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課、網絡在線教育已然盛行,陪伴型教育機器人成為不少孩子的良師益友,機器人教師與人的講臺爭奪戰指日可待。傳統學校、課堂教育模式將受到巨大挑戰與擠壓,教師的德性、智慧、學識水平將受到極大考驗,只有最優秀的教師才有可能留下。這促使我們反思什么是超時空恒久存在的教育目的、內容,什么只能通過人與人之間進行直接的傳遞,是在線教育、人工智能難以取代的。這需要汲取我國傳統教育之精華與西方教育智慧,作整合、創新、前瞻的展望。
人工智能研發是當今世界各國科技競爭的熱點,我國已經將其作為國家戰略。我們無法預料,人工智能與人類的博弈誰是最后贏家。我們只知道,多米諾骨牌已經開始倒下,在未來的幾十年內,一大半現有職業將被人工智能取代——人能做些什么?學校、教育、教師能做些什么?這是我們無法回避的嚴峻問題。
慕課、網絡在線教育已然盛行,陪伴型教育機器人成為不少孩子的良師益友,機器人教師與人的講臺爭奪戰指日可待。傳統學校、課堂教育模式將受到巨大挑戰與擠壓,學校教育將變革、轉型,大學、中學、小學均將受到不同程度的沖擊——幼兒園大約是唯一幸存的較完整的學校教育形態。教師的德性、智慧、學識水平將受到極大考驗,只有最優秀的教師才有可能留下。
這促使我們反思未來基礎教育、大學教育的宗旨、精神究竟是什么。什么是超時空恒久存在的教育目的、內容,什么只能通過人與人之間進行直接的傳遞,是在線教育、人工智能難以取代的。這需要汲取我國傳統教育之精華與西方教育之智慧,作整合、創新、前瞻的展望。
教育理想:止于至善
教育不是滿足人的謀生應世之需,而是給肉體生命以靈魂,培養愛、善良、同情、悲憫、感恩之心,為其精神、德性打底,培養高貴的氣質,重塑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使之成為有信念、信仰、操守、擔當的人。機器人教師大概不可能具有這樣的風范、情懷、境界,也不能為此努力踐履。這需要人與人之間的言傳身教,或耳提面命,或潛移默化,需要言語、精神生命的對接、熏陶,相濡以沫、教學相長。
從某種意義上說,教育是培養具有高尚德性、深厚文化素養之人,是崇高感、理想人格境界的培育。所謂理想人格境界,我國古代稱為“至善”。《禮記·大學》有言:“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至善”是人生修養的終極目標,也是教育的最高價值所在。
追求“至善”,達到完美人格境界,即儒家教育中的“成人”。“成人”指的是具備全面、完備素養的人,與君子是兩個概念。君子側重于精神、德性、品格,成人在此基礎上要求各方面更均衡、和諧。
《論語·憲問》中記載,子路問“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綽之不欲,卞莊子之勇,冉求之藝,文之以禮樂,亦可以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為成人矣。’”“成人”類似于馬克思的“全面發展”的“真正的人”。在孔子、儒家,通過六經、六藝等來教育達成,培養“內圣外王”;在古希臘柏拉圖的“理想國”里是培養“哲學王”,他對哲學家品質的描述與孔子對“成人”的要求十分相似,都具有極其全面、高度理想化的品質。
教育宗旨:培育君子
“至善”“成人”是理想人格追求,孔子、后世的儒家文化,以至中國文人,在教育實踐中對培育什么人有一個專有名詞——君子,有時也稱為仁人志士。道家則有真人、至人之說。具有或向往君子人格風范的人,才可望成就、培育君子人格。
孔子將人的品格分為圣人、賢人、仁人、君子、士、小人、斗筲之人,等等。君子是一般人可以追求的,教育主要是區分君子與小人。君子,指有較高德性、文化修養的人,是普通人的精神高標。
君子與小人的區別,最簡單、淺顯地說,在于義利觀。君子“安貧樂道”,小人“見利忘義”。《論語·雍也》記載:“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論語·學而》記載:“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
這種觀念被稱為“孔顏之樂”,或“孔顏樂處”,意思就是君子能安貧樂道、泰然自足,以追求道德、禮樂修養為目的。后世文人為此修持,以此自得、自矜,如劉禹錫《陋室銘》:“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義利觀教育,是最具基礎性的德性教育。君子不但安貧樂道,而且可以舍生取義。君子為他人、人類,可以犧牲自我、個人;為“精神”,可以犧牲“物質”;為“萬世”,可以犧牲“現世”。在“安貧樂道”境界上,才談得上自度度人、經世濟用。
這種價值觀、人生觀引領須靠言傳身教,機器人教師恐難以勝任。
教育內容:修道之謂教
在上述教育理想、宗旨下,要確定相應的教學內容。毫無疑問,應是人的綜合素養的教育,其核心是“道”,不是“器”。
1993到2013年擔任耶魯大學校長的理查德·查爾斯·萊文認為:“如果一個學生從耶魯大學畢業后,居然擁有了某種很專業的知識和技能,這是耶魯教育最大的失敗。”
大學本科教育的主要內容是通識,要為學生提供廣博的知識,培養學生批判性獨立思考的能力,并為終身學習打下基礎,為生命的成長確定方向,為社會、為人類的進步做出貢獻。
