳統提倡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內在相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革命傳統的融合共同鑄就了當代中國社會的凝聚力。
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反對自由主義、個人主義的有力武器。西方國家極力鼓吹自由主義、個人主義。這些思想認為社會由原子化的個人組成,個人權利應先于集體、社會而存在。這種價值體系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馬克思主義根本對立。馬克思主義認為社會意義上的人是社會關系的總和,如果一個人被切斷了所有的社會關系,他就不再是一個社會意義上的人了,“原子化的個人”從根本上就是一個偽命題。自由主義、個人主義在當代中國的影響是消極的、解構性的。如果任由這些思想發展,就有可能逐步瓦解中國社會的凝聚力。應當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家國情懷與革命傳統崇尚的社會責任感緊密結合起來,用以教育人民群眾、增強社會凝聚力。
3、有助于建設社會主義道德體系
馬克思主義為當代中國文化注入了新鮮血液,在一定意義上說,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也是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華相融合的過程。中國共產黨歷來關注文化建設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毛澤東在《中國共產黨在民族戰爭中的任務》一文中指出,“我們是馬克思主義的歷史主義者,我們不應當割斷歷史。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應當給以總結,承繼這一份珍貴遺產。這對于指導當前的偉大的運動,是有重要的幫助的。”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優秀道德,從本質上講是“自我”修養的文化,既源于自然又融入自然,始終關注生命的意義;既來源于物質又高于物質,始終關照生命的價值。經過千百年不斷錘煉,逐步形成了以“天人合一”“修齊治平”“厚德載物”“自強不息”“禮義廉恥”“仁者愛人”“孝悌忠信”“忠恕之道”為主要特征的傳統道德觀,這不僅為處理人與自然、人與他人、人與自己的關系提供了導向,也為馬克思主義道德觀的中國化奠定了深厚文化根基。馬克思早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就基于“自由、人類共同體和自我實現”三個概念,形成了一種系統的道德觀。馬克思認為,這三種價值都是內在的、自由的和終極的善;個人只有生活在與他人、自然的和諧關系中,自我決定才是可能的和現實的。這些都與中國道德文化高度吻合,它既是非社會強制性的道德實踐,也是謀求自我發展的積極的人生境界。
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追求“公天下”理想的“大同思想”源遠流長。“大同”的文化理念早在先秦時期就已經出現,《禮記·禮運篇》中就有“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是謂大同”。孔子所設想的大同社會是人類美好的理想社會,實現大同則需要遵循天下為公的大道。一個沒有私念的公天下的社會,是賢能得其所用,人與人之間真誠而和睦的社會。正是在大同文化感召下,古代中國人表現出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濟世情懷。這種理想追求一直活躍在歷代先賢和志士的精神世界里,并被全體中國人民所選擇和接受。大同思想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的契合點,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和發展提供了適宜的文化土壤和精神滋養。經典的大同思想經過基于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形成了中國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
三、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積極結合
馬克思主義本身是隨時代的發展而發展的。它必須在吸取人類文明的一切優秀成果的基礎上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也必須與時俱進,順應時代發展的需要,吸取人類文化的優秀成果,創造性發展。把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是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客觀需要和必然要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也必須推動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
1、正確界定值得繼承和弘揚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源于農業社會,當中國整體進入工業化社會后,中國傳統文化中許多基于農業社會的成分必然因為失去經濟基礎而被淘汰,而仍有價值的成分必然要適應工業社會與社會主義的生產關系。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封建糟粕必然遭到淘汰,這是“新文化運動”后早已形成的社會共識。但是另一方面,中國傳統文化中有許多積極成分,放在當下仍然是有時代價值的。因為這些積極成分與社會主義道德體系一脈相承,所以即使封建制度瓦解、士大夫階層消亡,它們仍然得以在中國延續下來。例如,尊師重教是中華民族向往知識、向往真理、不斷學習的偉大動力。又如,尊老愛幼是中華民族得以繁衍生息的重要保障。這些都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優勢,崇尚個人主義的西方社會無法相比。因此,應該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合理的揚棄,將與社會主義道德體系相適應的積極成分界定為優秀傳統文化,加以弘揚和傳承。
2、以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科學地詮釋中國傳統文化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將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精神與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融為一體,使前者內化成為中華民族的靈魂,從而給原有的民族精神以新的內容和新的活力。中國傳統文化在其形成和發展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存在陳舊過時甚至有害有毒的封建糟粕,這需要以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加以揚棄。而中國傳統文化中蘊藏的許多珍寶,同樣也需要以馬克思主義的視野去發掘、梳理和提煉,對其中的概念、范疇、原理和思想加以批判吸取,賦予其新的內涵。例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強調“君子當自強不息”,命運由自己主宰,美好未來由自己創造。面對大洪水泛濫成災,大禹帶領勞動人民通過科學疏導最終戰勝了洪水。又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同時重視生產和教育,提倡“耕讀傳家”。再如,范仲淹的發奮讀書,岳飛的精忠報國,我們都應以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來科學詮釋,并賦予其新時代的內涵、魅力和風采,使其在當下社會同樣得以深入人心。
3、打造配套的文化產品
文化傳播必然需要文化產品,這就必然要求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配套的文化產品的批量生產,并且通過合理的投放渠道形成規模效應。應當有規律、有規模地投放高質量的社會主義文化產品,讓更多優秀文化產品深入人心。假如觀眾打開電視看到的全是都市生活肥皂劇和膚淺的娛樂節目,青年人上網看到的都是微博熱炒的明星緋聞和雞湯段子,文化宣傳就難以達到成風化人的目的。文化建設必須和文化政策、文化產業管理、文化體制改革密切結合起來。此外,與文化宣傳配套的文化產品還要有必要的思想深度。比如,宣傳部門為冷鵬飛、麥賢得等“八一勛章”獲得者制作的紀錄短片,播出之后反響強烈。這些短片生動地詮釋了什么是英雄,英雄的哪些品質特別寶貴,能讓受眾對革命傳統產生由感性到理性的認識。可以說,思想有深度,宣傳才有力度。
(作者單位:電子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西南民族大學藝術學院;南京金斯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來源:紅旗文稿)
【昆侖策研究院】作為綜合性戰略研究和咨詢服務機構,遵循國家憲法和法律,秉持對國家、對社會、對客戶負責,講真話、講實話的信條,追崇研究價值的客觀性、公正性,旨在聚賢才、集民智、析實情、獻明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歡迎您積極參與和投稿。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jqdstudio.net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 社會調查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