這與我國古代教育精神不謀而合。文史哲不分家,六經、六藝、四教(文、行、忠、信),詩教傳統……《論語·為政》明確提出:“君子不器。”《禮記·學記》有言:“大道不器。”漢代鄭玄注曰:“謂圣人之道,不如器施于一物。”《論語·泰伯》則提出:“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這些都體現了我國通識教育的深厚傳統。
這種教育可以從孔子教育實踐中得到啟示。《論語·子路》中記載:“樊遲請學稼。子曰:‘吾不如老農。’請學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遲出。子曰:‘小人哉,樊須也!’”但在《論語·子罕》中又有這樣一段對話:“太宰問于子貢曰:‘夫子圣者與?何其多能也?’子貢曰:‘固天縱之將圣,又多能也。’子聞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這表明孔子不是不懂得“稼”“圃”,而是故意不教。因為,教育不是培養某一專門的知識、技能,而主要是培養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的君子、德性、學問。培養君子的修養、修為,是為人之本,教育之道。
未來的教育不僅是通識教育,更應是給言語、精神生命奠基的教育。教育重在立本,給精神打底,追求精神、學識素養的完備,高于某一方面精深知識、技能的傳授。
“本”“道”之教,有賴德高望重,無所不施、無所不行的“通達”型教師。
教育原則:發現與成全
教育的原則是對學生潛能、才情的發現與成全,使其最大限度發揮出潛能與才情,成為自我實現、文化創新、奉獻人類的人。
因材施教——發現與成全是教育的第一原則。《禮記·中庸》有言:“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這段話是對這一原則的深刻揭示。
君子人格塑造的本原是“天命”“天命之謂性”,就是要尊重人的天性、本性、個性,順應“天命”之本性,助成、促成其發展,就是遵循了自然之道,修養其自然之道就是教育。說穿了就是要因材施教。
未來的教育應是個性化的,為每一個孩子量身定制的。發現學生的天賦,是一項偉大的工作。教師要像今天的獵頭一樣敏銳,善于發現人才。“認識你自己”——認識、開發每一位學生的潛能、才情是成才的前提,小班化、一對一教學是大趨勢,未來教師最重要的教育智慧是識才,讓學生知道自己最適合做什么。
幫助學生認識自己的天賦,因材施教、因勢利導,幫助他們制訂人生目標、規劃,使之得以最大發展,這大約是機器人做不到的。
教育導向:“三不朽”志向
我國傳統教育將“養志”放在最高的位置,即所謂“志之所在,氣亦隨之”。“養氣”是追隨“養志”的。“志”,就是志向、理想。
志向、理想基于現實、現世,又應超越現實、現世,為了人類的千秋萬代。如德國教育家福祿貝爾所言,教育精神是超越今生的。
教育的本質,是言語、精神生命的喚醒、培育、承傳。其最高境界是利他情懷、人類情懷、終極關懷,這是人類的“詩與遠方”,是自由思想、詩意人生的指向與歸宿。
教育須給學生自我實現、奉獻人類指明方向。人生方向、志向、理想,無非就是立德、立功、立言。《左傳·襄公二十四年》中有言:“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孔穎達《春秋左傳正義》釋曰:“立德謂創制垂法,博施濟眾;立功謂拯厄除難,功濟于時;立言謂言得其要,理足可傳,其身既沒,其言尚存。”
教育要給學生樹立“三不朽”的偶像:老子、莊子、孔子、墨子、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明日的教師也應成為學生追求“三不朽”的榜樣。具有人格魅力與物質、精神創造力的教師,才能在講臺上屹立不倒。
教育功能:培養思想者、創造者
一切知識、技能教育,都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明日教育更是如此,不是為培養知識、技能占有者而設,而是為培養知識、技能的生產者,即思想者、創造者而設。最需要教給學生的能力是學習、思維方法,這是擁有知識、技能的能力,是人的智慧養成的方法。
《禮記·中庸》記載:“子曰:‘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在順從天性基礎上求知、做學問,追求學識廣博并極盡其精微玄奧,認知高明深刻而能得其平正公允。這提綱挈領說的就是養育智慧的方法。
誠如愛因斯坦所言,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哲學家、教育家懷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中說:“大學確實傳授知識,但它以充滿想象力的方式傳授知識。”知識、技能會過時,需要不斷更新、生產,因此要掌握更新、生產的方法,諸如批判性思維、反思力、想象力、創造力等。其中想象力尤其重要,沒有它便沒有知識、技能的創獲,沒有人類文化、文明的進步。
基于養智的學習,要懂得發揮個人潛質、確定生命成長的方向,確立高遠的人生志向、意義、價值等。這就是上面說的養境、養本、養志、養才,其最高、終極目的是“養人”。懂得這些,才能真正使學生擁有德性、智慧,與時俱進地不斷獲得、創造新的知識與技能。
以上六個方面的養育、追求,將是明日學校、教育、教師存在的理由。
(潘葦杭系福建師范大學文學院副教授,潘新和系該校教授、博士生導師)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圖片新聞